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走一步,再走一步》
加入VIP免费下载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走一步,再走一步》

ID:1175266

大小:61.6 KB

页数:8页

时间:2022-07-04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选自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是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是著名的美国作家莫顿•亨特写的。它主要是写了作者回忆自己童年8岁时一次“被困—脱险”的经历,其中蕴含的生活哲理——人生道路上常常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但再大的困难,只要我们能走一步,再走一步,就一定能将困难化解为一个个小的困难,最终战胜困难。本册教材编排的依据是《语文课程标准》,教材编排的外在线索是与生活的联系,内在线索的是按三大板块: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而本课是属第一板块:人与自我。这个单元大多都是谈人生。写的都是作者对人生的憧憬、体验和思考。阅读这些课文,其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体味人生,关注自我。【学情分析】刚进入初中一年级学习生活的学生,从教育心理学的分析看学情:其一,天真、活泼,富于表现力。其二,面对着带有故事情节的课文,喜欢读。其三,喜欢讨论,喜欢发问,喜欢探究。其四、喜欢说自己的故事。然而难点是对一件事或一个活动中蕴含的哲理或悟出它的哲理有一定的难度。面对学生学情的分析,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长处,采用多种学习方法引导、和学生同攻难关,为共同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学目标】1.感知课文内容,能够复述故事情节。2.在理解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课文中的心理、动作等描写来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3.联系自己的生活实践,感悟“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人生哲理。【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文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并能用它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学习。难点:通过对本文“借事论理”和“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的学习,提高自己的写作技巧。【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方法】:情境法、问题法、诵读法、复述法、讨论法、评价法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阅读教参,揣摩新课标,在多方搜寻资料之后,精心准备好导学案、教学设计、课件等。学生准备:预习课文,讲课文默读2-3遍,完成导学案的第一大题到第三大题。【教学过程】 上课!同学们好,请坐。一、导入(一)情境导入:在学习新课之前,老师想问坐在最后一排的同学一个问题:你能不能一步走到老师的身边来?是的,不能。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同学们说得非常好,我们只能“走一步,再走一步”。【板书:走一步,再走一步莫顿·亨利】(二)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在山的那边》,诗人王家新告诉我们,只有翻越过无数座大山,不断地战胜困难,我们才能到达理想的彼岸,去拥抱全新的世界。那么这无数座象征着困难和挫折的山该如何翻越?今天,老师向大家推荐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文章,看看他是怎样从一件童年往事中获得面对困难的勇气和智慧的。那么现在我们向这篇新课文迈出第一步,请拿出导学案,来看一下大家的课文预习情况。二、整体感知第一步:检测预习,识词语。1、给下加点字注音闷热:()训诫:()耸立:()迂回:()晕倒:()凝视:()纳罕:()屡次:()高不可攀()瘦骨嶙峋()头晕目眩()请同学们将白板上的生字词每个大声朗读三遍。2、解释词语:训诫:         啜泣:         嶙峋:         纳罕:         眩目:         小心翼翼:         现在我们来检查一下是否掌握了这些生字词,请拿出听写本,同桌之间进行听写。上次我们是同桌之间A组听写B组,这次我们倒过来,B组听写A组。3.出示易错词语,朗读三遍,强化记忆。通过听写,大家是不是已经发现了容易出错的地方?嗯,大家说的都非常全面,对于这些易错词语,我们再来加深一下记忆。 好,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完成了学习这篇课文的第一步,虽然简单,但却是最基础,最关键的一步,那么接下来,我们“再走一步”!第二步:自读课文,述情节。