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合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合案

ID:1174371

大小:266 KB

页数:106页

时间:2022-07-02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教案初一语文备课组许应思教学进度表周次起讫日期教学内容课时备注18.31---9.6《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短文两篇》629.7---9.13《紫藤萝瀑布》《童趣》作文639.14---9.20综合性学习单元小结6第一单元测试49.21---9.27《理想》《短文两篇》《人生寓言》659.28---10.4国庆长假6610.5---10.11《我的信念》《论语十则》单元小结作文6第二单元测试710.12---10.18《春》《夏感》《济南的冬天》6810.18---10.25《秋天》《古代诗歌四首》6910.26---11.1综合性学习单元小结6第三单元测试1011.2---11.8期中复习期中考试1111.9---11.15《化石吟》《绿色蝈蝈》《看云识天气》61211.16---11.22《月亮上的足迹》《山市》作文6106 1311.23---11。29综合性学习单元小结6第四单元测试1411.30---12。6《风筝》《羚羊木雕》《散步》61512.7---12。13《散文诗两首》《世说新语》两则作文61612.14---12。20综合性学习单元小结6第五单元测试1712.21---12。27《皇帝的新装》《郭沫若诗两首》61812.28---1。3《女娲造人》《寓言四则》《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作文6第六单元测试191.4---1。10期末复习201.11---1。17期末复习作文211.18---1。25期末考试教材分析本册教材安排了六个单元,内容上分三大板块: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第一单元:生命体验。第二单元:理想信念。第三单元:自然美景。第四单元:科学世界。第五单元:家庭亲情。第六单元:幻想世界。新课文开发力度大,课文质兼美,具有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跃动着生活的脉搏又注意题材、体裁、风格的多样化,可读性强,适合学生学习。课后练习设计新颖灵巧,富于启发性,既注重激活学生思维,又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写作要求能同单元学习要求结合,并能重视多种表达方式的训练。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的设计有特色,注重实践性,应用性和趣味性,密切语文同生活的联系,拓展学生视野;同时注意跟单元学习的内在联系,设计具体,可操作,能从适应时代需要、体现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选取古代诗文,且难易度和背诵量均较为适当。附录的知识短文写得简明扼要。总之,为适应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这册教材能面向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融工具性和人文性于一体,切实体现语文课程的基106 础性、实践性,时代性和开发性的特征。第一单元单元说明本单元以人生为主题组元,五篇课文,都是抒写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有诗歌,有散文;有现代文,有文言文;有中国作品,有外国作品。同一主题的课文内容,可以融会贯通。《在山的那边》,“山”与“海”两个相对的形象,是富有象征意义的,这首诗抒写童年的想望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走一步,再走一步》,是过来人的经验之谈,在人生道路上,艰难险阻并不可怕,大困难可以化整为零,化难为易,走一步,再走一步,定能战胜一切困难。《短文两篇》,从小事物写起,引出对生命的思考。《紫藤萝瀑布》,由紫藤萝瀑布的辉煌、藤萝的命运,感悟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一时的不幸,个人的不幸,都不足畏;人生,也应该是豁达的,乐观的,奋发的,进取的。《童趣》回忆童稚时代的种种情趣,人是有精神活动的,在精神作用之下,自能享受无穷的物外之趣。本单元的阅读教学,要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用心领会写作意图,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想想人生的大问题。在阅读方法上,主要提高朗读能力,要求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本单元是七~九年级阶段语文学习的第一单元,在起始阶段具有定位、定势的意义,影响深远。务必认真贯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争取开个好头。要确认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引导、组织学生自主地、合作地、探究性地从事学习,要努力形成这种新的学习方式。要牢牢把握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目标,防止这样或那样的偏颇,一切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努力培养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人文教育要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通过熏陶感染,收到潜移默化的功效。引导学生探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首先要摸清学生的已知领域与未知领域,据以确定探究什么,怎样引导学生探究,要重视学生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探究之后,还要回顾探究的得失,总结经验教训,使学生逐步学会学习。要注意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语言学习总是从模仿开始的,要模仿着说和写,日积月累,丰富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朗读教学要106 有示范,要有指导,要多让学生自己练读,使全体学生都得到提高。本单元综合性学习,根据新生入学的情境,以“自我介绍”为主题,设计了多种活动方式,进行口语交际和写作练习。综合性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和新型的教学活动,不像单纯的口语交际、单纯的写作训练那样简单,有许多准备工作要做,教师要满腔热情,组织好这种学习活动。1--2.《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合案教学目标: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②品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文学欣赏能力。③联系生活实际,感悟生活哲理。教学重点: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②复述课文内容,体味人生的哲理。课前准备:组织学生认真预习《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的课文内容:查字典解决“读一读、写一写”和注释中的问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写“在生活中遇到困难自己是怎样处理的”练笔,准备上课时在班里交流。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在山的那边》是诗人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这首诗抒写了童年的向往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教学设计一、导入同学们,当你进入中学,跨入人生道路一个新的起点时,你一定对未来充满了新的憧憬和向往。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道路中共同的目标。《在山的那边》这一课的作者王家新以自己的情感体验给我们非常有益的启示。《在山的那边》是诗人王家新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在诗里,他述说了童年时代美好而朦胧的“梦”——对大海的热烈向往,长大后依然不停地追寻它。二十多年后的今天,诗人虽然已无数次见过童年时所向106 往的海,但是心目中的那个“海”依然遥不可及。那么,他心目中的“海”是什么呢?让我们来品读一下这首诗歌,从诗中找出答案。二、板书课题。三、教师检查预习(学生交流、巩固)。(过渡)《在山的那边》是一首诗,诗歌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在诗中,诗人要用形象而精练的语言来表达他反复体会的情感。我们要理解诗人的情感,就要有感情地朗读,体悟“海”与“山’’的象征意义,领会它们所蕴含的意味。学生先自由朗读,再听老师朗读,并且边听边思考问题。四、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a、诗中的“山”和“海’’除字面意思外,还蕴含着什么意思?b、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1)“在山的那边,是海”,对这个“山”字,“我”小时候理解的和今天的理解有什么不同?(2)诗人领悟妈妈所说的“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不是自然界的海,那么,什么是“信念凝成的海”?诗中有没有回答这个问题?(3)读第一部分,你觉得小时候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他为什么想到山的那边,而且是“常伏在窗口痴想”?为什么去爬山?为什么又说自己的想望是“幻想”?(4)“隐秘的想望”指什么?为什么说“隐秘”?(5)山那边的青山,为什么“铁青着脸”?(6)“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改用议论语言,怎么说?(7)“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指什么?一座座山顶为什么诱惑着我?“我”为什么失望?心灵为什么是枯干的?海潮漫湿枯干的心灵又是什么意思?(8)结尾表达的信念,如果用议论语言该怎样表达?106 教师配乐朗读或范读,学生带着问题听读,然后讨论回答、相互评论、补充(可由教师鼓励学生探究回答,答案不必求统一,让学生在听读讨论后对诗歌有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可让全班学生再次朗读诗歌,加深印象,也为进一步赏析诗歌作准备。精读品味(过渡)对诗歌有了大概的了解,还要品读诗歌形象而精练的语句,好的诗句总有画龙点睛之处,品读这些诗句,就能更好地领悟诗歌所蕴含的意味,获得思想启迪。①自主、合作探究教师预留思考题,学生思考:a.自由朗读诗歌第二节,思考作者是怎样看到全新的世界,实现人生理想的?b.找出你认为最形象、精练的语句,反复品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学生自由朗读后,可四人小组讨论,共同探究以上问题。[教师小结]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抓住不同的语句谈感受,体会到诗人用群山和大海的形象表达了人生的信念;并以自己的人生感悟启示我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只要战胜困难,坚持奋斗,理想终将实现。②朗读指导教师指导朗读知识:重音(重读、轻读)、语速、停顿。教师指导朗读,把朗读和品味结合起来,通过反复品读,更好地领悟诗歌所蕴含的意味,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感情。学生可在教师指导朗读的基础上齐读、分读。[教师小结]诗人以自己的人生感悟启示我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只要战胜困难,坚持奋斗,理想终将实现。这首诗意象壮阔,意蕴丰富。一座山,也可以指无数座山,一次又一次地失望,就要一次又一次地鼓起信心战胜困难。但是,怎样翻无数座山,却是不容易的事情。那么,怎样翻过无数座山,到达理想的境界,是教师和学生下节课共同探究的问题。五、作业。第二课时教学內容: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生活哲理。与《在山的那边》比较阅读。106 教学设计一、导人同学们,你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困难?(让学生根据课前准备的内容回答,可七嘴八舌地议论,也可插话。)《在山的那边》的作者一次次翻过无数座山,战胜困难,才看到全新的世界。如果联系你的学习生活,你又是怎样做的?当在生活中战胜了困难,你想过这其中包含什么道理吗?如果把这道理推而广之,就会成为人生的宝贵财富,成为战胜一切艰难的法宝。今天,老师向大家推荐美国作家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文章,看看他是怎样从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给我们以启示的。二、默读文章(过渡)要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中心意思,还要让学生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默读完课文,请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告诉学生复述的要点: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故事过程。[学法指导]a.默读要求(时间、内容)b.复述要求(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情节)学生讨论、交流、补充、评论(可小组交流,也可大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时,要突出重点,给学生创造一个探究阅读的氛围,重点可放在“脱险”的过程。三、合作探究(过渡)以上复述故事情节,同学们了解了文章的大意,是写“我”童年一次“脱险”的经历。既是“脱险”,又是怎样脱险的呢?其中又蕴含什么生活哲理?作者是怎样说的?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最后一段,思考下面的问题。教师抛出问题组:a.“我”陷入怎样的险境?又是怎样脱险的?b.这件小事给你哪些启示?学生朗读课文后,四人小组讨论以上问题。教师小结:从这篇课文中,可以学到作者小时候在那座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这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作者由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的哲理。这给我们一个启示,在生活中要106 善于感悟,善于感悟,人就会聪明起来。体验反思(过渡)同学们,学习了《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文章后,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感受。教师提出问题:a.联系生活,说说自己在生活中是怎样战胜困难,实现理想的?学生拿出准备的练笔,可小组交流,也可全班交流(只要学生联系自己,无论体会大小,教师都要鼓励)。四、[教师小结]居里夫人说过,“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大家在学习了《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两篇课文,给你留下什么思考呢?进入初中,这是人生路上的一个新的起点。要在新的起点上,追求美好的理想,就要面对无数困难。怎样面对无数困难,将是我们初中学习生活中,也是人生道路上的实际问题。希望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把握住学习生活中的主旋律,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希望“山的那边”永远召唤着你,“走一步,再走一步”,伴你到达理想的彼岸。学生再次朗读《在山的那边》和《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最后一段。五、拓展延伸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还给你哪些启示呢?假如你是“我”,将怎么办?假如你是“我’’的同学,将怎么办?杰利与其他孩子有什么不同?父亲为什么不把“我”抱下悬崖,而是教“我”自己下来?六、作业。3短文两篇教学目的: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习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写作手法;2、了解先抑后扬及由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过程与方法目标:3、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清柔、自然流畅的风格;4、对比探究阅读;情感与价值目标:5、体悟生命的意义,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生命。教学重点:106 感受作品语言柔美、细腻的风格,学习文章先抑后扬的写法。教学难点:对比探究阅读;学习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写作手法。教学方法:朗读;对比探究阅读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冰心老人说:“宇宙是一个大的生命,江流人海,落叶归根,我们是宇宙中的一息,我们是大生命中的一分子。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流人大海,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熟发芽,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与痛苦是相辅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因为快乐、兴奋、痛苦又何尝不是美丽呢?”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两篇优美的散文,从中感悟生命的真谛吧。二、新授(一)夯实基础1、知人论世小思简介小思,1939年生,本名卢玮銮,另有笔名明川、卢颿。祖籍广东番禺。1964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新亚学院中文系,翌年到罗富国师范学院学习,获教育文凭。1973年赴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研究中国文学。1981年,以“中国作家在香港的文艺活动”之论文获得硕士衔。小思曾任多家中学中文教师,1978年任教于香港大学中文系,1979年起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已出版的作品有《路上谈》《承教小记》《不迁》《彤云笺》《香港文纵》《日影行》《丰子恺漫画选绎》及合集的《七好文集》《七好新文集》《三人行》等。小思从事文学研究工作,多次出任文学奖评判,参与各种文学活动。2、席慕蓉简介席慕蓉,另有笔名萧瑞、漠蓉、穆伦•席连勃(蒙古语,即大江河)等。祖籍内蒙古察哈尔盟明安旗,1943年生于重庆,后随父母由香港迁至台湾。她从小酷爱绘画,1964年106 到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学习。后在台湾新竹师专美术科任教。多次举办画展,出版画册并获奖。1981年她“从来没有刻意去做过些什么努力”的诗集《七里香》由台湾大地出版社出版,深得读者喜爱。她写诗写散文,只是作为累了一天之后的休息,为的是“纪念一段远去的岁月,纪念那个只曾在我心中存在过的小小世界”。生命、时光、乡愁是她作品的内在主题,而对人情、爱情、乡情的细腻独特的审美描摹、委婉倾诉则是吸引读者们的奥秘。主要作品有诗集《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散文集《有一首歌》《成长的痕迹》《生命的滋味》《三弦》《同心集》《写给幸福》等。2、字词过关shōuliǎnkuānshùzàncuìruòbēiwēigǒu收敛宽恕短暂脆弱卑微一丝不苟(二)研读文本1、整体感知(1)听课文录音。 (2)有感情地朗诵课文(抽男女学生各一名)。 (3)自读课文,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a、《蝉》一文里有一句话是全文的文眼,请找出来,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b、《贝壳》一文中,作者先对贝壳的精美作了一番描述,然后生发了哪些联想?  小组讨论交流明确:  a、“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是全文的文眼。它是由抑到扬的关键原因,也是由蝉引发的关于生命的深刻道理。不管是写蝉的烦人的聒噪,病蝉的弱小,还是写蝉17年埋在泥下,出来只活一个夏天的短暂生命,都是因为有这句话,才显得有厂意义和光彩。它也提醒我们,不管生命有多短暂,都要好好地活,给人振奋精神的感觉。  b.作者想到了贝壳里那曾经的小小柔软的生命,想到为了这样一个短暂、细小,脆弱、卑微的生命,上苍却是那样用心地营造了它的居所——精致的贝壳。并由此进一步想到自己的生命,虽然也有限,但总比贝壳里的生命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那岂不是更应该好好面对它,让它显得像贝壳一样美丽、令人珍惜、惊叹。  (此环节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整体阅读,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并且要求学106 生联系文章的主旨以及问题所处的具体语境作深入地分析、解答)2、研读与赏析再次默读全文,思考下面问题:①《蝉》一文中的“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噪”,“秋风颜色”给了你怎样的感受?②《贝壳》—文中的“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的—丝不苟呢”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③《贝壳》最后一段说:在千年之后,也许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并巳会忍不住轻轻地叹息:“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你怎样理解此处的“怎样固执而又怎样简学-的心”?④试比较两篇散文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讨论后明确:①我们一般是听见秋风的声音,但作者用了“秋风颜色”,巧妙地在听觉感受之外,增加了独特的视觉感受。有新意。它赋予秋风颜色,把属于秋天的一些视觉形象加入进来。言少而意浓。②此句比较了自己和贝壳里的生命,感悟自己的生命尽管有限,但还是比贝壳里的生命时间要长——点,空间要多一点,以,一颗感激的心情表达珍惜、回馈生命的激情:要力所能及地把事情做得更精致些,更好些,让后人为自己的执著、努力而感动。③作者希望自己给这个世界留下一些像贝壳这样的东西来,她并不梦想自己成就伟大的功业,只想对自己的生命作出一些精美的回馈。她渴望不是人们对她的绝对地赞美和崇拜。而是有人能看懂她平常但执著的爱的美的灵魂。所以此处的“固执”“简单”都是作者相对自谦的说法,其实足执著和单纯的意思。④相同之处:  (1)都是由—‘个小小的“物”引发对生命的——些感悟;  (2)对于生命的理解。都比较积极、认真;  (3)对于“物”的描写都细致人微,笔触清柔而自然。 不同之处:(1)《蝉》是先抑后扬,《贝壳》是直入主题106   (2)《蝉》对于生命的感悟是不管生命短暂与否,都要积极面对。好好地活;《贝壳》则落实到要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得更仔细、更精致、更加一丝不苟;  (3)《蝉》的作者对于生命的态度隐喻在蝉的生命意义中,并没有直接表白;《贝壳》则明确提出了自己要认真做事的想法,表达了留下令人珍惜和惊叹的东西的愿望。(把着力点放在过程上,既要看学生的探究积极性,还要看是否做到全员参与和全程体验,更要看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探究精神和合作能力,以及活动中主动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的能力)三、小结  这两篇短文都从细小、具体的事物中让我们感悟出深刻的人生道理,引起了我们对生命意义的思索。