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编者:袁玉萍【学习目标】1.了解王家新及其写作背景。2.掌握“痴想”、“凝成”、“诱惑”、“喧腾”、“一瞬间”等词语的读音、写法和意思。3.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感悟作者思想感情。4.品味诗中“山”、“海”等重点词语、句子的含义,领会诗人对人生的思考。树立远大理想,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学法指导】1.课前自主学习。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扫清文字障碍,熟记重点字词。2.勾画自己喜欢的诗句,仔细品味其妙处,并把你的理解在课本上作批注。3.品读悟理法。学生在品诗的过程中,合作探究,品味诗中的句子,获得人生的感悟。4.情感迁移法。学生根据诗给自己的启示谈自己的生活经历,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5.请将你遇到的困惑和不能解决的问题标识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知识链接】 一、走近作者王家新,1957年生于湖北丹江口。1984年写出组诗《中国画》《长江组诗》等,广受关注。1985年借调北京《诗刊》从事编辑工作,出版诗集《告别》《纪念》。2006年被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聘任为教授,开设中西现代诗歌比较研究课程及创造性写作课程。另有编著《中国当代实验诗选》《当代欧美诗选》《二十世纪外国重要诗人论诗》《叶芝文集》等。二、了解背景《在山的那边》是作者在1979写下的一首诗,那时作者还是一个从边远山区来到大学校园不久的大学生。《在山的那边》起源于作者的童年经验,作者生于湖北西北部山区的武当山下,世界对于幼年的作者来说,就是放学后一片寂静的校园、山川中那道清澈的河流以及环抱着这一切的无言的群山。而作者偏偏又是一个耽于幻想、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强烈好奇心的少年。诗中的这种对“大海”的遥望和幻想,实际上是经历“文革”的青年一代对人生信念的向往与追求。【自主学习】一、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让自己走进文中,你就是作者!掌握诗歌朗诵的基本要领:1.读音:力求做到读准字音,不漏字,不添字,不错字,不回读,态度自然大方;5
2.停顿:顿号后的停顿最短,逗号后的停顿长一点,分号和冒号后的停顿再长一点,句号、问号、感叹号和省略号后的停顿更长一些;3.轻重:确定轻读重读及声音的长短,读出鲜明的节奏感。4.语速:根据情感的需要,掌握朗读的语速。诗歌朗读的语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表现的内容是欢快的、激动的或紧张的,速度要稍快一些;表现的内容是悲痛的、低沉的或抒情的,速度要稍慢一些;表现的内容是平铺直叙的,速度就要力求平稳、不紧不慢;5.能根据诗歌思想内容准确地读出诗句的语气,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二、字词梳理1.给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痴想(chī):发呆地想 隐秘(yǐn):隐蔽,不外露 铁青(tiě):青黑色,常形容人(恐惧、盛怒或患病时)脸色发青。 凝成(níng):凝结而成 诱惑(yòu):引诱,迷惑 喧腾(xuān):喧闹沸腾 扎下(zhā) 漫湿(màn):润湿,浸湿 一瞬间(shùn):一眨眼之间 2.用“痴想”、“喧腾”各造一个句子。三、整体感知1.在这首诗歌中诗人表达了一种信念、一个哲理。请联系全诗,谈谈你对这首诗歌的认识。请用一句话写出你的初读感悟。2.找出你最喜欢的诗句,反复品味其妙处,在课本上作批注。3.我的疑问。请你将预习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和疑惑写下来,准备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探究解决。 【自主学习展示】一、字词检测:组长读,其他同学听写。二、竞读1.辨析词语:将下列相近词语依次选择填在横线上(1)伏/趴 痴想/幻想小时候,我常 在窗口 ——山那边是什么呢?解析指导:希望同学们认真揣摩品味每个词的含义,结合语境选出最合适的词语,而不仅仅是依据课本选出。如“痴想”是傻傻地想,发呆地想,达到了痴迷的程度,符合小孩子的心理和性格特点。而“幻想”主要是指对没有实现的事物的想象,不能很好体现孩子纯真的傻傻的性格特点。5
(2)漫湿/浸湿 枯干/干渴——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了我 的心灵……解析指导:“漫湿”强调范围之广,理想占据了我的整个心灵,写出了“我”对理想的强烈渴望。“枯干”更真实更生动地展现了“我”现在的心理状态,表达了对理想的强烈渴望。2.是划分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用“/”标示。(1)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2)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 (3)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4)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三、一句话谈我的初读感悟。