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一步再走一步莫顿·亨特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不积跬(kuǐ)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古代称人行走,举足一次为“跬”,举足两次为“步””,故半步称“跬”
本文是叙事散文。散文,是以紧凑短小的篇幅、自由灵活的抒写、生动活泼的语言,把自然美、人情美、哲理美相融合,迅速、广泛的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样式。根据表达方式侧重点不同,可分为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散文的重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形散”指它取材广泛,结构自由,表现方法多样;“神不散’指立意明确,主题鲜明而集中。文体解读
记叙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起因、经过、结果)五十七年前的一个夏日,“我”和五个小男孩在一起玩耍。禁不住同伴们的激将,“我”和他们一起去爬一座二十来米高的悬崖。但爬到离崖顶还有三分之二路程的岩石架时,体弱多病的“我”再也不敢向上攀登了。五个小男孩爬上崖顶后沿着一条迂回的小路下山回了家,而“我”却困在石架上没法下来。直到天黑,父亲在“我”的好友杰利的陪伴下匆匆赶来。父亲用手电光照着“我”,鼓励“我”一步一步往下走。经过自己的努力,原本胆小的“我”终于爬下了悬崖。
训诫()耸立()迂回()嶙峋()凝视()啜泣()头晕目眩()小心翼翼()jièsǒngyūlínxúnníngchuòqìxuànyì读读写写
训诫:小心翼翼:嶙峋:纳罕:炫目:啜泣:解释词语告诫、教导。形容人瘦削。惊奇、诧异。抽噎,抽抽搭搭地哭。谨慎小心,丝毫不敢疏忽的样子。使人眼睛昏花。
快速默读文章准备复述课文⑴ 交代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⑵ 把握文章的故事情节(起因、经过、结果);⑶ 尽量用自己的话。默读课文
1、故事发生在美国的哪个城市?2、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3、爬悬崖的一共有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是哪两个?抢答费城57年前7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一共有6个小男孩。内德和杰利
4、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大约只有20米高;约为6.7米(因为小岩石架离崖顶还有三分之二的路程)5、所有的孩子都爬到岩石架了吗?所有的孩子都爬到崖顶了吗?谁没到?是的;不是;“我”6、“我”在爬山中遇到了什么困难?“我”爬到岩石架上,上不去,下不来,陷于绝望、恐惧;小伙伴们都离“我”而去。
7、谁叫来了“我”的父亲?杰利8、“我”是怎样脱险的?在父亲的指导和鼓励下顺利爬下悬崖。9、“我”现在多少岁?65岁(当时是8岁,时隔57年,所以8+57=65)10、故事可以分成哪两个部分?其起止分别是在哪?故事前后分为“冒险”和“脱险”两部分
第二课时
朗读脱险部分思考1.找出这部分开头的自然环境描写,想想有什么作用?
环境描写【自然描写、社会描写】作用:1.渲染气氛2.烘托人物心情。3.推动情节发展。4.间接表现人物性格、思想情感答题要点:表——里(渲染)——升华(主题)
渲染气氛例1.节选自《父爱如山》我12岁那年考上初中,学校在聊城,离家15公里多。过了正月十五,要开学了。吃过早饭上路,父亲背上粪筐跟我走了出来,虽没说话,我知道他是送我。一直走出10公里开外看见聊城古楼了,他说:“快了,你走吧。”这时旷野无人,惟有寒风积雪,一抹虚白的阳光和远处的几声鸡啼。望着逐渐远去的、背着粪筐的父亲的身影,我只想返身向他追去。
一个寒冷、寂静的早晨(表);渲染父子即将离别之情(里);从而来表达作者离别时对父亲的依依不舍之情(升华)。
间接表现人物性格、思想情感例2:台风来了,暴雨如注,我顶着狂风暴雨到校上学了,全校居然只有我一人来。题目:这个句子中环境描写的作用是:表——暴雨很大,里——渲染环境极端恶劣,升华——体现了我不畏艰难刻苦读求学的顽强毅力。
例3.下文节选自《信任》淅淅沥沥的雨,没完没了地下着,真烦人。……雨越下越大,我撑着伞,迈着轻快的步子走在被雨水冲得格外明净的石子路上。此时此刻,我的心情格外愉快,因为我今天有两个巨大的收获……雨啊,真好!(节选部分是《信任》的首段与末段。文章叙述了“我”考试时因在考场上的一个举动,自己疑心被老师怀疑作弊,因此考完后觉得下雨很烦人。之后“我”鼓起勇气,向老师坦言实情,没想到,老师早已知道“我”的心思,充分信任“我”。所以,从老师办公室走出来,虽然雨越下越大,但“我”的心情格外愉快。)
