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的那边》教案设计学习目标:1、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诗歌内容;通过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2、体会作者“为理想而奋斗”的思想情怀;理解作者所创设的诗歌意境,把握本诗主旨;3、深入诗歌意境,涵咏体会“山”和“海”的不同含义,体会诗歌蕴含的人生哲理。能力目标: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于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诗歌的思想内涵。教育目标: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正确方法,激发学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懈追求奋斗的情怀。课文感知:《在山的那边》是诗人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这首诗抒写了童年的向往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品味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课文导入: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道路中共同的目标。我们大多来自农村,我们的心中也有斑斓的梦想,下面我们一起走进王家新的《在山的那边》,来体味他童年时代美好而朦胧的“梦”。一课时作者简介: 王家新,1957年出生于湖北均县(现在丹江口市)。1978年入武汉大学中文系读书,1982年毕业,分配到湖北师专任教。1985年借调到北京《诗刊》社从事编辑工作,1990年离开。1992年去英国。1994年归国,在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从事教学工作,出版的诗集有《纪念》(1985年)、《游动悬崖》(1997年)等。检查基础知识:痴想:chī 隐秘: yǐn 铁青:tiě凝成:níng 诱惑:yòu 喧腾:xuān漫湿:màn 一瞬间:shǜn 隐蔽,不外露。一瞬间:一眨眼之间。诱惑:吸引,招引。痴想:发呆地想。喧腾:喧闹沸腾。朗读课文:《在山的那边》是一首诗歌,诗歌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在诗中,诗人要用形象而精练的语言来表达他反复体会的情感。我们要理解诗人的情感,就要有感情地朗读,体悟“海”与“山’’的象征意义,领会它们所蕴含的意味。学生先自由朗读,再听老师朗读,在进行读诗的指导。整体感知:朗读全文,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诗歌,除了字面上的意思外,往往还有深层含义,探究一下,诗中的“海”与“山”蕴含着什么意思?作者“爬山”有何象征意义?(“海”指的是理想的境界;“群山”指的是重重困难;“爬山”比喻艰苦奋斗。诗歌主旨: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不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会实现。)问题探究:1.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这个词这里什么意思?
.“痴想”原意是发呆地想,这里的意思是,总是神往于大山外面的世界,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说明“我”从小就不愿困居于狭小的天地,追求新的天地。2.于是,怀着一种隐秘的想望.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小时候想望山那边的海,爬山是为了望见大海,这个想望并没有告诉他人,所以说“隐秘的愿望”。3.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里为什么这样写?这是拟人手法。“我”爬上山顶,满以为能够看见大海了,望见的却依然是山,非常失望、沮丧,所以望见那边的山,山色是青的,看起来就像“铁青着脸”。只因为“我”的心情不好,好像山也铁青着脸在那里怪我痴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我”原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大海,现在才明白这是幻想,所谓“零分”就是说幻想全然落空。4“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比喻一个信念,妈妈给我的信念,──山那边是海。妈妈是由我的痴想、疑问而说起这话的,这话也并非确指理想,所以说是飘来的。5..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山顶”的诱惑力在哪里?因为总以为爬上山顶就可以望见大海,所以每座山顶都是那样富有诱惑力。6.“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呢?诗人确信远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实现的,日日夜夜理想在心中激荡,鼓舞着“我”不懈地奋斗,就像听到大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枯干的心灵”,比喻对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就是说,理想滋润着心灵,使心灵不再枯干,变得充实而有活力。②出示学习目标并板书课题 (1)痴想——想忘——践行——失落、困惑现实生活多次失望——尝试——心中无比的欣喜内心世界(2)群山:象征重重困难爬山:艰苦奋斗老师讲了这么多想再给大家几分钟的时间讨论一下自己的观点,再次体味一番。a.自由朗读诗歌第二节,思考作者是怎样看到全新的世界,实现人生理想的? b.找出你认为最形象、精练的语句,反复品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学生自由朗读后,可四人小组讨论,共同探究以上问题。 布置作业: 诗的语言是非常新颖、凝练、含蓄的,请结合你的理解回答下列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