《杨修之死》教学设计贵溪二中邱巧芳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①理清文章脉络。②引导学生结合注释掌握文中的一些文言词语。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 通过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② 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从而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3、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教学难点: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课时划分: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1.收集作者罗贯中的资料,了解《三国演义》,曹操和杨修。2.课前预习,学生要充分预习课文,不仅是了解文章内容,解决读音,而且要对课文有初步的思考和理解。二、导入新课 由音乐导入: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以其特有的雄浑和古朴为我们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我们仿佛又被带到了金戈铁马的古战场,经受着那一番刀光剑影的洗礼。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一下罗贯中的《杨修之死》,看看作者笔下栩栩如生的人物,探究文本的深刻内涵。三、资料助读1、《三国演义》及作者《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也是我国最有代表性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
《三国演义》以魏、蜀、吴三国的兴亡为线索,描绘了汉末至晋统一的一百年间历史,描述了统治集团内部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斗争、军事斗争,对当时动乱的社会状况有所反映,塑造了刘备、诸葛亮、曹操、周瑜、关羽、张飞等众多的人物。表现出鲜明的拥刘反曹的正统思想和儒家的仁政思想。同时也谴责了雄豪混战及暴君的苛政,寄托了人民渴求明君仁政、社会安定的愿望。作者罗贯中,名本,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2、曹操即魏武帝。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人。初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封魏王。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精兵法,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善诗歌,《蒿里行》、《观沧海》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著作有今整理排印的《曹操集》。3、杨修字德祖,弘农华阴人,汉太尉杨震五世孙。东汉建安年间举为孝廉,任郎中,后为汉相曹操主薄。因才华过人,又是袁术外甥,曹操虑为后患。四、在预习基础上释疑学生在预习基础上再读课文,划出自己有疑难的地方,同桌讨论解决,解决不掉的提请班级讨论。方法:如学生不敢提问,以下列字词(或部分)作为例子提问,巩固基础知识。解释加线的词.(1)适疱官进鸡汤恰巧(2)数犯曹操之忌忌讳(3)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只就(4)植然其言认为……对的五、概括课文内容出示问题:曹操的爱将夏侯惇亲历杨修的死亡过程,请同学们以夏侯惇的身份简述杨修的死亡经过。叙述语句:我是夏侯惇……学生准备后阐述。指导朗读:“公真知魏王肺腑也!”六、概括人物性格,探究杨修死因。“说一说”1、出示问题:文中“公真知魏王肺腑也!”是夏侯惇对杨修的高度评价,那么杨修的“真知”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衔接语:刚才同学的叙述中提到了夏侯惇对杨修的评价……学生概括,师生一起评析。例:引导对“鸡肋”的含义和文中出现的相关语句作分析。杨修的话: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适时出示背景资料:
这篇课文节选的部分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2、出示问题,深度提问:有人质疑:“公真知魏王肺腑也!”然“公真知魏王肺腑”吗?你对此有何看法?学生阐述自己看法。例:学生朗读描写曹操心理反应的句子,理解曹操的性格。破解门内“活”——心甚忌之。分食“合”中酥——而心恶之。道破梦中杀人——愈恶之。密告簏里藏人事件——愈恶之。教授曹植斩杀门吏——大怒,亦不喜植。预设答条蒙欺孟德——大怒,已有杀修之心。破解口令,擅自行动——借惑乱军心之罪杀之。概括曹操的性格特点:狡猾奸诈、虚伪多疑、妒忌贤能(古来第一奸雄)例:如学生指出“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追问:小说中杨修“放旷”表现在哪些方面,你能够找出原文的例子来证明你的观点吗?(抓住杨修这一人物的语言、行为,在课文中作好标记。)明确:学生通过在上面的事例中杨修的表现为证,得出杨修行为确实“放旷”的结论。教师指出:“恃才放旷”===“聪明”(哪一个更好?)“聪明”只概括了杨修的一方面特征,原文中的“恃才放旷”四字一语道尽杨修他的性格特点——杨修不但有“才”可“恃”,而且行为举止非常“放旷”。发现:杨修的“放旷”由生活小事逐渐卷入到宫廷斗争,由事物到人特别是继承人的(政治)敏感问题,牵涉得越来越紧密。学生寻找文中依据并理解朗读。概括杨修性格:恃才放旷、狂妄轻率、好耍小聪明3、深入探究杨修的死因“辩一辩”适时出示提示材料:原著中有几句诗,对杨修之死是这样说的:“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我们现在想想,杨修之死究竟是因“恃才放旷”还是因“曹操”的原因,或者是其他原因呢?各抒己见,阐述看法,允许有自己的看法。明确:一是由于杨修能够摸透曹操的心思,曹操既嫉妒他的才能,又考虑到留他在身边终不免造成祸患,总想找一个堂堂正正的罪名把他杀掉。这大概是许多人的共同看法(易中天先生的看法)。 二是杨修恃才放旷,为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置军纪于不顾,一闻“鸡肋”
就自行收拾行装,并煽动其他人也做归计,因此,他的被杀是咎由自取。 三是由于杨修已深深卷入曹丕和曹植争夺接班的斗争之中,在曹丕已经得势的情况下,他必将成为这场斗争的牺牲品。曹操为身后接班人的安危考虑必定会杀掉他的。(《三国志》的看法)七、拓展延伸,归纳总结“想一想”“写一写”1、穿越时空,如果你是曹操身边一位重臣,是杨修的朋友,你会对杨修提出什么忠告?对曹操进一什么言?2、杨修的死令人叹惋,也给后人带来无尽的思索,请给杨修写一篇墓志铭,用一句话高度概括他的一生。八、课时总结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三国演义》中杨修和曹操的性格特点,探究了杨修的死因,也获得了一些启示,希望本节课能激发同学们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带领同学们一起去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九、布置作业1、“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从杨修之死所想到的》为题,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600字左右。2、(选做)历史上的曹操和《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并不相同,结合你的所学,以《我眼中的曹操》为题,写一篇文章。600字左右。十、板书设计: 杨修之死罗贯中鸡肋事件 惑乱军心 ------------------ 表面原因 杨修恃才放旷≠聪明 曹操之忌——奸诈多疑真正死因卷入夺嫡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