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教学理念】此设计认真贯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即: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以此安排教学活动,为学生今后学习开好头,打好基础。【教学设想】本课是七~九年级阶段语文学习的第一课。它是一首以人生为主题的诗歌,因此在教学中应紧紧围绕诗歌的体裁特点,引导学生反复地朗读。在读中感悟诗歌内容,在读中品味诗歌语言,在读中得到美的熏陶,形成语感。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应把现代科技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充分结合起来,通过恰当的引导、组织,并结合自身生活体验的反思,使本课教学贴近学生,富有激情;使学生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达成学习目标。【教学目标】1、朗读诗歌,做到读音正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2、品味自己喜欢的词句,能说出自己的见解。3、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诗歌内容,感悟人生。【教学内容】
《在山的那边》是诗人在二十多年前写下的一首诗,诗中山与海是两个相对的形象,富有象征意义。这首诗抒写了童年的想望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教学方法】本课教学宜采用朗读法、质疑法、讨论法、口头描述法。【教学过程】一、联系生活,导入新课1、播放画面,联系实际,展开联想:同学们,我们从小生活在群山环抱的环境中,每天抬头可见的便是连绵不断的高山,(课件播放群山画面)看到这些,你会联想到什么呢?(组织学生自由描述其想法,只要言之成理,教师都应给予鼓励)2、谈话引入,出示课题、作者:同学们的联想很丰富。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位从大山里走出来的诗人──王家新,也共同欣赏他根据自己成长经历写成的一首诗──《在山的那边》。(教师指名板书课题、作者)二、检查预习,明确音义1、课件出示字、词,指名注音、解释,后教师课件出示字、词正确读音、解释。
2、学生交流预习中无法解决的字、词音义,以扫清字词障碍。教师巡视,并相机指导、订正。三、指导朗读、感悟诗歌内容诗歌通过精炼、优美而有节奏的语言,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我们要用情去读,用心去悟。下面,老师先为大家读一遍,请大家边听,边欣赏画面。1、教师通过课件配乐,配画面,有感情地范读课文。2、教师课件播放音乐,学生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课文。3、组织并指导学生简评自己的朗读。欣赏诗歌一定要放声朗读,这样才能进入诗歌的境界之中!(课件播放音乐,教师提自由朗读中朗读较好的学生为全班学生示范朗读,并组织其他学生听读并思考)课件出示思考题:⑴诗中的山和海除字面意思外,还蕴含着什么意思?⑵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回答,相互评论、补充。教师点拨,鼓励学生探究回答,答案不必求统一,能说对大意即可,即使说的不全面,不深刻也应给予重视。同时,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相机板书山、海,困难、信念。
5、课件播放音乐,全班学生有感情地齐声朗读课文,以加深印象,为进一步赏析诗歌作准备。四、精读品味,研读赏析1、教师边说边课件出示:找出你最喜欢的并认为含义深刻的词语或句子,反复品读;你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也画下来一起讨论。2、学生自由朗读后,可四人小组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巡视,并有针对性地参与讨论。3、小组交流后,教师组织学生代表全班交流,口头描述自己的感悟。4、之后,教师一边点拨,相机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一边指导学生朗读自己感悟深的句段。旨在把朗读和品味结合起来。通过反复研读,以更好地领悟诗歌所蕴含的意味,更好的体会诗人的感情。5、学生在指导朗读的基础上分组赛读。五、结合自身生活体验,领悟反思诗中哲理1、教师边说边课件出示:在你的生活中,一定也有无数座‘山’,等着你去征服或已经被你征服。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这首诗给你的启示,或谈谈自己为了实现一个目标克服困难的经历、感受。2、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倾听学生的描述,相机指导、鼓励学生多参与、多想、多说。3、组织学生在全班同学面前自由谈体会。教师相机鼓励、评价。旨在引导学生说真话、诉真情。
4、教师小结:在我们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还有很多座‘山’等着我们去攀登。只要我们心中有‘海',为了这个‘海'坚持不懈,勇往直前,就一定会取得成功!大家作好准备了吗?5、师生共同饱含激情齐声朗诵课文。(课件播放音乐,画面。)六、布置作业,应用积累教师边说边课件出示:1、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也可以写自然的海)2、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诗句摘抄、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