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的那边》阅读赏析]在山的那边赏析《在山的那边》述说的,明显与他自童年起就始终伴随他的挫折阅历以及在这种挫折中他的日见肤浅的感悟和信念有关。然而,诗歌是一种特别的艺术,它要求诗人用“形象”而非简洁的、概念化的语言来处理他所反复体会的苦痛、___、信仰和阅历。王家新没有像许多人一样把他在生活中所患病的熬煎变成一种愤懑的喧嚣,而是从中体验出全部的抱负的破灭之苦,并把它转化成一种以“山”与“海”的对立为基本模式的深思诗意。从表面上来说,“山那边还是山”这样的发觉,自然不过是“山那边是海”一类稚嫩幻想的破灭。然而,“山”在诗中,是阻碍诗人通向他无比憧憬的“大海”的一个屏障,是一种阻碍他幻想实现的现实存在。所以,这种挫折也就喻示了诗人生活中全部的伤痛和失败,它超越了具体的生活经受而成为一种普遍性的情感阅历的象征。
与之相对应,“海”则是那种永久召唤着我们动身的迷人的愿望的象征:“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那洁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诗人信任,“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这“海”,“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从一般的意义上来讲,“山”与“海”的对立,往往是一种无法打破的对立,正如另外一位诗人在《山民》中所说,“他想,这辈子是走不出这里的群山了/海是有的,但非常遥远/所以没等他走到那里/就会死在半路上/死在山中”。可是,在王家新的这首诗中,“山”与“海”的对立,“山”对“海”的隔绝,由于一个“一次又一次绝望”却一次又一次攀登,不停地翻越群山去追寻大海的倔强的“孩子(我)”的消失,而告克服。这“孩子”可以说正是那不屈的“信念”本身。这个山与海之间的“追梦者”,体现了我们内心“隐秘的想望”,更体现了一代人在现实的重重磨难与对抱负的苦苦坚持之间的精神历程。
在艺术上,《在山的那边》看似线条单纯,却又波澜迭出,紧扣人心。诗人富有坚韧的信念,但他的语调并不总是高亢的。他没有回避生活的真实,在诗歌的第一部分,他甚至以一个孩子的语调这样写道:“有一天我最终爬上了那个山顶/可是,我却几乎是哭着回来了/──在山的那边,仍旧是山/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些从负面描写的挫折感,反过来从感官和心情上增进了“山/海”对立的真实性,使诗歌得以在一种强有力的冲突中,饱满地完成了最终的“海”对“山”的逆转。同时,这种情感的起落,也使全诗获得了一种恰当的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