是啊,天真烂漫的童年是人生的春天,血气方刚的青年是人生的夏天,沉着稳健的中年是人生的秋天,步履蹒跚的老年是人生的冬天。逝者如斯,青春不再。躯体的老化是自然规律.但人只要我们保持心灵的春天,生命将永远年轻!四、作业(拓展)1、实践作业:课外搜集——些关于热爱生命、对生命执著追求的名人事例,并讲给你身边的人听听。2、收集一些有关小思和席慕蓉的诗文,自己去欣赏和品评。3、作业本:练习二板书设计:蝉聒噪、瘦弱————延续生命抑————扬哲理:…………贝壳生命脆弱、卑微————居所精致、仔细附相关资料:蝉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106   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象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垂緌”暗示显宦身分(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这显贵的身分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正象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说的那样,“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两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赏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诗人笔下的人格化的“蝉”,可能带有自况的意味吧。沈德潜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唐诗别裁》)这确是一语破的之论。清施补华《岘佣说诗》云:“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这三首诗都是唐代托咏蝉以寄意的名作,由于作者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虽同样工于比兴寄托,却呈现出殊异的面貌,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成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  (刘学锴)4.紫藤萝瀑布宗璞106 教学目标1、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2、培养和提高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和研讨问题的能力。3、培养和提高写作能力。教学重点、难点(一)重点:1、阅读方法上,以朗读训练为重点;2、内容理解上,以感悟人生为重点;3、写作学习上,以写景状物为重点。(二)难点:对人生的感悟(学生对藤萝花情与社会形势的联系,作者心情与民心的联系的理解)。教法、学法1、教法:互动式,启发式,情感教学2、学法: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面对自然的花朵,各人的感受是不同的。上个世纪80年代,宗璞就曾被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深深感动。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这篇优美的《紫藤萝瀑布》。二、作者与背景简介:(作者原名冯宗璞,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有着良好的文学修养。文章写于1982年,简介文化大革命的情形,文革中作者一家受到迫害,十年浩劫刚结束,作者弟弟又患绝症,在这种背景之下写出这篇文章。)三、检查预习,强化字词学习。1. 迸溅出beng)忍俊不禁(jin)  仙露琼浆(qiong)盘虬卧龙(qiu)2.查工具书,解释下面的生词。  (l)迸溅:向外溅出或喷射。106   (2)繁密:多而密。  (3)稀落:稀稀疏疏,出现得少。  (4)伶仃:孤独,没有依靠。  (5)酒酿:酒。  (6)挑逗:逗引,招惹。  (7)忍俊不禁:忍不住笑。忍俊:含笑。  (8)仙露琼浆:形容鲜美的酒。  (9)盘虬卧龙:回旋地绕像卧着的龙。四、指导学生朗读,组织学生谈谈整体感知。(要求抓住作者感情有什么变化,作者感悟到什么哲理,围绕着花写了哪些内容。)(四人小组讨论)明确后板书:感情变化:从焦虑、悲痛——宁静、喜悦——振奋、向前感悟:人和花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思路展开:看花、忆花、悟花。五、小结。第二课时一、学生朗读课文看花部分,然后思考回答问题。(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按什么顺序对盛开的紫藤萝进行描写?先写花瀑,次写花穗,再写花朵。是按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描写的。二、再次朗读看花部分,引导学生好好品味文章中精彩的描写。选择你最喜欢的语段或语句品读,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可以按照“我最欣赏的佳句是,它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是,这样写的好处在于”的方式说话。三、紫藤萝有过怎样的变迁?作者为什么会对紫藤萝产生这样浓厚的感情?“十多年前”家门外的一株大紫藤萝,后来被拆掉毁坏了。过了这么多年,紫藤萝花又盛开了。作者通过紫藤萝的变迁,联想到类似的家庭境状和人生际遇,触景生情,思想感情自然随之起伏四、“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是一种什么观念?106 这种观念在当时占据什么地位?现在听起来的确不可思议,但是极左思潮泛滥的年代就是这样。他们非常狭隘地理解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认为赏花不是劳动者的爱好,赏花就是小资产阶级情调、资产阶级情调,甚至认为爱花就会腐化堕落。五、“生死谜、手足情”透露出作者遭遇到什么不幸?原来啊,宗璞生活在一个书香门第,她的父亲就是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她和弟弟从小就在清华园中长大,本以为扎根在这片沃土里的种子应该顺利地发芽开花,谁知道生命的风雨来了,正当他们风华茂盛的时候,却失去了报效祖国的机会。(文化大革命)好不容易熬过了生命的苦难,几经雪欺霜冻,终于迎来了生命的春天。可是有谁想到,弟弟这个才华横溢的科技工作者,正当要施展抱负,绽放自己生命的花朵的时候,却发现身患绝症,已经无法医治,死亡之神随时可能夺去他的生命。六、作者是怎样由紫藤萝的形象感悟出人生的意义的?面对眼前盛开的紫藤萝瀑布,作者触景生情:尽管家庭、人生以至国家、民族等都像紫藤萝一样,有着不幸的过去,但毕竟事过境迁。重要的是现在,一切都像紫藤萝一样,好起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因之得以升华,对人生的意义有了全新的深刻的理性认识。七、小结。生命中会有磨难,但磨难终会过去,愿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像一朵朵小小的紫藤萝花,努力张满自己的风帆,绽放自己生命的异彩,为人类生命的长河增添光彩和芳香。八、拓展。(l).梅花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2).卜算子咏梅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3).卜算子咏梅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九、作业。5.童趣教学目标:1、背诵、翻译全文。2、理解作者的精神体验——“物外之趣”106 。3、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自己的想像力。教学重点:掌握文言词句 教学难点:感悟“物外之趣”。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儿童是天真烂漫的,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和幻想。“青梅竹马”这个成语大家都是知道的。可是你们知道其中“竹马”是什么意思吗?李白有诗云:“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其中“竹马”就是小孩子将竹竿跨在裆下当作马来骑。这种想象和做法很有意思吧。今天我们来学习清代文学家沈复的短文《童趣》。文章中趣事,可能勾起我们许多儿时的回忆,许多奇思妙想或许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二、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1、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体,特点是简洁、典雅。文言文和现代汉语都来源于古代汉语口语,两者同源而异流,有很多相同的地方。2、学文言是为了继承我国的文化,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上的很多事情。文言文中的很多词汇、语汇,至今仍保留在现代汉语中,学文言文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知识。3、学号文言文的关键在于培养语感。一要熟读、背诵课文,目的是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二是要自己用心领会,把“言”和“意”融为一体,见“言”而知“意”;三要主动积累词汇,把握文言文的语法规律,目的是掌握文言文的表达工具。 三、检查预习1、作家作品介绍。沈复(1763~ ?)中国清代散文家。字三白,号梅逸。江苏苏州人。工诗画、散文。一生为幕僚。2、《浮生六记》是一部自传体作品。记叙了他与妻子陈芸志趣投合,情感深厚,愿意过一种106 布衣素食而从事艺术的生活。因封建礼教的压迫和贫苦生活的磨难,理想终未实现,经历了生离死别的惨痛。《浮生六记》共六卷:《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有英、法、德、俄等多种译本。《童趣》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四、集体朗读课文,注意读出一个老人回忆往事时的那种恬然、悠然,但又饱含愉悦的感情。同时要求学生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教师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并进行句读的指导。1、童稚(zhì)、藐小(miǎo)、项为之强(jiāng)、鹤唳云端(lì)怡然称快(yí)、凹凸(āotū)、土砾(lì)、壑(hè)、庞然大物(páng)癞虾蟆(làiháma)2、例如:①、昂首/观之,项/为之•强②、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③、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④、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⑤、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⑥、蹲其身,使/与台齐。⑦、见/二虫斗草间。⑧、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句中“/”表示明显的停顿,“•”表示极短的停顿)3、疏通文意,学习归纳文言知识。(1)、昂首观之,项为之强脖子;通“僵”僵硬果如鹤唳云端。果然;鸟鸣以丛草为林。把……当作,把……看作兴正浓兴趣方出神正好,正在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鞭打、抽打;驱赶(2)、一词多义。观:昂首观之(看);作青云白鹤观(景象、景观)察:明察秋毫(看到、看清);必细察其纹理(观察)神:定神细观(精神、注意力);神游其中(感受、想象)之:见藐小之物(的,结构助词);昂首观之(指“夏蚊”,代词)以:徐喷以烟(用);以丛草为林(把)为:项为之强(因为);以丛草为林(当作);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被)(3)、沿用至今的成语:明察秋毫——原来形容视力极佳,目光敏锐,连极其细小的东西都看得一清二楚,后来形容人106 很精明,能够洞察事理。(同义词:火眼金睛、洞察一切,反义词:茫然不解、蒙昧无知)夏蚊成雷——夏天的时候,成群文字的叫声就像雷声一样,这是夸张的表现方式。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听到风声和鹤鸣都害怕,看见一草一木都像是追兵。形容几段惊恐疑惧,或者妄自惊扰。怡然称快——高兴得连声叫好(课后)。怡然自得——形容心满意足、十分愉快的样子。(同义词:怡然自乐,反义词:黯然伤神)庞然大物——庞然,高而大的样子。指形体、体积很巨大的东西。仙多用来形容表面上强大而实际上虚弱的东西。(同义词:硕大无朋,反义词:秋毫之末)(4)、特殊句子。徐喷以烟。(倒装句)二虫尽为所吞。(被动句)五、课外作业1、背诵课文。第二课时一、教师指导,学生理解全文。1、简单译法指导。(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例1:如:能张目对日。(加字)能张眼对太够大睛着阳。例2:昂首观之。(换字)抬头看它们。例3:怡然称快。(用自己的话说清文意。)高兴得连声叫好。2、参考译文: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视力好极了,每遇见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脱事物本身的乐趣。夏夜里,蚊群发出雷鸣似的叫声,我心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这么一想,眼前果真就出现了千百只白鹤;抬头看着它们,连脖子也变得僵硬了。我又留几只蚊子在白色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边飞边叫,构成一幅青云白鹤图,果真像鹤群在青云边上106 发出叫声一样,这使我感到高兴极了。我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台上杂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身子跟台子一般高,把丛草当成树林,把虫子、蚊子当成野兽,把土块凸出部分当成丘陵,低陷部分当成山沟,我便凭着假想在这个境界中游览,愉快而又满足。有一天,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便蹲下来)观察,兴味正浓厚,忽然有个极大极大的兽拔山倒树而来,原来是一只癞虾蟆,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全被它吃掉。我那时年纪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哇的一声惊叫起来。待到神智恢复,捉住癞虾蟆,抽了它几十鞭子,把它赶到别的院子去。二、背诵课文,要求进入课文情境,感受作者思想感情。三、思考、研讨。1、文章围绕什么来回忆了三件趣事?——物外之趣。2、分别找三个同学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三件趣事。板书:观蚊成鹤:夏蚊成雷——群鹤舞于空中——怡然称快三趣神游山林:草丛、虫蚁、土砾——森林、野兽、丘壑——怡然自得鞭逐虾蟆:癞虾蟆——庞然大物——大快人心3、三件趣事可否调换位置,为什么?不可以。因为三件趣事的写作的顺序是由室内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拟作群鹤,到把草木、虫蚊、土墙凸凹处拟作“林、兽、丘、壑”,再由癞蛤蟆与小虫在其中的生死之斗。4、“我”为小虫打抱不平,为什么只是将“驱之别院”,而不是将癞蛤蟆处死?都已经把癞虾蟆捉在手了,又打了几十鞭子,想像一下,是什么样的鞭子?癞蛤蟆竟没有死,是为什么?鞭子可能是一根草,也可能是一小枝条。童年的作者不是真要打死癞蛤蟆,说明他心中是热爱小动物的。5、三件趣事之“趣”是怎样得到的?通过仔细的观察,丰富的想像,赋予自然景物新的形象,从中得到了“物外之趣”。6、参考注解,试说说作者提到的“物外之趣”指的是什么?“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据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创106 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从中得到的乐趣。它是一种精神体验。应该理解到,作者把原来这三件自然之物大化、美化、情感化、理想化,感到奥妙无穷而乐在其中,这便是“物外之趣”。这表明作者在幼年时已经有了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四、体验与思考。1、这篇课文对你有怎样的启发? 联想和想像是创新的基础。我们要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自己的联想和想像的能力。我们要保持青少年特有的好奇心和富于幻想的特点,勇于实践,做一个敢想敢做、勇于开拓的人。 2、你认为怎样做才算是一个有情趣的人? 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富于联想和想像,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能发现美、认识美。 3、说说你童年中有趣的事,善于从联想中发现事物的美妙。五、课外作业。第二单元单元说明本单元仍以人生为主题,侧重于理想和信念。选文同样兼顾诗文,兼顾古今,兼顾中外。《理想》是一首哲理诗,打种种比方,用种种意象,阐述理想之于人生的重大意义。《短文两篇》中的《行道树》,借行道树的形象表达无私奉献的人生信念。奉献的事业是神圣的事业,“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第一次真好》通过两个事例抒写人生的一种体验。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新鲜而刺激,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多姿多彩。《人生寓言》选了两则,《白兔和月亮》中,白兔拥有了月亮反而引起了无穷的得失之患,说的是好事也可以变成坏事;而《落难的王子》说的则是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多愁善感的王子因落难而变得坚强起来。居里夫人的《我的信念》,向世人敞开了自己的内心世界。这位伟大的科学家一生致力于科学研究,她的乐趣完全在科学本身,她志趣高洁,不图名利,但求自由与宁静,把全部精力投入心爱的科学事业中去,她认为要成就一番事业,目标必须始终如一,要坚忍不拔,满怀信心,勤奋工作。《〈论语〉十则》都是人生格言,有的谈求知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有的谈修身做人这一单元与上一单元相比,不但侧重点不同,而且理性的成分更多一些,可以进一步提高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本单元的阅读教学,与上一单元有延续性。在理解课文内容方面,要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106 ,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同时要注意学习课文的表达技巧。在阅读方法方面,要继续练习朗读,提高朗读水平。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本单元,要根据课文特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理想》富有哲理性,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去理解哲理。《短文两篇》有叙有议,要抓住议论,探究“议”与“叙”的内在联系,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人生寓言》比较含蓄,要注意准确地概括寓意。《我的信念》自有作者的思路,要全面把握课文内容则要指导学生按逻辑顺序加以梳理。《〈论语〉十则》是文言语录,要弄懂,熟读,深思,牢记。朗读训练的要求应该有所提高,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和感情诸方面,都要给以扎实有效的指导。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以“漫游语文世界”为主题,沟通课堂内外,引导学生注意生活中的语文现象,一方面从中汲取营养,一方面干预语言文字使用中的不规范现象,在实践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综合性学习应该在上一次活动的基础上,坚持成功的经验,改进不足之处,搞得更好。6.理想流沙河学习目标:1、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加深对诗歌的感悟和理解。2、有感情地朗读全诗,体会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3、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诗意。4、学习诗中形象的比喻。5、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为理想而不懈地奋斗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体会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2、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诗意。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体会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2、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诗意。3、学习诗中形象的比喻4、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为理想而不懈地奋斗课时安排:(两课时)106 第一课时一、导入前面我们学过《在山的那边》在文中作者提到“在山的那边,是海”“是一个全新的世界。”这个“海”和“全新的世界”是指什么呢?(明确:是指作者所追求的理想)。师:那么,同学们有没有理想呢?学1:有。师:那我们现在请同学起来说一说你们的理想是什么?学2:我的理想是当一个医生,可以救很多的人。师:为人民服务,很好~!还有没有?学3:我的理想是长大了可以当一个老师~~!师:为祖国培育更多的花朵,很好!还有没有?学4:我的理想是长大了当一名建筑师,盖很多的高楼!师:建设我们祖国的未来!很好!师:在日本鬼子占领我国里头的时候,中国人民的理想是什么?学:是实现祖国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彻底结束民族屈辱的历史。师:这个理想我们已经实现了,中国人民又站起来了那这时我们的理想又是什么呢?学:实现中国的富强。师:这个理想我们已经奋斗了快60年了,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只要继续努力奋斗,我们的理想必定会实现的。由此看来,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在不同的时代都有不同的理想。一本词典上说:“理想是对未来事物的想象或希望;一本词典上又说:理想是对美好未来的设想。那么诗人流沙河又是如何诠释理想的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流沙河的〈〈理想〉〉这首诗。请翻到地六课。二、进入新课:师:请同学们看一下课文可以分为几部份?学:五部分:第一节为第一部分;第二、三为第二部分;第四、五、六、七为第三部106 分;第八、九、十、十一为第四部分;第十二小节为最后一个部分。师:很好,现在我们来看第一部分。第一节中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学1:用了比喻。师:对,用了比喻。他把理想比作什么?学2:石、火、灯、路。师:是的,作者用了这四个比喻,这四个比喻是连环使用的,这在修辞手法上叫“顶针”。前两个比喻为第三个作铺垫,诗意主要在后两个比喻上。“黎明”指什么?有没有同学知道呀?学3:指理想的境界。师:对,因为社会是不断发展的,理想也要逐步提高。一种目标实现了,一种需求满足了,还会有新的目标,新的要求,也句有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师:第一部分讲了理想的意义。1、那现在同学们读一下第二部分。学4:(朗读)①第二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明确:理想是发展变化的,不同时代的人们有着不同的理想。②既然理想是有时代性的,为什么又说它是“历史的脊梁骨”呢?明确:“古照今,今照来,先辈照子孙”,这个“照”字,既承接“荧荧光”,又照应第一节诗里“照亮”的“照”,先辈照亮子孙前进的道路。因为正是一代一代的理想,使人类历史不断向前发展,理想是人类不断奋斗的精神动力,所以说他是“历史的脊梁骨”。