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一步,再走一步》导学案执教者:杨文文【学习小目标】1.感知课文内容,能够复述故事情节。2.在理解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课文中的心理、动作等描写来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3.联系自己的生活实践,感悟“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人生哲理。【学习重难点】重点:体会文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并能用它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学习。难点:通过对本文“借事论理”和“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的学习,提高自己的写作技巧。 一、 知识迁移,引新课: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在山的那边》,诗人王家新告诉我们,只有翻越过无数座大山,不断地战胜困难,坚定信念,我们才能到达理想的彼岸,去拥抱全新的世界。那么这无数座象征着困难和挫折的山该如何翻越?今天,老师向大家推荐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文章,看看他是怎样从一件童年往事中获得面对困难的勇气和智慧的。二、 自主预习,识字词:1、给下面词语写上拼音:闷热:( ) 训诫:( ) 耸立:( ) 迂回:( )晕倒:( )凝视:( )纳罕:( )屡次:( )高不可攀()瘦骨嶙峋()头晕目眩()2、解释词语:训诫: 嶙峋: 眩目: 啜泣: 纳罕: 小心翼翼: 三、默读课文,找细节:将文章默读2-3遍,简要回答下列问题:(1)故事发生在美国哪个城市? (2)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当时我几岁?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作者多少岁? (3)故事中包括“我”在内一共有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有几个?他们的名字是什么?和“我”关系如何?除了孩子们,文中还出现了谁? (4)是谁提出要求爬悬崖的?为什么? (5)悬崖有多高?我有没有爬到悬崖顶端? (6)我在爬山中遇到了什么困难? (7)谁帮我叫来了父亲? (8)我是如何下山的? 四、精读研讨,悟情理:(一)小组讨论合作:细读文本,体悟“我”在这次事件中的情感(心理)变化。【问题分解】:
1.细读“爬崖被困(1-15)”部分,找出“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的相关描写,圈点勾画。2.课文14段中“我听见有人啜泣,正纳罕那是谁,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我”啜泣的原因你能体味到吗?3.课文22段中“我先是啜泣了一会”,“我”第二次“啜泣”跟第一次相比,感情有何不同?4.分析“我”爬下悬崖(16-22)时心理变化过程:心理变化文章内容最初: “我下不去!”“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继而: “这似乎是能办到的。我顿时有了信心”随后: “我能办得到的。”最后:产生巨大成就感“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二)独立自主完成:发散思维,评价“父亲”对我的教育方式是否合理?【问题分解】:1.“父亲”是如何帮助我爬下悬崖的?2.“父亲”为何不自己爬上小山道,搀扶“我”下来?3.设想一下,如果杰利叫来的是“我”的母亲,她的做法会和“父亲”一样吗?你更赞同哪种做法?五、本课小结,明哲思:朗读最后一段,思考:“我”在悬崖上得到的经验和人生感悟具体指什么?这里的“走一步,再走一步”实际上就是告诉我们大困难是由小困难组成的,小困难是不难战胜的,一步一步战胜了小困难,最后就战胜了巨大的困难,因而在遇到困难时,我们要学会化整为零,各个击破,并最终完成目标。 六、知识链接,重积累: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七、学以致用,小练笔:必做:运用今天学习过的知识,展开合理想象,再添加一段对“我”在这次事件中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的语句,放在文章中你认为合适的位置。选做:
学习本文中“叙事+说理”的写作方法,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以《那件事,让我懂得了 》为题写一篇小作文,不少于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