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案例笔者在执教《走一步,再走一步》(人教版课标教材七年级上册)时,在完成“指导学生整体感知故事情节并复述课文,品析‘脱险’部分并深入理解文章主旨”后,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认真阅读文本,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反思,说说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你最不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以下是教学片断实录: 师:“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历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本文人物个性鲜明,你最喜欢的是哪个人物?为什么? 生1:我最喜欢文中的父亲。因为文中的父亲不仅用充满安慰的话语鼓励我,而且告诉了孩子战胜困难的方法。 生2:我最喜欢文中的父亲。因为文中的父亲完全可以爬上去抱孩子下来,然而他却有意引导孩子自己解除困难,并以鼓励的口吻,从心理上给孩子以支持,并让他自己体验成功的快乐,为孩子树立了自信心。 生3:我最喜欢文中的父亲。因为文中的父亲在教育孩子方面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榜样。尽管母亲有过“不要冒险”的训诫,但“我”为了不被小伙伴看作“胆小鬼”,而跟着爬上了悬崖,可是再也没有力气爬下崖顶,结果被困在悬崖中间的石架上。暮色降临,正当“我”万般无奈、焦急万分时,父亲来了,他既没有呵斥“我”为什么攀登,也没有责骂“我”胆小无能,反而轻描淡写地说:“下来吧,孩子”,“晚饭做好了”。一句慈爱的话,给了幼小无助的“我”很大的安慰!当“我”仍畏缩不前时,父亲又诱导“我”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这充满信任的话,给“我”心中注入了一股强大的动力,帮“我”战胜了恐惧,并一步步地爬下了悬崖。正是父亲那种宽容与安慰、肯定与鼓励,使“我”克服了困难,抛弃了自卑,体验到“巨大的成就感”,并获得了一种精神力量,支撑“我”走过以后的人生之路(全班同学为该生细心地阅读文本和有理有据地说明报以热烈的掌声)。 生4:我最喜欢文中的“我”。其一:文中的“我”为了不被小伙伴看作胆小鬼,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毅然跟在他们后面爬上悬崖;其二:文中的“我”能够从一件小事中,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并作为一笔精神财富,指引今后的人生之路,这一点也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师:很好!大家从不同角度对人物表明了喜欢的理由,令老师钦佩;尤其是在细心地阅读中筛选信息为我所用这一点上,特别好!那么你最不喜欢的又是谁呢? 生5:我最不喜欢文中的杰利。因为他作为“我”最要好的朋友,明知“我”一直有病,在众伙伴嘲笑“我”时,他跟着起哄,伤害了“我”的自尊心;在“我”最无助的时候,又抛下“我”和小伙伴走了,说明他完全没把我们的友谊放在心上,这简直是背叛(部分同学不自觉地点头称许)。 生2:我喜欢文中的杰利。因为杰利富有友情,他鼓励“我”不做“胆小鬼”;他善良而细心,在“暮色苍茫”时,是他找来了“我”的父亲,而其他孩子或许早已忘记了此事。“我”被困在石架上时,他跟着小伙伴们走了,也许是慑于他人的“威力”,因为文中有这样的句子:“杰利看来好像有点不放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学生的细心值得充分肯定) 生6:我最不喜欢文中的众伙伴。因为他们太可恶了,在“我”最孤独无助时,他们还幸灾乐祸、“哈哈大笑”;其中的一个还嘲笑“我”,最终他们抛弃了“我”,完全不顾“我”一直体弱多病。
生7:我最不喜欢文中的众伙伴。因为我觉得他们完全没有人性,他们这样对待一个弱者,是不道德的行为。 师:以上这些理由比较充分。有没有不同的看法呢? 生1:我不这样认为。如果不是众伙伴的冷嘲热讽,狠心抛弃,也许莫顿·亨特会一辈子生活在“我是弱者”的阴影中,永远走不出母亲为他设定的“训诫”。如果真是这样,二战中就会少一位优秀的飞行员,美国就会少一位驰名世界的作家。 生2:首先我认为众伙伴的行为是一种小孩子的恶作剧,他们这样对待一个弱者是不友善的,但也不能说他们的行为就是不道德的。在七八岁孩子的心目中,还没有明确的道德标准。他们的行为甚至可以理解为是孩子顽皮、淘气的表现。 师:这样认识就显得更理智一些,我们还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关于人生的启发吗? 生7:生活是真实的,它不会永远同情弱者。 生8:我也认为正是众伙伴的不友善行为,让莫顿·亨特体会到生活不是一帆风顺的,一个人的人生之路不可能永远一路阳光,不友善行为让他明白痛苦、孤独、无助都是生活的一部分。虽然当时他才八岁,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会明白这个道理。 生9:只有他人关爱、照料的人生是残缺的人生:勇于克服困难、奋斗的人生才是完美的人生。(又是一阵不由自主的掌声) …… 评析与思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学习过程自主性发挥的独特表现。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合作、探究,让学生充分发表和阐述自己的观点、有理有据地反驳他人的观点,使问题越辩越清,越辩越明,可以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多项语文能力,实现语文教学效率的优化。 以上教学片断,既依托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通过对文中人物的评析,逐步引入对人生的思考,整堂课以学生为主体的集体对话和相互商讨辩论为主,进行生生之间多向信息交流,教师只起穿针引线的作用,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深入文本,由悟而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尤其加深了对人生重大课题的认识。学生的智慧在对话中、在辩论中闪闪发光,令教师、令学生为之拍手击节。教师只是充当了教学情境的创设者、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是学生发展的关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