③这一部分慨括来是什么?明确:从历史的角度来谈理想的历史的意义。2、第三部分学2:(朗读)①第一节说“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黎明必然会来临,理想也一定会实现;第四节又说理想有时“是海天相吻的弧线,可望不可即”,这两节内容是否相矛盾?明确:不矛盾,恰恰相反,这正说明了理想实现的客观情况:有时候经过奋斗,理想很顺利的实现了;而更多的时候,理想的实现往往要经过多次的失败和挫折,或者不像预期的那样切近,起初多长期性估计不足,越到后来越是认识其艰巨性、长期性。106 ②根据你的体验,说一说为什么理想的实现常常会遇到挫折和失败?(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作答,也可以联系课文后面的内容从不同侧面回答)明确:结合第五节可答:要想实现理想,人须乐观、充满活力和斗志。结合第六节可答:为崇高的社会理想而奋斗,就得不顾个人私利,这样,他所获得的才是为理想而奋斗的幸福感,牺牲的当然指个人的利益等等。③第五节的含义?明确:理想能使人乐观、坚强、活力,主要是指理想的精神力量。例如,面对不幸,面对厄运,有了理想,相信厄运是可以战胜的,前途是光明的,就会不屈不挠地奋斗。“理想使你忘记鬓发早白;/理想使你头白仍然天真”,就是说,理想使老年人的心理年龄非常年轻,他壮心不已,奋斗不息,是理想使他充满活力。一是乐观,二是斗志,三是活力,概括起来,是力量,包括精神力量在内。这节诗的大意,可以概括为,理想给人力量。三、小结:本节课主要通过朗读,对诗的思想内容有了全面的了解,知道理想对于一个人、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重要性,理想是推动整个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为了实现理想,我们应该坚持不懈地奋斗。四、作业:板书设计:是石、火、灯、路(重要性)理是温饱、文明、安定、繁荣(时代性)是罗盘、船舶、海天相吻的弧线(艰巨性)想是闹钟、肥皂、获得、牺牲(无私性)第二课时一、进入新课:师:昨天我叫大家回去思考第三部分要怎样来慨括?有没有天下回答一下106 学:讲的是理想的人格意义。师:完全正确,那现在请天下门打开地六课,我请同学来读一下第三部分。学:(朗读)1、第6节怎样理解?这里所说的“牺牲”是不是指黄金梦被敲碎,自私心被洗濯?不错。显然,诗人所说的理想,是崇高的社会理想,决不是什么黄金梦。一个人想发财,想有几万、几十万、几百万、几千万的资产,不是诗人所说的理想,即使通过正当手段发财致富也不是诗人所说的理想,更不必说,用非法手段去攫取钱财了。为崇高的社会理想而奋斗,就顾不得个人发财,也顾不得种种个人利益,他所获得的是为理想而奋斗的幸福感,理想实现后的喜悦。2、为什么说“理想如果给你带来荣誉,/那只不过是它的副产品”?为什么“更多的是带来被误解的寂寥”?寂寥里怎么有欢笑?欢笑里怎么又有酸辛?制造某种物品时附带产生的物品叫做副产品。理想所追求的是社会的温饱、文明、安定、繁荣等等,而不是个人荣誉。理想实现了,社会给你荣誉,这种荣誉只不过是理想的副产品。寂寥,就是寂静、空旷。怀有崇高理想的人却被误解,好像是不可理解的,历史上往往有这种情况。理想,就是要改变现状。而尚未觉悟的人,总认为现状是天经地义的,要改变现状,在他们看来就是大逆不道,是疯子,是狂人,躲避他,反对他,奋斗者的处境就陷于寂寥。胸怀理想、为理想而奋斗的志士,处境尽管寂寥,但是他享受着斗争的欢乐,所以有“寂寥里的欢笑”。但是,他毕竟遭人误解,被当成异类,所以欢笑里又有酸辛。3、第8节的中心意思是什么?第8节分两个大句,每个大句上下两个小句之间都用分号。第一大句的第一小句是承接上一节说的,“不幸”就是指“被误解的寂寥”和“酸辛”。上下两句意思是转折的,写成散文,就是“理想固然使忠厚者常遭不幸,但是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可见意思侧重在后一句。这一节说的是理想对人生的意义,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使平凡的人变得伟大。所谓“大写的人”,就是真正的人,崇高的人,伟大的人。4、第9节是什么意思?跟上一节有什么关系?第9节是说,任何人都可以树立理想,即使是罪人,一旦树立了理想,他也可以获得新生;即使是浪子,一旦树立了理想,“浪子回头金不换”。“理想是还魂的仙草”,是说,罪人之所以为罪人,是因为丧失了灵魂,为邪恶的念头所驱使,为非作歹。树立了理想,就恢复了良106 知,恢复了正常人的灵魂,就能重新做人。“理想是慈爱的母亲”,是说,理想能引导着浪子走上正轨。5、第10节所说的“理想被玷污”“理想被扒窃”究竟是指什么?联系历史背景就不难理解了。十年浩劫,“四人帮”歪曲马克思列宁主义,推行他们那套假马克思列宁主义,共产主义理想被他们糟蹋了,玷污了。因为他们的糟蹋、玷污,有些人的信念动摇了,也就是理想被扒窃了。妖魔玷污了理想,你能不能识别真假,对真正的理想坚信不移,这是一种考验,也可以说是“妖魔在考验你的坚贞”。理想之所以会被扒窃,在自己一面,也因为不够执著,所以说一要找回来,二要提起警戒,“以后要当心”,要把理想视为生命。6、第11节与上面有什么联系?“夸耀着当年的功勋”,为什么说“可厌”?“诅咒着眼前的环境”,为什么说“可笑”?上一节说“被扒窃”,这一节说“失去”,前者是被动的,后者则是主观抛弃的,有层进关系。与第8节又构成正反对照,“平凡的人因有理想而伟大”,而“英雄失去理想,蜕作庸人”,二者是逆向的,对比非常鲜明。正反对比,更突出理想对于人生的重要。夸耀自己当年的功勋,不再立新功,是吃老本,躺在功劳簿上争名夺利,当然可厌。“诅咒着眼前的环境”,却不愿为改变眼前的环境而奋斗,当然可笑。7、第12节“理想开花”两句比喻什么?结尾为什么不照应“照亮夜行的路”,而说“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明确:“理想开花”两句是说,今天的理想之花,就是明天的甜果,今天的理想之芽,就是明天的浓阴,树立了理想,不懈地奋斗,就会取得丰硕的收获。“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象征大好形势。新的历史时期,丽日当空,春色一片,是中国人民实现自己美好理想的最好的年代。8、探究此诗脉络:探究脉络,先要明白各节大意,然后把相近的归并在一起,才容易探明白。明确:2、3两节相近,可以用“理想的历史意义”来概括;4、5、6、7节相近,可以用“理想的人格意义”来概括;8、9、10、11节相近,可以用“理想的人生意义”来概括。可见,全诗主要赞扬理想的意义,从历史意义,到人格意义和人生意义。开头一节总说理想的意义,最后一节鼓舞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奋斗。这样合并概括,全诗的脉络就清楚了。二、小结.诗人所说的“理想”,是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为社会进步、为多数人谋利益的理想106 。树立理想,拥有信念,拥有为理想而奋斗的幸福感,是获得,而这一切又是以牺牲个人利益为前提的,他要牺牲个人利益,他要抛弃黄金梦,所以又是一种牺牲。.两首诗的内在联系是主题相同,都抒写了理想的意义:《在山的那边》:“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理想》:“但理想有时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线,/可望不可即,折磨着你那进取的心。”“理想使你倔强地反抗着命运。”理想的实现给人带来美好的新生活。三、作业:板书设计:理想的意义(1)理理想的历史意义(2——3)理想的人格意义(4——7)理想的人生意义(8——11)想鼓励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奋斗(12)7.《短文两篇》行道树张晓风教学目的:1理解行道树的喻意:无私奉献者。2理解文章中形象而又深刻的语言。3学会在散文中寻找中心句,并以此理解文章的主旨。教学重点:在理解和体验散文阅读方法的同时,训练并形成一种阅读散文的方法。教学安排:一课时106 教学过程:1、导入:当我们每天早上乘坐公交车,或者骑在自行车上,或者舒适的坐在小轿车上,穿越在现代都市中的大街小巷的时候,能够吸引我们目光的,只能是一幢幢拔地而起,高耸云端的大厦,只能是那来来往往的名牌车辆,或者也只能是那些装修的富丽堂皇的宾馆、酒店、超市、商场和公园等等。而真正距离我们最近的,常常被我们视而不见的,就是那行道树。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台湾作家张晓风写的这篇散文《行道树》。看看究竟行道树为什么能吸引作者的目光。2、正音:堕落,点缀,苦熬,贪婪,姊妹,冉冉,雏形。3、朗读:解决两个问题:1、文中的行道树象征着什么?2、寻找文章的中心句。(让同学思考两分钟。对于中心句的找法,可以先将文中你认为关键的句子画出来,对比各句,看看哪个更能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文中的行道树象征着无私奉献的人。文章的中心句出现在第三段:“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这个中心句写得非常含蓄,其中有几个点非常值得我们来深深的思考。4、默读:思考三个问题:(1)、“神圣的事业”指的是什么事业?(2)、为什么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3)、如何理解“深沉”的含义?5、讨论这三个问题:(10’)注意几个问题:(1)、每个人都要记笔记。(2)、联系上下文。6、分析解决三个问题:(1)、“神圣的事业”指的是什么事业?社会需要,人们需要的事业就是神圣的事业。居民需要新鲜的空气,行人需要绿阴,城市需要迎接太阳,行道树甘愿立在城市的飞尘里,从事神圣的事业。总而言之,为人们的幸福而牺牲自己个人幸福的人所从事的事业就是神圣的事业。106 (2)、为什么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关键是要找出文中行道树感到痛苦的地方在哪里?)因为跟原始森林的同伴相比,它们抛弃了优越自在的生活条件,总是一身烟尘。跟城市欢度夜生活的人们相比,它们寂寞、孤独、苦熬。除此之外,行道树们还感到忧愁,因为所有的人都早已习惯于污浊,早已不珍惜清新了。(3)、如何理解“深沉”的含义?它们为神圣的事业,为人们的幸福,承受着牺牲。他们有所经历,有所磨难,有所付出,最终,有所获得。这些获得就是一种经验,一种人生的体验。正是由于这些东西沉淀在了行道树的心中,深深地印在了它们的头脑中,所以它们在观察这个世界,思考各种问题的时候能够更有深度,更有远见。7、过渡:就像作者张晓风,他的深沉体现在哪里呢,就体现在这篇课文里,一般人在行道树面前视而不见,而他却能由此联想到生活中为人们的幸福而无私奉献的人们,将他们的崇高精神与行道树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这就是深沉,它能让你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想到别人想不到的方面。8、作业。第一次真好周素珊教学目的:1、认识人生第一次经历的重大意义,珍视第一次经验。2、学习以小见大和详略得当的写法。3、了解选材的典型性。教学重点:认识第一次经历的重大意义。教学难点:为什么“第一次的经历不一定都愉快,但使人回味无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第一次”是多么令人难忘的经历啊!你知道第一个吃西红柿的那个人吗?你知道“106 第一个吃螃蟹”的重大意义吗?第一次远行、第一次脱险、第一次施舍、第一次求助……自从我们有意识以来,数不清的第一次,无一例外地给我们带来莫大的新奇和刺激。但又有谁能真正懂得“第一次”的奥秘呢?周素珊的《第一次真好》或许能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二、检查预习。1、注意下列词语的读音。雏形丰硕稀疏霎时孵鸟姊妹柚子沉甸甸结实累累玲珑剔透2、讲解字词。玲珑剔透:形容器物精致通明,结构细巧。具体而微:整个形体都已具备了,只是比较微小而已。不可磨灭:指事迹言论等将始终保留在人们的记忆中。回味无穷:比喻回想某一事物,越想越觉得有意思。多姿多彩:本文指生活丰富而充实。三、快速默读课文,思考:1、作者写了她的哪些“第一次”经历?2、这些第一次,作者是如何安排详略的?为什么要这样安排?(组织学生四人小组进行讨论,讨论)明确:“第一次看柚子树”和“第一次看孵小鸟”是详写的,其它的“第一次”是略写的。详写是为了更好地突出中心,略写是对详写部分的补充,能更好地表现“第一次”的普遍意义,同时使文章内容更加充实。3、每个人都会有难忘的第一次,感想也许也各不尽相同,那作家周素珊的第一次给了她怎样的感想,她认为“第一次真好”,“好”在哪里?学生回答后明确:好在“奇妙”“低回品味”“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新鲜而刺激”“回味无穷”。4、探究:既然第一次真好,可文中却说“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为什么“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但“使人回味无穷”?学生思考回答后明确:因为第一次无论愉快不愉快,但感觉都是新的,是从未体验过的,特别富有刺激,给人的印象是不可磨灭的,所以使人回味无穷。106 5、下面请同学们搜索你生活中的记忆,想一想你的生活经历了哪些难忘的第一次,选一次最精彩的告诉大家。然后用一句富有哲理的美句来说明你的第一次好在哪里?要求:学生用2——3分钟的时间把经历和句子简单地写下来,然后回答。6、学生回答后小结,同学们的第一次真可谓是多姿多彩,因为这些第一次,你们的生命也变得多姿多彩。请找出文中的这句话并理解“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变得愈益多姿多彩。”学生交流理解后回答明确:因为第一次越多,经历也多,感受也越多,所以生命便多姿多彩。7、怎样才能使生命多姿多彩呢?结合课文讨论后回答:要随时留心,寻找机会,大胆尝试,多为自己创造一些有意义的第一次。8、说说“你现在最想尝试的第一次是什么?”学生畅所欲言“最想尝试的第一次”,教师要注意引导“哪些第一次是可以尝试的,哪些是不可以尝试的”。四、总结全文。同学们,我们要多多地尝试有益地第一次,让万紫千红的第一次,织成我们五彩斑斓的人生,给社会带来进步。五、布置作业板书设计第一次看见结实累累的柚子树——(美好)第一次真好,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第一次看见十姊妹孵出的小鸟——(新奇,难看)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但新鲜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总结:“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8.《人生寓言》周国平学习目标:1、正确理解寓言的含义;2、正确把握对人生的态度,对待人生的际遇;106 3、感受优美的语言,模仿文章美的表达。学习重点:理解寓言的含义;学习文章精美的表达。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1、导入:人们的生命历程中,得与失始终伴随我们一生。有俗语说:“有得必有失。”其实,有失也比有得。明智的,随遇而安,得失不惊,心宽体胖,处世潇洒;痴妄的,追名逐利,以乱心迷,身心受累。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人生态度?寓言《白兔和月亮》就是一面透明的镜子。2、作家作品介绍:周国平:当代作家,北大教授,文章充满哲理,深收读者喜欢。寓言:文学体裁的一种。以散文或韵诗的形式,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结构大多短小,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主题多是惩恶扬善,多充满智慧哲理。3、整体感知:(1)、这则寓言讲了怎样一个故事?(2)、白兔赏月的心态前后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3)、白兔在得到月亮以后,为什么会有得失之患?(4)、这则寓言给我们怎样的启示?4、体味感知:这则寓言的语言很精美,你认为哪个词语你最有感触,认为用的最好?请找出来,并谈出自己的感受。5、探讨研究:(1)、本文有两次转折,请你找出来,并分析这样的写法有何好处?(2)、白兔最终要求诸神之王撤销这个决定,说明了什么?(3)、这则寓言提到人类有怎样的讽刺意义?6、拓展延伸:(1)、拥有财产就一定会有得失之患吗?106 (2)、我们可以从白兔身上学到些什么?(3)、在现实生活中,你是否会有得失之患?原因是什么?(4)、我们应该怎样把握自己的人生航标?第二课时1、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到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坦然面对人生的得与失,正确把握好人生的得与失。不仅如此,我国有句俗语“天有不测风雨,人有旦夕祸福”。人生在世,注定要与困难同行的,甚至要与挫折和灾难打交道。因此,我们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另一则寓言故事《落难的王子》,我相信同学们会有一种别样的收获。2、整体感知:这则寓言故事写得很深沉,不仅在主题思想上令人发省,而且在情节安排上也值得我们学习,具有普遍的意义。通读寓言故事,告诉大家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3、思考品味:(1)、“我”在情节中起到的作用是什么?(2)、“天哪,太可怕了,这件事落到我的头上,我可受不了!”这句话在课文中反复出现过三次,都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有什么意义?4、问题探究:(1)、王子落难前后性格有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2)、王子是怎样落难的?作者这样编故事情节有何用意?王子落难你认为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3)、“我”是王子落难的见证人,然而,当厄运也落到了“我”的头上,这说明了什么?(4)、文章结尾给人怎样的启示?(5)、只有落难后才会变得坚强,才能战胜脆弱,这是一条定律吗?5、拓展延伸:与《白兔和月亮》进行比较阅读。(1)、在主题上,两片语言都是些人生态度的。但是角度是不同的,前则主要写人在获利之后的心境;后则写人受难后的状态;(2)、在情节上,都采用了寓言的形式。然而前则寓言味道比较浓些;后则更像是事实;(3)、在表达方式上,两篇寓言都是叙事为主。而前则更多的是人物的106 心理描写;后则重在叙事。6、体验反思:(1)、人生在世,或福或祸,可能不期而至,对我们应怎样对待?(2)、从自己的经历中举出实例,说说你怎样面对困难,使自己坚强起来?(3)、实际上人的一生挺平淡,大悲大喜的事情也不是很多,我们应当怎样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自己的坚强的意志?7、教师小结:同学们,学习了两则寓言,它们从不同的侧面告诉我们很多人生启示。我们知道了不计较得失是最大的“得”;不计较得失的人是最理智的人。我还要告诉你们,“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愿同学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远离欲壑,健全人格;藐视困难,直面人生。8、作业。9.我的信念玛丽·居里学习目标:1、了解居里夫人的人格美以及她取得的巨大成就;2、学习本文语言的质朴美。学习重点:梳理文章思路,理清全文结构。学习难点:通过分析重点语句,品味语言的质朴美。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居里夫人曾经两次获得诺贝尔奖,取得了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然而她对金钱却看得很平淡,一直过着宁静的生活。\"免受人事的侵扰和盛名的染污\"。她那淡泊名利,甘于宁静和简单,不为世俗诱惑的品格和坚忍不拔的精神构成了她的人格美。爱因斯坦曾在《悼念玛丽·居里》一文中说\"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那怕只要有一小部分存在于欧洲的知识分子中间,欧洲就会面临一个比较光明的未来\"。今天我们学习居里夫人106 晚年写的《我的信念》,从中可以体会到她人格的美,了解她取得成功的原因。二、整体感知:1、课文朗读(全班齐读、个人朗读、教师范读相结合)2、检查预习。三、品味思考。1、默读,搜集、筛选信息: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试着用四字短语归纳居里夫人的行为特点。讨论归纳:坚韧不拔树立信心执著勤奋集中目标献身科学探讨真理生活俭朴重大发现保持安静不图财富珍惜时间追求自由克制自己热爱生活沉醉科学2、概括纲要,归纳整理:全班讨论,将有关信息分门别类,从而分析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思想理念(探讨真理、不图财富、沉醉科学)环境需求(保持安静、追求自由、珍惜时间)工作态度(集中目标、树立信心、坚韧不拔、执著勤奋)四、探究研读:1.学生阅读课文,完成下列思考题。(体会居里夫人的人格美,了解她取得成就的主要原因。)①作者认为,做事情需要有怎样的精神?明确:坚忍不拔,有信心。②本来是\"孤独地过着求学的岁月\",作者却把它当成是\"美好快乐的记忆\",这说明了什么?明确:因为求学时虽然很孤独,她和她的丈夫却能有时间、有精力在一起从事科学研究,并最终发现了镭。这说明了她对科学的渴求,对科学研究的热忱。③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明确:宁静的工作环境,简单的家庭生活。④怎样理解:我们唯一的希望,是在一个自由国家中,以一个自由学者的身份从事研究工作?明确:因为她曾经生活在被占领的波兰,缺少自由,缺少宁静的科研环境的氛围;而科学是无国界的,科学研究需要和平的环境,自由的精神。⑤\"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不仅是一个技术人员,而且是一个小孩儿,在大自然的景色中,好像迷醉于神话故事一般。\"就常人看来,科学研究应该是艰深的、枯燥的,作者却不这样看。想想这是为什么。明确:因为只有有了小孩子般的沉迷和好奇,才能对科学产生兴趣,才能沉醉于106 当中,有探求的欲望,才有可能产生新的科研成果。⑤居里夫人的人格美表现在哪些地方?她取得的巨大成就与她的性格特点有哪些联系?明确:她那坚忍不拔的精神和坚强的信心,她那顽强的意志,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神,她那淡泊名利,甘于宁静和简单,不为世俗所诱惑的品格,她那以自由学者的身份在自由国家进行自由学术研究的渴望,她对科学研究的极度兴趣和极大热情,构成了居里夫人的人格美,也正是她取得瞩目的巨大成就的关键之所在。五、拓展延伸:在缅怀像居里夫人这样一位崇高人物伟大一生的时候,我们不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已经做出的贡献。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我幸运地同居里夫人有二十年崇高而真挚的友谊。我对她的人格的伟大愈来愈感到钦佩。她的坚强,她的意志的纯洁,她的律己之严,她的客观,她的公正不阿的判断--所有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的身上。她在任何时候都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公仆,她的极端的谦虚永远不给自满留下任何余地。由于社会的严酷和不平等,她的心情总是抑郁的。这就使得她具有那样严肃的外貌,很容易使那些不接近她的人发生误解--这是无法用任何艺术气质来解晓的少见的严肃性。一旦意识到某一条道路是正确的,她就毫不妥协地并且顽强地坚持走下去。她一生中最伟大的科学功绩--证明放射性元素存在并把它们分离出来--所以能取得,不仅是靠大胆的直觉,而且也靠着在难以想像的极端困难情况下对工作的热忱和顽强,这样的困难,在实验科学的历史中是罕见的。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哪怕只要有一小部分存在于欧洲的知识分子中间,欧洲就会面临一个光明的未来。(爱因斯坦《悼念玛丽·居里》)六、作业。10、《论语》十则教学目标:1、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这篇课文。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106 3、积累文言词汇。教学重点:1、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2、积累文言词汇。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学为我用。课时安排:2课时课前准备:1、搜集孔子及其《论语》的有关资料。2、预习课文。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二、检查预习。1.简介孔子和《论语》。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宋国贵族。少年时家境衰落。成年后做过“委吏”(司会计)和“乘田”(管畜牧)。50岁时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摄行相事。后罢官,曾经周游列国、终不再任。晚年致力于教育,是第一个把教育普及到平民的人,还整理《诗》《书》,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孔子大力宣传“仁”的学说。在世界观上,对殷周以来迷信鬼神的活动采取存106 疑态度,认为“未知生,焉知死”,提出“敬鬼神而远之”的见解。在认识论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了不少很有启发意义的见解。