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生命》教学杂谈〖回归本色语文,谱写课堂高效的三步曲──谈语文教学中开展习惯培养、评价与策略指导的实践研究加强阅读策略指导是减少学生做无用功的桥梁〗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情况:不少六年级的学生把过去学过的字词忘记了,写作文时错别字很多,言之无物;欣赏好句时找最简单的一句,写体会言辞贫乏,一句起两句止,看法肤浅;写作文抄袭的多,能表达真情实感的少,空洞乏味因此,课堂上教师要起到导师的作用,对每一个学生的水平能力要了如指掌,堂上关注每一个学生,在练习中给予画龙点睛的指导,学生就会少走些歪路。如学生错别字多,我就教他们以象形法、会意法、编顺口溜法、结构法等,最适合自己的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记,如:生字督字上‘叔’下‘目’;诺言的诺可编顺口溜‘若’然‘说’了就要言出必行;如写句子理解,用关键句段+个人理解公式法教学生。教无定法,最适合学生的、能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能力的就是好方法。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创设不同的情境让学生设身体验,在举一反三的训练中教学生找联系,找分析,找对比,让学生从中学会不同的阅读方法策略,导练结合,学生的进步就更快更高。如我教第八册《生命生命》时,为落实和提高学生赏析句段的能力,我在教飞蛾扑火、种子抗争、静听心跳三节时,用带──扶──放的教学方法一层一层由浅入深引导学生体会生命的价值不仅仅是珍惜生命,还体现在不怕困难,不屈不挠,更体现在用有限的生命创造无限的价值。在一次一次的引导中,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越来越深,抒发的感想越来越丰富,能运用百折不挠、越挫越勇、善代生命、迎难而上等十多个不同的词汇表达自己的情感,到课堂尾声时,学生能说:如果我看见到伤鸟,就会为它疗伤,等它痊愈了,送它回家;如果我不幸受伤了,就会咬紧牙关,强忍痛楚;如果我成绩落后了,就会打起精神,努力学习,多向老师和同学请教;如果看见地上有垃圾,我会立刻拾起来,放进垃圾箱里;如果父母下班回来,我给迅速递上一杯热茶,为父母捶背同学们对生命的价值的理解真是出人意表。所以老师要充分利用课堂的四十分钟,在定准的训练点上作恰如其分的指导,把学生带进如诗如画的语言训练场,发挥学生的潜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向更高的层次迈进,如此诗所言:我无法送你到对岸,只能送给你一叶小舟;我无法送你上山顶,只能指给你上山之路;我无法送给你智慧,只能教你获取的方法。。掌握方法,终身收益!〖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模式探讨思考质疑〗思考质疑是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自己发现问题,提出自己的疑问。宋代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学习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一切学习必须从提出问题开始,在处理分析问题中发展,以解决问题而告终。这样的学习,才能真正让学生在矛盾中展开积极的思维,才能发展思维能力,培养解决问题能力,激发智慧的火花,引起学习的积极性,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问题的提出有两种,一种是教师精心设计,抓住带有关键性的问题,突破一点,带动全局。也应带有很强的逻辑性、系列型,步步深入,循序渐进。问题要有很大的启发性和吸引力,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如同食物的色和香,引诱人们去品尝它的味道,如象商品美丽的装璜,招徕顾客去购买。问题要有思维的深广度,使学生感到课文如同矿藏、需要不断开掘。并且难易适中,不致使学生感到淡而无味或畏难而退。如上《生命生命》一文时,可让学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你知道哪些与生命顽强抗争的故事?2、作者是怎样一个人?3、本文写得最精彩的语句是什么?4、阅读本文后,自己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应该怎样对待生命?另一种则由学生提出,应该特别予以鼓励和提倡,并有意识地指导培养。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教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问题,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学生的思维是最活跃而难以捉摸的,所以应该积极鼓励提倡学生提出问题,使课堂充满生机。〖教师是领头羊但更应是牧羊人──新课标下语文教学对教师的角色要求语文教师应是高品位的〗
