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导学案教学目标1、了解毛泽东30岁前的经历。2、编写年表,训练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和概括能力。3、把握文章的主要情节。教学重难点1、学习选材为中心服务的写作原则。2、编写年表,训练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和概括能力。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自主学习一、背景知识介绍:1、毛泽东,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南京蒋介石反动政府通缉名单上的第一号“赤匪”,蒋介石悬赏二十五万元银洋不论死活要缉拿到他,国民党多次在报纸说他已经被击毙了。当时,作者斯诺和成千上万的人一样,脑子里总是在想,毛泽东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据说林彪这个28岁的红军天才战术家,在他率领下的红军一军团从来没有打过一次败仗,林彪又是谁?他的来历如何?这一连串的问题,是斯诺百思不得其解。斯诺凭着一张徐冰教授开的介绍信,冒着生命危险,于1936年7月到达陕北,成功采访了毛泽东。31岁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根据毛泽东的谈话记录整理而成这篇《毛泽东自传》。在选入教材时,改为现题,且有删节。2、强化文体:口述自传作为自传的一种,最特别的地方当然在于“口述”。毛泽东的这篇自传就是毛泽东与记者斯诺之间的访谈整理。因为斯诺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请毛泽东回答,因而自传中的条理是相当清楚的,但又不乏口头交谈的痕迹,以及毛泽东在当时特定历史环境下的“发挥”,因此非常生动。《西行漫记》在当年之所以极为轰动,与这种生动真实的文风也有很大关系。而斯诺对毛泽东个人经历的询问,也同当时外界对毛泽东的好奇相关。这里展现出来的毛泽东形象,成功地颠覆了当时国民党对毛泽东及苏区的“妖魔化”宣传。二、毛泽东读书故事毛泽东说过:“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他一生嗜书如命,手不释卷,是以书为伴的伟人。书以伴行,书以伴眠,甚至书以伴厕,直到临终前夕仍在索书。
在长征路上,据张闻天夫人刘英讲:那时“毛泽东身体较弱,有时躺在担架上看书。红军到了毛儿盖,没有东西吃,肚子饿,但他读马列书仍不间断,所读的有《反杜林论》、《两个策略》、《‘左派’幼稚病》、《国家与革命》等。有一次,他叫我:刘英,实在饿,炒点麦粒吃吧!他就一边躺着看书,一边从口袋里抓麦粒吃”。晚年毛泽东,身体不好,视力减退,不能看书了,就请人帮他念读,或用放大镜看着读。据当年的图书管理员讲,毛泽东在临终时还手不释卷。他读的最后一本书是平时喜欢读的《容斋随笔》。这是南宋文学家洪迈,历时数十年博览群书,随笔所记录的读书心得。最后一次读书的时间是1976年的9月8日5时50分,在医生抢救的情况下还读了7分钟。这就是说,他几乎是在心脏快要停止跳动的时候,才结束其一生从未间断过的读书生活。他在延安时号召干部学习时说过:“年老的同志也要学习,我如果再过10年死了,那么就要学9年零359天”。他以自己的读书实践实现了这个诺言。合作探究小组合作,边读课文,边筛选信息,勾画出“毛泽东30岁以前生平和革命经历年表”。示例:1893年诞生1893年12月26日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父亲毛贻昌善于经营,由贫农变为中农,后又成为富农。他性情暴躁,对子女要求严厉。母亲文氏(文七妹),和善好施。1902——1906年八岁——十三岁1902年,入本村私垫读书。之后在韶山附近多处私塾读书。并从事田间劳动。他不喜欢读经书,喜欢读中国古代传奇小说,特别喜欢读反抗统治阶级压迫和斗争的故事。1907——1908年十四岁——十五岁停学在家务农。白天同成年人一起在田间劳动,晚间替父亲记账。读当时能找到的一切书籍,常常读到深夜。这期间,从表兄文运昌处借了一些书,有一本是早期改良主义者郑观应所著《盛世危言》。读了这些书,开阔了视野,萌发了爱国思想,激起恢复学业的愿望。1910年十七岁湖南饥民暴动惨遭镇压,许多人被捕杀。毛泽东和同学们对这件事议论多日。这件事给毛泽东留下很深的印象。这个时期,毛泽东读了一本关于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小册子,对国家前途感到担忧,开始意识到努力救国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职责。离家入县城“新学”,接触康有为、梁启超的思想。1911年18岁到长沙读中学,第一次接触到报纸,第一次张贴文章,发表政见。剪掉辫子。辛亥革命爆发后,加入湖南起义的新军。