他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弟子有三千,著名学者七十二人。但是他鄙视“学稼”、“学圃”,看不起劳动人民。在政治上,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维护奴隶制秩序,在维护贵族统治的基础上提倡教化。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思想的正统,影响极大。《论语》是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共二十篇。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谈论。《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是封建社会读书人的必读书。《论语》共20篇,492章,内容涉及很广:哲学、政治、教育、文学、艺术乃至立身处世之道等。文字简短,精练质朴,含义很深,不少句子被人们当作格言而奉行,是我国现存最早用语录体记录的古籍。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依据,在我国思想史、文化史和教育史上有很深广的影响,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2.学生读课文。3.教师正字正音。人不知而不愠(yùn)       学而不思则罔(wǎng)  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不亦说(yuè)乎  三省(xǐng)吾身          传(chuán)不习乎     诲女(rǔ)知之乎         不知为(wéi)不知  是知(zhì)也 4、教师范读后全班齐读。三、正课。学习前五则论语。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时常实践它、复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怨恨,不是君子(的所为)吗?这句话说了哪几个方面的问题?学习的方法学习的乐趣个人的修养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情是不是不尽心竭力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温习过呢?”106 曾子每天从哪三个方面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与朋友交往温习知识曾子对自己有什么要求?忠(尽心力)信(诚实)习(温习)这句中所包含的成语:三省吾身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之)为师矣。”【译】孔子说:“能够通过温习旧知识,进而悟出新知识,就可以做老师了。”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译】孔子说:“只是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惘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陷入邪说的)危险。”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译】孔子说:“由!我教给你求知的正确态度吧!对待知识,知道的就说知道,不知道的就说不知道,这才是聪明智慧啊!”怎样用一句话概括孔子在这句话中要表达的意思?学习要有谦虚的态度四、小结孔子是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的许多教育思想至今仍有积极意义。我们在学习中应进行借鉴、参考。五、作业。第二课时一、学习后五则论语。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译】孔子说:“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这句话中包含的成语:见贤思齐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译】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这句话中包含的成语:三人行,必有我师以上两则向我们讲述怎样正确的学习态度呢?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106 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总之,要虚心求教,取长补短,改正不足。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译】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宽广胸怀、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曾子说这番话的目的是什么?“仁以为己任”这句话中包含的成语:任重道远死而后已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译】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译】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那大概是‘恕’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孔子对徒弟谈怎样的修身做人的道理呢?讨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忠”和“恕”是孔子“仁”的学说的两个方面:“忠”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正面要求;“恕”的要求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反面要求。其中都包含了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的思想。二、分类总结。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求知态度②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②传不习乎?学习方法③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106 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②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修身做人③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⑤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语言积累(成语归纳):①温故而知新②见贤思齐③任重道远④死而后已⑤三人行必有我师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重点文言词汇:可以为师矣。(可以凭借)可以士不可以不弘毅。(能够)人不知而不愠。(知道,了解)知是知也。(同智,聪明智慧,)温故而知新。(领悟,知道)知之为知之。(知道)学而时习之(代词,)诲女知之乎(代词)之择其善者而从之…(代词)…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代词)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助词,主谓间,无实义)文言代词:吾日三省吾身。(我)诲女知之乎。(同汝,你)余忆童稚时。(我)106 学而时习之(表承接)温故而知新(表承接)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表承接)择其善者而从之……(表承接)而死而后已(表承接)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表承接)人不知而不愠(表转折)为人谋而不忠乎……(表转折)学而不思则罔……(表转折)任重而道远(表并列)通假字:不亦说乎(同悦,快乐,高兴)诲女知之乎(同汝,你)是知也(同智,聪明智慧)三、教师总结。《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四、作业。106 第三单元单元分析与提示第三单元多数是文情并茂的优美篇章。学习这几篇文章,要注意以下几点:1.注重诵读,通过富有感情的朗读来体会课文的意境,培养美的情趣,体验优美、充满韵味的语感。2.理清思路,学习作品精美的构思。3.将整体感知与抓住重点深入理解有机结合起来。4.深入作品的意境之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5.品味诗文优美的语言是一种艺术享受,要反复诵读,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揣摩、欣赏精彩语段和词语。6.要以学生为主体,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贯彻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教育。11、春朱自清教学目标教学重点:1、反复朗读感知内容,体会美感。2、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教学难点: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多角度、按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教学准备:1、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找出生字词,自己注音、释义。2、收集有关春的诗文。3、准备录音机、录音带。教法的分析:本课以合作、探究为主,结合自主等多种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06 同学们,饱受严冬寒冷的人们最渴望春回大地,因为春天让大自然生机勃发,给人温暖,给人希望,给人力量。每当春回大地时,人们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诗作文。请你给大家举一两个例子。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一篇赞春的散文。那就是朱自清先生的《春》。二、检查预习。1、作者简介朱自清(1899-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是文学研究会早期主要成员,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200多万字。散文代表作有《背影》、《绿》、《荷塘月色》等。2、课文中的生字词学习。水涨(zhǎng)捉迷藏(cáng)酝酿(yùnniàng)应和(hè)薄(bó)烟黄晕(yùn)蓑(suō)衣巢(cháo)三、诵读欣赏。1、朗读指导:读准字音,读清句读,熟悉课文,这是朗读好的前提;细心体会,理解课文,这是朗读好的基础;以情带声,随课文的思想内容与作者的情感轨迹,读出抑扬顿挫,读出轻重缓急,读出作品的美感。2、听录音朗读课文。3、分小组朗读看哪组读的最好。四、整体把握,理清思路1、结合课后练习一,分别找出盼春、绘春、赞春的部分,提问个别学生。第一部分(第1段):盼春第二部分(第2-7段):绘春第三部分(第8-10段):赞春2、品味探究(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体会字里行间所蕴涵的感情。《春》的语言秀雅清新,朴实隽永,令人感受到那“味道极正而且醇厚”的情致。(2)问题设计:①最喜欢朱自清先生描绘的哪一幅图画?说说喜欢的理由。(幅春景图写法和特征把握)106 名称特征角度写法修辞春草图嫩、绿、多、软由物到人正面与侧面结合拟人春花图多、艳、甜由高到低虚实结合排比、比喻春风图和悦触觉、嗅觉、视觉、听觉多感官描写拟人、比喻春雨图多细密、轻盈由物到人,由近到远动静结合排比、比喻②课文最后作者了三个比喻句是对春的特点的高度概括,也是作者献给春天的一首赞歌,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吧!总写春天的新、美、力。春天是新的,她有旺盛的生命力;春天是美的,她活泼生动;春天是健壮的,她充满了力量。③文中你还有哪些疑问?5.拓展延伸①有气势、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②觉得春天还象什么?你还能用别的比喻来赞美春天吗?五、作业。12、济南的冬天老舍[教学目标]:1、饱含深情地诵读课文,发现并体味济南的冬之美。2、体会比喻、拟人手法的妙用,学习表现美的方法。3、仔细揣摩作者对平凡景物的独特感受,寄予的深情。[教学重点]:朗读、品读课文,发现并感悟济南的冬之美。[教学难点]:借鉴语言大师老舍用心体验美、用笔表现美的技艺。[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联系生活,意会导入。106 1、欣赏狗尾巴草的图片,请教学生一个问题:你关注过路边的狗尾巴草吗?你对它们有怎样的感觉?2、学生自由抒发感想,老师引导学生认识:平凡亦出神奇,美在于发现。引用:“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罗丹3、冬天万物萧条,风雪凛冽,没有其他季节那种勃发的生命力,但是,在老舍眼中冬天的济南一切都是美的,可爱的!在中国文学史上,人们曾经对中国现当代的一些著名作家进行排位,用六个字来概括:鲁郭茅,巴老曹,(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当然,这种排名并不是绝对的。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他们都不是等闲之辈,在艺术上各有千秋。老舍曾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7年之久,对山东一往情深。下面,请随着老舍一起去发现《济南的冬天》洋溢着的特殊的美丽。看看他是怎样发现美,又是怎样来表现美的。(出示“发现美表现”)二、整体感知,集体赏析。1、思考:济南的冬天最特别之处在于什么?参考:温晴。2、听课文录音,学生在语言的熏陶中(可闭眼倾听)感受一下温晴的济南的美丽景色。3、冬天的特色是雪,我们平时对雪的印象是如何的?你的笔下的雪景如何?老舍笔下的雪又是如何的呢?设问并引出品读第三节:薄雪覆盖下的山景。(过渡:我们共同来分析一下,老舍是从什么角度来发现美、表现美的)4、朗读并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采用读、品、议相结合的方法来赏析第三节。预设:(1)请同学来朗读这一段。(2)请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薄雪覆盖下的小山”。参考:秀气。(3)作者如何表现这种秀气?请学生找出欣赏的句子读读,或讲自己的认识。要点:一髻儿白花,一道银边,带水纹的花衣,山的肌肤,害了羞……以及一些关键的字词。(这一过程中学生或许会质疑,可以穿插在品读中。)(4)从文中的景物描写我们可以感觉出作者对于济南的山水有什么的感情?从哪些语言可以看出来?它们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5)再次齐读第三节。三、适度模仿,自由点评。106 1、下了小雪的济南的山无比美妙,济南的水也富有情趣;由此过渡到最后一节的自由品析阶段。2、要求模仿第三节的学习方法,小组合作交流,在书的边上作好点评,自由谈最后一节的学习体验。四、方法借鉴,学会发现。1、文章把冬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向我们呈现了一个充满活力与温晴的冬天的济南,写作成功的要素有哪些?小组讨论,交流归纳:A、融情于景B、展开联想C、巧用修辞2、有条件可以展示一组不起眼的花草图片,要求学生根据图片想象并发现美,用几句话来描写,表现美;至少运用一种修辞。3、用名家之言作结,如“情动而辞发”等,以求对学生阅读与写作美文有所启迪。五、结语:愿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用你热情的心去感受生活,用你的慧眼去观察生活,愿你发现生活中的美,愿你的生活如花一样灿烂.。六、布置作业。13、夏感梁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学习修辞手法的运用。过程与方法目标:品味文章的优美句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对夏的赞美,引导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学习修辞手法的运用。感受作者对夏的赞美。教学难点:品味文章的优美句子106 教具准备:小黑板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导入:一年四季,周而复始。对于季节,我们有着太多各自的感触,现在大家仿照小黑板的句式进行表述。我们大家一起来看一下句式:仿句:我爱春天,爱她的万物复苏,爱她的草长莺飞。我爱   ,爱她的     ,爱她的    。(要求:从春夏秋冬中任选一季进行表述。)(生思并且作答同时统计爱这季节的人数)好,大家对季节的喜爱各有缘由。然而爱夏的却寥寥无几,今天,我们就来欣赏梁衡他爱的夏天,看看他到底爱她的什么,那就让我们共同走进他的《夏感》,去领略夏天的独特之美。(板书课题)2、了解作者:梁衡,1946年生,山西霍州人.他是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治家。3、检查字词预习: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贮满(zhù ):储存、积存     澹澹(dàn ):水波荡漾的样子      芊芊(qiān qiān ):草木茂盛磅礴(páng )(bó) :气势盛大 黛色(dài):青黑色匍匐(pú )(fú):爬行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认真朗读,注意字词,句读,情感。(全班齐读)朗读本文要大声,要有“磅礴之势”,倾吐“升腾”之气,表达出“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的情调、语调,读出梁衡散文语言的刚性气质、男性风格。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夏天的感受?夏天的自然景色、夏天的色彩、夏天的旋律三.研读课文106 1、你认为文章哪一段最优美?请简述理由。从修辞和感观两个方面赏析第二自然段2、找出课文中你认为精彩的三至五个个比喻句和拟人句,品味它们的表达效果。此题意在品味语言,巩固前面所学的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先看比喻句:“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具有视觉效果,应合开篇第一句话,以突出夏天“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本来这些“特点”是抽象的,这里用比喻,就化抽象为具象了。“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的长墙”,这是以彼物喻此物,用人们习见的“长墙”喻“绿烟”,更加直观。“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这是比喻“公路上的汽车”,它们在麦浪中行驶,让人产生幻觉,像是“舰船”,以喻其疾速、气势雄壮。再看拟人句:“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是作者的想像,生动形象。  “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曼舞”是想像,用了拟人写法,想像其优美的舞姿,很生动。“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写两种作物用了两个形象的动作,像描写人一样,很有趣味。“这时她们……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这些农作物的“旺盛的活力”本来是比较抽象的,这里用人的跑步冲刺来形容,化抽象为形象。3、文章最后写道:“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思考:那么据你所知,有关夏天的古诗句有哪些?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宋代杨万里《小池》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宋代杨万里《晓出净慈送林子方》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辛弃疾《西江月》106 赤日满天地,火云成山岳、草木尽焦卷,川泽皆竭涸。轻觉衣重,密树苦阴薄。  ――王维《苦行》四、品味语言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请你发挥想像,写几笔“夏之色”、“冬之色”。此题意在品味语言,又学以致用,训练富有诗意的语言表达。对这个学段的学生来说,或许仿句难了点,不必要求太高,只要句式大致相同就可以了。这两个描写春和秋的句子,概括性强,又生动形象。它们句式相同,字数也差不多,语句错落有致,琅琅上口。仿句可以丰富多样,如:夏之色为火的红,如太阳,如辣椒,昭示着旺盛的生命。夏之色为浓的绿,如树叶,如劲草,展示着美丽的青春。冬之色为冷的白,如冰雪,如天云,孕育着新的生命力。冬之色为死的灰,如草木,如泥土,宣告旧生命的终结。五、展示才华:课堂小作:(片断描写)本文启示我们“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请你也另辟思路写一篇《夏感》来体现夏的美。示例:夏日树阴时近中午,骄阳高照,好象一位醉酒的汉子在发泄着胸中的怒火。山路蜿蜒盘旋,拾级而上,两侧的树木郁郁葱葱,浓密的树叶挡住了烈日的毒辣。树下一片凉爽。嶙峋的山石,深黛于飘渺中,仿佛一位钟情的少女在脉脉流洒着朦胧之美。(走在夏天的树阴下,一片片随风飘落的树叶,拍打在身上的那种轻柔的触感,还有夏季特有的浓密的绿荫下的清凉。)提示:乡村的夏季(夏季到来,晒场上铺洒着汗水浸黄的谷粒,任凭笑声破碎一生扼守的清白,这是夏季的乡村。柳的风姿在月光下舞蹈出妙蔓轻雅,诱惑成群的莹火虫点缀她紫色的衣裳,这是乡村的夏季。)106 夏季乡村的傍晚(夏季乡村的傍晚,村口的老树下,男人们席地而坐,他们谈论着今年的收获,计划来年的种子,就着激情饱满的话头,一碗老酒在他们的手上传递,就如传递着沉重的希望。晚霞悄然停歇在她们淡雅的睡衣上,微风拂动下,宛若颤抖的蝶翼。孩子们是夜的精灵,他们骑着竹马木牛,驰骋在黑暗自由的创意中。)夏季乡村的清晨(夏季乡村的清晨,你跟随母亲走进朝阳铺满的田野,看落花生的叶儿们徐徐打开,在温柔的表达中,聆听她们与阳光的对话。听玉米在露珠中拔节,随风动作的红帽子,一个一个调皮的孩子。你能够深深地体会到:与土地的结合,就能够品尝汗水的滋味;与土地亲近,就会得到果实最深情的回报。)夏季的着装(走在夏天的街道上,一位位拥有美好身段的女同胞们,毫不吝啬的显露出他们雪白的肌肤,“紧身短衣”“超薄迷你裙”,实在是可以为夏季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夏季的稻田夏季的菜地……六、课堂小结本文围绕三个方面来写夏天突出热烈、紧张、急促,收获已有而希望未尽的特点,描绘夏天金黄色的大地上暑气蒸腾、麦浪翻滚、万物蓬勃生长的景象,表达了对夏天的喜爱之情,深情赞美了辛勤劳作的农民。七、作业:1、收集描写夏季的诗词2、修改你的片断并书写好在班级学习园地展示你的才华和书法八、板书设计:夏之景:景美        修辞:比喻、拟人感观:由视觉、听觉到嗅觉。夏之色:金黄(收获已有而希望之未尽)夏  感 紧张、热烈、急促梁衡    人美     夏之律:紧张、急促(人勤快)赞美 106 14、秋天何其芳教学目标:在朗读中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人感情。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诗人何其芳先生却通过他生动形象的诗句向我们展现了一个绚丽多彩的秋天,让我们一起走他带来我们的秋天的世界。(学生自由回答)二、初读课文,掌握朗读节奏与重音。这首诗写得很美,需要我们通过朗读来体会。我先给大家两分钟时间,小声的读一下全诗。再请一位同学读一下全诗。这位同学音读得很准,但一首好的诗歌就像一首优美的乐曲,而乐曲有了快慢相间的节奏,才会富有情感,而刚才这位同学并没有读出节奏感来,我把这首诗的节奏划了出来,再请一位同学来朗读一下。一首优美的乐曲往往通过高低起伏的音调来表现它的内容,同样诗歌要读得好,也需要突出一些重音,你们认为这首诗中哪些词语需要重读?(不说理由)老师也找到了一些需要重读的词语,我已经把它们标出来了。现在大家看着投影再齐读一遍。现在大家的朗读已经大有进步了,但似乎还不能表现出诗人的感情。可能有些同学觉得重读只是单纯地加强语调,但事实上重读只是在朗读中把相关的词突出出来,既可以加强语调,也可以使语调变轻,关键是要和其它的读音有对比。如何判断读法呢?关键是在读的时候投入你们的情感。这就需要大家在朗读时把把诗人带给我们的画面展现在你的头脑中。下面我来给大家读一读,请大家闭上眼睛,就好像你已经走进了一个美丽的秋天的世界,正在用眼睛观察、用耳朵聆听、用心灵感受每一个美好的事物。