四、每组归纳“我的疑问”中有价值的问题。【合作探究】一、合作探究,读懂诗意。学习要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同学们把自己不懂的拿到小组内相互质疑,研究看看是否能找到答案,取得一致意见的在书上作批注,没有形成统一意见的,小组提出来全班交流。学始于疑——我思考,我收获!2.想象画面,读懂意境。(1)能否选取一个合适的词语来体现作者对“海”寄予情感?请用这样的句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我通过_________这个词语,仿佛看到了诗人王家新_________(2)如果把文中描写作者的细节拍摄成一个个特写镜头,你最想选择哪个细节?为什么?(有感情读出原句)通过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语,感受这些词语传达出的画面与感觉,然后试着把它们连缀在一起,这就是行之有效的诗歌阅读方法。小结方法:抓关键词句,品其中韵味,读其间深情。(1)“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5
这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的表现了“我”幻想破灭之后的失望沮丧之情。“铁青着脸”是“我”心情沮丧时的主观感觉。本希望看见大海,结果望见的依然是山,大失所望,沮丧极了,好像山在那里责备我痴心妄想,脸色铁青。这句诗传神地描绘出大山在孩子眼里的威严与无情以及“我”沮丧的心情,语言形象又生动。 (2)“妈妈,那个海呢?” 这句诗写出了“我”看海无望的困惑与沮丧,也表达出对海无限的向往与渴望。 (3)“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 “种子”比喻妈妈给我的信念——山那边是海,童年的认识毕竟是肤浅的,不经意间的,所以说是飘来的。但从小而有的这梦想的种子却在“我”心中扎了根。 (4)“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这三句用三个数量词,“一次又一次”强调失望的次数多;“一座座”说明遇到的困难多;“一次次”强调屡败屡战的努力与坚持。 “诱惑”一词用得好,因为总以为爬上山顶就能看到大海,所以每座山顶都是那样富有诱惑力。 (5)“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诗人确信远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实现的,一直在鼓励着我不懈奋斗。“枯干的心灵”,比喻理想受挫后疲惫失望的心。“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是说理想滋润着我的心灵,使心灵不再枯干,变得有活力。这句话道出了理想和信念对人生追求的巨大意义。 (6)“是的!人们啊,请相信——/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不停地”“无数座”“一次次”“终会”等词语表现了诗人对未来的坚定信心,而一旦理想真正实现,人们定会惊喜万分。“照亮”,可以想见这个“全新的世界”是光辉灿烂的,是一定值得你翻山越岭去追寻的。 学生再次诵读,感受诗味。 3.思考发现,读懂诗心。诗歌,除了字面上的意思外,往往还有深层含义。探究一下诗中的“海”与“山”有什么象征意义?作者“爬山”的内涵是什么?(象征是用具体事物表现某种抽象概括的思想感情。)解析指导:本题目的设计意在引导同学们认识到理想的重要性和实现理想的艰巨性。 【合作探究展示】——展示疑惑,互相解疑!【结语】成功的花。 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 5
然而当初她的芽儿, 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冰心《繁星》) 点拨:成功来之不易,实现理想需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冲破一切艰难险阻。【我的收获】——反思静悟、体验成功!【巩固提高】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者根据拼音填字痴( )想 隐mì( ) 诱( )惑( )喧téng( ) 一瞬( )间 níng( )成枯( )干2.找一找下列句子中有没有错别字,请你写在句子后面的括号里。(1)给我的幼想打了一个零分。( )(2)今天啊,我竞没想到/一颗从小漂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 )(3)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疑成的海。( )(4)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慢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3.请同学们用诗中的原句填空。(1)“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一句中的“种子”是指。 (2)“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一句中的“失望”是指4.本诗中的“山”“无数座山”“海”分别象征什么?【课后练习】1.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二题。2.《高校课堂》地76页类文阅读训练。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