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一步再走一步课后反思《走一步,再走一步》课后反思“四课”活动的开展,让我多了一次开课的机会,也就多了一次课后深思的机会,这节课的反思如下: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环节设计渗透情感,积极实践“大语文”观。开头的故事导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与文章形成一个整体,加强学生的感悟。我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和锻炼。我还运用朗读复述、合作探究阅读这种方式,引导学先走进文本,感悟文本内涵,再走出文本,联系生活,从而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我在问题的设计时尽量做到紧凑,扣住主题。
语文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在组织教学的各个环中,要适时点拨。本节课有一个主要环节是复述课文,但是学生在复述课文时语言表达不给准确,不简洁,不流畅。我觉得应该多给学生指导如何复述,抓住记叙的要素,抓住关键的词语,关键的句子。在对人物的解读上,学生对人物的性格和心里的把握不准确。我觉得应该让学生多读课文,多给他们创设情境进行多角度理解,走进文本,走进人物。适当时候,也可以角色朗读,阅读感想和需要帮助解决的问题甚至可以进行书面准备。由于生活阅历和阅读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学生自读课文的最大问题出现在对“我”恐惧心理的漠视,对“我”面临的困难的小视,对克服困难过程的忽视。他们会因为“我”的伙伴们轻而易举地爬上悬崖而忽视了“我”的具体情况;会不自觉地拿自己的能力去衡量“我”的能力,产生“这么点困难都克服不了”等想法。这必定会削弱这篇文章的教育意义,影响学习目标的达成。在学生交流之后,迅速整合关键问题,要求学生关注重点片段,引导学生进入故事情境,在阅读、想象、整合中让学生充分体悟。教学技能与教学策略的运用,我都努力做到适合学生的。通过环环相扣的问题设计,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品读、探究对人物的刻画,感悟故事内涵。并通过小组合作研讨、全班交流的方式,对人物进行深入的揣摩。再引导学生走出文本,调动他们的生活体验,从而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但是不足的是学生学习语文没有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没有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我觉得运用语言可以从模仿开始,让学生不会说的学着说,坚持不懈,语言能力就会提高。我坚持“以人为本,培养综合素质”。新课程的实施,是我们对中国的教育前景充满信心,确实改变了过去传统教育中的奇怪现象:把学生变成一个“容器”,教师在课堂上“一言堂”、“满堂灌”
,学生们听得昏昏欲睡、没精打采,像一群残兵败将松松垮垮地坐在那儿,时间没有了,个性没有了,发展自己的机会没有了,只为了一个分,而是去得太多太多的东西。如今的课堂,生机勃勃,学生在学习知识中形成能力,特别是以主人的身份参与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去,真正将语文和自己的生活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学习每一篇课文时都能很自然地拉进文章和自己的距离,深刻体会写作此文的用心了。让所读的书真正活起来,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会激发自己的灵感和想象力。这是在新课程实施中让我感触最深的一点。体现了以人为本,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先进教育理念,也实现从知识向能力提高的大突破。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不仅掌握了基本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一些特别的方法,并且能及时用这些方法在自己的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形成能力。最令人高兴的是每一个学生从做人的角度得到一些基本的素养、德育的熏陶,从情感态度价值取向上获得一些新的突破。获得教书育人的双丰收。在语文课堂,要充分尊重所有人的意见很不容易,作为老师,习惯了用自己的思维去代替学生,习惯了学生跟着我的思路走。可是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来自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社会背景,思想、性格、心理等完全不同,而且以后从事的职业也不会相同,为什么我们总是想着要他们“劲往一处使,心往一处想”呢?但是,学校既然是教育社会人的地方,也有必要用生动活泼的学生乐意接受的形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我个人认为,潜移默化比较好,如果是生硬的说教是不会有什么好效果的。我觉得这就应让学生“体验与反思”。
“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种在困难面前不畏惧、分析困难、化解困难,对于我们生活、学习具有那些积极的意义?面对生活中不如意的事情,我们会出现怎么样的心理?是怎么解决的?举例说明。课堂上加进了这一环节,目的就是让学生体验、反思。通过学生谈感受,教师适当点评,让学生能正确面对困难,想办法克服困难。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我在课后安排了相应的作业,让学生把遇到困难时的心理感受写下来,还能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