三、细读课文,品味字句我想刚才同学们的脑海中已经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那我再给你们一分钟时间,请你们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幅画面,先给它起一个名字,再想一想这幅画面上有些什么,那些诗句能表现这些画面,把这些诗句轻声地读出来。学生首先读出相应的句子,再说说这些诗句让他联想到了什么。学生回答第一节,“稻香”使人满口生香。“饱食”写丰收之景,拟人。“稻花香里说丰年”106 说的是对丰收的猜测,而这里则是对丰收场景的直接描绘。“栖息”一词使整节诗充满了一种丰收后的喜悦与满足感。秋天“栖息”在农家,它给农家带来了什么?(丰收)第二节,渔人到底收起了什么呢?(是鱼,是树叶,还是别的)无论他收起了什么,他的心情都是快乐的,他肯定有所收获,或者是鱼,或者是喜悦的情感。这只是秋天的一场游戏。第三节,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牧羊女会梦见什么?这里到底是她的梦寐,还是诗人的梦想。也许一个更加灿烂,更加富饶的秋天就在前面,就在牧羊女的憧憬中,就在诗人的希望里。聆听一首优美的乐曲,要用心灵去感受它,走进乐曲的世界。在这些画面中,诗人寄托了什么样的情感呢?请大家想象一下,如果你就是那个农夫,那个渔民,那个牧羊女,秋天就在你的身边,你会做些什么?想些什么?你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在朗读中你能把这种心情读出来吗?试着读一读,其它同学可以小声跟着他读。总结:三幅画面我可以给它们起个名字:农家丰收图,渔夫晨归图,牧女思恋图,每幅画面给我们的印象都是不同的,农家丰收图(绚丽多彩),渔夫晨归图(淡雅朦胧),牧女思恋图(辽阔空远),而诗人用什么贯穿起了三幅画面?(喜悦的情感)四、再读课文,归纳方法如何才能朗读好诗歌:一、情感投入;(在朗读中通过语调的仰扬顿挫、轻重缓急的对比展现诗歌情感的起伏)二、视觉再现。(在朗读时要在眼前出现一幅幅相关的画面)。下面请一位同学来给我们读读这首诗歌,再请另一个同学进行点评。最后全班在一个学生的领读下朗读全诗。鉴赏诗歌的方法:1.把握韵律,感受诗歌的音乐美。2.视觉再现,欣赏诗歌的绘画美。3.身临其境,体会诗人的情感美。朗读全诗五、迁移训练现在我们可以使用这种方法再来欣赏一下其它的诗歌。现在就请同学们先读读美国诗人狄金森的《秋晨》,说说这首诗展现了什么样的画面。这首诗所展现的画面和课文相比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不同?106 秋天什么令你最感动?模仿两首诗的写法,写一两句现代诗,写一写你心目中秋天最美的东西。15、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曹操教学目标1、学习诗歌的内容。2、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3、理解诗歌的意境,并背诵诗歌。教学重点:1、学习诗歌的内容。2、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3、理解诗歌的意境,并背诵诗歌。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九月,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写下了这首诗。二、读读讲讲问问。解题: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现在来看诗的正文。读两遍后,指导学生划分层次。要先提出问题:①全诗12行,除开头两行外都是写景,说说开头两行的作用。②区分一下哪几行写实景,哪几行写想象之景——虚景。③写实景中有动有静,分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然后归纳如下: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这是继承《诗经》中直陈其事的写法,显得很质朴。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海水荡漾106 ,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再写草木,仍然是静态,次及“洪波”,又回到动态,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实景。第三层(最后四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是写诗人的主观感受,是从两个“若”字看出来的。问:海是很难写的,可是读了这首诗,我们每个人大概都会感到海的伟大。这首诗究竟好在哪里呢?(虚景和实景配合得好,有实景才能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有虚景,才有新奇感,才能激发读者的想象。)三、总结。古人说:“诗言志。”这首诗虽然全是写景,但所写的景物都是由诗人的“志”来统帅的。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没有这样宏伟的抱负,没有这样阔大的胸襟,他怎能写出“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样的诗句呢?可惜的是,第二年他在赤壁之战中失败了,从此中国就进入了“天下三分”的局面。次北固山下王湾一、导入。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而闻名于天下。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先天元年(712),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终洛阳尉。这首诗是他在吴、楚期间写的。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三面环江,为名胜之地。二、读读讲讲问问。可分三步:(1)教师串讲字面上的意思,学生当即背诵全诗(由于诗的意境美、语言浅近而音韵和谐,估计比较易于成诵;(2)整体把握诗的内容;(3)分析名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串讲:①客路,当指驿道,是旅客来往所走的道路。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舟行”相对应。②潮平,指潮与岸齐,因而两岸显得宽阔,这是春潮初升时的景象。③风正,指顺风,且风力不大,所以帆是悬挂之形。④残夜,夜将尽时分,太阳从东方106 升起,又因镇江跟东海相距不远,故称海日。⑤旧年,相对于新年而言,旧年未尽而江上春潮已生,故谓“江春入旧年”。⑥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旧谓鸿雁可以传递书信,故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按:鸿雁传书,实无其事。《汉书•苏武传》载:苏武被匈奴扣留19年,汉使求苏武,单于谎称武已死,后汉使得密报,知武在某泽中,于是也谎称汉天子在上林苑射落一只大雁,脚上捆着苏武从某泽中寄来的信,单于无可奈何,只好放还苏武。学生练习背诵(略)整体把握。问: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见的,为什么诗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这是诗人的想象,很明显,船到镇江后,他要上岸再乘驿车转往别的地方去。)“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在天将明未明之时,在船接近目的地即北固山的长江之中)你能想象出船行的图景吗?(自由发言)为什么要特地提到“潮平”?(为下句“江春人旧年”张本)这个“旧年”指的是一年中哪一段时间?(残冬腊月)为什么诗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由于新年将到,这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他却不能回家,自然要写一封平安家书,更何况他此刻看见了北归的雁,必定要路经洛阳的——洛阳在镇江西北方。)好,现在我们可以总结一下诗人产生浓重乡愁的原因。(略)名句分析。“海日”两句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这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这样说有根据吗?先说这两句所写的景象。(学生凭想象自由发言。)这两种景象有相同的地方吗?(白日和黑夜的交替,新年和旧年的交替——如此一天一天地过去,一年一年地过去,而诗人依旧在外奔波,不得回乡,怎能不产生乡愁呢?)但这种乡愁并不使人感到低沉,例如跟“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相比,就显得开朗一些,是吗?说说道理。(残夜未尽,而旭日已升;旧岁未除,而江上春潮已至——不正是包含着新的希望吗?)三、总结。我们读古诗,既要认真领会诗人的本意,又要善用自己的眼光去发现某些新的东西。例如“海日”两句就可以使我们产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并且相信它会突破一切阻力出现在我们眼前,这样才能把古诗读“活”。第二课时钱塘湖春行白居易106 一、导入。钱塘湖即杭州西湖,是我国最著名的风景区之一。唐宋以来,写西湖的诗篇多得难以统计。这首诗以即景寓情见长,写诗人骑马浏览中所见到的西湖早春风光,使人觉得生意盎然,如亲见一般,真不愧为名篇。二、齐读本诗。三、理解此诗的意境。“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这两句是近景,从大处落笔,写诗人行径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天光水色。“初平”写春水漾满湖堤。“云脚低”写远望白云朵朵,似与湖水相接。“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两句是近景,写高处,写莺、燕的动态。莺是春的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它们的出现给人们带来了初春生机勃然的感觉。“诗眼”在“早”“新”两个字上:“几处”而不是“处处”,“争暖树”是说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云歌唱,可见是“早莺”。“谁家”而不是“家家”,“啄春泥”则是刚刚开始筑巢,可见是“新燕”。这都是早春特有的景象。诗人以很轻的疑问语气叙述这些景象,不是实问,也不是存疑,而是对早春景色情动于衷的喜悦。“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也是近景,写地上的花草,写人们骑马游春的陶醉感。走马看花,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好像花儿也在与诗人游戏。春草虽茂,但却不高,也才刚刚没过马蹄。这是作者对景物入情入微地观察,将游春人也融入春色来写了。这两句透出诗人游春的舒感。“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这两句略写湖东的白沙堤,在绿杨荫里更是美不胜收。诗人在这儿完全陶醉了,留连忘返了。这两句写诗人游春非常尽兴。四、小结:这首诗虽是写景,但景中有情,对尽兴游春的喜悦感情表达得淋漓酣畅。五、背诵这首诗。《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⑴识记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掌握“散曲”的文体知识。106 ⑵正确朗读、背诵全曲,能准确把握这首曲表现出的思想内容和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⑴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曲的内容,品味曲中情趣。⑵背诵、默写全曲。2.教学难点⑴通过诵读,发展语感。⑵从语言角度赏析诗歌,领悟曲中情趣,提高文学修养。一、导入课文,简介散曲。我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体式,如唐诗、宋词、元曲。《天净沙•秋思》就是元曲中的一首佳作。元曲是继唐诗宋词后兴起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一种新的诗体,包括杂剧和散曲两部分。散曲又分小令和套数。小令在元代又名“叶儿”,每首能独立,相当于一首诗或一阕词;由于它是能歌唱的文字,所以就有不同的曲调;每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叫曲牌,表示不同的谱式,规定着不同的字数、句数、平仄、韵脚。曲牌表示曲调,另有题目。小令的曲牌常是一个,即一首小令一个曲牌,但也有例外的。《天净沙•秋思》属于散曲中的小令。2.作者及写作历史背景简介。马致远(1250~1321)号东篱,元大都(今北京)人,元代前期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是一位“姓名香贯满梨园”的作家,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被誉为“元曲四大家”。马致远生活的“元朝是蒙古贵族统治中国的时代,民族矛盾十分尖锐,人民受到沉重的压迫,知识分子被降到与娼妓、乞丐相近的地位”。“一些走上仕途的文人,因受统治者的歧视,思想仍多苦闷,正如明胡侍所说:‘中州人每每沉郁下僚,志不获展……于是以其有用之才,而一寓之声歌之末,以舒其佛郁感慨之怀,盖所谓不得其平而鸣焉者也’”。马致远年轻时迷恋功名,曾做过地方小官,五十岁左右脱离官场,过着“酒中仙,尘外客,林中友”的生活,沉溺于山水之间,寄情诗酒,成了一个啸傲风月、玩世不恭的诗人,其内心仍然充满了一股牢骚不平之气。他最著名的剧目是《汉宫秋》;一生写了120多首散曲,其中《秋思》堪称“叹世”之作中的代表。今天我们就来品味这首被誉为“秋思之祖”的《天净沙•秋思》。二、与文本对话,感知文本。1.学生活动:学生听录音范读,听准字音、节奏,再自己朗读。注意找出文中你认为易106 读错的字,难理解的词。字音:涯(yá)瘦(shòu)词义:昏:黄昏,傍晚。枯藤:干枯的枝蔓。断肠人:多指漂泊在外、思念家乡或亲人的人。节奏: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学生叙述课文所写的内容: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3.学生再读课文,从内容、思想感情、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质疑探讨,分小组讨论、交流,然后师生共同总结。⑴曲的前三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用词上有何特点?诗的前三句描绘了一幅萧瑟荒凉怡静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在旅途中的孤苦寂寞的心情。三句诗用了九个名词,一字一词,一词一景。各个事物名词前冠以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事物又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还使本来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深秋的暮色中构成了一个统一整体,构成一幅形象生动的深秋晚景图,在简约中更见细深。像这种把几个彼此相关的典型景物巧妙而有机地排列组合在一起,构成一幅群体的、生动的画面,用以烘托气氛,深化意境的语言现象,人们称之为列锦手法。这种手法使诗句语句凝练、文辞简洁。但我们在阅读中只要少加留意,就会感觉到九种事物的名词并列,节奏基本上是两个音节一个节拍,显得非常单调而迟缓,如同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拄着拐杖,句偻着身子,颤颤巍巍地行进。这种节奏与诗歌内容的基调是一致的,正适合表达作者心中那种凄凉、无助,甚至有点呆滞的感受。这种节奏读起来一词一顿,这种多次的停顿,给人一种呆板、枯燥、乏味之感。加之第一句中的“枯”“老”“昏”,第三句中的“古”“西”“瘦”等词蕴涵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感情,又点染出一种让人生愁、生闷的“哀景”,这就让读者很容易感知到作者当时那种孤独凄苦之状。⑵诗的最后两句各自写的是什么?“夕阳西下”点明了特定的时间,也照应了前文的“昏”字,属于写景铺垫。“断肠人在天涯”106 点出了主人公,直抒天涯游子之悲,属于卒章显志。此句为全篇的主旨。⑶诗的第二句与第一、三句有何不同?对全诗主旨的表达有何作用?第一句写秋末之景,干枯的老藤,苍老的树木,乌鸦哀鸣,“枯藤”、“老树”、“昏雅”,呈现在人们眼前的画面是一片灰黑色,给人的感觉是毫无生气、暮气沉沉,就如一个行将就木的老人。这渲染出一种萧瑟荒凉的意境,含蓄地表示出游子无家可归之意。第三句写古道荒凉,西风骤起,马也因长途跋涉而累瘦了,再次凸现了无家可归的哀怨与迷惘;从侧面反映出游子在旅途中的孤苦寂寞的心情;一个“古”字,把游子的个人凄苦推及古今,足以引起读者的丰富联想和共鸣。第二句描绘出一幅温情脉脉、幽雅恬静的画面。“小桥”是沟通障碍的建筑物,在情感上也意味着沟通;“流水”是清澈纯净的,蕴含着丰富的活力;“人家”是温馨的场所,是产生欢歌笑语的地方。这里写他人有家而我独无,更添一份思乡之情;与一、三句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引发游子的恋家思亲之情。倘若诗的其他几句是正面写游子之思之悲,那么第二句则是从反面来写,更添悲愁,可算是“以乐景写哀情”,“一倍增其哀”了!总之,曲的前面几句写景都是为后面的人物出场营造环境和气氛的。断肠人出现在那些撩人心情的意境中,可以说那景也是断肠人的“断肠景”了。⑷同学们再细读这首小令,看看写法上有何特点?①静景与动景相应。在这首小令中,作者将九种相对独立的事物巧妙而又自然和谐地纳入一个画面中,从而形成动与静、明与暗、背景与主体的相互映衬。如写环境的幽静用“流水”的动态与“小桥”“家”的静态相映;写苍凉的道路则用“西风”“古道”相映;“小桥流水人家”的安适、静雅与“断肠人在天涯”的沦落异乡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②景色与情思相融。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景的写法,把本来抽象的、难以表达的悲苦之情借助景物画面刻画得淋漓尽致。在现实生活中,自然景物本是没有感情的,但作者把这些客观事物纳入审美的认识和感受中时,这些事物便被赋予感情的色彩,同人的感情融为一体了。“小桥”、“流水”、“人家”本是极常见的普通景象,但当它与“断肠人在天涯”同处于一个图景之时,便不再是孤立的景物,而成为“断肠人”心碎断肠之触发物,使图景带上了悲凉的气氛。“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生”即是此理。⑸通过我们对这首曲的阅读、讨论和分析,你对这首曲表达的主旨有何看法?从对全诗的阅读欣赏中,我们知道了浪迹天涯的游子此时的心情是:看到傍晚归巢的乌鸦,溪边桥旁的小院,不禁顿生思乡念亲之情。这便是诗人在诗中流露出的思亲恋106 乡之愁。作为游子的诗人,“夕阳西下”时,仍“断肠”“古道”,此时,连马都已瘦,可见人又何堪呢?即使如此,也还得如古往今来的游子一样,从那里来、要到那里去、没有人知道,他们只是这样默默行走着,漂流天涯。这就进一步流露出诗人的漂泊羁旅之愁。诗人为何会产生那些羁旅之愁、思乡之愁呢?我们从诗人的人生经历和生活的时代来看,主要是诗人一生不得志,漂泊于外,或许正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吧?这就更进一步流露出诗人的人生失意之愁。总之,诗人在诗篇中所流露出的思亲恋乡之愁、漂泊羁旅之愁、人生失意之愁,充分说明了作者的秋思实乃秋愁也!诗篇细致生动地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抒发了那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3板书设计秋思(散曲)写景枯藤老树昏鸦(写景触情秋野黄昏)悲凉寓情于景小桥流水人家(孤独思乡)悲凉之景羁旅之思古道西风瘦马(游子惨状)惆怅之情抒情夕阳西下(特定的时间环境)写景铺垫哀愁断肠人在/天涯(点明主旨)游子之悲三、作业。106 第四单元单元分析与提示本单元继第三单元之后,以对自然界进行科学探索为内容组成。共安排了五篇课文,其体裁、题材等丰富多样,主题集中,可以有利地激发学生对未知世界探索的兴趣,培养科学的精神。《化石吟》是一首科学抒情诗;《看云识天气》是科普说明文;《绿色蝈蝈》是观察随笔;《月亮上的足迹》是记实作品,也属科普小品;《山市》是一篇虚幻的文言小说。本单元入选的作品古今中外兼而有之,符合《语文课程标准》中“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的宗旨。五篇课文编排有序,特别是综合性学习,以“探索月球奥秘”为主题,可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科学,在探索中热爱生活。16、化石吟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知诗歌大意,理清结构2.情感目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想象力教学重点:知识目标情感目标教学难点:能力目标教学策略设计:《化石吟》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的好教材,因而在教学中应放手让学生去读去想去说,要把语文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结合起来,既学习了语文,又了解了自然知识。教学中将采用“朗读法”和“联想想象法”,通过反复朗读,感受音乐美和情感美;联系自然科学知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想象远古生物那神奇的景象。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互动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每当走进自然博物馆,面对复原的古生物时,思绪总会把我们带进曾留下生命痕迹的远古洪荒。冰冷的化石是昨天生命信息的演绎,讲述着亿万年前那奇幻的神话。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化石吟》。106 2.解题:化石就是远古时代某种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由于火山、地震、冰川等自然原因而被埋藏在地下,经过漫长的时间变迁,最终变成了像石头一样的东西。研究化石的目的,一是了解生物的进化,二是帮助确定地层的年代。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这里是赞颂的意思。二.整体把握。(一)朗读感知:朗读诗歌的时候需要有节奏,要读出节奏韵律美1.正音。骸潜裹葱茏2.听录音,自己小声跟着读,注意体会朗读的语速和节奏。3.指导朗读:出示已经划分好节奏小黑板,以第一节为例,强调一个词语或关系密切的字与字之间不能停顿,如:最早的/鱼儿/怎么/没/下巴?最早的/鸟儿/怎么/嘴/长牙?最早/登陆的/鱼儿/怎么/没有/腿?最早的/树儿/怎么/不/开花?4.自由朗读:指名2个学生分节朗读评价5.齐读课文方法:示范----标节奏----个别朗读----评价----再读(二).整体感知诗歌大意和理清诗歌结构1.在朗读的基础上指名学生归纳诗歌大意,其他学生认真听并适当地作出评价和补充完善: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2.快速默读课文,以自主探究的方式理清诗歌结构,指名学生回答,评价完善并板书:(1-2)发问引发联想(3-6)具体抒写化石讲述的内容(7)回应发问,照应开头小结:总----分----总(并板书)(三)合作探究深入理解1.细读课文,小组思考讨论并回答:106 ①诗中第一节连续四个问句,构成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明确:排比连续不断的问句,增强语势,富有强烈的节奏感,也表现了作者浓厚的科学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开启了读者想像与联想的阀门。)②“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明确:引出下文)③怎样理解“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明确:造物主即是上帝,否定造物主的存在就是否定上帝的存在,也就是说否定世间万物是由上帝所造的观点。平凡的真理指的是达尔文在《物种起源》所说的生物是由低级向高级,低等向高等进化而来的观点。)2.延伸拓展:“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了,同学们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时,你有何感想?(明确并板书:神奇景色----人类的伟大----赞美科学)3.小结写作特色:①用诗的语言诗的情感表现科学内容,节奏明快②用第二人称、拟人的手法,将化石当可说话的人来写,显得自然亲切③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展示有关化石的知识④最后一节回应开头,使全诗结构完整,有放有收,有问有答4.总结:《化石吟》通过一系列的疑问将人们带入奇幻的神话般的生物世界,又用优美的语言富有感情地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学习这首诗,让我们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和联想的同时,还让我们增长了生物科学知识。.