1912年19岁离开军队,继续求学,辗转多个学校,后在省立图书馆自修半年,阅读了大量中外书籍。1913——1918年20岁——25岁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学习。徒步游湖南五县。锻炼身体和意志。1916年和几个友人成立新民学会。阅读大量报刊,头脑是自由主义、民主改良主意和空想社会主义的混合,但坚决反对军阀和帝国主义。1918年——1919年25岁——26岁自长沙去北平,入北大做图书馆佐理员。结识杨开慧并恋爱。1919年初离开北平去上海。由上海回长沙创办《湘江评论》,直接从事政治活动。代表新民学会到北平,组织了一个反军阀的运动;接触到马克思主义思想,并作为终生奋斗的目标。第二次到上海,见到陈独秀。1920年27岁第一次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苏联革命的影响下领导工人运动。与杨开慧结婚。1921年28岁7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后任中共湘区委员会书记,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湖南分部主任和湖南省工团联合会总干事,领导长沙、安源等地工人运动。1923年30岁6月,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毛泽东出席中共三大,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参加中央领导工作。课堂检测讨论:读完这篇传记,你对毛主席有了哪些新的认识?什么是最让你钦佩的?提示:可让学生重点回忆毛主席思想发展的过程示例:——人格理想:献身革命的使命感;坚定的信念、执着的追求;奋斗。——个人能力:领导才能;写作才能。——终生受益的兴趣习惯:如饥似渴的阅读(可让学生把文中相关语句找出体会)第二学时
自主学习1.诗词名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前扑后继 耳熟能详 百折不挠B.革命先躯 负债累累 峥嵘岁月C.引经据典 漠不关心 糊里糊涂D.履行诺言 英雄倍出 坚强不屈答案C(A.前仆后继,B.革命先躯,D.英雄辈出)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一个人的学习是否能够成功,关键在于内因起决定作用。B.市委采取有力措施,制止了群众揭发少数单位违反财务制度,请客送礼的不良现象。C.我们必须遵照毛主席关于“语言这个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 的,非下苦功不可”的教导。D.经过几个世纪建立起来的古典芭蕾舞体系能够最大限度地体现舞蹈动作的技巧性、表现力和协调性,培养演员的体力和悟性。答案:D(A句关键在于内因“与”内因起来决定作用两种说法杂糅在一起。B句“揭发”后少了结构助词“的”而使语意相反,“制止”的对象成了“群众揭发不良现象”。C句“按照……教导”是介词结构作状语,因过长,而将中心语丢失,缺少了谓语“学习语言”)4.下列各句中,熟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A.各备课组在备考期间不能孤军奋战,必须团结合作。实践证明,墙倒众人推,我们只要齐心协力,就一定能取得年高考的胜利。B.时隔50年我开始了和平之旅,此次故地重游,望着眼前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不禁觉得耳目一新。C.来函收悉,您让我前去作学术报告是我的荣幸,但我只能敬谢不敏,还望见谅。D.当年西部刚刚开发的时候,我们来到这里,很少见到人烟,汽车如入无人之境。而转眼间,这里就发展成了一个繁荣的小镇。答案:C解析:A项,比喻在失势或倒霉时,备受欺负。B项,听到的、看到的都跟以前不同,全是新的,这里忽略了“听”,C项,以自己能力不够为由恭敬地推辞。D项,比喻作战勇敢,无人敢抵挡。合作探究速读课文,疏理核心信息。
7.从文中我们不难看出,毛泽东最终成长为人民领袖,仿佛骨子里天生就有一种“叛逆” 的性格,因此,课文着重表现了毛泽东对旧的观念和制度的反叛事件,请同学们速读课文,归纳出这些典型事例,并请同学们思考这些事件对毛泽东的思想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学生边归纳、发言,教师边点评、显示下列答案)(1)第三段:“罢课”事件:给“我”的印象极深(反抗竟能取得如些效果)(2)第一段:和父亲辩论:能引经据典进行辩论,“读书”肯定好处多。(3)第三段:“跳塘”事件:明白了公开反抗来保卫自己权利时效果更好。(4)倒三段:和父亲争执,脱离家庭:走上了外出求学的道路。(5)倒二段:同情“叛徒”,钦慕“激进”教员:是求学才有了这样的认识。(6)第二段:违背父志考进“激进”学校:第一次远离家乡。(7)第二段:毅然剪去发辫事件:政治观念是如何地可以转变一个人的观点啊!(8)第四段:决心加入黎元洪革命军:使自己认识到学生军不如正规军。