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的那边》教学参考1.重点、难点点拨:(1)理解“山”与“海”两个相对形象的象征意义。(2)理解这首诗歌表达的深刻哲理。2.字词辨析:(1)注音:痴想chī 凝成níng 诱惑yòuhuò 喧腾 瞬间shùn 隐秘mì(2)同音字、形似字的辨析:①秘 种 数 干② (3)辨义:①信念 信心都是名词。区别:“信念”常作主语,“信心”常作宾语。“信念”指认识上有一种比较固定不变的观念。“信心”运用范围比“信念”广,可以用于人的理想、抱负等。②痴想 幻想都可以作名词或动词,都指非实现的想法。区别:词义不同。“痴想”着重在“痴心”,一方面说明这种想法实现的可能性不大,另一方面表现一种“痴情”。“幻想”着重在“以社会或个人的理想和愿望为依据”,其想法通过努力有实现的可能性。(4)解词:痴想:不能实现的痴心想法。隐秘:隐蔽,不外露。
铁青:形容人因恐惧、盛怒或患病时发青的脸色。诱惑:①使用手段,使人认识模糊而做坏事。②吸引、招引。文中指山在吸引着我。喧腾:喧闹沸腾。文中指大海的汹涌澎湃。一瞬间:一眨眼的工夫。3.作者及课文背景简介:作者:王家新,湖北丹江口人,当代诗人。代表作品:诗集《纪念》、《游动悬崖》等。课文背景:本诗是诗人在二十多年前写的。那时他还是一个从边远山区来到大学不久的大学生。本诗起源于童年经验。4.文章主旨: 这首诗歌表达了一种信念,蕴含了一个哲理。诗人以大海比喻理想,用群山比喻困难,用爬山比喻重重困难,用爬山比喻艰苦奋斗,从而告诉人们,通往理想之路是漫长的,崎岖的,要不怕长途跋涉,才能达到理想的境界。5.文章结构:第一部分:从童年的一次生活经历说起。第一层:(“小时候”到“山那边是海吗”),写自己神往那边的新天地,妈妈的指点唤起“我”的向往。第二层:(“于是”到“打了一个零分”),写自己以为一座山那边就是海,爬过了那座山,望见的依然是山,于是大失所望。第三层:(最后一句),写自己童年时的疑惑。第二部分:揭示了诗歌的象征意义。第一层:(第一小节),承接第一部分结尾的疑问,写诗人长大以后领悟了妈妈所说的海是信念凝成的海。第二层:(第二小节),诗人以“山”和“海”作比喻,形象地告诉人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6.写作特点: 运用象征手法、巧设比喻、虚实结合、意蕴丰富。
7.重点句分析:(1)“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诗人告诉人们,奔向理想是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2)“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诗人确信远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实现的,理想日日夜夜在心中激荡,鼓舞着“我”不懈地奋斗。“枯干的心灵”比喻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就是说,理想滋润着心灵,使心灵不再枯干,变得充实而有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