(一)问题抢答昨天我们已经依照导学案,对文章进行了预习,现在再一次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这些问题谁能回答得又快又好!(1)故事发生在美国哪个城市?(费城)(2)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57年前7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当时我几岁?(8岁)(3)故事中包括“我”在内一共有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有几个?他们的名字是什么?和“我”关系如何?(6个;内德,杰利;杰利)(4)是谁提出要求爬悬崖的?为什么?(有一个孩子;玩弹子玩厌了)(5)悬崖有多高?我有没有爬到悬崖顶端?(大约20米;没有)(6)我在爬山中遇到了什么困难?(我困在小山道,上下不能)(7)谁帮我叫来了父亲?(杰利)(8)我是如何下山的?(在父亲的指引下一步步爬下悬崖)(二)知识总结同学们的回答非常棒,真是才思敏捷,聪颖过人。那么有谁能总结一下,刚刚我们抢答的这些问题,分别告诉了什么?这位同学的反应真快,而且归纳能力很不错,这些问题告诉了大家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这六点合起来叫做记叙文六要素。要想完整地复述故事情节,我们就要借助于它们。(三)复述情节57年前,费城7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因为玩弹子玩累了,我和5个小伙伴决定去爬悬崖,我在爬崖途中被弃,并困于小山道中,最后在父亲“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引导下,成功脱险,并由此悟出人生道理。谁能用一句话概括整个故事的情节呢?“我”小时候和伙伴一起去爬悬崖,被困在半山腰,后来在爸爸的鼓励下成功脱险。 根据故事的情节发展,我们可以将文章简单地划分为三个部分,分别命名为:爬崖被困(1-15)、父救脱困(16-22)、感悟人生(23)【板书:爬崖被困(1-15)、父救脱困(16-22)、感悟人生(23)】走完第二步,我们发现找到六要素以后,复述这个故事就变得简单了。我们学习也是一样,面对问题要学会将困难分解,一步步完成。三、深入探究第三步:合作探究,品文本。接下来的第三步,比较难走,我们需要借助同伴们的力量,进行小组讨论,完成导学案的第四部分。(一)小组合作讨论:细读文本,体悟“我”在这次事件中的心理变化。问题分解:1.细读“爬崖被困(1-15)”部分,找出“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的相关描写,圈点勾画。【板书:极度恐惧,极度疲乏】2.课文14段中“我听见有人啜泣,正纳罕那是谁,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我”啜泣的原因你能体味到吗?【板书:懦弱者的苦泪】3.课文22段中“我先是啜泣了一会”,“我”第二次啜泣跟第一次相比,感情是否相同?【板书:胜利者的喜泪】4.分析“我”爬下悬崖(16-22)时心理变化过程:心理变化文章内容最初:信心全无“我下不去!”“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继而:信心萌发“这似乎是能办到的。我顿时有了信心”随后: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最后:巨大成就感“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板书:信心全无-信心萌发-信心大增-巨大的成就感】同学们的讨论非常激烈,那我相信接下来的展示环节大家一定也能非常积极地参与进来的。好,哪个组的勇士们愿意迈出这第一步? 刚刚各个组的学生说得都太好了!看来在一步步的学习过程中,大家对这篇文章的把握也越来越到位。那么老师把大家的想法简单总结到板书中。这件事情虽历经57年而我却记忆犹新,因为我在这短短的半天时间中体会到从极度恐惧、疲乏到获得巨大的成就感的极度满足,这种巨大反差的体验给我带来的感悟让我终身难忘。那让我重新建立起信心,给予我莫大帮助的人是谁呢?对,是“我”的父亲。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第二个要探究的问题。刚刚我们进行了小组讨论,接下来老师想对你们提出更高要求,这一次希望你们每个人能够独立完成这个问题的探索,当然了,老师同样对它进行了分解,方便你们对问题的解决。大家能不能胜任?很好,同学们都非常有信心,那就开始吧!(二)独立自主解决问题:发散思维,评价“父亲”对我的教育方式是否合理?问题分解:1.“我”的“父亲”是如何帮助我爬下悬崖的?2.“父亲”为何不自己爬上小山道,搀扶“我”下来?3.设想一下,如果杰利叫来的是“我”的母亲,她的做法会和“父亲”一样吗?你更赞同那种做法?同学们实在太聪明了!正是父亲的教子有方,循循善诱才让我用自己的力量爬下山崖,并获得巨大的成就感,重建了我的信心,培养了我独立的精神、坚韧的人格,可以说我长大后的成就是与父亲的帮助分不开的。那么长大以后的我是如何看待这件事情的呢?(三)写作方法探究:1.齐读课文最后一段,看看作者长大之后的感悟。聪明的同学已经从原文中发现了作者在这次事件中参悟到的人生经验,我们再次将它齐读一遍。2.作者在最后一段才开始讲道理,而之前的1-22段都在叙述童年往事,这种叙事加说理的写法就叫做“借事论理”。而这个人生大道理是从儿时小事情中体悟到的,这种写法又叫“以小见大”。【板书:借事伦理】【板书:以小见大】第四步:课外链接,悟哲理好,最主要,最艰难的三步我们已经完成了,接下来我们的第四步,可以先看一个小故事,放松一下大家紧张的神经。 ppt出示莫顿·亨特的另一则人生片段:莫顿·亨特,早年曾在空军服役,做过空军飞行员。