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案例【背景】教师出示自制的“一个人攀爬在悬崖上”的图画,让学生讨论。学生分小组交流自己对故事情节的复述,融入动作和表情,学生兴趣浓厚。【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教师出示自制的“一个人攀爬在悬崖上”的图画导入,给学生直观感受,意识到攀岩是一件艰难的事。一件艰难的事。二、介绍作家作品。莫顿.亨特,美国作家,心理学家。二、培养复述故事情节的水平。1.小组练习教师:要求学生分小组交流自己对故事情节的复述。重点:说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及获得的启示。学生:认真倾听组内每位同学的发言,并相互补充评价。2.复述交流学生:以小组形式推荐学生复述故事情节,并点评。教师:根据学生复述,板书主要内容。三、研读探究,体会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1.自由朗读,找出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加以体会。明确:课文第二部分中,当“我”被弃于悬崖,文章用了“全身颤抖”、“冷汗直冒”、“心在瘦骨磷峋的胸腔里面冬冬乱跳”、“吓得几乎要晕倒”、“软弱地哀求”、“头晕目眩”、“啜泣”、“恐惧和疲乏”、“全身麻木,不能动弹”等大量词句刻画主人公处于险境中的心理状态。这里有委屈、羞辱、迷惘、悔意,以及强烈的恐惧感。第三部分,孩子在父亲的指点下,终于征服悬崖的过程中,作者详写了“我”的心理变化:最初是毫无信心(我下不来……我会摔死的”),继而是信心萌发(这似乎是能办得到的”)。随后是信心大增(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这使我”第一次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身上的潜在力量,从而激起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2.我”心理变化过程怎样?明确:最初毫无信心(我下不来……我会摔死的。”)继而信心萌发(“这似乎是能办得到的。”)随后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最后巨大成就感3.为什么“我”明明知道自己体弱、胆怯,也记得母亲的训诫,还要去冒险爬悬崖呢?明确:是好朋友杰利“别做胆小鬼”的话语刺激了“我”,自尊心、虚荣心占了上风,于是冒险去爬悬崖。4.文章描写“我”处于险境时的狼狈和恐惧的动作,有何作用?
明确:动作描写:爬、全身颤抖、冷汗直冒、胸腔里冬冬直跳、蹲、心惊肉跳、哀求、啜泣、头晕目眩、伏、恐惧、疲乏、全身麻木、不能动弹。这些语句刻画了小主人公处于险境中的心理状态。这里有被抛弃的委屈,受嘲笑的羞辱,有不知所措的迷惘,也许还有不该冒险的悔意。1.文章两次写到“我”哭,原因一样吗?明确:“我”凭着自己的努力战胜了看似无法战胜的困难,“我”在下悬崖时,曾有两次哭泣,前者是恐惧和伤心,后者却复杂得多,有历险的余悸,有脱险的欣悦,有被抛在石架上的委屈,有对父亲的感激还有一种全新的感觉“我”终于凭着自己的力量战胜了看似无法战胜的困难。这使“我”第一次清晰的意识到自己身上的潜在力量,从而激起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四、明确本文所揭示的道理。齐读结尾段,找出揭示道理的句子并结合切身体验谈谈感受。板书:悬崖山走一步,再走一步顺利脱险人生中走一步,再走一步克服困难【结局】从语言品味到情感升华,学生真正实现了与文本的对话,情感上与文本的交流,思想上与文本的碰撞。鼓励学生自学,从学生对学习方法的灵活掌握中能看到教师平时注重对学生自学水平的培养。【评析与反思】1、把握教材特点,理解课文编排目的。这篇课文是著名的美国作家莫顿?亨特写的。它主要是写了作者回忆自己童年8岁时一次“脱险”的经历,其中蕴含的生活哲理——人生道路上常常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但再大的困难,只要我们能走一步,再走一步,就一定能将困难化解为一个个小的困难,最终战胜困难。2、知晓学生学情,为共同学习奠基。作为一篇学读课文,教会学生读书,即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这是最主要的。面对学生学情的分析,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长处,采用多种学习方法引导、和学生同攻难关。为共同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3、与学生同阅读课文,同在一个平台上探讨人生的哲理。因为本文就是通过作者在童年时爬悬崖的一段感受,及在今后的人生旅程中,遇到困难,就应在悬崖上走下一样,“走一步,再走一步”。那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文字材料,共同的人生体验,和学生同在一个平台上,同读课文,同探讨人生的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