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这是部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唯一的一篇自读课文,在对人物美好品行礼赞的《纪念白求恩》、《植树的牧羊人》之后和关于修身养德的《诫子书》之前的一篇对人生经验的总结与思考的文章,在本单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第四单元还是继续学习默读。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的自读能力还很欠缺的,不过他们已经在第三单元初步训练过默读技能。第三单元要求学生一气呵成读完文章,学会了解文章大意,把握基本内容。本单元要求学生学会勾画关键语句,学会通过划分段落层次、抓住关键语句等方法,理清作者思路。所以,本文主要是学生阅读,培养阅读习惯。教学目标:1.掌握灼人、突兀、怦怦、扒住、趴在、晕眩、恍惚、凌乱、抽噎、参差不齐、哄堂大笑、小心翼翼等词语。2.初步学会分析记叙文章中的情事论理及其详略安排,注意学习和运用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3.了解课文中以小见大,以实寓虚的记叙方法,理清作者思路。4.感受“我”终于正确对待困难,在困难面前不馁不躁,一步一脚印来沉着应付的心理。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学会分析论理及其详略安排,理清作者思路。2.教学难点:记叙文中如何以实寓虚,即文章如何借事论理,使学生感受到“我”正确对待困难,在困难面前不馁不躁,沉着应付的坚毅精神。教学方法:默读与合作探究。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要点:快速阅读,较完整地复述故事情节,做到条理清楚,详略合适。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想象着飞机坐舱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第二天,他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作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个,不难做到。就这样,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根本不须想更多的事。而且,还有后方的无线电支持。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侯一段经历的启示。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个人是谁,经历的是怎样一件事吗?”这个人就是莫顿.亨特,美国作家、心理学家。今天来学习他的《走一步,再走一步》。二、整体感知1.检查预习情况,指导学生默读。(1)落实如下词语:生字正音灼人(zhuo)突兀(wu)怦怦(pengpeng)扒住(ba)晕眩(yunxuan)趴在(pa)恍惚(huanghu)凌乱(ling)抽噎(ye)参差不齐(cen)哄堂大笑(hong)小心翼翼(yiyi)(2)通读全文,勾画出表示“我”的心理活动的语句,把握文章的大概情况。2.再读课文,探究并复述思考:莫顿·亨特先生给我们讲了一件怎样的往事?⑴把课文分成“冒险”、“脱险”两部分,四人小组组内试讲,全班推荐2~3人上台复述,并即使点评。要求:口齿清楚;生动、具体、流利;完整、符合原文意思;尽量用课文词语。明确:同学用这样的句式复述“我讲述的部分是……我的讲述完了,谢谢大家”、“我的点评完了,谢谢。”⑵简洁概括。检索信息:时间:八岁那年。地点:悬崖上。人物:有“我”、杰利、其他伙伴、父亲。事件:爬悬崖陷入困境(冒险),在父亲指点下爬下悬崖(脱险)。
将检索出的信息重新排列组合,形成一个简洁但又表意完整的句子。记叙文材料概括的一般格式是“谁”(或“什么”)干了什么(或“怎么样了”)。重新组合信息时,地点可忽略,信息重组的结果是“八岁那年与伙伴一起玩耍,‘我’爬上悬崖陷入困境,然后在父亲的指导下爬下悬崖的往事”。通过复述与概述让学生真正对这件往事了然于胸。3.这是一件小事,但在莫顿·亨特先生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看“时隔五十七年,可那种闷热我至今还能感觉得到”。为什么会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⑴畅所欲言。⑵明确最后一段。集体朗读文中最后一段,注意语速与重音,体味作者在这一段中所抒发的人生感悟。三、研读主旨1.探究主旨:作者这次历险,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获得了什么启示?(读最后一节)(1)找到体现作者心路历程的心理活动描写的语句,加以分析,作者从()、()到克服心理障碍,收获(),甚至有了一种成就感的心路历程。(2)从课文内容看,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3)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4)为什么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提示:龟兔赛跑、夸父逐日……2.总结归纳:居里夫人说:“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大家学了《走一步,再走一步》后,获得了什么道理?走一步再走一步,克服胆怯和恐惧,到达成功的彼岸!四、尝试探究性、多角度阅读理解。1.确定角度:两两对比着来读,可从两个大角度(教子、交友)来深入阅读。父亲母亲杰利四个孩子
