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第十四中学“参与式”课堂教学设计编写时间:2012年8月27日学期总第1课时修改时间:年月日学科语文授课时间设计者王 喆授课班级七(1、4)教授者王 喆课题《在山的那边》(第一课时)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型新授课三维目标知识目标1、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诗歌内容;通过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2、体会作者“为理想而奋斗”的思想情怀;理解作者所创设的诗歌意境,把握本诗主旨;3、深入诗歌意境,涵咏体会“山”和“海”的不同含义,体会诗歌蕴含的人生哲理。能力目标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于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诗歌的思想内涵。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正确方法,激发学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懈追求奋斗的情怀。教学重点1、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2、“山”、“海”的象征意义。教学难点诗歌的主旨的明确。教学方法朗诵;自主、合作、探究教学资源与本文相关资料、课文朗读音频资料、图片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调整与思考教学过程设计导入 资料交流一、导语设计同学们,当你进入中学,跨入人生道路一个新的起点时,你一定对未来充满了新的憧憬和向往。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道路中共同的目标。《在山的那边》这一课的作者王家新以自己的情感体验给我们非常有益的启示。《在山的那边》是诗人王家新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在诗里,他述说了童年时代美好而朦胧的“梦”——对大海的热烈向往,长大后依然不停地追寻它。二十多年后的今天,诗人虽然已无数次见过童年时所向往的海,但是心目中的那个“海”依然遥不可及。那么,他心目中的“海”是什么呢?让我们来品读一下这首诗歌,从诗中找出答案。每读一篇文章,每学一篇课文,我们都应该了解这篇文章的作者以及写作背景,这既是学习的需要,也是对作者的尊重。那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2、谈谈诗歌的特点3、写作背景介绍:三、诵读,整体感知诗意1、教师范读诗文:教师指导朗读知识:重音(重读、轻读)、语速、停顿。教师指导朗读,把朗读和品味结合起来,通过反复品读,更好地领悟诗歌所蕴含的意味,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感二、学生资料展示1.作者及作品简介:王家新,1957年生于湖北均县。1978年入武汉大学中文系读书。1982年毕业,分配到湖北郧阳师专任教。1985年借调到北京《诗刊》社从事编辑工作,1990年离开。1992年去英国。1994年归国,在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从事教学工作。出版的诗集有《纪念》(1985年)、《游动悬崖》(1997)等。作者又是怎样看他的这一首诗的呢?请同学们翻到书第5页,我们一齐读一读。学生批积累相关知识学生听读课文录音,揣摩诗歌内在旋律。2.学生默读,给“读一读,写一写”注音,并选一个词造句。痴(chī)想隐(yǐn)秘铁(tiě)青凝(níng)成诱惑(huò)喧(xu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调整与思考教学过程设计朗诵感知情。朗读要体悟“海”与“山’’的象征意义,领会它们所蕴含的意味。3、教师提问:朗读这两节诗应该分别读出什么语气?并说明理由。(配乐,营造氛围,感受诗歌的音乐美。)教师明确:第一节应读出“向往——疑惑——希望——失望——困惑”的语气;第二节应以“肯定、坚决”的语气为主旋律。教师提示:欣赏诗歌一定要放声朗读,而朗读不仅要正确流利,关键还要有感情,这样才能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鸣,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启示。同学们对句与句之间的语气把握得很好,其实句子内部也有急缓轻重的区别。关键还是对诗歌的每一句深透理解后,才能处理好。四、课堂小结在这一堂课里,我们又积累了不少的词语,从整体上对诗歌有了初步理解,在朗读声中,我听出了大家爱这篇意蕴丰富的诗歌。其实我国是诗的泱泱大国,优秀诗歌比比皆是,有兴趣课外找几篇读读,你一定会更喜欢这朵文学世界的奇葩——诗歌。ān)腾一瞬(shun)间学生探究学习,做批注4、学生重点练读语句:“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是的!人们啊……照亮你的眼睛”(生四人讨论,各组合作学习,拟朗读处理方案。)(个别示范后,全班齐读)5、学生再次齐声朗读课文作业1、语言训练:读一读,写一写词语至少选三个造一段话。2、熟读背诵诗文。3、对不理解的语句质疑。。板书设计一、作者介绍 二、诗歌的特点介绍 三、诵读指导: 第一节应读出“向往——疑惑——希望——失望——困惑”的语气;第二节应以“肯定、坚决”的语气为主旋律。教学感悟组长查阅