三.布置作业:熟读并背诵四.板书设计《化石吟》(1-2)发问引发联想总(3-6)具体抒写化石讲述的内容分(7)回应发问,照应开头总五、作业。17、看云识天气一.教学目标106 1.理清文章的思路,概括课文内容要点2.巩固复习第三单元中比喻修辞手法,学会运用3.养成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二.教学重难点1.理清文章的思路,概括课文内容要点2.巩固复习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三.课时安排:一课时四.具体教学过程:1.导入:今天我们学习第十七课《看云识天气》。请大家看着这个题目,我们来猜测下文章写的是什么内容呢?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呢?明确:通过这个课题,可以看出作者想告诉我们怎样通过看云可以知道天气变化。讲的是云和天气的关系。2.在进入文章学习之前,我们先来检查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3.那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阅读课文,思考两个问题:⑴.标题和文章内容有什么联系?⑵.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先说什么,然后说什么,最后又说什么?明确:⑴。文章内容紧扣标题。所以阅读一篇文章应该首先从标题入手。通过阅读标题来了解文章,做到心中有数的去阅读文章。⑵.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云就像是天上的“招牌”,从而说明为什么可以看云识天气。 第二部分(第2-6段):具体介绍云的形态变化,云上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从而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第三部分(第7段):说明看云识天气的意义和局限性。按照逻辑顺序(由现象到本质)。4.接下来我们就来具体的去读文章,请大家一起齐读第一段。⑴.找出最直接反映云和天气的关系的句子。明确: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⑵.一般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语言总是非常准确、严谨的。试比较阅读课文后面方框内的补充知识那段。两者比较下,在语言运用上有什么不同?明确:文章中这一段,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形成排比。使得语言生106 动形象,活泼,、富有情趣,吸引读者的兴趣。而方框内用准确的语言来介绍科学知识,为什么不用这种语言说,原因是多种的,他有实际用途的需要,读者的对象等原因。比如我们用药的说明书,就不能用生动的语言。5.阅读第2到五节,找出作者写了哪些云?他们分别代表了什么样的天气。明确: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薄云,代表天气晴朗。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低而厚密的云,代表了阴雨雪冰雹天气。6.除了云的形态可以预知天气,我们还可以通过什么观察天气?明确:云的光彩。阅读第六节⑴.请大家找出有哪些光彩。分别又代表了什么样的天气征兆?明确:晕——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华——华环由小变大,转晴,由大变小,转阴;虹——东虹轰隆,西虹雨;霞——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⑵.在大家的日常生活中,你看到过哪些现象呢?分别是在什么时候?7.讨论:既然看云能使我们辨别各种天气,那么我们还需要天气预报吗?为什么?明确:虽然看云能够认识天气,但是天气变化异常复杂,仅凭肉眼无法全面准确的判断。因而要准确掌握天气变化的情况,还得依靠天气预报。这个认识,作者也在文章的最后一节总结全文当中也特意提出来,提醒我们不要只依靠云来判断天气。这表示了作者对科学的严谨和对我们读者的认真负责。8.课堂小结:这篇文章介绍了种类繁多的云及云的光彩,以及它们所带来的天气的变化。虽然内容看似多,但却并不显得凌乱,而是层次清晰,条理清楚。原因在于作者选取了合理的说明顺序,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作者做到了心中有数。另外,作为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作者却写的非常生动形象,这在于作者运用了恰当的修辞手法。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对于自然界的细心观察。只要我们能够认真仔细的观察,一样可以写出精彩的文章。9.课后作业:18、绿色蝈蝈法布尔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用简洁的语言梳理信息,概述文章内容。106 2、过程与方法用合作探究的方法感知内容、品味佳句。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教学重难点:培养阅读能力及结合重点语句体会文章语言特色的能力。教学设想:《绿色蝈蝈》是一篇自读课文,它妙趣横生,教学中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的翅膀,因而在教学中应放手让学生去读去想去说,要把语文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结合起来,既学习了语文,又了解了自然知识。教学中将采用“朗读法”和“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笔法特点;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课前准备:1、了解法布尔及作品《昆虫记》。2、布置学生课下认真进行观察,准备向同学介绍一种自己最熟悉的小动物。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导语:也许你还记得童年时看蚂蚁搬家的情景吧?也许你还记得夏夜捉萤火虫吧?唱歌的知了,飞舞的蝴蝶,勤劳的蜜蜂,这些大自然的小精灵,也许是伴随你成长的好朋友。今天,我们再跟随昆虫学家法布尔去认识一位新的昆虫朋友——绿色蝈蝈。(板书课题,并明确学习目标)2、简介法布尔及《昆虫记》(学生回答,教师补充)法布尔,法国著名昆虫学家。1823—1915年,1879年《昆虫记》第一卷问世,1880年开始搬进荒石园,写了一卷又一卷《昆虫记》,度过35年余生。鲁迅把《昆虫记》称作“讲昆虫的故事”、“讲昆虫生活”的楷模。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1、速读,你从文中获得了关于绿色蝈蝈哪些方面的信息?(用简洁语言归纳)讨论并归纳:声、形、斗、食、居2、绿色蝈蝈的外表有哪些特征?作者主要写了绿色蝈蝈的哪些习性?106 学生讨论、交流并归纳。明确:蝈蝈的外形特征: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习性写了蝈蝈的叫声和食性。三、研读课文,品味语言1、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最让你感兴趣的地方或你喜欢的语句,并说说原因。形式:小组讨论交流,代表发言,其他学生补充评价,教师总结指导。(同学喜欢“窃窃私语”、“津津有味”、“酷爱甜食”“毫不犹豫地都接受”这些拟人的写法,因为它能给人以形象生动的感受;有的同学喜欢“蝈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的,它们之间从不争吵”这拟人化的描写,它亲切自然,充满了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2、小结写作特点:语言传神,生动,拟人形象,突出特征。四、拓展延伸,应用反馈1、学生再读课文,对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或疑问。(教师可引导学生质疑)如何看待动物中的同类相食这种现象?学生讨论、交流,言之有理即可。2、请同学们灵活运用本文的写作特点(或语言生动,或运用拟人……等)说说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学生发言,教师夸赞有所体验的同学,调节说出具体细节和规律,避免泛泛而谈。五、课堂小结(1)文章把绿色蝈蝈放在大自然的环境中来介绍,介绍了它的外表特征、生活习性。(2)我们应该去读读《昆虫记》,因为它可以使我们更加了解世界,也让我们更加富有爱心。昆虫学家法布尔为我们打开了昆虫世界的大门,只要同学们专心探索,还有很多个世界等待我们去打开。六、布置作业1、读读法布尔的《昆虫记》节选本。2、有条件可以自己熟悉喜爱的小动物为内容写一篇小短文。板书设计:绿色蝈蝈声:尖锐、喑哑、短促、清脆、柔和——()106 形:嫩绿、苗条匀称——()斗:纵身追捕、开膛破肚——()食:酷爱甜食:昆虫青草、同类相食——()居:和睦共居——()19、月亮上的足迹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宇航和月球的科学知识,理解人类登月成功的伟大意义。能力目标:1.学习本文按时间顺序,清楚明白地叙述事件发生过程的写作方法。2.体会作者蕴涵在字里行间的对登月成功的喜悦之情。德育目标:感受科学技术的魅力,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精神。教学重点分析登月事件的全过程及伟大意义,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教学难点体会作者蕴涵在字里行间的对登月成功的喜悦之情。教学方法1.探究阅读法。本文是一篇饶有兴趣的科普小品,以明晰的时间线索将登月的全过程叙述得清楚明白、生动形象。让学生自主探究。2.延伸拓展法。激活学生的思维,就关于中国“嫦娥一号”有关报道,培养探索太空的兴趣。教具准备教师了解有关宇航和月球方面的知识。学生可以阅读有关的书籍,查询有关月球的资料,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做准备。教学过程一、检查复习1、学习生字词。2、导入新课古往今来,一轮明月往往会引起人们无穷的遐想:那里曾有嫦娥奔月的美丽传说;也有“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千古佳句。人们幻想着有一天能登上月球,去探索那无穷的奥秘。随着时间的推移,终于在1969年7月21日这天,人类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人类的足迹106 终于踏上了月球。现在,让我们跟随航天英雄一起,到月亮上走一走,去共同感受那惊心动魄的一刻。(板书课题、作者)二、快速阅读,探究质疑 学生就不懂的问题自由提问并相互解答。要点:1.在文中筛选圈点出表示时间的词语,思考:(1)登月的全过程按时间发展和空间位置可以分为几个阶段?试概括每个阶段的内容要点。登月的全过程可分为准备、升空、登月、返航四个阶段。(2)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报道登月的全过程的呢?按时间顺序展开叙述的。(明晰的时间线索使读者比较详细地了解登月的具体时间,也增强了事件的生动性。)2.复述事件过程,能说出具体细节。3.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哪些事?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下列几件事:(1)检查登月器的着陆情况;(2)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3)树立登月纪念碑;(4)安装电视摄像机、太阳风测定装置、激光仪和月震仪进行科学探测;(5)插上美国的星条旗;(6)与美国总统尼克松进行通话等。4、“土星5号”火箭像巨人一样昂首挺立着,尖端直指蓝天,高达一百多米。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什么?比喻。表现了火箭高大雄伟的姿态。5、读课文的第5、11语段的数字的语句,思考:作者比较详细地列举一系列数字的作用是什么?(富有吸引力的数字如“阿波罗11号”飞船的高度为2650公里,速度为每秒7.67公里;21日上午11点39分,登月舱打开了舱门;1969年7月21日11点56分20秒等。)因为这是一篇太空探索的文章,太空探索对数字的精确度要求非常高,这些数字主要是为了体现本文的准确性、科学性、真实性,体现记实报道的特点,同时可以帮助读者增加知识。三、回味课文根据课文题目讨论:1.人类是什么时候第一次登上月球?第一个足迹是哪个国家的哪一位宇航员留下的?106 1969年7月21日11点56分20秒。美国的阿姆斯特朗2、登月过程分几个阶段?宇航员登月后做了哪些事情?准备、升空、登月、返航(1)检查登月器的着陆情况;(2)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3)树立登月纪念碑;(4)安装电视摄像机、太阳风测定装置、激光仪和月震仪进行科学探测;(5)插上美国的星条旗;(6)与美国总统尼克松进行通话等3、课文最后一段中:阿姆斯特朗说:“这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你怎样来理解?提示:“一小步”指宇航员从飞船跨到月球表面的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讲确实很容易。但是这一步是人类向太空领域迈出的第一步,显示了人类的聪明才智,表明了人类高度发达的科技水平,开创了人类对宇宙探索的新纪元,这意义就非同小可,所以说“是巨大的飞跃”。四、课堂小结美国登月成功是人类的一大壮举,是人类聪明智慧的结晶。随着我国“嫦娥一号”飞船的发射成功,五星红旗高插在月球上的日子已为期不远了。希望大家努力学习,长大能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我们也期待着我国的登月计划早日成功。但愿到那时,我们再相会,那时的你,那时的我,那时我们再联络。五、想像训练同学们,伴着“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这熟悉的儿歌,我们不知不觉中走过了孩提时代。的确,如洗的碧空、如盘的圆月有着太多的光彩魅力,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假设二十年后,你成为中国的宇航员,驾驶着一艘宇宙飞船,来到一颗美丽的蓝色星球……六、课后作业我国古代诗歌作品中有许多关于月亮的名篇佳作,请写出你最欣赏的佳句(不少于5句),并以一句为例说说喜欢的理由,推荐给同学、朋友。20、山市【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2.感知“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壮丽的幻景。3.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原理,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科学精神,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106 【教学重难点】反复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壮丽的幻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联想及想象能力。【课时安排】一课时一、情景导入同学们,在《一千零一夜》描绘过许多奇幻的神话,沙漠中一夜之间建筑起宏伟的宫殿,美丽的城池,这些神话是人类想象力的伟大产物,但我想也是古时候的人们对未知的海市蜃楼的描绘与神化。现实世界中许多人都听说过海市蜃楼这个词语,但却无缘目睹这种神奇。有道是“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飘渺间”,清代文学家蒲松龄为我们写下的《山市》,描绘了山中蜃景,与我们所说的海市蜃楼略有不同。山市是一种科学现象,它到底有怎样的奇观呢?让我们走进这山市,去感受这山市的奇妙吧!二、读课文一读,读准。学生两人一组,先自读,再将课文读给自己的前后同学听,然后指名读。注意以下字的读音:奂(huàn)邑(yì)冥(míng)甍(méng)垣(yuán)睥(bì)睨(nì)亘(gèn)莽(mǎng)霄(xiāo)扉(fēi)缥(piāo)缈(miǎo)逾(yú)倏(shū)注意这些词语。孤塔耸起 高插青冥碧瓦飞甍历历在目风定天清一切乌有直接霄汉黯然缥缈二读,读通。老师讲授读书方法:读出正确节奏,读出语感。程序是:老师讲—老师读——学生自读—点人读。注意这些句子的停顿:1.一般四字词两词一顿。如:相顾/惊疑高垣/睥睨2.前后有关联词或语末助词的把关联词、助词单独读。如:既而/风定天清居然城郭/矣 然/数年/恒不一见见山上/人烟市肆总原则是:不把词读破。如:孙公子禹年/与人/饮楼上  而/楼上人/往来屑屑三读,读顺。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多读,要学生力求在读中通晓大意,在读的组织106 上可让学生自己朗读。四读,读懂。程序是:学生先对照文章课下的注释,自己边读边译,然后把译不出的句子画下来,全班一起讨论,老师讲解。三、说山市一让通过用原文的词语说话,进一步熟悉课文,二让学生从课文中走出来,通过思考、想象,在头脑中形成自己的东西。一说:山市中有           提示:让学生想象一下,山市到底会是一幅什么美景呢?用自己的话或文中的话说。二说:由山市我想到了            可说感想,说感悟,说原理。如:美的东西也许留在想象中会更美,想有多美就有多美。五、背美句如进行四字词的背诵比赛。五、小结通过本课,我们欣赏了美丽的海市蜃楼,也学习了一种文言文的学生方法。七、布置作业1.积累本课的四字短语,并弄通其义。2.用自己的话向家长描述美丽神奇的山市。106 第五单元浓浓亲情,动人心弦,天伦之乐,其乐融融。亲情是人间真挚而美好的感情,本单元前两篇课文描写矛盾,后两篇课文描写家庭亲情,最后一篇文言文描写家庭教育,文章大都以描写心灵感应为主。《风筝》为我们讲述了一对兄弟童年时代游戏的故事,从童年的游戏中感受人情美、人性美。《羚羊木雕》讲述的就是子女和父母之间发生的一场小矛盾。我把羚羊木雕送给了好朋友万芳,父母发觉了,逼“我”去要回来,“我”被逼无奈让万芳把羚羊还“我”。《散步》短小精悍,意味深长,浓浓亲情,醉入肺腑。《诗两首》让我们感受到母子情深,感受到母子之爱,那么一种亲昵,那么一种亲热。《世说新语》中《咏雪》将谢家子弟咏雪一事的始末客观地写出,未加任何评论。但谁的语言优,谁的劣,一望而知。《陈太丘与友期》记录陈纪和来客的对话。客人得知太丘已经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语言粗野,陈纪针锋相对,指出对方“无信”“无礼”。这些文章大都以描写心灵感应为主,感情性特点较为明显。学习本单元,要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写法的借鉴,并学习朗读和圈点勾画。要求学生体验文章表现的情感,投入感情,学会感受,学会领悟。可引发学生对课文作出个人的判断,发表创见。21、风筝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2.运用自主、合作、探究方式探讨疑难问题。3.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先生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课时安排:两课时一、导入1.由有关风筝的诗歌导入,引入本文的篇名、体裁和作者。106 2.简介本文的作者鲁迅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字豫才。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二、预习检查读准下列字音1.生字丫杈chà憔悴qiáocuì模样mú嫌恶xiánwù可鄙bǐ什物shí惊惶huáng瑟缩sè惩罚chéng虐杀nüè宽恕shù苦心孤诣yì堕duò蜈蚣wúgōng伶仃língdīng2.形近字嫌xián嫌恶怒nù愤怒堕duò堕落赚zhuàn赚钱恕shù宽恕坠zhuì下坠诀jué诀别决jué决定抉jué抉择3.多音字è凶恶恶ě恶心wù嫌恶shí什物mó劳模什模shén什么mú模样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一)自主朗读课文1.朗读要求:①读准字音;②停顿恰当;③读出感情;④读出重音。2.根据课文的内容,快速回答以下几个问题。①课文是介绍风筝这种工艺品的吗?(不是)106 ②风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线索)④试着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课文记叙了“我”毁掉了弟弟的风筝,后来我知道自己错了,准备向弟弟道歉,而弟弟却不记得了。)④课文写作的时间是哪一年?你知道那时的中国正处在什么社会吗?(1925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⑤文章记叙的顺序有哪几种?本文记叙的顺序是什么?(顺叙、倒叙、插叙;倒叙)(二)思考1.“我”为什么不允许小兄弟放风筝?(是没出息的孩子的玩艺)2.为什么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3.鲁迅对等自己的错误的态度与一般人有何不同?(对待自己当年的行为,深深地谴责自己。不因自己当年的动机是好的,就原谅自己;不因时间久远,就不了了之。他的心情是那么沉重,可见他是多么严厉地解剖自己。)四、合作探究质疑、讨论、答疑(一)1—2段(第一组问题)1.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惊异于北京竟在这样的季节放起风筝来了。“我”见风筝而悲哀,是因为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说“惊异和悲哀”,从结构上来说,是引出下文)2.“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为什么说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又说这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荡漾了?(这里所说的“春天”,有特定的含义,是小时候的故乡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风筝的春天。现在,在北京,看见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由风筝而联想到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天气息,所以觉得这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二)3—4段(第二组问题)1.3-4段一面写“我”,一面写小兄弟,对小兄弟的描写流露出什么感情?小兄弟入迷的情状描写得越细致生动,越加重对剥夺他放风筝权利的封建家规的控诉力量。这里隐含着对小兄弟的同情,对自己深深的自责。106 2.对我流露出什么感情?鲁迅是在自责自己当年扮演了冷酷无情的精神虐杀者的角色,言辞中流露出了同情、后悔、自我谴责之意。3.朗读(1)你能读出明显表现出作者忏悔心情的文字吗?(2)应用怎样的情绪和语调朗读?(沉重的)4.小结一:本文的一个重要的情绪是忏悔,朗读时,语调应是沉重的,包含强烈的自我遣责的意味。(三)5—8段(第三组问题)1.“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为什么说“不幸”?2.文中所说的“精神虐杀的一幕”,具体指前面的哪些事情?3.朗读。(用沉重的语调读出忏悔的感情)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了。但心又不竟堕下去而至于断绝,他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堕着。4.核心问题探讨:弟弟全然忘却,作者理当心情轻松,然而作者却说“我的心只得沉重着”,弟弟全然忘却,作者理当心情轻松,然而作者却说,“我的心只得沉重着”,作者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作者是一位能够勇于反省、勇于自我谴责、勇于承担责任、家庭与社会责任感都极强的作家,不可能因为弟弟的忘却、无怨就会自我说谎,自我欺骗地认为自己无过了。)(四)9—12段(第四组问题)1.待到小兄弟惊异地笑着说“有过这样的事吗”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被虐杀者的麻木使虐杀者可以恣意妄为,这令人感到悲哀而沉重。中国人的思想行为需要用科学的思想来指导。)2.为什么说“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为什么“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非常的寒威和冷气”除形容天气外,有没有别的含义?(“我”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精神被虐杀106 而不自知,“我”沉重的心情因无法补过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悲哀啊。而这种悲哀是意想不到的,所以说“无可把握的悲哀”,想摆脱也不可能了。“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就是不要望见春天,不要望见风筝,这才能忘却,才能摆脱。我只感觉到“非常的寒威和冷气”,不仅指当时的天气,而且指心头的悲凉。)