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一步,再走一步》语文教案《走一步,再走一步》语文教案《走一步,再走一步》语文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我整理的《走一步,再走一步》语文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走一步,再走一步》语文教案1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了诗歌《在山的那边》,明白了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布满了艰难险阻,其实,不只是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人生处处都会有坎坷,那么,面对困难,我们该怎么办,是放弃亦或是迎上去?今天,我们来学习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文章《走一步,再走一步》,看看作者是如何克服困难的,并希望同学们学完这篇文章后,能够从中受到一些有关人生方面的启迪。 二、整体感知,复述故事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走一步,再走一步》这个题目是文中谁说的一句话? 明确:父亲。 那是父亲对谁说的呢? 明确:对儿子说的。10/10
《走一步,再走一步》语文教案 父亲在什么时候对儿子说的这句话? 明确:当儿子在半山腰,即不能上又不能下的时候,父亲对儿子说:走一步,再走一步!(学生各抒己见,请一个同学小结几个同学的发言。) 回顾记叙文的六要素,并板书: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根据六要素来复述课文。 教师小结:同学们,刚才老师教你们就是“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具体运用!如果老师一开始说,要大家复述课文,很多同学可能不会这样熟练地说出。现在,这么长的一篇文章,老师利用文中父亲教儿子的方法,一步步分解,最后完成。多么容易啊!在复述故事的时候,我们就要这样,先抓主要的人物与事件,再配上时间地点等具体的东西。大家完成的很好,我们感谢作者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好的“化整为零”的好方法! 三、精析课文 1、全班齐读最后一段。 2、故事给我们的启示,那句话体现出来了? 明确: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 3、题目的含义该如何去理解呢?10/10
《走一步,再走一步》语文教案 4、教师小结:我们还可以这样理解:关键是化整为零。大困难是由小困难组成的,小困难是不难战胜的,一步一步战胜了小困难,最后就是战胜了巨大的困难。当然,重要的还是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地走下去。 四、品读课文 1、我之所以能脱险,是因为父亲得帮助,他的帮助使我的内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读课文18-21自然段) 教师小结,并板书:有了信心、信心大增、巨大的成就感(脱险) 2、“我”被弃悬崖,内心充满的全是害怕,但文中却无这个词,哪些词语表现了“我”的这种感受?读8-15自然段,找出这些词语。 教师小结,并板书:(遇险)毫无信心 从这些词语可以看出,文中最生动、最细腻的就是对“我”的心理描写,这里有委屈、羞辱、迷惘、悔意以及强烈得恐惧感。这种用心理描写来塑造人物的方法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3、读课文16-21自然段,思考:你认为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父亲?如果是生活中你的父亲,他会怎么做? 教师小结:他是一个循循善诱、教子有方的父亲,他深知孩子的路还得靠自己去走,不合适得“扶”是害而不是爱,孩子需要的是独立克服困难的勇气和经验。父亲用心良苦边鼓励边指导的做法终于获得了成功。 4、分角色朗读16-21自然段。10/10
《走一步,再走一步》语文教案 (1)指名朗读。 (2)指名点评。 五、小结 居里夫人曾经说过,“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进入初中,在这人生新的起点上,我们只要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就会有收获。希望“山的那边”永远召唤着你,通过“走一步,再走一步”到达理想的彼岸。 六、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课后搜集一篇有关“坚强与坚持”的文章,摘录或背诵其中最令你感动的地方。 示例:这是一位父亲面对自己那陷入困境的儿子说的一番话:“你知道水是怎样流出大山的吗?”“水遇到大山,碰撞一次后,不能把它冲垮,不能越过它,就学会转弯,绕道而行,借势取径。记住困难的旁边就是出路,是机遇,是希望!”“即使流动过程中遇见了深潭,即使暂时遇到了困境,只要我们不忘流淌,不断积蓄活水,就一定能够找到出口,柳暗花明。” 遇见困难,努力了,无法消灭它,不如像流水一样,在大山旁边寻找较低处突围,也一样能够走出困境,达到远方,实现梦想。 《走一步,再走一步》语文教案2 指导思想10/10
《走一步,再走一步》语文教案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65岁那年写的回忆,8岁时一次爬悬崖的经历。作者把这一经验推而广之,成为人生的宝贵财富,成为战胜一切艰难的法宝。这篇课文,内容上很有咀嚼的余地,特别是“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这一句,喻意值得咀嚼。说的是困难再大,也是可以分解的,一个大困难,就不难克服了。这篇课文,足以启发学生在生活中要善于感悟,凡事要想一想其中包含一个什么道理,悟到哲理就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就成为一笔精神财富。善于感性,写作文,也有东西可写,在不起眼的题材也能写出好文章。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2、条理清楚地复述故事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3、激励学生树立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信心和勇敢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能条理清楚地复述故事。 2、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课前准备 学生: 1、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了解课文大意。 2、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提出问题。10/10