教学语言的创造者。教师的课堂语言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主要手段和重要工具,课堂上运用准确周密、简洁生动、幽默诙谐、有张有弛、抑扬顿挫、深入浅出的语言,不仅能把无声无息的书本知识讲得有纲有目、有理有情、有声有色,给学生以立论有据、脉络清晰、泾渭分明之感,而且能收到言之有理、言之有物、言之有礼、言之有情之语言美的享受。例如:在教授杏林子写的《生命生命》时,为了让学生对生命两字的含义,具有感性的认识,我是这样导入的宇宙是一个大的生命,江流入海,落叶归根,我们是宇宙中的一息,我们是大生命中的一分子。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流入大海,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熟发芽,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与痛苦是相辅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因为快乐、兴奋、痛苦又何尝不都是美丽呢?愿每一位同学都珍爱生命,珍惜时间,让生命更有意义。,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让学生情不自禁地投入到生命这一主题中去,达到情境教育的目的。为使自己的语言具有可学习性,语文教师只有不断汲取新知识,具有较高的知识层面时,面对莘莘学子求知的目光,授课时才能点石成金,游刃有余,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对教材有所突破和创新,使学生置身课堂,如沐春风,耳濡目染,渐入佳境,给学生以启迪,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让人回味无穷。由此,从教学语言方面来看,教师和学生是不平等的,也不能平等,教师绝对是占主导地位,是牧羊人的角色。〖让课堂充满生长的律动少控制的课堂〗很多老师喜欢控制。大到一篇文章的学习思路,小到教学中一个环节的设计,甚至到问题表述的语序、过渡语表述方法等等,把教案写成实录的大有人在,此处有掌声的预设也并不是笑谈。尤其是供千百人欣赏学习的公开课上,更是移步换景无痕,景景精彩有度。课堂精致得犹如一束精心挑选的鲜花,少掉了哪一支,摘去了哪一朵都会丧失一份美丽。但遗憾的是有着太多预设的课堂上,我们只能品味精致,感受不到课堂现场的不确定,而没有了不确定的课堂也就没有了生命成长的律动。《生命生命》是一篇颇具哲理的小文,作者的目的是引发人们对生命的思考。但是,和四年级的孩子聊生命的话题,的确让人感到沉重。所以,第一次教学时,考虑到文章理解的难度,我拽紧了手中的缰绳:同学们,生命是什么呢?飞蛾告诉了我们,香瓜子告诉了我们,杏林子也告诉了我们,下面让我们分别去拜访拜访她们。我们先来走进杏林子,读一读文章的第二自然段,你看到了一只怎样的飞蛾?学完第二段以后,又过渡到第三段:生命是什么呢?告别了飞蛾,我们接着去拜访拜访香瓜子,读
两节课下来,学生对生命的理解虽然有点困难,但学得还算不错。课后,一位听课老师的话引起了我的思考:虽然学生谈的是生命的话题,对生命的理解也比较到位,但整节课上却没有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活力。为什么?为什么口中读着生命,心中想着生命,笔下写着生命,整节课都在交流生命,但课堂上却不能洋溢着生命的活力?控制太死了!学生跟在我身后亦步亦趋,哪里还会有生命的创造?于是,再教此文时,我用一个问题统帅全文:同学们读读课文,看看哪些地方是你没有想到的?问题的指向是没有想到的,而这其中又包括着太多的细节和层次。于是,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开阔了:没有想到一个小小的飞蛾竟然如此珍惜生命;没有想到在比自己强大百倍的敌人面前飞蛾还能够拼力挣扎;没有想到杏林子竟然在抓住飞蛾以后又忍不住放了它;没有想到香瓜子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地方也能够长出瓜苗在对这众多没想到的交流中,学生对飞蛾、香瓜子的认识由表面进入本质,由肤浅进入深刻。更重要的是飞蛾、香瓜子身上那些可见的没想到为后面杏林子身上不可见的没想到埋下了伏笔,引发了更深的震撼。所以,充满生长律动的课堂上,教师不是缰绳不离手的牧马人,而是站在远处的守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