武威第十四中学“参与式”课堂教学设计编写时间:2012年8月27日学期总第2课时修改时间:年月日学科语文授课时间设计者王 喆授课班级七(1、4)教授者王 喆课题《在山的那边》(第二课时)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型新授课三维目标知识目标1、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诗歌内容;通过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2、体会作者“为理想而奋斗”的思想情怀;理解作者所创设的诗歌意境,把握本诗主旨;3、深入诗歌意境,涵咏体会“山”和“海”的不同含义,体会诗歌蕴含的人生哲理。能力目标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于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诗歌的思想内涵。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正确方法,激发学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懈追求奋斗的情怀。教学重点1、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2、“山”、“海”的象征意义。教学难点诗歌的主旨的明确。教学方法朗诵;自主、合作、探究教学资源与本文相关资料、课文朗读音频资料、图片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调整与思考教学过程设计一、检查知识掌握和背诵情况1、听写生字词。2、学生背诵。二、研读诗文1、教师提示:诗的语言是非常新颖、凝练、含蓄的,请找出你喜欢的并认为含义深刻的诗句细细品味,把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画下来一起讨论。教师巡视并参与部分小组的讨论。3、读重点诗句。三、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探究问题:1、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在山的那边,是海”,对这个“山”字,“我”小时候理解的和今天的理解有什么不同?3、诗人领悟妈妈所说的“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不是自然界的海,那么,什么是“信念凝成的海”?诗中有没有回答这个问题?4、读第一部分,你觉得小时候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他为什么想到山的那边,而且是“常伏在窗口痴想”?为什么去爬山?为什么又说自己的想望是“幻想”?5、“隐秘的想望”指什么?为什么说“隐秘”?6、山那边的青山,为什么“铁青着脸”?7、“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改用议论语言,怎么说?8、“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指什么?一座座山顶为什么诱惑着我?“我”为什么失望?心灵为什么是枯干的?海潮漫湿枯干的心灵又是什么意思?四、全诗主旨归纳:2、学生合作探究:(1)自主阅读。圈划批注。(2)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4、学生相互质疑。学生自由朗读后,可四人小组讨论,共同探究左边的问题。学生批注师生探究结果。
朗读全文,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诗歌,除了字面上的意思外,往往还有深层含义,探究一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调整与思考
教学过程设计朗诵感知下,诗中的“海”与“山”蕴含着什么意思?作者“爬山”有何象征意义?“海”指的是理想的境界;“群山”指的是重重困难;“爬山”比喻艰苦奋斗。教师小结归纳主旨: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抓住不同的语句谈感受,体会到诗人用群山和大海的形象表达了人生的信念;并以自己的人生感悟启示我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只要战胜困难,坚持奋斗,理想终将实现。五、教师归纳本诗写作特色归纳:象征手法。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发言七、教师课堂小结学完这首诗我们已深深懂得:要见到山那边的大海,必须百折不挠,坚持不懈,相信自己,鼓起勇气,勇往直前!只要我们,翻过那一座座山,一定会见到那一片海的!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让我们永远牢记,心中要有个“海”,为了这个“海”,从现在开始,就要努力翻过一座座山。学生自由朗读后,可四人小组讨论,共同探究左边的问题。学生批注师生探究结果。学生结合本诗理解内化批注六、体验与反思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你从这首诗中感悟到了什么?并把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的生活经历与同学分享。学生畅谈交流八、齐读全诗作业1、请你把自己的生活经历用文字表达出来,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2、课外荐读冰心哲理诗: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3、预习《走一步,再走一步》。板书设计一、作者介绍二、诗歌的特点介绍三、诵读指导在山的那边象征手法山 海(艰难险阻) 艰苦奋斗 (理想境界)教学感悟组长查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