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在山的那边》是一首现代诗。诗人王家新借童年时的想望和困惑,用“山”与“海”这两个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表达了自己追寻理想过程中的人生感悟和情感体验,并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战胜一个个困难后,才能达到理想的境界。【学情分析】对刚进入初中的学生来说,这首诗很有吸引力,一方面他们要从小学过渡到初中,有很多困难等着他们去克服;一方面诗的第一节诗人以一个孩子的语调来写,能调动他们的生活经验。以学生的认知水平来说,把握“山”和“海”的意象不难,但对诗中“无数座山”的理解,对实现理想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往往估计不足,需要教师因势利导,突破难点。【教学目标】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练习,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本诗。在朗读中感受作者的情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去想象、领悟,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把握山和海的象征意义,在教师引导下深化认识,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重点难点】重点: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练习,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本诗。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难点:对于人生哲理的深入把握。【教学策略】朗读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请同学们展开想象,山的那边会是什么?教师也可以谈谈自己的想象。点出“理想”——人心里有什么样的希望,就会想象山那边是什么。山的那边,还会是山吗?
二、初读·感知诗歌的第一节1.教师范读第一节(低声朗读、带有情感)·学生听读指示语:同学们,朗读的方式其实是多样的,朗读的关键是要有感情,只有投入了自己的感情去读,才能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鸣。《在山的那边》的作者王家新是个大山里的孩子,诗人在二十多年前在大学校园里写下了这首诗。诗的第一部分,以一个孩子的语调述说了童年时代美好而朦胧的梦——对大海的热烈向往。这一节,我们可以采用轻声述说的方式来读。2.要求学生采用轻声述说的方式自由朗读。·学生练读3.请学生读给同桌听·学生互读三、再读·品味诗歌的第二节1.教师组织学生讨论第二节的内容和读法。·学生先自读后讨论指示语:同学们,你们看看,诗的第二节写了什么内容,我们可以用怎样的方式朗读呢?明确:内心独白式的朗读,声音小而轻,对内青春宣言式的朗读,声音大而激昂,对外2.请学生练习朗读,揣摩作者的情感。·学生练读3.教师倾听学生的朗读并指导,评价。期间相机引导学生品析词句,揣摩作者的情感变化·学生在班上朗读,互评预设:诱惑、雪白的海潮、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四、演读·诠释诗歌意境1.听配乐朗诵2.要求学生们设计一个演读方案,可以有领读、齐读等。3.配乐演读五、对话·探究1.教师提问,明确意象·学生思考、探讨“山”和“海”仅仅指自然界的山海吗?山——追寻理想途中的障碍、困难海——理想的境界是不是翻过这座“山”,就能见到那片“海”呢?“翻过无数座山”“一次次战胜失望”
见到海之后呢?“海”是又一个起点,又或者说,海象征着理想境界,其实是永远无法达到的,它只存在于我们的心中,引领我们去不懈追寻。(简单说明:意象。诗人用山和海来表现挫折和理想,就能代表我们所有的人的困难和理想。在这里山和海有象征意义,因为融入了作者的感情和思考,从而艺术化了。)六、小结·积累请同学们说说自己的收获。结语:这节课我们读懂了这首诗,简单了解什么是“意象”,可以说收获不少。请大家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摘到摘抄本上,然后背下来。课后反思:设计意图:优点:我们都懂得课堂上不能缺少朗朗的读书声,文章的情感韵味、气势神采、音韵节奏等。不经反复诵读,是难以体会到它的美妙之处的。然而,只是一味单纯地一遍又一遍地读。教学过程显得单调乏味,学生也会感到厌烦。朗读,既是一种基本技能的训练活动,品味感受的阅读活动,又是充满诗意的文学活动,丰富细腻的情感活动。朗读的方式多样。指导朗读的手法也多样,才能引导学生品味出诗歌的丰富内涵。因此,我们要潜心研究朗读教学的艺术,根据每篇课文的不同特点,用不同的朗读手法精心设计教学,来组织起诗意盎然的朗读体味的活动。如果学生能充分地朗读课文。于朗读中体会课文的精妙之处,那么我们的课堂就会渐入佳境,新课标所强调的“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的教学要求就真正地被落实了。不足:课堂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