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消化和吸收》教学设计一、设计理念:1.教材分析:(1)本节课为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章第二节。《课标》对本节课教学内容的要求: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2)教材在本节设置了两个一级主题:食物在消化系统中的变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第一主题是通过探究实验《馒头在口腔中变化》、演示实验《胆汁对脂肪的乳化作用》、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来说明的。第二主题通过资料分析得出小肠是人体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的结论。书后安排了进一步探究家畜小肠的内部结构和解读曲线的技能训练。2.学情分析:(1)由于生源等原因,我校学生的学习优势群体和弱势群体差别明显,有些学生由于缺乏生活常识的积累,加之认知水平的局限,在解决重、难点上会有一定的难度;另外,学生的知识积累层次不同,消化系统的组成这部分内容,学生在小学已经学习过(人教版小学自然第八册),但缺少对各器官的生理功能的了解,可能会出现学习上的“华而不实”。(2)吃饭是每个人每天必做的一件事,关于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的吸收是学生非常关心的事情,加上探究实验,学生学习兴趣非常浓。3.教材重组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以提高生物科学素养为目的,倡导探究性学习。教师必须向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亲自参与实践。根据这一要求和我校的实际情况,我对教学资源进行了重组。(1)顺序重组本节教材教学顺序是:探究实验——识图(消化系统组成和功能)——演示实验——资料分析——进一步探究——技能训练。重组后的教学顺序:探究实验——识图(消化系统组成和功能)——技能训练——分组实验——进一步探究(资料分析)——小制作。技能训练放在了消化系统组成中,曲线图在第一章青春期一节中已经用到过,学生已具备了初步应用的能力。通过分析淀粉、脂肪、蛋白质的消化曲线图,总结出它们各自的起始消化部位和主要消化部位。加强对本节教学重点的理解和用数据统计解决生物问题的能力。(2)内容重组A.将“胆汁对脂肪的乳化作用”演示实验改为分组实验。此演示实验对坐在班级后面的同学来说很难观察清楚,不利于全体学生的学习,如果让每个学生都看清实验结果,又很浪费时间。另外,本实验操作比较简单,时间较短,适合分组实验。分组实验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实践的机会,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既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又便于观察实验结果。
B.将进一步探究改为用放大镜观察猪的胃、小肠、大肠的内表面,并与资料分析结合使用,找出不同点。因为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知道胃的“知识”比较多,已经有了胃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官”的认识,通过实物观察,使学生转变错误认识,加深小肠功能的理解。C.增加了制作小肠模型的活动。通过小组合作制作小肠模型的活动,促进学生间的合作和交流能力,还可以通过“量”的变化说明小肠的主要功能,加深对数据在解决问题中科学价值的认识,渗透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辩证观点。4、教学建议根据教学经验,在探究“馒头在口腔中变化”的实验中,材料的选择应:1.新鲜的馒头不如略风干的馒头实验效果好。新鲜的馒头粘度大,不易切碎,实验结果中出现蓝色斑点,并且馒头块在浸泡、搅拌的过程中易溶解。2.在取馒头块时,注意不要太大,应控制在0.2克左右、时间为10分钟效果更好。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说出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2)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3)初步具有归类学习和利用图文资料、分析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小肠结构及制作小肠模型,理解小肠结构和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2)尝试科学探究,在科学探究中提高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创新意识(2)积极参与实验,表达与交流实验结果三、重点、难点1.说出小肠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特点2.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实验设计、实施,及实验结果得出。解决教学重点、难点的措施:1.通过亲自体验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2.增加教学时间,本节教学由教参规定的二课时改为三课时。小组实验设计-全班同学完善方案-小组修改、完成实验设计-动手实验-总结实验。3.用放大镜观察猪的胃、小肠、大肠的内表面,并与资料分析结合使用,加深小肠功能的理解;小组合作制作小肠模型,通过“量”的变化说明小肠的主要功能。四、教法与学法:1.教学方法:以研究性学习为主线,引导发现法和实验法为主要教学方法,自学辅导法、情境教学法等多种方法结合2.学法指导:亲身体验、合作探究、观察制作。3.设计思路:体验发现――创新设计――实践交流
