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走一步,再走一步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莫顿·享特。扎实掌握耸、啜、眩等重要生字词。2.了解记叙文的有关知识,能够复述故事,感知文章内容与主旨,认识环境描写的作用。【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莫顿·亨特(1927~1983),美国作家,专业心理学家。他的代表作有《痛击》《心理学的故事》《宇宙间》等,是文化界声望极高的专业作家。2.写作背景 《走一步,再走一步》原题是《悬崖上的一课》,是莫顿•享特65岁那年写的回忆8岁时爬悬崖的一次经历。他在谈体会时说:“经过反复的体验,我认识到:57年前悬崖上的那一次使人记忆犹新的教训,使我在后来的生活中能够正确对待诸如看得太远、想得太多、瞻前顾后、灰心丧气等不利心理因素。这种克服困难的方法和智慧与《荀子》里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以及列宁的名言“要成就一件大事业,必须从小事做起”很相似。【自主学习】1.请同学们初读课文,给每一自然段标上序号,并给加点的字注音或者根据拼音写汉字,再把整个词语读几遍。训诫( )迂( ) 回 啜( ) 泣 纳罕( ) 凹( )凸( )颤( )抖 屹 ( )立 胸腔()头晕( )目xuàn( ) 小心yìyì()瘦骨línxún()2.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嶙峋:纳罕:训诫:头晕目眩:啜泣:小心翼翼:3. 用普通话再次朗读课文,要求读音正确、流利。理清记叙的六个要素,圈出课文中一些表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的关键词句,并解答下列问题,组内可以比赛看谁最先完成:故事发生在美国哪个城市: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爬悬崖的有几个孩子: 有名字的有哪两个: 那座悬崖有多高: 岩石架有多高: 结果如何: 4.用概括性的语言按照故事的发展过程复述故事。复述要抓住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要求表述连贯。【合作探究】1.快速浏览全文,看看可把全文分成几部分,再把每一部分的内容用一个词语概括出来。答:2.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故事的?★你从故事中悟出了什么生活哲理? 答:3.(1)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暮色开始四合。(2)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
这两句话是什么描写?请简要分析起其作用。答:4.读课文最后一段,结合前文说说“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是指什么经验?答:5.如何理解“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的含义?答:【拓展延伸】张海迪在下肢三分之二的躯体瘫痪的情况下,凭借自己坚强的毅力自学完中学到大学的全部课程,并且成为医学博士,作家,成为当代青年学习楷模。同学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难免会遇到很多挫折。比如,父母突然下岗,家中经济陷入困境,你自以为很努力,却发现自己和别人的差距很大,想和别人搞好关系,人家却不理你等等。面对这些,你怎样处理的?你有什么经验教训?【当堂检测】1.请给下列多音字注音闷热( )—烦闷( )弹子游戏( )—动弹( )颤抖( )—颤栗( )晕倒( )—日晕( )2.下面的一组汉字我们经常会“张冠李戴”,你能分别在读音和组词两方面给它们“贴”上标签吗?啜( )( ) 缀( )( ) 辍( )( ) 掇( )( )3.请在后面的括号中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那座悬崖就 (矗立、耸立、屹立)在空地的另一边。它是一堵垂直的峭壁,壁面有许多(凸出、突出、露出)来的岩石、崩土和蓬乱的灌木。【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掌握以小见大、由事推理的记叙方法,分析典型人物形象,领悟文章蕴含的生活哲理。1.学习课文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学会多角度阅读的方式。【自主学习】 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本文内容:本文记叙了 的故事。【合作探究】1.从课文内容看,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有何深刻含义?2.