2.中心话题:(1)爸爸出现了。他会怎样帮助“我”脱险呢?为什么让“我”先“迈一小步”?不让“我“有机会停下来思考”下面的路还很长“?父亲为什么不直接孩子抱下来?他不怕孩子失足吗?从中看出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如果是母亲来的话,她又会怎样做?你能想象一下吗?(2)杰利算是“我”真正的朋友吗?他为什么抛下我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你能揣摩一下他当时的心理吗?(3)四个小孩子的行为你欣赏吗?如果是你是其中的一位,你会怎么做?3.师生多角度探究学习过程:父亲角度:这是一位真正爱自己孩子的父亲,他不像别的父亲,爬山石架把儿子抱下来,而是让作者自己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下去。这是为锻炼孩子的勇气和毅力。如果他对孩子百依百顺,那只是让他更加娇气,一生一世都软弱无能。有句话说:“打是亲,骂是爱”,只有在磨练下才能成好钢,没有磨练的只是土块、锈铁。所以这位父亲是对孩子负责的真正爱孩子的父亲。这是一位明智、教子有方的父亲。父亲完全可以凭自己的实力抱孩子下来,但他不这样做,而是引导孩子凭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地克服自己。其实,父亲这样做是想给孩子一份经验,一次锻炼,一个成就感,一份不怕任何困难的勇气。这是父爱的一种多么明智的体现,是真正的父爱。他在父亲的眼里,孩子克服困难的能力比生命更重要,因为,父亲知道,温室里的花朵是经不起风雨的,同样,被溺爱的孩子是经不起考验的。母亲角度:慈母多败儿。这位母亲一直告诫我不要冒险。在母亲的庇护下,“我”变得非常懦弱。如果杰利通知的是母亲的话,可能她会声嘶力竭地叫我别动,吓得脸色苍白,神经兮兮的叫了一大帮人来。之后母亲可能不允许我跨出家门半步,不准我与杰利玩。从此,世上多了一个废物,少了一个作家。师总结:哪一位父亲不爱自己的子女。这位“狠心”的用心良苦的父亲以独特的方式在“我”的生命中注入自信的琼浆,熔铸了“我”直立的腰杆。他给孩子的不只是一个健康的躯体,还给了孩子一个自信的灵魂。这对孩子的一生无疑是最宝贵的财富。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要在感受伟大母爱的同时,也要多理解这份严厉的深沉的父爱。杰利角度:如果我是杰利,我会感到左右为难,一边是最要好的朋友,一边是更多的朋友。四个孩子一定不会让杰利帮“我”,而杰利也不想被嘲笑,不想失去这几个玩耍的朋友。所以杰利虽然“看来好像有点不放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我想,,这也说明杰利低估了“我”的懦弱。他以为这么点悬崖,“我”总会下来的。再说,他一时也帮不了“我”。天越来越黑了,见“我”没回来,杰利的良心不安了,便告诉了“我”父亲,寻求大人帮助,把“我”从危险的边缘救了回来。杰利虽然有做得不对的地方,但他是“我”真正的朋友。
四个孩子的角度:我感觉四个孩子的人品有问题。当自己的朋友遇上困难的时候,他们不仅不去拉自己的朋友一把,反而雪上加霜的嘲讽朋友,把他一人留在危险的石架上,这也是拿别人的生命开玩笑。他们根本不是真正的朋友,简直可恶之极。师追问:患难见真情,好朋友应当有难同当。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五、总结全文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上,不可能坦坦荡荡,一帆风顺;遇到困难,感受挫折,都是很正常的。只要我们不失自信,牢记“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那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将被你踩在脚下。别忘了,还要把你的这些感受传给那些正在遭遇困难的人们。六、作业1、上网查阅课文全文,看看这“悬崖上的一课”对作者的人生有怎样的影响。2、你有类似的经历吗?是怎样克服的?文中爸爸帮“我“脱险的做法对你有何启示?学习作者寄寓文中的对待困难的正确态度和克服困难的方法,联系自身生活实际,获得正确对待困难的有益启示。写一篇200字以内的短文。教学反思1、一节课时间,比较紧凑,要求学生课前做好预习,必须通读课文,很好的把握作者思路。2、发散思维的训练,容易放开,要注意收束,有些学生会扯很远。3、没做多媒体课件,有些书写耽误了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