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市第四十五中学滕丽球《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概况学校:南宁市第四十五中学授课人:滕丽球年级:七年级学科:语文内容: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目标1.学会用简洁的语言表述故事梗概,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2、 深入理解文章主旨,探究性理解文章。 3、.学习作者寄寓文中的对待困难的正确态度和克服困难的方法,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感悟人生。教学重点:目标1、2。教学难点:目标3。设计环节一、看一看二、找一找内容提要一、导入新课。1、教师有感情的讲述故事。2、出示课题、教学目标。二、整体感知课文,复述主要故事情节。教学方法策略和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有感情的讲述故事。2、出示课题、教学目标。二、1、学生朗读一遍课文,积累生字词。2、整体感知课文。3、小组组内试讲,全班推荐1~2人上台复述,并即席点评。4、组织学生深入思考、讨论问题: (1)、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原因是什么?文章写于什么时间?(2)、文中一共出现了几个人物?文中的悬崖是什么样的?(位置、地势、高度)(3)、“我”是怎样爬上悬崖的?又是怎样从上面下来的?(4)、“我”脱险后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有什么感觉? (想+做+讲+听+动静)设计意图一、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旨在通过充满生活气息的开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形成一种强烈的阅读期待心理,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二、这个环节既是知识转化为能力,书面语言变口头语言的训练;又是对课文整体感知的一个语文实践活动。复述故事,可以同座进行,这样就能达到全员参与,然后让一两名同学在全班复述。这既是体现培养学生对读本整体感知、概述、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又是学生的多元性、阅读的多元性得到体现,它实际上也是学生的个性培养。反思与评价一、1用鼓励法表扬最快进入学习状态的学生。2用观察法引导进入学科内容的学习。二、培养了初一学生自主预习课文的良好的学习习惯。2培养朗读能力,让学生感知课文内容。3复述故事,培养学生对读本整体感知、概述、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又是学生的多元性、阅读的多元性得到体现,它实际上也是学生的个性培养。2
三、谈一谈四、写一写三、探究感悟。1、进一步领会文章。组织学生深入思考、讨论问题。 2、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进一步深入理解文章主旨,探究性理解文章。 四、小结和作业:学习作者寄寓文中的对待困难的正确态度和克服困难的方法,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获得正确面对困难的有益启示。三、探究感悟。同学们可以从下面三个问题任选其中一个来讨论。 1、“我”脱离险境的过程中,心理有什么变化?2、“父亲”是怎样帮助“我”脱险的?你还能记住“父亲”说过的话吗?3、这段爬悬崖的经历虽然已过去很多年,但对于“我”来说是难以忘怀的,因为“我”从中获得了“永远忘不了的经验”。这“经验”指的是什么?4、作者的经验仅仅针对爬山而言吗?进一步领会主旨。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从中得到的启示。5、齐读最后一段,感悟人生。(想+做+讲+听+动静)四、小结和作业:任何人在人生旅途上都不能一帆风顺。遇到困难、遇到挫折都是很正常的。只要我们不失自信、不放弃,牢记“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那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将被你踩在脚下。就有成功的希望。即使我们这样小小年纪,也免不了有一些磕磕碰碰的经历。你还记得那些曾经的困难吗?到底是什么样的困难?你是如何克服的呢?请你把它写出来,500字左右。三、这个环节实际上是上一个教学过程的继续。在感知了全篇课文的故事情节时,还要通过这个故事情节知其它所蕴含的哲理,这是本课文要达到人文教育的主要目的。但这个过程也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它不是枯燥的说教,也是通过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来实现的。其中学生在预习中提出的问题可结合课文讨论体会。老师和学生共同呤诵课文的最后一段,激励学生在人生中应有作家的气质,战胜人生中一个又一个困难,实现自己美好的理想。四、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是本节课读写结合的最后一个终点站。因为这篇课文是写的作者亲身体验的一件事,它对学生有着直接的指导意义。从读到写,既开源,又导流。以读带写,以写促读,是读写结合的特点。而这篇课文从故事的叙述,到揭示蕴含道理的过程,对学生写作有很大的帮助。实质上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再一次体现。三、1这一设计目的让学生更好的突破教学重点,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的作用。2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一、从写作角度检测学生的学习收获,讲练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