一个巨大的困难分成“一步一步”,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3.当“我”被弃于悬崖时,“我”的心理是怎样的?请从文中找出作者处于险境中的心理描写的词句。4.请小组分角色朗读“我”爬下悬崖这一部分内容,并概括出“我”爬下悬崖的心理变化过程。请同学们注意示范内容,按照这样的格式概括。最初毫无信心(我不下去!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继而随后最后5.多角度阅读,分析典型人物形象。提示:一篇文章,可以多角度阅读,这样读就不至于往一个方向去想,能读的有创意,能提高阅读的质量。多角度阅读,首先要确立角度。如何确立角度呢?可以着眼于某一人物,也可以着眼于某一情节,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请从父亲、“我”、“杰利”、“四个孩子”,某一情节,某一句话等方面各摆出一个问题,思考并合作解答。示例:①.石架约七米高,扛梯子把孩子抱下来要保险的多、简单的多,父亲为什么不这样做? ②.在父亲的指导、鼓励下,“我”终于成功的脱离了“险境”,这给你什么启发呢? ★③.末段说“看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又说“直到我要到达的地方”,既然要到的地方“很明确”,为什么又说“前途茫茫”呢?★6.在生活中要善于感悟,凡事要想一想其中包含一个什么道理,悟到哲理就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就成为一笔精神财富。作者莫顿·亨特从一件往事中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成为一笔精神财富。这种以小见大、由事推理的写法值得我们好好学习,请结合本文具体分析。
【拓展延伸】片段描写:以“那是一个可怕的夜晚,狂风大作,暴雨倾盆,爸爸妈妈都不在家,只有我独自在家”开头,恰当运用心理动作描写,写一段话,100字左右。【当堂检测】1.下列加点字读音有错误的一项是()A.耸立(sǒng)头晕目眩(xuàn)啜泣(chuò)B.纳罕(hǎn)闷热(mèn)崩土(bēng)C.蓬乱(péng)狭小(xiá)胸腔(qiāng)D.迂回(yū)小心翼翼(yìyì)训诫(jiè)2.下列字形书写有误的一项是()A.悬崖峭壁瘦骨嶙峋头晕目眩B.小心翼翼心惊肉跳恢心丧气C.纳罕蓬乱耸立训诫D.苍茫啜泣凝视颤抖3.“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这个句子中的“探”字能否改成“站”字?为什么?答:4.文章两次写到“啜泣”(“我听见有人啜泣……”)(“我先是啜泣了一会儿……”),表达的意思是否一样?文章为什么不直接写“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而要先写“啜泣”?答:【课堂小结】 【延伸阅读】那年我六岁。离我家仅一箭之遥的小山坡旁,有一个早已被废弃的采石场,父母从来不让我去那儿,其实那儿风景十分迷人。一个夏季的下午,我随着一群小伙伴偷偷到那儿去了,就在我们穿越了一条孤寂的小路后,他们却把我一个人留在原地,然后奔向“更危险的地带”了。等他们走后,我jīnghuāngshīcuò()地发现,再也找不到要回家的那条孤寂的小路了。我像只无头的苍蝇,到处乱钻,衣裤上挂满了芒刺。太阳已经下山,而此时此刻,家里人一定开始吃晚餐了,父母正盼着我回家……想着想着,我不由得背靠着一棵树,伤心地呜呜大哭起来……
突然,不远处传来声声柳笛。我像找到了救星,急忙循声走去。一条小道边的树桩上坐着一位吹笛人,手里还正削着什么。走近细看,他不就是被大家称为“乡巴佬”的卡廷吗?“你好,小家伙,”卡廷说,“看天气多美,你是出来散步的吧?”我怯生生地点点头,答道“我要回家了。”“请耐心等上几分钟,”卡廷说,“瞧,我正在削一支柳笛,差不多就要做好了,完工后就送给你吧!”卡廷边削边不时地把还未成型的柳笛放在嘴里试吹一下,没过多久,一支柳笛便递到了我手中,我俩在一阵阵清脆悦耳的笛声中,踏上了归途……当时,我心中充满感激。而今天,当我自己也成了祖父时,却突然领悟到他的yòngxīnliángkǔ()!那天当他听到我的哭声时,便知我一定迷了路,但他并不想在孩子面前扮演“救星”的角色,于是吹响柳笛以便让我发现他,并跟着他走出困境!卡廷先生以乡下人的纯朴,保护了一个小男孩强烈的自尊。1、根据拼音在文中()里写出正确的词语。2、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1)再也找不到要回家的那条孤寂的小路了。答:(2)我怯生生地点点头,答道“我要回家了。”答:3、按要求写句子。他不就是被大家称为“乡巴佬”的卡廷吗?(1)改成陈述句:(2)改成“把”字句:4、“我”迷路时是怎么想的?又是怎样做的?答:5、你认为卡廷是一个怎样的人?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