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上册走一步,再走一步-练习题
初一语文上册走一步,再走一步-练习题
初一语文上册走一步,再走一步-练习题
初一语文上册走一步,再走一步-练习题
初一语文上册走一步,再走一步-练习题
走一步,再走一步 自主预习 1.字音字形 tū( )出 yū( )回 训诫( ) 啜泣( )纳罕( )颤抖( ) 嶙峋( )( )头晕目眩( ) 2.词语积累 (1)训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耸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回旋,环绕。 (4)________:抽噎,抽抽搭搭地哭。 (5)纳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瘦骨嶙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头脑发晕,两眼昏花。 (8)__________:形容担心祸患临头,非常害怕不安。 (9)__________:原形容严肃虔敬的样子,现用来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 3.文体知识 散文,是以紧凑短小的篇幅、自由灵活的抒写、生动活泼的语言,把自然美、人情美、哲理美相融合,迅速、广泛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样式。 根据表达方式侧重点不同,可分为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散文的重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形散”指它取材广泛,结构自由,表现方法多样;“神不散”指立意明确,主题鲜明而集中。 4.文意感知 本文是一篇____________,写的是“我”在父亲的引导和鼓励下爬下悬崖的经历。通过这次经历,“我”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要着眼于最初的小小一步,走了这一步后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要到的地方。 名师导学 要点1 分析情节结构 (1)故事发生的地点是在美国的________,故事发生的时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爬悬崖的一共有________个孩子,那悬崖大约有________米高,岩石架大约有________米高。 (2)“我”爬悬崖时遇到的困难有:①悬崖在“我”眼中是高不可攀的险峰。②“我”落在最后,全身颤抖,冷汗直冒,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膛里咚咚直跳。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最后“我”克服困难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全文脉络:冒险——遇险——脱险。 要点2 领会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 “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经常运用在一些短小精悍的散文中。其中的“小”,既指篇幅的短小,更指选题的小。生活中的常情常事,常人常物,都可以成为抒写的对象。“大”,是指“小题”背后蕴藏的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对社会的透彻思考,对将来的丰富设想。“以小见大”,就是选取细微的具有鲜明个性的事物,通过具体的叙述、生动的描写,突出地揭示社会生活中某一方面的深刻本质,给人以认识、教育、启迪或趣味。 课文使用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小”是指作者在父亲的指导下,一步一步地爬下悬崖。“大”是指作者“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作者从一件往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成为一笔精神财富。 能力提升 基础训练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我们最后来到一处空( )地。那座xuányá( )就耸立在空地的另一边。 (2)我落( )在最后,全身chàndǒu( ),冷汗直冒,也跟着他们向上爬。 (3)他们左折右转地爬上了崖顶,向下níngshì( )着我。 (4)我伏在岩石上,恐惧和pí
fá( )使我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 2.从下面备选词语中选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语,写一段语意连贯的话。(50字左右) 备选词语:啜泣 纳罕 嶙峋 心惊肉跳 头晕目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句子中,属于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一项是( ) A.那是费城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 B.“我下不去!”我哭着说,“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 C.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 D.我绝对没法爬下去,我会滑倒摔死的。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请把这件事你不要放在心上。 B.他很早就对天文学产生了兴趣