问题:开头与结尾都是下雨,前者“烦人”,而后者却“真好”,这两处环境描写是否矛盾?为什么?开头的景物描写——雨的淅沥,是为了衬托出“我”正为老师是否误会“我”帮同学作弊而懊恼的情绪;而结尾的雨还是下着,但此时“我”心中的结已经打开,雨的明净衬托了“我”愉快的心情。【烘托人物的心情】
当“我”被弃于悬崖,我是一种怎样的心理?找出描写作者处于险境中的心理状态的词句:全身颤抖,冷汗直冒,心在瘦骨磷峋的胸腔里冬冬直跳,心惊肉跳,吓得几乎要晕倒,软弱地哀求,头晕目眩,啜泣,恐惧和疲乏,全身麻木,不能动弹……这里有委屈、羞辱、迷惘、后悔,以及强烈的恐惧感。
“你能办得到的。”“这似乎能办得到。”“我能办得到的。”朗读这三句话时应把重音放在哪个字上?三句话的语气有什么不同?后两句写出了我的什么变化?最初:毫无信心(我不下去!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继而:信心萌发(这似乎能办得到。)随后:信心大增(我顿时有了信心。我的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最后:巨大的成就感(第一次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身上的潜在力量。)
结合文章最后一段,说说你对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把艰难的历程分成一小步一小步,关键是化整为零,大困难是由小困难组成的,小困难是不难战胜的,一步步战胜了小困难,最后就是战胜了巨大的困难。
以小见大、由事推理的写法小悬崖:不着眼岩石——走一步再走一步——巨大的成就感大人生:不害怕困难——积小胜渐成大胜——取得成功
父亲母亲杰利四个孩子两两对比着来读,可从“教子”和“交友”两个大角度来深入阅读多角度阅读
1、父亲为什么不直接把孩子抱下来?他不怕孩子失足吗?从中看出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如果是母亲来的话,她又会怎样做?你能想象一下吗?2、杰利算是“我”真正的朋友吗?他为什么抛下我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你能揣摩一下他当时的心理吗?3、四个小孩子的行为你欣赏吗?如果是你是其中的一位,你会怎么做?多角度阅读123
这是一位真正爱自己孩子的父亲,他不像别的父亲,爬山石架把儿子抱下来,而是让作者自己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下去。这是为锻炼孩子的勇气和毅力。如果他对孩子百依百顺,那只是让他更加娇气,一生一世都软弱无能。有句话说:“打是亲,骂是爱”,只有在磨练下才能成好钢,没有磨练的只是土块、锈铁。所以这位父亲是对孩子负责的真正爱孩子的父亲。多角度阅读父亲角度
这是一位明智、教子有方的父亲。父亲完全可以凭自己的实力抱孩子下来,但他不这样做,而是引导孩子凭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地克服自己。其实,父亲这样做是想给孩子一份经验,一次锻炼,一个成就感,一份不怕任何困难的勇气。这是父爱的一种多么明智的体现,是真正的父爱。他在父亲的眼里,孩子克服困难的能力比生命更重要,因为,父亲知道,温室里的花朵是经不起风雨的,同样,被溺爱的孩子是经不起考验的。多角度阅读父亲角度
慈母多败儿。这位母亲一直告诫我不要冒险。在母亲的庇护下,“我”变得非常懦弱。如果杰利通知的是母亲的话,可能她会声嘶力竭地叫我别动,吓得脸色苍白,神经兮兮的叫了一大帮人来。之后母亲可能不允许我跨出家门半步,不准我与杰利玩。从此,世上多了一个废物,少了一个作家。多角度阅读母亲角度
如果我是杰利,我会感到左右为难,一边是最要好的朋友,一边是更多的朋友。四个孩子一定不会让杰利帮“我”,而杰利也不想被嘲笑,不想失去这几个玩耍的朋友。所以杰利虽然“看来好像有点不放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我想,这也说明杰利低估了“我”的懦弱。他以为这么点悬崖,“我”总会下来的。再说,他一时也帮不了“我”。天越来越黑了,见“我”没回来,杰利的良心不安了,便告诉了“我”父亲,寻求大人帮助,把“我”从危险的边缘救了回来。杰利虽然有做得不对的地方,但他是“我”真正的朋友。多角度阅读杰利角度
我感觉四个孩子的人品有问题。当自己的朋友遇上困难的时候,他们不仅不去拉自己的朋友一把,反而雪上加霜的嘲讽朋友,把他一人留在危险的石架上,这也是拿别人的生命开玩笑。他们根本不是真正的朋友,简直可恶之极。多角度阅读四个孩子的角度
溪流走一步是江河江河再走一步是海洋走一步,再走一步
走一步,再走一步天地就将不一样
深秋走一步是寒冬寒冬再走一步便是春
挫折走一步或许还是失败失败再走一步可能就是成功
咫尺天涯路第一步往往很难迈出于是就没有了下一步于是就没有了路
路尽天绝处不妨尝试着再走一步万水千山只源于最初的那一步
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