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铃儿响叮当》教案镇江市学府路小学吴晓妍一、教学内容: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歌曲《铃儿响叮当》二、课时安排:1课时三、学情分析:本学期四年级很多同学都在音乐学习上表现出了天赋,但也有个别同学比较顽皮,音乐学习的兴趣还不是很浓厚。所以,对不同学生应用不同教法,要培养学生专长,即“普遍培养,重点发展”。学生前三年的音乐课为他们打下了扎实的音乐基础,但还有一部分同学音乐基础知识欠佳。这学年,我会在在音乐欣赏和音乐知识等方面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总的来说,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要注重音乐基础知识训练,增强学生身体的协调能力,让学生可以渐渐增强身体的协调性、节奏感。进一步巩固、完善教学,为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四、教材分析:《铃儿响叮当》又名《雪橇歌》,是1857年由美国人彼尔彭特创作的一首圣诞歌曲。为带再现的二段体结构:第一乐段以“mi”“fa”的同音反复为主,加上 “ ×× × | ×× × |×× ×× | ×- |”节奏的运用,塑造了马儿奔跑、铃儿叮当的欢快的音乐形象。第二乐段弱起进入,曲调的逐步上移,给人以推动感,刻画了孩子们随着雪橇冲破风雪、飞奔向前的情景。歌曲最后乐段重复再现,并在结尾用一延长、渐弱的高音“do”结束了全曲,仿佛雪橇已渐渐远去,而那充满欢笑的歌声仍在风雪中回荡。五、教学目标: 1、感受乐曲欢快富有律动感的情绪,体验在雪橇上急速飞奔时舒畅的心情。 2、配合打击乐器,能较好地表现音乐的风格和情绪。 3、通过听、唱、奏等音乐活动,培养学生的创编能力与合作能力。
六、教学重难点: 感受歌曲轻松愉快的情绪,用轻巧优美的声音演唱《铃儿响叮当》。配合打击乐器和声势动作,能较好地表现音乐风格和情绪。七、教学准备: 课件、钢琴、打击乐器等 八、教学过程:1.情境导入同学们,吴老师今天的装扮让你们想到了哪一个节日?(圣诞节),让我们一起走进圣诞节,来了解一下吧!(出示ppt),圣诞节在每年的12月25日,是西方传统节日,改革开放后,圣诞节在中国传播地尤为突出,至二十一世纪初,圣诞节有机地结合了中国当地习俗,发展日趋成熟。吃苹果、戴圣诞帽、寄送圣诞贺卡等,成了我们中国孩子生活的一部分。每当圣诞节这一天,一位身穿红袍、头戴红帽的白胡子老公公驾着雪橇从北方而来,由烟囱进入各家,把圣诞礼物装在袜子里挂在孩子们的床头上或火炉前,同学们,他是谁呢?(圣诞老人),你们听,伴着清脆的马蹄声,他驾着雪橇来啦!(敲击双响筒,放A段伴奏),刚刚吴老师用什么乐器模仿了马蹄声?想一想我们可以怎样模仿马蹄声呢?(响舌),圣诞老人正驾着雪橇,扬着马鞭朝我们这儿驶来呢,让我们一起来试一试用响舌来模仿这个节奏吧!先听吴老师来示范一遍,请同学们来一遍,听好我给你的速度,注意反复,速度加快一些,再来一遍,师用响板给预示拍。同学们表现的非常好,吴老师觉得加上动作就更加形象了,你觉得可以用什么动作模仿驾雪橇呢?扬马鞭用什么动作?(请生说)。让我们在所有响舌的八分音符节奏处做驾马车的动作,在最后的四分音符处喊出“驾!驾!”,并做出挥舞马鞭的动作,记住了吗?一起起立,让我们跟着音乐一起来表演一下。2、感受音乐伴着清脆的马蹄声,圣诞老人离我们越来越近了,他边驾着雪橇边唱着这首好听的歌曲《铃儿响叮当》,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活泼欢快,轻松愉快),请同学们再来听一遍,思考歌曲
一共有几段?有没有相似的乐段?(歌曲可以分为三段,第一段和第三段相似),我们用两种不同的颜色加以区分,第一段和第三段相似我们用黄色表示,第二段我们用蓝颜色表示。还记得刚刚我们练习的节奏吗?接下来请同学们把响舌节奏加入到第一段和第三段中,在第二段的时候静静地听吴老师演唱,边听边跟着我一起做推雪橇的动作。(起立表演)师说第二段的情绪更加舒展一些。3、学唱歌曲同学们表现得非常棒,现在就让我们来学习这首歌曲,首先让我们来学习歌曲的第一段。听吴老师完整的唱一遍第一段的歌谱,听一听我是怎样反复的?(按照反复跳跃记号的规则,我唱了两遍,第一遍我唱了小房子1,第二遍从头反复,跳过小房子1,直接演唱小房子2里面的音符),同学们,你们记住了吗?接下来,请你们跟着吴老师一句一句的学唱。(师唱一句,生跟唱一句),下面请你们跟我一起轻声的完整的演唱第一乐段歌谱。接下来我们加入歌词,请同学们跟着音乐演唱歌曲的第一段(放A段伴奏),唱完注意指导学生,开头“叮叮当”,铃铛声音应该是清脆轻巧的,声音一定要轻轻的有弹性。再跟着第一段音乐演唱一遍。接下来我们学习第三乐段,首先请同学们听范唱里的小朋友演唱一遍,想一想最后一个带有连音线的高音do一共要唱几拍?(放A’段音乐),共唱9拍,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气息做适当的调整,可以唱7拍或者5拍,但一定要落在强拍上,声音一定要保持稳定,注意控制,不能往上飘或者往下掉,在“多快乐”后面有一个急换气记号,要注意换气,明白了吗?