(9)倒一段:不和父母之命的媳妇园房(属插叙)、和嫖妓青年绝交:只谈天下大事。(10)第一段:反对、驱逐张敬尧:逐渐认识到学生运动及团体的厉害。(11)第二段:在北平组织反军阀运动:使自己更加认识到政治团体的力量。(12)第三段:将工人组织起来革命:第一次领导工人阶级,走上革命道路。8.毛泽东能最终成长为人民领袖、革命领袖,还有一个重要条件是“读书”、“学习”。,现在就请同学们按照上面的样子,归纳对毛泽东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读书、学习活动,并思考这些事件对他的思想发展起到什么作用?(学生边归纳、发言,教师边点评、显示下列答案)(1)(总写)八岁起就在本村一个小学读书,直到13岁:可引经据典和父亲辩论了。(具体写)年轻时喜读《岳飞传》、《水浒传》、《反唐》、《三国》、《西游记》等书:深受书中“造反故事”的影响。(2)离开“村小”在家务农时读了一本叫《盛世危言》的书:接触西洋的东西,继续引发求学的欲望,开始厌恨田里的工作。(3)读了一个谈到瓜分中国的小册子:开始有了一些政治认识,为我祖国的将来担心,开始认识大家都有救国的责任。((4)读了康有为关于改革运动的两本书和梁启超编的《新民丛报》:认识了一些政治但还没有成为反君主的人。(5)读一本叫《世界大英雄传》的书:读到拿破仑、林肯等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受到民主思想影响。(6)第一次读到报名为《民力》的报纸:受到“民族主义”派的影响,开始发表政见。(7)当兵时读了《湘江日报》:接触到“社会改良主义”。
(8)短暂上了“商业学校”和“省立一中”不适就自修,读到世界历史和世界地理:第一次开始放眼看世界。(9)(总写)选择上“湖南师范学校”:我的政治观念开始确定。这一时期,我的头脑是自由主义、民主改良主义、空想社会主义的混合物。(具体写)自己写了一篇题为《心力》的文章;一个教员常给我看旧《民报》:愈加清楚同盟会的活动和会纲。开始阅读《新青年》杂志:陈、胡成了我的模范,代替我已经厌弃的康、梁。(10)在“北大”做图书佐理员时参加哲学和新闻研究会,借此旁听大学的课程。(11)第二次到北平读了《共产党宣言》《阶级斗争》《社会主义史》三本书,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课堂检测9.阅读两首咏梅词,完成下题。卜算子 咏梅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理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卜算子 咏梅毛泽东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①最能显示出两位诗人思想境界的词句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陆词“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毛词“待到山花烂漫时,也在丛中笑”。②两首词各自的情感基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陆词;寂寞、孤独、苦闷;毛词;乐观自信,胸禁博大。③请简析两首词所塑造的梅的形象的基本特征。答案:陆词:坚贞不喻,孤芳自赏;毛词:无私奉献不居功,以与民同乐为乐。第三学时自主学习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无误的一项是( )A.毛泽东的词大多以翻云覆雨的磅礴气势抒写革命豪情,意境雄浑优美,风格豪迈奔放,《沁园春·长沙》就是这样的宏伟诗篇。B.老师对我的再造之恩如天高地厚,我当终生铭记不忘。C.读徐志摩《再别康桥》勾起了我对故乡的思念,想起在瓜田李下散步游玩的日子,真是感慨万端。D.高中生活开始了,大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希望那些中考成绩不太理想的同学千万不要妄自菲薄
自己,要相信自己通过努力能创造出一个辉煌的未来。答案 B解析:天高地厚,形容恩情深厚,也指事物的复杂性,多用于“不知”的宾语;翻云覆雨,比喻反复无常或玩弄手段;瓜田李下,比喻容易引直嫌疑的地方;妄自菲薄,过分地看轻自己,因为句中已有“自己,重复了)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乳制品生产企业对在2008年9月14日以前生产的或未经批次检验三聚氰胺的乳制品,必须全部按照卫生部等六部门联合发布公告中三聚氰胺临时管理限量值,进行清理检查和批次检验。B.《北京欢迎你》以“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为主题,以北京普通人家的角度,用热情的音符表达北京奥运即将到来时人们的喜悦和北京奥运客人的欢迎。C.这篇文章集中分析了形势,辩证地回答了在大开放、大交往、大融合的世界里,我们迫切需要一种全新的观念来协调各种关系。D.