在二战时期,他曾驾机执行过对德国的侦察任务。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作为上尉飞行员的莫顿·亨特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想象着飞机坐舱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第二天,莫顿·亨特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作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个,不难做到。就这样,莫顿·亨特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根本不须想更多的事。而且,还有后方的无线电支持。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候一段经历的启示:一步又一步,终会达到自己的目的地。大困难是由小困难组成的,小困难是不难战胜的,一步一步战胜了小困难,最后就战胜了巨大的困难,因而在遇到困难时,我们要学会化难为易,化整为零,各个击破,并最终完成目标。【板书:化整为零,各个击破】这个道理大家掌握了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相信大家都能把这个感悟化为己用。事实上,在几千年前的中国,也有一位思想家对做学问的人提出过类似的建议,他是谁呢?最后,让我们以一段名言为本节课的学习画一个完满的句号。请大家齐读这句名言,并将之积累到自己的知识宝库中: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终于,我们为这节课踩上最后一个脚印啦。在这里老师对这篇文章进行总结:本文通过“借事论理,以小见大”的手法,叙述一件儿时的小事来告诉人们一个大道理:面对困难,我们要学会化整为零,化难为易。咱们不仅要能将作者所讲述的道理化为己用,而且要学习本文出色的写作方法。在习作中我们要善于利用外貌、语言、心理、动作、神态等描写方法让干瘪无味的文章变得有血有肉,有滋有味,有声有色。请看今天的作业:学以致用,小练笔。四、作业布置最后一步:学以致用,小练笔 必做:运用今天学习过的知识,展开合理想象,为文章再添加一段对“我”在这次事件中的动作、心理等描写,放在你认为合适的位置。选做:在生活中你有没有类似经历?它给你带来了什么启发?学习本文中“叙事+说理”的写作方法,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以《那件事,让我懂得了______》为题写一篇小作文,不少于300字。同学们能不能独立完成?很好,下课。【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课文是培养学生战胜困难的一个有利契机。所以,在设计这节课,我的思路是让学生合作研究,自主学习,路让学生自己走,我只是起到一个指路人的作用,目的是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研究性学习的好习惯。于是在教学设计中,我试图换成学生当主角,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自己作为一个参与者、引导者、点拨者,把学生引领到课文中来,为学生创设思考的环境氛围,和学生共同探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人生话题。在预设中学生的兴趣将完全被调动出来,整个课堂气氛热闹而无喧哗,紧凑而不紧张,有张有驰。最终从对本课的学习中,使学生真正领悟到了“生活中大困难只要走一步,再走一步,将会取得最终的胜利”!但在这节课的设计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1.教学环节中的朗读训练不够到位。朗读一直以来是语文教学最重要的教学手段,以读带讲,从读中悟,古人也总结出了“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宝贵经验。这一点我是很赞同的,在平时教学中也注意了朗读训练。但在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中,却没有得到体现。2.缺乏情感迁移,没有将文章内涵拓展开来。比如在在总结本文主旨后,完全可以安排以下环节:“同学们,人生路上会有许多的困难,要想最终达到成功,也许并不难,它只需要你走一步,再走一步。请你以生活中你熟悉或熟知的人物的例子,以简单的小故事形式来阐释这段话,好吗?”为了充分理解,可以采取同伴合作,我给各小组用三分钟的时间交流。如此一来同学们的理解会更深入,而且能联系到自己的知识积累,在这里设想一下学生的回答:(1)王献之靠“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精神,练黑了一墨池的水,终成大书法家。(2)唐僧师徒坚持闯一关,再闯一关,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回真经,功德圆满。(3)张海迪高位截瘫坚持自学外文,她做到了学一篇,再学一篇,最终精通七国文字。(4)爱迪生凭借“试一次再试一次”的毅力,实验失败数千次,终于有了近千项发明。(5)音乐巨人貝多芬双耳失聪,扼住命运的咽喉,不断奏一曲,再奏一曲,创造了享誉世界的《命运》交响曲。……通过这一教学设计的反思,我意识到课上要有主有次,不能面面具到,即使有取舍,也要慎重,语文课堂的琅琅的读书声不能少,学生的知识迁移、情感渗透更不能少!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