《走一步,再走一步》语文教案 3、预习课后练习二,准备与同学交流。 教师: 1、备课时,把课后练习融于教学的过程中。 2、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或借助幻灯片、小卡片等辅助工具。 一、导入 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次实验(大屏幕显示实验内容,老师讲述) 一只饥饿的鳄鱼和一些小鱼放在水簇箱的两端,中间用透明的玻璃隔开。刚开始鳄鱼毫不犹豫地向小鱼发动进攻,它失败了,但毫不气馁;接着它又向小鱼发动了第二次更猛的进攻,它又失败了,并且受了重伤;它还要进攻。第三次,第四次……多次攻击无望后,它不再攻击。这个时候,心理学家将挡板拿开,鳄鱼仍然一动不动,它只是无望地看着那些小鱼在它的眼皮底下悠闲地游来游去,放弃了继续的努力,最终活活饿死。 听到这样一个故事,同学们有什么感慨?能简要谈谈吗?(学生各抒己见) 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读一读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文章《走一步,再走一步》,也许你能从中有更多人生的启示。 二、整体感知,把握内容10/10
《走一步,再走一步》语文教案 1、自由朗读课文。解决生字生词。 2、复述课文内容。 A、抓住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情节。 B、突出重点,尤其是脱险部分。 C、口齿清楚,态度大方,条理清晰,能正确表达感情。 3、课堂交流。 组织学生说说读了这篇课文后的感想。 三、研读与赏析 1、出示问题 (1)找出“我”爬下悬崖的具体动作以及刻画“我”的心理活动的语句,揣摩“我”的心理变化。 (2)作者把爬下悬崖的过程描写得如此细致生动,有什么目的? (3)父亲对“我”的指点,哪一处让你感触最深?对你有什么启示? (4)结合文章最后一段,说说你对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 学生朗读课文后,讨论回答。学生间互相评论、补充,教师点拨。学生在体会动作、心理描写时,教师用表格的形式加以总结。 2、读最后一段,体会文章的主旨。 四、体验与反思(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10/10
《走一步,再走一步》语文教案 1、质疑交流 教师鼓励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和个人的感受,多角度地提出问题,师生间可互相质疑,讨论交流。 (1)父亲为什么不把“我”抱下悬崖,而是让“我”自己下来? (2)如何评价杰利及其他四个孩子? 2、拓展延伸 (1)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怎么办? (2)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 (3)读了这篇文章,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如何战胜生活中的困难实现理想? 五、拓展练习 多角度阅读《信念的力量》。 鲁西南深处有一个小村子叫姜村,这个小村子因为这些年几乎每一年都要有几个人考上大学、硕士甚至博士而闻名遐迩。方圆几十里以内的人们没有不知道姜村了,大学村成了姜村的新村名。 姜村只有一所小学校,每一个年级一个班。以前的时候,一个班只有十几个孩子。现在不同了,方圆十几个村,只要与村里有亲戚的,都千方百计把孩子送到这里来,人们说,把孩子送到姜村,就等于把孩子送进大学了。10/10
《走一步,再走一步》语文教案 在惊叹姜村奇迹的同时,人们也都在问,都在思索。是姜村的水土好呀?是姜村的父母掌握了教孩子秘诀吗?还是别的什么? 假如你去问姜村的人,他们不会告诉你什么,因为他们对于秘密似乎也一无所知。 在二十多年前,姜村小学调来了一个五十多岁的老教师,听人说这个教师是一位大学教授,不知什么原因被贬到了这个偏远的小村子。这个老师教了不长时间以后,就有一个传说在村里流传。这个老师能掐会算,他能预测孩子的前程。原因是,有的孩子回家说,老师说了,我将来能成数学家;有的孩子说,老师说我将来能成作家;有的孩子说,老师说我将来能成音乐家;有的说,老师说我将来能成钱学森那样的人,等等。 不久,家长们又发现,他们的孩子与以前不大一样了,他们变得懂事而好学,好像他们真的是数学家、作家、音乐家的材料了。老师说会成为数学家的孩子,对数学的学习更加刻苦,老师说会成为作家的孩子,语文成绩更加出类拔萃。孩子们不再贪玩,不用像以前那样严加管教,孩子也都变得十分自觉。因为他们都被灌输了这样的信念:他们将来都是杰出的人,而有好玩、不刻苦等恶习的孩子都是成不了杰出人才的。10/10
《走一步,再走一步》语文教案 家长们都纳闷,也将信将疑,莫非孩子真的是大材料,被老师道破了天机? 就这样过去了几年,奇迹发生了。这些孩子到了参加高考的时候,大部分都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大学。 这个老师在姜村人的眼里变得神乎其神,他们让他看自己的宅基地,测自己的命运。可是这个老师却说,他只会给学生预测,不会其他的。 这个教师年龄大了,回了城市,但他把预测的方法教给了接任的老师,接任的老师还在给一级一级的孩子预测着,而且,他们坚守着老教师的嘱托:不把这个秘密告诉给村里的人们。 我的几个好朋友就是从姜村走出来的,他们说,他们从考上大学的那一刻起,对于这个秘密就恍然大悟了,但他们这些人又都自觉地坚守起了这个秘密。 听说完这个故事,我一直在被这位可敬的老师感动着。人世间还有什么力量能超过信念的力量呢?他通过中国最传统的方式,在这些幼小孩子的心灵里栽种了信念啊! 阅读指导 从“老教授”的角度看,昭示了一种成功的教育理念。 从“姜村”村民的角度看,提示了适宜的教子方略。 从姜村孩子的角度看,倡导树立坚定的人生信念。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