跟着吴老师一起轻声把第三段2房子里面的旋律来唱一遍。现在我们加入歌词演唱,下面请同学们跟着伴奏音乐把第三段完整的唱一遍。(放A’段伴奏)。刚才我们已经熟悉了第一段和第三段的旋律,现在请同学们完整的跟音乐演唱一、三两段,吴老师演唱第二段,请你边听边做动作,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第二段的旋律是平稳的还是有起伏的?(放完整伴奏音乐)。它是怎样起伏的呢?拿出你们的手指,跟着吴老师轻声的用lu轻声哼唱第二段的旋律,唱完请你说一说,第二段的旋律线像什么?(小山谷),圣诞老人驾着雪橇越过平原还要翻过一座座小山谷才能来到我们这里呢!接下来请你们跟着钢琴把第二段完整地哼唱一遍,边哼唱边做推雪橇的动作。现在我们加入歌词,
请同学们跟着吴老师念一遍歌词,加入歌词跟着音乐边做动作边演唱。(放B段伴奏)。刚才我们分段学习了《铃儿响叮当》这首歌,同学们表现得非常棒,现在请你们完整的跟伴奏演唱一遍歌曲,我请几个同学用打击乐器为歌曲的一三两段伴奏,你们觉得哪件打击乐器合适表现铃铛的清脆声呢?我们就用碰铃,我请四位同学用碰铃在每小节第一拍敲击,其他同学演唱,第二段别忘了做动作喔!4、分组表演刚刚我们完整演唱了《铃儿响叮当》这首歌曲,也学会了用声势伴奏,接下来吴老师来看一看大家的合作能力如何,让我们来分组合作表演一下吧!两组,一组演唱,一组声势,每一组请一个代表,站在前面,戴上头饰,合作表演。5、拓展延伸圣诞老人的马车终于到啦,想知道他给我们带来了什么礼物吗?让我们一起打开看看吧!他给我们带来了一段视频,是一首国外小朋友演唱的《铃儿响叮当》,你们想不想看一看国外小朋友是如何演唱这首歌的?让我们一起起立,随着轻松愉快的音乐动一动吧!九、课堂小结今天吴老师带同学们提前过了一个圣诞节,大家开心吗?吴老师祝愿同学们在下个月圣诞节那天许下的愿望都能成真!这节课就到这里,让我们伴着轻松愉快的音乐声走出教室吧!教学反思:《铃儿响叮当》这首歌曲可以说是脍炙人口。这是一首美国的圣诞歌曲,同学在学这课之前就已经基本会唱了。学习这首歌曲,同学是非常期待的,既然大家都非常的熟悉,那么本课的主要目的就不单单是唱会歌曲,而是如何运用我们的声音来完美的,创新的表示这首歌曲了。在课程的开始阶段,我用情景设置导入
,并且在创设情景的同时对歌曲中的难点局部进行解析,让同学在一种轻松和谐的气氛中体会到了音乐带给大家的审美愉悦,回避了在以前音乐唱歌教学中死板、枯燥的发声练习。另外,在创设情景的过程中将难点局部融入其中,让同学在一种“无意识”的状态下克服难点,防止了在学唱过程中的一味机械重复,并克服了局部同学的畏难情绪。对于“圣诞老人驾着马车”的情景的创设,不只激发了同学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而且有助于同学对于歌曲的音乐形象的理解。在学唱歌曲的时候先让同学对比A局部与B局部在音乐线条上的区别,从而掌握A局部与B局部的演唱方法。另外,在聆听的过程中熟悉了歌曲的旋律,在学习歌曲的过程中,我采取了分段,由难到简的教学模式。在一般的教学模式中,一般都是由浅入深的进行教学,往往在进行到最后,也就是最难的地方时,同学就开始感觉困难,老师也没有很好的方法,于是枯燥的反复,整堂课就成了“虎头蛇尾”。而对于本课,由于一些难点在最开始就已经解决,因此到这时已经变得相对的简单。加上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已经充沛的予以调动,这时老师加以适当的鼓励与引导,让同学发生“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这么一种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当课程往后进行时,课程的难度在不时降低,同学的自主学习的信心越发增强,在40分钟内体验到了胜利的愉悦,这对于提高同学的学习兴趣有极大的协助。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其塑造的形象相对于文字、绘画而言是非常笼统模糊的。只有通过聆听才干体验到音乐的艺术之美。正如《音乐课程规范》前言所指出的:小学音乐要体现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音乐是体验艺术,而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应该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部活动中。由此可见,听觉体验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在对于本课的设计中,我将音乐的聆听贯穿全课,通过不同的音乐形象进行对比,甚至同一段音乐,对其音乐要素进行变化,让同学学会聆听音乐,学会用音乐来解释音乐,学会用心来感受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