。 C.从事实中告诉我们,环境灾难是没有国界的。 D.他的作文不但全校冒尖,而且是全班之首。 课内精读 阅读课文,完成下面的题。 1.叙事作品中的环境描写往往起着烘托人物心理的作用。文段中“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这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征服悬崖的过程中,文章详写了“我”的心理变化。按下面的提示找出文中相应的语句。 (1)毫无信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了信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信心大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两次写到“我”的哭,结合下面的句子,分别说说“我”为什么哭。 (1)“我下不去!”我哭着说,“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先是啜泣了一会儿,然后,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父亲眼看孩子在悬崖石架上下不来,明知一不小心就会摔死,可是他并不上去救护孩子,而引导着孩子自己走下来。父亲为什么要这样做?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升训练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 抬起头来做人 ①那一年,那个小男孩,不过八九岁。一天,他拿着一张筹款卡回家,很认真地对妈妈说:“学校要筹款,每个学生都要叫人捐钱。” ②对小孩子来说,直接想到的“人”,就是自己的家长。 ③小男孩的妈妈取出5块钱,交给他,然后在筹款卡上签名。小男孩静静地看着妈妈签名,想说什么,却没开口。妈妈注意到了,问他:“怎么啦?” ④小男孩低着头说:“昨天,同学们把筹款卡交给老师时,捐的都是100块、50块。” ⑤小男孩就读的是当地著名的“贵族学校”,校门外,每天都有小轿车等候放学的学生。小男孩的班级是排在全年级最前面的。班上的同学,不是家里捐献较多,就是成绩较好。当然,小男孩不属于前者。 ⑥
那一天,小男孩说,不是想和同学比多,也不是自卑。他一向都认真对待老师交代的功课,这一次,也想把自己的“功课”做好。况且,学校还举行班级筹款比赛,他的班已领先了,他不想拖累整个班。 ⑦妈妈把小男孩的头托起来说:“不要低头,要知道,你同学的家庭背景,非富即贵。我们必须量力而为,我们所捐的5块钱,其实比他们的500块钱还要多。你是学生,只要以自己的品学,尽力为校争光,就是对学校最好的贡献了。” ⑧第二天,小男孩抬起头,从座位走出去,把筹款卡交给老师。当老师在班上宣读每位同学的筹款成绩时,小男孩还是抬起头来。自此以后,小男孩在达官贵人、富贾豪绅的面前,一直抬起头来做人。 ⑨
妈妈说的那一番话,深深地刻在小男孩心里。那是生平第一次,他面临由金钱来估量人的“成绩”的无言教育。非常幸运,就在这第一次,他学习到“捐”的意义,以及别人所不能“捐”到的、自己独一无二的价值。 1.“小男孩静静地看着妈妈签名,想说什么,却没开口。”小男孩此时想说,又没开口,你能揣摩出小男孩此时的心理吗?试作一段心理描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男孩的妈妈说:“我们所捐的5块钱,其实比他们的500块钱还要多。”如何理解这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说小男孩学习到了“捐”的意义,这“捐”的意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题“抬起有来做人”有何深刻含义?试简要阐述其中蕴涵的哲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改训练 1.口语交际,在横线上写上你设计的周老师的话。 有位老太太,大女儿是卖雨伞的,小女儿是开洗衣店的。晴天,她担心大女儿的伞卖不出去;雨天,她担心小女儿洗的衣服晒不干,整天忧心忡忡。 邻居周老师劝她换个角度看问题,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老人听了豁然开朗,面带笑容。 2.阅读下面的材料,请你说说美国人和中国人在儿童教育上的不同。(答出一点即可) 中国人:小时候,父母先在自己的嘴里把饭嚼烂,再喂进孩子嘴里。稍大后,就一勺子一勺子喂,一筷子一筷子喂。经常看到祖母端着碗追着孙子喂饭的情景。吃什么,吃多少,父母说了算,完全不顾孩子的想法。而对孩子吃饭的吃相毫不在意:咂嘴喝汤;满嘴含饭,边嚼边讲话;剔牙打嗝……都无关紧要。 美国人:从孩子自己能拿动刀叉起,就开始让他们自己吃饭,弄得满脸满身,家长也不管;稍大后,吃什么,是饥是饱,由孩子自己选择,家长从不过问。如果明明不饱,为了贪玩而挨饿,也是活该。注重孩子吃饭的吃相,吃饭时很讲究规矩:吃东西嘴巴不能发出响声,不能端起盘子放在嘴边,吃进嘴里的东西不能吐出来,刀叉有响动就必须向父母道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与解析 【自主预习】 1.凸 迂 jiè chuò hǎn chàn lín
xún xuàn 2.(1)告诫,教导 (2)高高地直立 (3)迂回 (4)啜泣 (5)惊奇,诧异 (6)形容人十分瘦 (7)头晕目眩 (8)心惊肉跳 (9)小心翼翼 4.叙事散文 【名师导学】 要点1 (1)费城 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 六 二十 七 (2)③蹲在石架上,心惊肉跳,尽量往里靠,吓得几乎晕倒 ④
软弱地哀求。感到头晕目眩,啜泣。恐惧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3)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 【能力提升】 基础训练 1.(1)kòng 悬崖 (2)là 颤抖 (3)凝视 (4)疲乏 tán 2.示例:小红站在跳水板上往下看了看,不禁感到头晕目眩、心惊肉跳,但想到老师期待的目光,她终于还是咬牙跳了下去。 3.D 解析:A项是叙述故事发生的时间。B项是人物的语言描写。C项是环境描写。 4.B 解析:A项语序不当,“把这件事你不要”应改为“你不要把这件事”。C项滥用介词结构,应删去“从”和“中”。D项逻辑不当,“不但全校冒尖,而且是全班之首”应为“不但是全班之首,而且全校冒尖”。 课内精读 1.环境描写烘托了“我”当时孤独、恐惧的心理。 2.(1)“我下不去!”我哭着说,“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 (2)这似乎能办得到。我顿时有了信心。 (3)我的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我想。 3.(1)因为害怕摔下悬崖而哭。
(2)为自己成功走下悬崖而激动得哭了。 4.这位父亲深知,如果自己上去救,孩子自己的能力就毫无长进。他让孩子自己下来,经受一次历练,增长勇气和经验。 提升训练 1.示例:妈妈怎么给这么少!我的同学都是捐100元、50元,这太没面子了,可是我该怎么对妈妈说呢? 2.小男孩家穷,5块钱可能是他们一天的生活费;而同学家非富即贵,即使捐出500块钱,对生活也没有丝毫影响。 3.首先是量力而为,捐出一份真心;其次,自己的品学、成绩,是对社会最好的捐献。 4.一个人即使身处贫困的境地,也不要自卑,要相信自己的价值,相信通过自己的奋斗,能实现人生价值,从而昂首生活于这个世界上。 课改训练 1.示例:老奶奶,晴天洗衣店生意兴隆,雨天买伞的人络绎不绝,无论晴天雨天,您女儿的生意都能盈利 2.示例一:美国人注重孩子的吃相、规矩;中国人注重孩子的身体健康(或:吃什么、有没有吃饭)。 示例二:美国人注重孩子独立自主的个性;中国人对孩子不放心,什么都管,因而造成孩子对大人的依赖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