分析识图――置疑探究――观察制作4.教具、学具:多媒体、自制小肠模型五、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及教学预设评价第一课时课前准备:新鲜馒头课前准备:洗手创设情景:同学们每天都要吃饭,食物为我们提供了生命活动所必须的营养成分和能量,而食物是通过口腔进入我们体内的,谁注意到了食物在口腔中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思考导言采用设问式,以激情引趣为主体验发现:引导学生体验、分析馒头变甜究竟与什么有关,牙齿、舌、唾液,还是与三者都有关系?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这种变化,找出问题的本质,让学生掌握分析方法。设计一个探究实验。亲身体验:小组每位同学一片馒头,平均分成以能吞下为标准的小块。第一次,取一块放在口腔中含三十秒钟咽下;第二次,取一块只用牙齿咀嚼,尽量不让唾液浸泡馒头,三十秒后咽下;最后,取一块细细咀嚼三十秒钟咽下。说出三种体验在味道上有何不同,分析感觉不同的原因。让学生参与实践,通过亲身体验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预设:第三块也有品尝不出甜味的小组,应给机会再试;分析时会出现多种情况,要引导学生找不同,抓本质。参与实践的积极性;能否实事求是地表述自己的感觉;能否合理的分析问题;能否抓住问题的关键。创新设计:引导学生利用课本资源,明确实验原理,并结合我校实际情况,设计自己有创意的探究实验。大胆设计自己有创意的探究实验,然后班内交流和讨论,完善实验设计。设计完善实验可以保障实验的成功率。同时能增强学生间的合作和交流能力。鼓励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和创造性。预设:有不完善的方案,通过讨论补充、完善。师评:创新性、合理性。自评和互评:从倾听他人建议;热心帮助他人;实验设计的合理性等方面评价。
小结:通过同学们的交流和讨论,我相信各小组对自己的设计都有了更好的想法,我更相信同学们课下也能相互帮助,更好地完善自己的实验设计。第二课时课前准备:按学生需要的实验材料准备。设计实验报告。准备自已的保温设备实践交流: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失败的问题出在哪儿,并及时给予评价。最后达成共识。按照设计进行实验,完成实验报告后汇报结果:馒头在口腔中变甜,与唾液的分泌、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都有关系。通过对实验操作、实验结果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预设:失败的小组一定会有,分析后,应鼓励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再做。师评:实验报告。自评和互评:吸取教训,学习他人优点。小结:通过我们的探究,我相信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每个小组都会有所收获,尤其是第X小组,他们配合默契、操作规范,并取得了预期的效果。我希望没有成功的小组,能总结经验,再次实验。第三课时识图分析:多媒体给出人体消化系统组成的功能图和思考题。给出“技能训练”的曲线图,引导学生分析。思考:1、消化系统是由哪些器官组成的?各器官的功能是什么?2、尝试着将消化器官分类,并说出分类的理由。3、哪一器官中的消化液最多?分析1、图中哪一条曲线表示脂肪的消化过程。2、淀粉、脂肪和蛋白质各在消化道的哪个部位开始被消化。3、哪一器官是消化的主要场所。通过学生主动学习加深知识的理解;初步学习归类的学习方法;加强用图文资料分析问题的能力。预设:学生可能会夸大胃的消化功能,通过对曲线的分析能解决;尝试分类时,分几类并不重要,只要抓住分类原则就可。评价:能否认真思考;能否对分类作出合理的解释;能否正确解读曲线。置疑探究:将演示实验改为分组实验引导学生阅读演示实验.设计并实施探究实验,观察分析实验结果,得出胆汁对脂肪的消化有帮助作用的结论。有利于实验的观察。培养学生的思维、观察、分析和实验能力。预设:评价:能否快速、准确制定实验计划;能否准确描述实验现象、得出正确结论。
学生对乳化作用描述会出现问题,只要说出油变成了细小油滴分散在水中即可,标准表达方式教师应讲述。滴管的使用应规范。观察制作: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制作小肠结构模型。用放大镜观察动物的胃、小肠、大肠的内表面,找出它们的不同点,模仿小肠的结构,制作小肠结构模型,并测量和比较模型内表面的变化,说出小肠结构和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及用测量到的数据说明问题。预设:都能完成模型的制作,表达方面会有些问题,引导学生用数据说明问题。评价:能否团结合作、认真观察,完成小肠模型的制作。练习:以“苹果的经历”为题,说明苹果在消化系统中的变化。考查知识点能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即可。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吃食物时不能狼吞虎咽,应细嚼慢咽,这样才有助于食物的消化;同样地,我们在学习知识的时候也不能囫囵吞枣,应潜心钻研,深入探究,这样才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学们,你们的收获不小吧?七、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