3.小结二:本文的另一个重要情结——悲哀。朗读时,语调应是沉重的,包含强烈的社会遣责意味。(五)课堂总结文章中心的两个要点:忏悔:我对弟弟的“精神的虐杀”——自我谴责悲哀:弟弟自甘受辱、受辱而不知、全然忘却。五、探究文意整篇文章看完了,现在让我们一起再来思考一下:在这篇文章中鲁迅先生要告诉我们什么?参考(可以从以下角度去思考)1.鲁迅对于小兄弟的感情2.对于自己的错误该怎么办3.怎样看待游戏(手足情深、知错就改、反抗封建教育)六、自由感悟——向生活延伸1.从儿童教育的角度去理解“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这个概念。2.有关天性的名言。3.说话训练课文中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你小时候也做过很多游戏,玩过不少玩具吧?选一个你最难忘的说给同学听听。22、羚羊木雕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思想感情;2、联系生活,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获得有益启示。教学重难点106 重点:目标1、2难点:目标1、2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进入中学虽然才三个星期,但已经有如春天的小树一般在慢慢长大,你们的思想在变化、个性在崭露。你们长大了,有了自己的主见,不再事事听从家长了。于是,“家”这个宁静的港湾,便开始有了起伏的波澜。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张之路写的,发生在家中的故事——《羚羊木雕》(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杈犄逮颤怦三、指导自读。1、读方法:写人记叙文,写人要写事------何时、何地、何事,写事可写完整故事,也可写片段生活,写人要写人物形象,在故事之中展现(外在形象指人物的神情面貌,内在形象指人物性格特征)要从故事情节读出人物形象。2、情节妈妈追查、逼迫→爸爸讲理由→插叙回忆→我收回木雕起因:我送木雕(插叙交待情谊深厚)。经过:要收回(木雕贵重)。结束:收回(不好)。3、人物:态度(语言、神态、动作)。各人持什么态度,这样做好不好,表现各人如何处事?爸爸:婉转、持重沉稳。妈妈:态度生硬固执。(个性不同,态度相同,只看到物品价钱价值,不知友情更可贵。)奶奶:明白事理、同情理解却无能为力。“我”:重情、软弱。万芳:仗义、明理。4、“这样做,不好”(学生在书中找出,并且讨论)。------影响孩子心理,孩子之间的感情,两家大人之间的关系。106 5、“反悔,能不能全怪我”?------我屈从了父母应该怪,但我是迫不得已,主要怪父母不懂孩子的心,孩子之间的感情。只知木雕贵重,不知有比这更贵重的东西,不知尊重孩子的感情及人格,态度简单生硬。6、应怎样处理?——不收回,或向万芳母亲婉转说明。7、汲取什么教训?------小孩子做事应该先同父母商量。------父亲送给女儿时也应讲清如何名贵,要珍藏好。——我的父母可以婉转向万芳妈妈说一说两个孩子怎么要好,提一提交换礼物的事。8、课文倾向——不要伤害孩子的心,应该尊重孩子的情感,应该妥善处理孩子的幼稚行为。四、作业。23、散步教学目标:1、细致的描写展示人物感情2、(难点)理解“我”(中年人)对于生活的使命感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同学们经常和父母一起散步吧!一家人手牵手,轻轻地,自由地漫步田间、道旁。清新的空气,秀丽的景色,使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散步是生活中平平常常的事情,然而这平常的小事,恰恰能体现出浓浓的亲情。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清新优美的散文---《散步》,它像一首动人心弦的诗,一支感人肺腑的歌,让我们来体会一家三代之间那种互敬互爱的深挚感情吧!二、阅读思考1、学生自由发言,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师归纳:感受最深的句子往往是:优美抒情的句子;带有生活哲理的句子2、“这个幸福的家庭,一家人互敬互爱,相处十分和谐”,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明确:106 情节发生:母亲老了、身体不好;我提出“散步”(爱母)内容波澜发展:母亲走大路,儿子走小路;我委屈儿子,顺从母亲(爱幼更尊老)真切起伏高潮:母亲变了主意,决定走小路(听从儿子更爱孙子)感人3、人物活动总离不开一定的环境,“散步”选择了什么样的环境呢?----明确后齐读第4节。问:景物描写抓住了春天的什么特征?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景物描写大地新绿(铺)大自然的生命(南方初春的田野)树上的嫩芽(密)生命写抒田野的冬水(起)景情人类社会的生命春天生机盎然的特征,写景为抒发对生命的热爱4、设计“我”这个形象的好处?------“我”(祖孙间的桥梁)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心理描写(人到中年承前启后)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责任使命三、破读破读是一种先将原先语言作一些临时性改变(或调、或换、或删、或改)然后与原文作比较品读,最终达到理解原文目的的阅读方法。这种方法,尤其适用于那种语言凝练、语意隐蔽的文章,如《散步》、调摘句1、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这是有序生活的再现,词语的位置不能换。其一,母亲老了,自然是我陪伴;其二,儿子有妻子带着;其三,妻儿走在前,母亲的视线就会受影响。这样安排,体现了儿子的匠心。换摘句2、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抱”不如“背”,母亲不能去抱,背,一是稳,二是视野开阔。、删摘句3、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这话不是在写“散步”。可是没有它,散步就成了一般意义上的散步了,因有些老人106 挺不过严冬,必然影响母亲的心情。所以,我必须在她最后的日子里,陪她欣赏这大好春光。这是多么重大的使命啊!岂能一删了之?四、总结,作业。24、散文诗两首。教学设想《金色花》这首散文诗,从一个孩子的假想写起,以儿童与母亲嬉戏的画面,表现家庭之爱。在教学时,营造一个让学生感受爱的氛围,再通过多读、多品、多思、多谈从而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感悟爱的美好、圣洁。教学目标知识技能:运用听说读写相结合的方法,把握人物性格,学会正确表达。情感态度:体验人间挚爱亲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教学重难点如何将听说读写相结合。四、课前准备学生:查字典解决生字词;熟读课文。教师:查阅有关泰戈尔的资料。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由孟郊的《游子吟》导入。(二)整体感知:1、介绍金色花和泰戈尔:金色花:印度圣树,开金黄色碎花,神圣而又美丽。泰戈尔:印度文学家,诗人,代表作有《新月集》《飞鸟集》等,曾获诺贝尔文学奖。2、学生朗读:3、检查预习情况:4、合作探究:(1)、诗中孩子是用什么方式来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爱的?明确:他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让妈妈嗅到花香,让妈妈看书不伤眼睛。106 (2)、“我”变成金色花,与妈妈进行了哪三次嬉戏?明确:妈妈                    “我”做祷告时                散发香气读书时                 将影子投在书页上拿灯去牛棚时              变回孩子,求妈妈讲故事母子情深(3)、孩子为妈妈做了好事为什么不让妈妈知道?明确:孩子懂得,母爱的奉献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他不图妈妈夸奖,但求妈妈生活得更加温馨。所以他只是撒娇,就是瞒着妈妈。(4)、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像成一朵金色花?明确:泰戈尔把儿童想像成一朵金色花,最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朵,赞美孩子可爱。那金黄的色彩,正反映着母爱的光辉。人们喜爱花儿,花儿也惠及人们,正可以象征孩子回报母爱的心愿。六、拓展:  1、听《妈妈再爱我一次》主题歌,感受母爱。七、作业:1、背诵诗文。荷叶母亲教材分析:《诗两首》是七年第五单元以亲情为主题的一篇自读课文,都抒发子女对母亲的爱,在母亲身边,孩子沐浴母爱的光辉,是何等幸福快乐;心中的雨来了,只有母亲,才是子女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读这篇课文,让学生学会用心灵去跟作者进行交流、对话,去分享那真挚美好的亲情。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文;(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诗的思想内容;(3)体会诗的写作特色。106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诗(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诗的思想内容难点:体会诗的写作特色教学过程:一、导入: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一种感情,也最能集中地体现亲情,所心在中外文学史上,母爱是文学作品中一个永恒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子里就会涌现出许多关母爱的语句,下面,就请同学们交流搜集的有关母爱的语句。生1、“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生2、“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生3:世界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师:是的,一次回眸,一个抚摸,每一个平凡的动作都会牵动为人子女的情思,今天我们来学习冰心的深情之作——《荷叶母亲》。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先来了解作者二、阅读课文,感知内容1、快速默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要求学生:(1)标出生字词,查阅工具书注音释义。(2)抓住要点概括作者对莲的情感态度。(3)引导学生评价,补充同学的概述的不足。2、再读课文(男女交叉朗读,个人自由朗读等各种方式)。要求学生进行朗读评价。三、朗读感悟,感知作者情感师:诗言志,诗传情,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理由是什么?生1:母亲对子女的爱,因为荷叶荫蔽红莲。生2:子女对母爱的赞颂,从文句“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可看出。师:这两位同学能通过自己的感悟,走进作者的心里表现很好。四、在基本成诵的基础上,感受写作特色,激发情感体验生1:荷叶是母亲的形象。106 生2:红莲是子女的形象。生3:风雨是生活中的困难。师:本诗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抒发对母亲的爱,请你也用这种手法写一段话或一首诗,表现对母亲的爱。(学生试写,老师指导)生1:母亲是伞,我是伞下的孩子。生2:母亲是春雨,我是幼苗。生3:母亲是挺拔的树,我是树上的果儿。生4:母亲是灯塔,我是夜航的船儿……五、拓展延伸母亲啊!撇开你的忧愁容我沉酣在你的怀里只有你是我灵魂的安顿小小的花也想抬起头来感谢春光的爱——然而深厚的思慈,反使她终于沉默。母亲啊!你是那春光吗?本诗以花映人,抒发儿女对慈母的眷眷依恋之情,唱出了对慈母的爱的赞歌。比喻新颖,语言清丽,感人至深。六、作业:25、《世说新语》两则教学目标106 1.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2.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3.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4.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重点1.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2.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咏雪一、导入说说你知道的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同学们,刚才我们都听了“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其实像司马光这样聪明的中国古代少年还有很多,如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做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绍两位这样的古代少年,他们是谁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们,和他们交个朋友。二、新课学习(一)复习有关《世说新语》和刘义庆的知识。(二)学习《咏雪》。1.一读课文:2.二读课文,理解加点的词语: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家庭聚会),与儿女(子侄辈,指年轻一代)讲论文义。俄而(不久,一会儿)雪骤,公欣然(高兴)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差不多)可拟(相比)”。兄女曰:“未若(比不上)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3.三读课文,用现代汉语复述故事。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106 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4.四读课文,研讨问题:(四人小组合作)①“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融洽欢快轻松②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同时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好在有意象,“撒盐”一喻只有物象而无意蕴。③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道韫的才气。5.五读课文能背诵:6.归纳主题:咏雪讲的是晋朝著名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一个故事。在一次家庭聚会中,谢道蕴表现出了不俗之才。7.想一想议一议:对文中“公大笑乐”一句有不同解释,你如何看法:①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②“笑”前喻,“乐”后喻;③为“柳絮”一喻而“笑乐”三、拓展思维: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举出并积累几句咏雪的名句。请欣赏: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毛泽东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天。——李白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四、课后作业:106 第二课时陈太丘与友期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积累“期”“舍”等常见的文言词语,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2.情感目标:认识诚实守信和尊重他人这些传统美德的价值3.能力目标:初步了解自主、合作、探究这一学习方式教学重点:知识目标情感目标教学难点:能力目标教学过程一.导入:大家都知道“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其实像司马光这样聪明机智的古代少年还有很多,如四岁能让梨的…..孔融,还有我们今天要了解的年仅七岁的陈元方,他是课文P129《陈太丘与友期》里的主要人物板书:《陈太丘与友期》2、解题:首先看看标题怎么理解,陈太丘不是人名,太丘是地名,古人习惯用姓氏加官名或地方名称来作为对人的称呼,相同的还有苏东坡,期是约定,综上所述,标题意思是一个在太丘做官姓陈的人和朋友有约定.二.整体把握(一)朗读感知1教师范读,要求听准字音,重要字词在旁边注上拼音。强调不----通“否”2.学生小声跟着读,注意节奏的把握3.齐读课文(二).理清字句1.快速默读课文,对照注释及翻译资料理解文意,碰到疑难处做上记号走近学生。指名2个学生质疑字句,师生共同答疑其实文中除了上述提到的这些字词,还有需要理解并积累的字词教师板书字词意思。①太丘舍去,去后乃至(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去:古今意思不一样,离开乃:才)②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期行:相约同行委:丢下,舍去)106 ③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引:拉顾:回头看)④区分尊君(尊称)君(礼貌的称呼,意为你)家君(对自己父亲的谦称)有个学生在质疑时,提出了“相”,在文中意为“我”.3.在理解字句之后,应该学会翻译重要句子,可以一个字一个字的翻译出来,同时把文中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比如: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这句话,“日中”是哪一天的日中,“不至”是谁不至,明显是省略了一些成分,相同的还有文中的“过中不至”,指名翻译,引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翻译其他的句子。(三)整体把握和合作探究1.通过刚才对字句的学习,文章的大概意思也就出来了,现在我们回到课文,用原文回答以下问题,:①客人发怒的原因是“与人期行,相委而去”②客人不守信的表现是“过中不至-”小结:可见我们做人要讲“信”讲“礼”补充板书:信礼2.文中另一个重要人物元方,他又有什么性格特点?直接指名学生回答,补充板书:聪明机智可我们也发现了文章结尾客人已经主动道歉,他仍然入门不顾,是否礼貌?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同桌或者4人小组之间交流看法小组讨论并回答三.延伸:古人是很重视仁义礼智信的,那么,“诚信”“礼貌”对今天的我们还有用吗?请联系实际谈一谈你自己的认识.提示:可以从社会.家庭.学校等多角度思考,如在日常生活中见到师长朋友应该怎样?在考试的时候堂而皇之拿着参考资料是否就是“诚信”的体现呢?学生思考并回答四.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元方确实是聪明机智的孩子,同时我也深刻认识到信与礼的重要性,诚信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继承并发扬这一光荣传统,让我们以信做人,以礼待人.五.布置作业:完成新学案熟读并背诵六:板书设计陈太丘与友期客人:无信无礼知错能改106 元方:聪明机智讲信礼第六单元这几篇文章都是描写想象世界的作品,通过虚构的故事曲折地反映现实,表达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对假恶丑的鞭挞。《皇帝的新装》是以想象写成,通过虚构而又生动有趣的故事,表达对愚蠢的统治者的蔑视和对人世间真理的追求。《郭沫若诗两首》短小、精悍、清新、优美。《天上的街市》描写的是晴朗的繁星和满天的夜空,《静夜》描写的是天上飘着团团白云,遮住了天河,遮住了星星,月亮也不甚明亮的夜空,前者引起的想象是牛郎织女在天街闲游,是动景,后者引起的想象是鲛人在天河岸边对着月亮流下串串珠泪,是静景。《女娲造人》作者以大胆新奇的想象,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进行富有人性化的演义与扩充。课文叙述了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表现了原始初民对人类自身来源的好奇、追索,以及在当时社会生活条件下所做出的极富想象力的解释。《盲孩子和他的影子》这篇美丽的童话,它营造了一种纯真、友好的氛围,是有诗情画意的境界。盲孩子热爱生活,渴望光明,情调轻松欢快,情境多姿多彩。《寓言四则》包括伊索寓言和两则中国寓言,他们共同的特点是通过虚构的故事和景象曲折地反映现实,或揭露鞭挞,现实生活中的丑恶,或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或赞美呼唤人间真情,想象丰富奇特,引人遐想。本单元重朗读指导,在朗读中品味与感悟。注重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可尝试运用续写、改写、扩写等手法激活学生的联想与想象能力。鼓励学生讨论、争辩、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看法,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深入理解课文。本单元文章内容是虚构的,但是反映的都是生活的真实、生活的本质,可让学生联系自己身边的生活,感悟文章的深意,培养学生向往真善美的思想感情。26、皇帝的新装一、教学设想(一)教学目标1、理清故事情节,培养学生概括能力。106 2、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人物形象的意义。3、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4、领会童话深刻的内涵,培养敢说真话的品格。(二)教学重点:1、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2、领会作品深刻的内涵,培养敢说真话的品格。(三)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二、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喜欢童话故事吗?以前都读了些什么童话?在童话世界里,我们认识了“灰姑娘”,知道了勤劳善良互助是一种美德;我们认识了“小红帽”,知道了面临困难和敌人时要冷静、机智;我们还认识了“丑小鸭”,知道了不管遇到多大的挫折也不能放弃……童话世界真是一个神奇的世界,让我们获益匪浅。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来自童话王国的皇帝,他又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呢?(二)整体感知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思考两个问题:(1)故事的主人公是谁?(皇帝)(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故事内容。(描述了一个昏庸无能又穷奢极欲的皇帝受骗上当的故事,讥刺统治阶级的虚伪、愚蠢、自欺欺人的丑行。)2、全文围绕皇帝的那件“新装”写了哪几个片段?(爱—织—看—穿—议—揭)(三)研读文本,把握人物1、主人公——皇帝已粉墨登场,让我们走近他,了解他,请大家用“一个-----的皇帝”的句式,为这篇文章加一个副标题(板书)并陈述理由。(要求自由朗读,独立思考并完成,然后小组成员相互交流。)如:106 “一个愚蠢的皇帝”:根本没有布,根本没穿衣服都不知道。“一个虚伪的皇帝”:天天换,时时换,刻刻换,只为追求外表美。“一个昏庸的皇帝”:不关心国家百姓,只知道穿新衣服。“一个无能的皇帝”:听信大臣的话,没有自己的主见。……2、这个可怜的一国之君真是丑态百出,他之所以会赤条条地在大街上游行,除了他自己的责任外,还有谁的原因?(引出第二批人物:两个骗子和大臣们)你们如何去评价他们?(要求独立思考,然后小组成员相互交流)如:大臣们:不敢说真话,极不称职。欺上媚上,只为保住乌纱帽。既是受骗者又是行骗者。骗子:①骗子行骗,是为了捞取钱财。②骗子针对皇帝的贪图安逸不理朝政,设下骗局教训他。出发点是好的,希望他做个好皇帝。③作者在文章结尾没有写骗子的结局如何,其意可能是向读者敞开一扇感情之门——他痛恨的不是骗子。3、俗话说“纸是包不住火的”,不管骗子如何吹嘘这布料的神奇,不管大臣们如何吹捧布料的鲜亮光彩,真理总是会像黎明之星,出现在黑色的夜空。是谁第一个戳穿了这个骗局,扯下众人的面具?(小孩子)为什么让一个“小孩子”道出真相?正所谓“童言无忌”,让一个小孩说出真相符合实际。其次,它虽出自孩子之口,却代表了百姓的意见,以致大家都重复着“他实在没穿什么衣服呀”,在这个谎言充塞、欺骗成风的混浊世界里吹来一缕清风。真理之星火开始燎原。让新装失去了神奇,让官员掉下了面具!童话的神奇色彩与现实意义同时呈现了出来!4、分角色朗读课文,进一步了解人物形象,领会童话的深刻内涵。(可以读片段。