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阿城区第五中学张继波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了解课文中以小见大,以实寓虚的记叙方法。2.能力训练:初步学会分析记叙文章中的情事论理及其评略安排,注意学习和运用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 3.思想情感教育:感受“我”终于正确对待困难,在困难面前不馁不躁,一步一个脚印来沉着应付的心理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学会分析论理及其详略安排。 2.教学难点:记叙文中如何以实寓虚,即文章如何借事论理,使学生感受到“我”正确对待困难,在困难面前不馁不躁,沉着应付的坚毅精神。三 、教学时间:共2课时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物理学家曾做一个实验,将一只饥饿的鳞鱼和一群小鱼放在水箱的两端,中间用透明的玻璃隔开。刚开始,鳞鱼毫不犹豫地向小鱼发动进攻,它失败了,还毫不气馁。接着,它又向小鱼发动了第二次更猛烈地进攻,又失败了,并且受了伤。它还要进攻,第三次、第四次……多次进攻无望后,它不再进攻了。这个时候,心理学家将玻璃挡板拿开,鳞鱼仍然一动不动,它只是无望地看着那些小鱼在它的眼皮底下悠闲地游来游去,放弃了最后的努力,最终活活饿死。同学们,这个故事给了你什么启示?当失败和挫折接踵而至时,不要放弃不懈努力,否则,难以求得生存或取得事业成功这个道理。而放弃最后的努力,也就等于失去了生存的机会,这是一个失败的事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这是一个成功的事例。 二.学习字词,注音:训诫(jiè) 陡峭(qiào) 嶙峋(lín)(xún) 啜泣(chuò) 着眼(zhuó) 纳罕(nà)(hǎn) 三.听课文录音一遍,完成下列作业: (1)把经历的事分成起因、经过、结果、启示几个部分在课文中标出记号。(一)起因 (1----6) 别出花样 去爬悬崖 (二)经过 (7----15) 中途被弃 进退两难 (三)结果 (8----22)父亲指点 摆脱困境 (四)启示 (23)走一步 再走一步 (2)概括这件事的主要内容。(要求学生用这样的句式回答:本文记叙了……的事,说明了……的道理。) (3)记叙的顺序是什么?(顺叙) 四.自读课文一遍。思考: (1)写过程哪些详写?哪些略写?可能有哪些内容不写?
明确:本文写作上详略得当。开头的说明和末尾的点题是略写。当中攀爬悬崖和爬下悬崖的回忆是详写。在写攀爬悬崖过程中,详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其他小朋友的活动则略写。写“我”爬悬崖的过程详写,好友杰利回家领父亲来的过程则略去不写。以后则详写“我”怎样在父亲的指导下爬下悬崖,父亲的指导则略写,详写“我”的行动与心理。重点突出,主次分明,文章写的是一次攀爬悬崖的过程,寄寓的是怎样去对待困难和克服困难的道理。可见,凡是能充分表现中心材料详写。(2)划出a.表现“我”恐惧、害怕心理活动的语句。(8-15段)b.表现“我”爬下悬崖时的心理活动的语句。(16―22段)第二课时一. 学生朗读心理活动的语句。然后加以分析。 a.课文第二部分中,当“我”被弃于悬崖,文章用了“全身颤抖”、“冷汗直冒”、“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腔里面卜卜乱跳”、“吓得几乎要晕倒”、“软弱地哀求”、“头晕目眩”、“噪泣”、“恐惧和疲乏”、“全身麻木,不能动弹”等大量词句刻画主人公处于险境中的心理状态。这里有委屈、羞辱、迷惘、悔意,以及强烈的恐惧感。
b.课文第三部分中,孩子在父亲的指点下,终于征服悬崖的过程中,作者详写了“我”的心理变化:最初是毫无信心(“我下不来……我会摔死的”),继而是信心萌发(“这似乎是能办得到的”)。随后是(“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这使“我”第一次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身上的潜在力量,从而激起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二.学生概括出爬下悬崖过程中的心理变化过程: 最初 毫无信心(“我下不来……我会摔死的。”) 继而 信心萌发(“这似乎是能办得到的。”) 随后 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 最后 巨大成就感 整个变化过程有层次而令人信服。 三.思考:这里的“啜泣”与第二部分中的“啜泣”是否一样? 明确:不一样。表面都是哭泣,其实截然两样:前者是恐惧和伤心,后者有复杂情感,有历险的余悸,有脱险的欣喜有对父亲的感激,更有一种全新的感觉——“我觉得自己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验。” 四.“永远忘不了的经验”指什么? “经验”有两层意思:①再次将这“经验”归纳成:“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小小一步,走了这一步之后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要到的地方为止”。②是从悬崖上学到的经验使自己终生受益。这也就是告诉读者,在困难面前不应该畏难怯步,而要冷静地分析困难,化解困难,要就近起步,由易入手,循序渐进,坚持到底。这样就可能积小胜为大胜,促使困难向胜利转化。(2)“屡次”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 “屡次”意思是一次又一次。课文中用“屡次发现……”强调这“经验”的普遍意义。
五.假如“我”的父亲急忙赶到悬崖下面,一面安慰“我”,一面急忙爬上石架,把“我”扶下来,这种做法和文中父亲的做法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这个问题讨论时也许有争议,但应该倾向于文中父亲的做法,因为孩子的路终究要靠自己去走,总靠别人扶,不是长久之计。父亲指导儿子独立走下来,恰恰是让儿子经过这种历练增加独立克服困难的勇气和经验。在我们的生活中,家长、老师其实也给了我们很多这类的指导。六.小结: 本文这种用亲身经历的一件小事说明道理的记叙方法是一种以小见大,以实寓虚的写法。希望同学们也用这种方法去写文章。人在很累的时候要像运动员那样,挥一挥紧握的拳头,学会鼓励自己。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阿城区第五中学张继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