有的同学认为,反正老师要讲,课前预习是多余的,有些则认为,反正有些内容看不懂,预习等于“瞎子点灯白费蜡”……往往这些看法是造成学习成绩下降的原因之一。答案 A解析 B项“以……的角度”不搭配,应是“从……的角度”;“和”后加“对”构成“对……欢迎”。C项成分残缺,“回答”缺少相搭配的宾语。D项语序不当,“往往”应该在“是”的前面;“造成”与“原因”重复,删去“造成”。3.请用一句话表达下面一段话的内涵。(不超过10个字。)瑟瑟秋风从高挑的枝头剥落我(秋叶),为祖国而死,这也是最美的命运;落叶归根,落叶归土,我会面向土地而飘荡自己的灵魂。我的面孔桔黄憔悴了,甚至我的茎项也开始霉烂,但我终身不悔也不哀伤,因为我的青春已化为同伴的光泽,即使我在寒风中离开枝头,也决不离开大树生长的土地。答案示例:生命在奉献中永恒。合作探究4.从上述学习活动中,你是否可以归纳出毛泽东的主要的性格特点?(已水到渠成,学生肯定能回答出:具有天生的反抗、叛逆性格和善于读书、学习的品质)从文中看,毛泽东具有天生的反抗、叛逆性格和善于读书、学习的品质,而且善于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选择自己喜爱的书来读。除此之外,本文还表现了毛泽东其他方面的性格或品质,请同学们继续研读课文,试着归纳一些。(提示:可参照课后练习2) ①我家里有“两个党”,一个是父亲,是执政党,反对党由我、我的母亲和弟弟组成,有时甚至工人也在内。剖析 这段话中“党”一词用得有特色。它通常指代某一阶级、阶层或集团并为维护其利益而斗争的政治组织。执政党指在家中掌权的父亲,反对党指家中的其他所有的人。这里借用这些词形象而幽默地写出了少年毛泽东和家人结成广泛的“统一战线”,联合反抗旧势力的代表(即自己的父亲)
的有趣故事,而且也符合说话者政治家的身份。具有天生的政治家口吻、风范和精神 ②自那时候起,他对于菩萨比较恭敬起来,有时也偶然烧香,但是当我在另一个意义上堕落的程度增高时,这位老人并不管它,只有在困难的时候才向神祷告。剖析 当我由一个积极劝父亲有点信仰的宗教信仰者变得愈来愈不信神佛时,父亲并不去管教。我的信仰随着知识的增加而改变而正确,而父亲却是一切从帮助自己的实用主义角度出发去信仰,并非真正的宗教信仰。父与子的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富农的私心和进步青年的阅历在怀疑中的成长。③不过,在公园和故宫的宫址,我看到了北国的早春;在坚冰还盖着北海的时候,我看到了怒放的梅花;北京的树木引起了我无穷的欣赏。剖析 毛泽东在北平困苦的生活里有时间有情趣去捕捉并欣赏北京冬日的风景,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为一个逐渐成熟的革命青年的浪漫、乐观、大气和自信。④我8岁起就在本村一个小学读书,一直到13岁。……这是我第一次成功的“罢课”。……我的不满增加起来了……当我怯懦屈服时,他打骂得更厉害。剖析 少年毛泽东八岁的时候,对老师打学生的抗议行动取得了效果;十三岁的时候,公开反抗父亲的专制,保卫自己的权利取得了胜利。这都表现了毛泽东的强烈叛逆性格,正是这种叛逆性格引导着毛泽东不断地学习和探索新的世界,成为生生不息的奋斗动力,最终使他坚定地走向马克思主义,走向革命。善用政治术语阐述家庭矛盾。⑤我的父亲读过两年书,能够记账……我所喜欢读的是中国古代的传奇小说,尤其关于造反的故事。在我年轻时,我不顾教师的酷戒,读了《岳飞传》《水浒传》《反唐》《三国》和《西游记》等书。而教师则深恶这些不正经的书,说它是害人的。……在那种易受感动的年龄时读它们。剖析 这些所谓“禁书”并不是坏书,它们讲了一些关于造反的故事,毛泽东很喜欢,在他心里种下了反抗的种子,为他将来走上革命道路进行了启蒙教育。这培养了少年毛泽东对旧社会的造反精神。此外,像《盛世危言》这本书,使他认识到中国之所以弱,在于缺乏西洋的器械——铁路、电话、电报、轮船,所以想把这些东西传入中国,从而激起了他想要恢复学业的愿望。这些都可以看出读书对少年毛泽东的成长有很大的影响。5、毛泽东在叙述自己的人生经历时,并不是面面俱到,杂乱无章,而是有明显的线索的,请问是什么线索?一个人的一生,要经历很多事,要写自传,总不能把所有事情都写入自传吧。根据上面的学习活动,你在写自传选材方面,得到什么启示?(重点班必做题,非重点班不作要求)很明显,传主在叙述自己的人生历程时,是按照如下两条线索进行的:一是“反抗”性格的发展,一是自己不断读书、学习的人生历程,反抗性格引导他去阅读更多的书籍,去见识更广阔的世面,并最终导致他思想的转变。也就是说,本文是按照“反抗”、“学习”的双线结构来安排文章结构的。
任何文章,都有一个中心,传记也不例外。通过上述学习活动,可得出这样的结论:自传的写作也要根据中心选择和安排材料。很明显,本文的中心就是传主着力表现自己叛逆、反抗的性格是如何一步一步发展的,而自己的读书、学习活动又促进自己这种性格向更高的境界发展。有了这样的中心,就可从众多的人生经历中选取能表现文章中心的材料去组织和结构文章了,那些与中心无关的材料或事例就可大胆舍去,从而把文章写得井井有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