针对人物的形象,分析朗读语气,引导学生朗读)如旁白:自然、平缓皇帝:傲慢、自负106 骗子:油腔滑调、阿谀奉承大臣们:语调迟缓,故作镇定,毕恭毕敬小孩:天真……(四)合理想象,创新阅读同学们声情并茂的朗读,让我们再一次目睹这场荒唐的骗局游戏,这个游戏的各角色回宫将会如何呢?我们来个现场采访:请同学扮演:皇帝一人,骗子一人,大臣一人,小孩一人,其他同学扮记者。记者要合理设计要提的问题,被采访者作答。如(问皇帝)大街上都传着“他实在没穿什么衣服”这句话,对此你有何想法?(对骗子、大臣可以同样提这个问题)(问小孩)大家都说衣服很美,你怎么说他没穿衣服呢?你不怕大家说你愚蠢吗?(五)体会感悟当我们初读《皇帝的新装》时,我们会为皇帝赤裸着身子举行游行大典的滑稽丑态而发笑,笑声过后的现在,我们不由得深思,想想,你在这童话中收获了什么?如:要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不能像皇帝、大臣般不称职。要敢说真话,保持一颗纯洁的童心。要把聪明用在正道上,为集体、国家做贡献。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受迷惑……教师总结:在现实生活中,诱惑、虚荣总会有的,只要我们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只要我们多一份责任心,多一份爱心,多一份真诚,多一份率真,世界就会更美好!(六)迁移训练(作业)根据刚才的答记者问,同学们打开你的想象空间,为这篇童话续个结尾。27、郭沫若诗两首天上的街市学习目标:1.理解联想和想象的作用,体会全诗的思想感情。2.训练联想力和想象力。106 3.指导朗读,背诵全诗。教学方法:1.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指导朗读,背诵。2.分析理解诗中对牛郎织女生活的想象。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1、师:同学们,你们听说过神话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吗?生:简述故事的梗概。师: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想一想牛郎织女在天上过的生活怎么样?生:自由答,师总结:不自由、不幸福(板书)2、师:朗读课文,要求学生听后说说在这首诗中描述的牛郎织女的生活是怎样的?生:回答上述问题,师总结:自由富足幸福3、师:诗人为什么会产生如此的想象呢?让我们来进一步去欣赏这首现代抒情诗,(板书课题)4、作者: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诗人,学者,代表诗集有《女神》,《星空》等。5、师:再回过头来看刚才的问题,诗人在诗中描述的牛郎织女的生活状况为什么和神话中的完全相反呢?这要我们结合作者写诗的背景来看。本诗写于1921年,“五四”运动高潮已过,中国处于北洋军阀混战时期,作者当时从日本回到祖国,目睹社会的黑暗,思想上有些感伤,但并不绝望,仍然执著的寻求光明和理想。就是这一时期,1921年10月24日,作者写下了《天上的街市》。明确:冷酷、黑暗、腥秽战乱、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6、师:不难看出诗人写这首诗的用意是什么?生:自由答,师作总结:对自由,富足和美好生活的向往。(板书)二、朗读诗歌1、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体会这首诗在阅读时的节奏和语调。生:自由答后,师总结,节奏:舒缓;语调:轻松、柔和2、小组读,男生读,女生读,全班齐读,个人读。师点评指导朗读技巧。3、分析第一节:师:郭沫若说过:“诗的职责全在抒情。”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人要抒发106 某种特殊的情感,必须借助于生活中的某种特定的景物作为依附,在第一个诗节里诗人借助了什么景物?生:自由答,师总结作板书:(地上的)灯-----------------(天上的)明星实景相似:明、闪、现、点着.(天上的)明星---------------(地上的)街灯2、师:诗人描绘了哪两个实实在在看到的景?地上的街灯是明星吗?天上的明星是街灯吗?这里作者用了一个词“好像是”并不真正是,这种由实际存在的事物想到与它相似相关的其它事物的心理过程叫联想。师:第一节诗中实际存在的事物是看到的“地上的街灯”和“天上的明星”,然后由地上的街灯联想到天上的明星,看到天上的明星想到地上的街灯,我们看“街灯”和“明星”的相似之处有没有表现出来?在文中画出来。生:自由答,师板书见上3、分析二、三、四节。师:下面我们接着看诗,既然天上的明星好像街灯,作者很自然地想到了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有街市自然有物品,有物品自然就有人-------牛郎织女师板书:街灯--------明星---------街市---------物品----------牛郎织女联想想象 明确:第一小节是联想,第二、三、四小节是想象出来的。 (天上真的能有街市吗?牛郎能骑着牛儿来往吗?织女能提着灯笼在走吗?不能,这些都是作者美丽的想象。)师:这种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叫想象。联想和想象是文学创作中最必须具备的能力。我们要注意培养这种能力。师:在诗人的想象中牛郎织女的生活是自由,富足和幸福的。诗中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的?生:可以用文中的诗句回答.4、师:在黑暗中的人们对光明和幸福的向往是强烈的,我们从诗中的那些用词中可以看出来?生:“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中的“定然”,别外还有其他诗句中的“定然”。师:最后诗人又巧妙地把想象中的景象与实景联系起来,大家看看是哪几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生:讨论后,师明确:“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这样写与诗的开头作者由现实展开想象到结束由想象回到现实形成照应,诗的结构更106 加完美。4、指导理解联想和想象1、联想:是由一个事物想到了另一个事物的过程,两者之间一定有相关或相似的地方。比如:我打开抽屉,看到了笔记本,就想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从而引出了什么?又如比喻:十五的月亮象什么?……初五的月亮象什么?……2、想象:就是在你原来看到的、听到的基础上,你又创造性的想出新的形象来。比如:世界上既没有孙悟空,也没有____,既没有林妹妹,也没有____,这些形象是作者在现实基础上想象并创造出来有。三.指导背诵,小组展示,学生自结。四.推荐作业:1、背诵这首诗。第二课时静夜一、教材简析《静夜》是初中三册的一首具有古典诗歌韵味的新诗,是郭沫若五四以后的作品。面对当时中国的现实,诗人感到失望、痛苦、苦闷。第一节写实,语言简练,对仗工整,琅琅上口,词句贴切,描绘了一幅动态、柔和、宁静、朦胧的静夜景,抒发了对故乡的思念,流露出淡淡的愁伤;第二节想象,以设问开始,以反问结束,联想一幅凄婉动人的鮫人对月流珠的图景,抒发追寻情,表达了忧国情、爱国情。通过本诗的学习,使学生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领悟诗歌的意境,丰富想象,陶冶情操,获得美的享受。二、教学目标1.能力目标:使学生体会联想和想象的表现作用,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学习诗的凝炼,含蓄的语言及修辞方法;学习朗读,培养对诗歌的爱好。2.情感目标: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体会诗人所饱含对光明、理想、祖国的情感,陶冶自已的情操,进而达到纯熟的境界。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使学生体会诗所饱含对光明、理想、祖国的情感106 2、使学生理解诗的凝炼、含蓄的语言以及修辞手法难点:使学生体会联想和想象的表现作用,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四、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这节课我们来学习《静夜》。同学们能背一背《静夜思》这首古诗吗?学生回答:能现在请一位同学有节奏、有感情的背诵李白的《静夜思》问:诗人看见了什么?(月光)诗人由月光联想到什么?(白霜、故乡)李白思的是什么?(故乡、亲人);郭沫若的《静夜》与李白的《静夜思》都表达了一种在静谧的夜晚中的感情流露,那郭沫若的诗又表达了怎么样的情怀呢?请大家打开书。2.老师纠正字音、重音、节奏。附板书:模糊(mó)(hu),鲛(jiāo),怕会有/鲛人在岸3.学生自由朗读分组讨论,自由、合作、探究地学习,想想哪些是写实的诗句?哪些是想像的诗句?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师生讨论归纳,板书4.老师融情于景的激情范读。问:①听了老师的朗诵,你们感悟到了什么旋律?(学生讨论、归纳:忧伤、迷惘、追寻……)②哪些诗句充满了忧伤?(学生讨论、归纳:月光淡淡、笼罩着村外的松林、白云团团、漏出了几点疏星)③请同学们用散文笔法叙说书中的静夜景,(学生讨论、归纳:淡淡的月光就是淡淡的忧愁,故乡的松林啊,依稀在梦中,点点落在笔下,可能身处他乡的缘故,仿佛看到了故乡的月光、松林、白云、疏星、勾起了诗人对故乡亲人的思念。因此,这几句要念得充满了淡淡的忧愁)请同学们带着淡淡的愁伤齐读第一节④哪些诗句充满了迷惘、追求?(天河何处?远远的海雾模糊。怕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老师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凄婉的鲛人流珠。106 讨论、归纳:异乡的月光令人思接万里,故乡的印象充满了淡淡的愁伤,为什么?诗人联想到那银亮壮观的天河被海雾笼罩、隔断、感到困惑、迷惘、追寻,这里的天河指银河吗?不,是诗人所热爱的美丽的祖国。祖国灾难深重,令诗人痛心忧伤,诗人怕祖国的前途茫茫,想到多情的海雾似有泣——远远的海雾模糊,由此,又产生了一个令人痛心的想象——怕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⑤鲛人真的是指鱼吗?这泪为什么而流呢?师生讨论、归纳:鲛人指的是诗人这类爱国青年,他们看到祖国的现实,天河的无处寻觅,只能遥望茫茫的大海,像伤心的鲛人伫立岸边,对月深思,思乡泪、爱国泪、忧心泪,化成一行行诗行,这也可视为诗人的“流珠”吧?这也可视为诗人眷怀祖国,感怀世事的心灵投射吧?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情感朗读第二节,读出联想的迷惘追求。5.学生范读,审美陶情,融为一体学生领悟了诗的旋律,意境,张开想象的翅膀,一遍比一遍读得入调,体会亲切,在反复的诵读中,欣赏景物,陶冶情操,感悟了诗中的情感,这样的情感怎么说呢?(学生讨论、归纳)板书:表达了诗人忧国思乡之情6.全班齐读全诗,赏析写作特色学生在有感情朗读中,揣摩作者的语言。叠韵词“淡淡”“团团”写出景物的朦胧美,令人感到淡淡的愁伤;动词“笼罩”,以动衬静,写出动态、柔和、宁静、朦胧的夜景;“疏”与“漏”的照应,写出了几颗星透过云层无意而自然显露出来,让人看到一丝光明;“怕”字写活了海雾似有情似有泣,诗人的忧与爱感动海雾中的鲛人,使人领悟到鲛人流的不是泪,而是心血、真情,语言精练、含蓄、深刻,表达得淋漓尽致。学生在朗读中,理解了诗人修辞的妙用,第二节以设问开始,以反问结束,令人悬念在心,言尽而意未尽;诗人引用鲛人的典故,显得凄婉动人,真切表达了诗人忧国思乡情。五、作业:收集信息,拓展学习让学生课外收集郭沫若的诗集,如《女神》、《星空》等;赏析他的《夕暮》;阅读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孙莉的小说《荷花淀》,体会现代作品中写月光、月影、月色的妙笔。六、板书设计。月光海雾写实松林联想天河想象表达诗人忧国思乡之情106 白云鲛人疏星28、女娲造人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2.通过复述故事情节,理解本文联想与想象手法的运用,并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3.感受文中所表现的喜悦之情。教学重点1.大胆而新奇的想象。2.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一、导入由我国古代一些神话民间故事导入。如《嫦娥奔月》《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夸父逐日》《盘古开天辟地》《哪咤闹海》《精卫填海》等。二、简介神话和神话的特点1.神话是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它是人类早期的不自觉的艺术创作.神话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由于远古时代生产力水平很低,人们不能科学地解释世界,自然现象和原始社会文化生的起源和变化,以他们贫乏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借肋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2.神话的特点:神话是原始人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神话富有幻想的形式。神话中的人物形象都是神或半人半神。三、作者简介袁珂:我国著名的神话学家。其著作《中国古代神话》是中国第一部汉民族古代神话专著。四、预习字词检查读出加点字的正确读音:澄澈chè生气蓬勃péngbó幽光yōu莽莽榛榛zhēn绵延mián神通广大shén灵敏mǐn枯藤téng五、赏读课文106 (一)听课文录音思考1、划出文中表现对人类诞生的喜悦心情的句子,谈谈自己的感受。2、你认为女娲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加以说明。女娲神性:神通广大人性:勤劳、聪明、有爱心、有创造力总之,女娲是一个人性化的神。(二)复述故事情节1、从女娲的角度复述故事。2、从女娲造出来的第一个人的角度复述故事。要求:语言简洁生动六、拓展延伸:关于想象(一)有关的名人名言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雨果)想象是最杰出的艺术本领。(黑格尔)(二)展开你想象的翅膀假如你是远古时代和女娲一样的一位大神,你会出于什么原因去造人?你能拿出比女娲更神奇的造人方法吗?七、课堂小结本文记述了女娲造人的全过程,表现了原始人类对人类起源的好奇和追索,以及在当时社会条件下,所做出的丰富想象,表达了作者对生命诞生的喜悦之情。有了人类,大自然才有了生气,蓬勃起来;有了人类,女娲不再寂寞、孤独;有了人类,世间也就有了温馨,有了爱,更重要的是,有了创造……..八、作业。29、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文本解读《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是一篇童话故事,对于中学生来说并不陌生,而且它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要理解内容并不难,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理解:106 (一)课文思路,可以抓住表现盲孩子心情变化的关键语句,“他的日子过得很寂寞”,“盲孩子似乎感受到了光明”,“看到了色彩,他很快乐”,“啊,我看见它了萤火虫”,“他从来没有这样快乐过”,“盲孩子望着他的影子惊喜地叫起来”,“啊,我的影子,是你吗?”,“我们好像看见你了”,“真的,我看见你了”,“他看见了周围的一切!”等,盲孩子的心情变化就是贯穿全文的一条明线,将文章脉络清晰地展示出来。(二)情节的发展,盲孩子很寂寞——影子的陪伴使他快乐,给他带来温暖,——困境中来自萤火虫的爱、影子的爱以及太阳、月亮的爱使他得到了光明。(三)从影子、萤火虫对盲孩子的关爱、帮助中,可以概括出本文的主题即大家都应该关爱弱者只有爱才能使他们感受到生活的光明和美好;从盲孩子的角度可以概括出对生活要充满信心,对生活要有执着的追求、坚强的信念,要敢于打开自己心灵的窗户,感知生活的光明;从影子的角度,可以概括给别人带来幸福,自己也能获得幸福,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对待生活要善良、热情、真诚,对别人要有爱心,还可以到感受所有成功的背后都有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支持者,并且对于真正对待生活的人,帮助别人是自己洁净心灵、灵魂的需要,在帮助别人中净化心灵,从而使自己的人格得到升华;从萤火虫的角度,我们知道它是在别人需要时勇敢走出来,给予别人帮助的形象,它是奉献自己所有光和热的,它是善良的,它虽不能播撒光明,却能给人在黑暗中指明方向,对待生活很热情很勇敢,不畏风雨;它是快乐的天使,能够团结互助,生机勃勃充满生活的活力。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把握文章的主题,体会文章的情感,培养多向思考的能力,从不同角度分析。情感与目标:呼唤人间真情,把爱给身边需要帮助的人们,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二、过程与方法:朗读与讨论三、教学重点:探究盲孩子的心理变化,并理解这种变化的原因。四、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多角度探究文章的主题。五、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童话故事吗?那今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飞到一个盲孩子身边,去感悟他的心灵世界,下面我们一起学习童话故事《盲孩子和他的影子》。106 二、整体感知1.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并圈点理解相关字词。并标出文章的主要人物。2.请你找出有关盲孩子心情变化的语句,可以抓住关键表心理的词语。3、盲孩子的心理变化就是文章的线索,请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表达了怎样的中心思想?小结:文章写了一个孤单寂寞的盲孩子对生活充满信心,对光明充满渴求,他执着、坚强、并勇敢的将自己心灵的窗户打开,在影子的帮助下,盲孩子终于感受到了光明,同时影子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人格得到了升华,他自己也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孩子。三、合作交流自由的朗读课文,分组讨论:你觉得这篇文章哪些地方写得精彩?说说理由。(从内容、主题、语言、人物形象等方面)小结:这是一个美丽的童话故事,文章通过一个盲孩子从看不见光明到看见光明的故事,它表达出对待生活要有坚强的信念、要乐观、要有爱心的主题。课文语言优美,活泼,描写情态逼真,自然。刻画了几个美好的人物形象。如一杯陈年老酒,散发着阵阵余香,沁人心脾。四、拓展迁移请你谈谈学习这篇文章的收获。五、小结生活是五彩斑斓的,让我们都来关爱生活,对生活充满信心,让爱的清泉永远流淌在我们的心间,让爱的阳光永远沐浴着我们成长,让爱的力量永远鼓舞我们伸出友爱的双手,去迎接更灿烂的明天。30、寓言故事四则教材分析:四则寓言有两则是选自《伊索寓言》,另外两则选自《韩非子》。前两则极具讽刺意味,作者已点明寓意:希望和结果的矛盾,是〈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讽刺性之所在;〈蚊子和狮子〉讽刺了战胜强大敌人却撞在蜘蛛网上的蚊子。〈智子疑邻〉说明持相同看法的人却因身份不同遭到不同对待。〈塞翁失马〉阐述了祸与福的对立统一关系。但本课更在于灵活地分析寓意,允许从不同角度作概括。教学目标:1、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106 2、分析故事情节,学习改写、编写寓言。3、翻译《智子疑邻》、《塞翁失马》,积累文言词语。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一、导入寓言总是很受孩子喜欢,这个学期我们学过寓言吗?什么是寓言呢?读“课前导语”。二、朗读寓言,分析故事情节1、朗读《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读出人物的语气。思考:①“赫尔墨斯又笑着问道”的“笑”你认为是一种怎样的笑?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态?②赫尔墨斯为什么先问宙斯、赫拉像的价钱如果首先问自己的雕像的价钱,结果会怎样?③一个银元是贵还是便宜?④如果蚊子不先发表“挑战宣言”就去进攻狮子,结果仍然是战胜了狮子,这对故事情节会有怎样的影响?2、根据情节,归纳寓言寓意。三、改动寓言情节后让学生讨论寓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学生讨论,这样改动情节后寓意有没有变化?为什么?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尊重,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他看见宙斯的雕像,问道:“值多少钱?”雕像者说:“一个银元。”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雕像者说:“还要贵一点。”赫耳墨斯听后,默不作声,悄然离去。蚊子和狮子蚊子径直朝狮子飞过去,趁狮子没有准备,张嘴就咬,而且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毛的地方。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也没抓到蚊子。蚊子战胜了狮子,就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了。《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中的赫耳墨斯打听到宙斯和赫拉的雕像的价格后,为什么一言106 不发,悄然离去了?他心里这时是怎么想的?显然,原文中讽刺缺少自知之明、妄自尊大的人的寓意也要改变了。改动后的《蚊子和狮子》去掉了蚊子向狮子宣战和取胜后得意忘形,撞在蜘蛛网上被蜘蛛吃掉这两个情节,那么原文中讽刺蚊子的骄傲之意便不存在了。所以寓言的寓意,是从故事情节中得来的,如果改动情节,那寓意相应也有变化。并且作者依据现实生活想像创造的,阅读寓言故事,首先要分析故事情节;而创作寓言,更不能忽视对情节的具体想像。四、联系实际,深入探究1、在现实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人吗?2、你觉得这两个故事还适用于哪些人呢?五、布置作业1、预习《智子疑邻》《塞翁失马》第二课时《智子疑邻》《塞翁失马》教学过程:一、导语昨天,我们学的是古希腊的寓言,今天,我们来学习中国古代寓言两则。中国古代有许多这样的寓言,它们就像珍珠一样散布在古代思想家的作品中,它们作为论据来阐明事理,非常具有说服力。如:《智子疑邻》选自《韩非子》。《塞翁失马》选自《淮南子》。二、疏通课文1、学生朗读,自主探究。2、四人小组相互交流探究。3、小组提出无法解决的字词,全班讨论。然后教师作归纳,学生解释加点的字。联系上下文,解释加点的词。宋有富人,天雨墙坏不筑,必将有盗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人胡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胡人大入塞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三、复述故事情节106 在读懂的基础上,让学生复述,加深理解。四、多角度归纳寓意1、先引导学生读课本204页钱钟书伊索寓言新解,鼓励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发表见解。《智子疑邻》积极方面:听意见只应听正确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对人不能持偏见。消极方面:要注意自己与听话者的关系,如果关系疏远,即便说的意见正确,效果也不见得好。《塞翁失马》这位失马的塞翁,不以众人之“吊”为忧,不以众人之“贺”为喜,在复杂的现实面前,沉着冷静,方寸不乱,既看到了“祸福同门,利害相邻”,也看到了“祸福相转而相生”,充分地体现了道家“淡泊无为,蹈虚守静”的心态。这种祸福相依、利害相伴、且能“转而相生”的观点是符合辩证法的。但这种随缘自适、随遇而安的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及相对主义观点,否定了衡量事物的客观标准,是不够科学的。同时,文末以“丁壮者……死者十九”来反衬塞翁之子以跛独存,格调也较低。2、如果学生觉得难,可提些问题进行启发。同时也指导学生尽可能把话表述得简洁、准确。如:讨论《智子疑邻》时,可问:对正确的意见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如何正确对待别人提出的意见或建议?学《塞翁失马》,可以问:好事坏事能转化吗?必然转化吗?举例说说好事、坏事在什么条件下转化?福与祸的转化,需要一定的条件,不能让学生误解成福与祸的转化是必然的。如,家庭突遭打击,变故,陷入困境,这是祸,但如果能从容、镇静,在困境中拼搏、奋起,那么,这又不失为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当然,在困境中一蹶不振,丧失信心,甚至失去生活勇气,那么,这祸就只能是祸了。所以,要注意把握好转化的点、条件。五、扩展阅读郑人买履、买椟还珠、画蛇添足、守株待兔、滥竽充数等,让学生讲讲这些故事及寓意。六、布置作业106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