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棠树学校:王宝军知识与能力: 1、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准确复述课文内容;2、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决心与勇气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重点语句的理解正确把握本文的思想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勇于克服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决心与勇气。教学重点: 1、复述故事情节。 2、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教学难点: 体会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 教学方法:朗读、复述;自主、合作、探究 学情分析:初一学生,已经拥有了一定的生活经历和一定的阅读能力。他们可以通过自己阅读这篇课文去把握文章的大部分信息。但是,让他们从生活经历中去感悟人生哲理,特别是借助语文学习的经验去观照自己的实际生活,还有很大的困难。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你成长的过程中遇到过困难吗?还记不记得那次困难是怎样解决的?美国作家莫顿.亨特8岁的时候曾被困在山岩上,正是这次困难的解决方法让他受用一生。方法其实很简单,那就是《走一步,再走一步》二、检查预习:由学生检查,如不全面教师补充1,生字啜泣(chuòqì) 纳罕(nàhǎn)瘦骨嶙峋(shòugǔlínxún)小心翼翼(xiǎoxīnyìyì)2解词。迂回:曲折回旋。纳罕:诧异,惊奇。。瘦骨嶙峋:形容人削瘦。。小心翼翼:翼翼,谨慎、严肃。原来形容严肃虔诚的样子。文中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3了解作者莫顿·亨特(MortonHunt),美国作家(1927~1983),早年曾在空军服役,做是一位擅长写励志类文章的作家,同时也是一位专业的心理学家。他的代表作有:《痛击》、《心理学的故事》、《走一步,再走一步》。本文选自《当代少年》三、新授听读课文,听读后抢答下列问题: 1、故事发生在美国哪个城市? 费城 2、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 3、爬悬崖的一共有几个孩子? 六个 4、那座悬崖有多高? 大约20米高 5、岩石架有多高? 大约六、七米高 6、我们为什么去爬悬崖?
7、我是怎么被困在岩石架上的? 8、我是怎么脱险的? 9、脱险后我有什么感悟? 同学们答得非常好,这些内容就是我们这篇文章的情节要点,下面哪位同学能根据这些要点复述一下本文的故事情节。 刚才这位同学复述的很好,接下来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文章主旨 文章重点讲述的就是“我”童年时的一次“脱险”经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文中的“我”是如何“脱险”的。 熟读课文合作探究:1、文章的脉络很清晰,你看出来了吗?2、“八年来‘我’一直有病”在文章中起了什么作用?伏笔。说明为什么5个孩子都能爬上崖顶,而“我”只能爬到三分之一高的岩石架,而且上不去,下不来,还吓得要死。3、阅读遇险部分,划出描写“我”的心理状态的词语。(全身颤抖、冷汗直冒、心在嶙峋的胸腔里面扑扑乱跳、吓得几乎要晕倒、软弱地哀求、头晕目眩、啜泣、恐惧和疲乏、全身麻木、不能动弹。)4、这些词语描写出“我”当时的一种什么心理?(有被抛弃的委屈、有受嘲笑的羞辱、有不知所措的迷惘、有不该冒险的悔意;然而最强烈的是恐惧感)5、如何理解“我听见有人在啜泣,正纳罕那是谁,结果发现却是自己”。为何不直接写“我”哭了?(一是真实的需要,“我”太害怕了以致连自己哭了也不知道;二是写法的需要,这样写更能将“我”当时的恐惧心理描写得真切、生动。)6、分析“我”爬下悬崖时心理经历过几个变化过程?最初:毫无信心“我下不来„..我会摔死的。”继而:信心萌发“这似乎是能办到的”随后:信心大增“我”能办到最后:激动啜泣 课堂练习说说你对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关键是化整为零。大困难是由小困难组成的,小困难是不难战胜的,一步一步战胜了小困难,最后就是战胜了巨大的困难。课堂小结课文学完了,孩子们说说你的收获吧!教师总结:深秋走一步是寒冬寒冬再走一步便是春挫折走一步或许还是失败失败再走一步可能就是成功这篇课文说的是困难再大,也是可以分解的,一个大困难分解成一个个小困难,就不难克服了。进入初中,这是人生路上的一个新的起点。要在新的起点上,追求美好的理想,就要面对无数困难。希望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把握住学习生活中的主旋律,走好每一步,“走一步,再走一步”,伴你到达理想的彼岸。下课的铃声即将响起,说说你本节课的收获吧!作业1、研讨与练习二(作业本)2、把你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解决困难的方法以及从中获取的经验教训整理成一篇小短文。(写在作文本)板书设计:走一步,再走一步莫顿•亨特故事:遇险──脱险
↓哲理:把困难分解再去克服《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65岁时写的一篇回忆性文章。文字浅显、故事性强,富有教育性。学习此文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习对待困难的正确态度和克服困难的方法,对他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中遇到困难挫折时如何对待产生积极的影响。 因为课文内容并不复杂,我想如果学生预习得好,一课时能完成,结果效果不佳,所以在此次教读此文时我用了两课时,在设计这节课时,我本着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并要注意基本技能的训练的方式研读课文,养成良好的研究性学习的好习惯。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我的做法如下:一、巧设导语,吸住学生。“同学们,在你成长的过程中遇到过困难吗?还记不记得那次困难是怎样解决的?美国作家莫顿.亨特8岁的时候曾被困在山岩上,正是这次困难的解决方法让他受用一生。方法其实很简单,那就是《走一步,再走一步》”这是本课的导语,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或大或小都会遇到困难,我的第一问孩子们会争先恐后的回答,我再问困难的解决方法时多数学生就不言语了。当我说到:“美国作家莫顿.亨特8岁的时候曾被困在山岩上,正是这次困难的解决方法让他受用一生。方法其实很简单,那就是《走一步,再走一步》”时,孩子们会特别好奇,急不可待的想知道事情的原由,这样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思路逮到自己的课上来了。二,阅读方法多变,学生百读不厌。如快速默度,我喊预备开始,全班同学眼都不眨的读了起来,喜欢比拼不服输是孩子们的天性,都希望自己是全班最先读完课文的那个。自由选读时学生就有目的的读了,比如那段没读明白,那段语句精彩,特别喜欢那一段咱就读那一段,便于学生读懂读透课文,分角色朗读是学生们比较喜欢的方式,能把自己置身于课文之中,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如果学生读完一遍课文后,再要求他们读第二遍,恐怕没有几个同学能读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不读就理解不好课文。三、提问方式不同也能激发兴趣。本节课的检查预习,我采用的是抽签的方式,我班共29名学生,我用29根筷子分别写上29名学生的名字,然后把这些筷子放进不透明的瓶子里,上课回答问题时,偶尔抽抽签,(但不是每节课都抽)这样学生就会全力准备,生怕抽到自己因答不上而尴尬。在做复述课文准备时的问题是采用抢答的方式进行的,学生争先恐后,真可谓进入了学习的高潮。理解课文时,我设计了六个小问题,学生先独自思考,然后以小组为单位研讨。我班共五列学生,一列一个小组,,我把六个问题做在五个阄上,各组由组长抓阄,抓到哪题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回答哪道题,答完后如果哪组不满意可以再答或补充。在多角度探究时我又改变了策略,这次是谁想好了谁说,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我觉得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最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方法不单调,学生就不会产生厌倦感,学生有学习的兴趣,才能学好本课的内容。当学生们谈本节课的收获时,我感到本课的教学目标已顺利完成。一节课上的好与坏主要看课备得是否充分,所准备的食物是否适合大多数学生的胃口。只有备好课,才能上好课,才会产生最佳的教学效果,这就是我本节课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