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夯基训练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绰号(chuò) 裨益(bēi)怂恿(sǒnɡ)灼烁(shuò)B.塾师(shú)雇工(ɡù)蹩脚(bié)鲜见(xiān)C.召集(zhào)韶山(sháo)揶揄(yé)哺育(bǔ)D.笃信(dǔ)粗砺(lì)创伤(chuàng)仆人(pú)解析A项,“裨”应读“bì”;B项,“鲜”应读“xiǎn”;D项,“创”应读“chuāng”。答案C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堕落 旗杆 藉贯 引经据典B.帐目 通缉 膳宿 溘然长逝C.幅本 举荐 沉湎 大有裨益D.怯懦 贩卖 争执 惹是生非解析A项,“藉”应为“籍”;B项,“帐”应为“账”;C项,“幅”应为“副”。答案D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大师”之称的李敖认为,高资敏的熊猫水墨画作富有想象力,文字旁白引经据典,耐人寻味。B.正如俗话所说,天无绝人之路,命运在关上大门的同时,会为你打开一扇窗,就看你能否抓住其中的机会。C.跟博斯克温文尔雅不同,土耳其主帅特里姆在发布会上怒发冲冠,他认为以土耳其队的表现对西班牙的两场比赛不应该只拿到“0”分。D.在2014年男乒世界杯决赛中,某选手在比赛胜利之后,头脑一时发热,竟然踢碎了广告牌,一时间网上对他的漫骂声不绝如缕。
解析不绝如缕: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幽长。用于“漫骂声”不恰当。答案D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导学号59300005)A.音乐舞蹈史诗《黄河颂》,采用芭蕾舞、诗词朗诵、钢琴曲和交响乐等多种形式,艺术地再现了艰苦卓绝,热情讴歌了中华民族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的精神。B.亚投行根据透明、公开、独立、问责的原则,建立了监督机制,以把责任落到实处,并将成立内审部门,审查业务合规,评估银行绩效,监督银行员工操守。C.20日内蒙古自治区以零下47.8℃刷新了“极端低温”记录,据气象局21日预告,未来48小时内蒙古阿拉善盟等8城市气温还将下降不少于8℃以上。D.教育部近日在全国高校启动了以“阅读传统经典·品味书香生活”为主题的“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解析A项,成分残缺,应为“艺术地再现了艰苦卓绝的抗战图景”。C项,不合逻辑,“不少于”“以上”保留一个即可。D项,句式杂糅,在“系列活动”后加“,这些活动”。答案B二、延伸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8题。毛泽东传·序曲罗斯·特里尔黑发分头下温和的面容,柔软的双手,透人肺腑的目光,使首脑持重的如轮大耳,在没有皱纹、宽阔而苍白的脸上,尤显突出的下颚上的黑痣。“一位典型的中国大人物”,一位认识他和其他中国领导人的缅甸人评论道,“他没有周恩来的清秀,但是显得慈祥宽厚”。年逾82岁,毛泽东的外貌没有很大的改变,只是青年时看上去略有焦虑。在官邸里,这位领袖显得雅致、悠然自得。他渐渐地发福,同时也失去了知识分子热情的神态,对一切事情应付自如。“他看上去像一头海象,”一位在他有生之年见过他的泰国领导人说,“一切都显得气宇轩昂。”他总是处在人们注意的中心,富于自制力,给人的印象是能同时眼观六路。毛从来没有失去他的两重性:脑弦紧绷如满弓,机敏似猫。他善引经据典,使来访者大惑不解,或以沉默静思使对方不知所措。他把手伸进裤子扪虱子的粗举又会把另一来访者吓得目瞪口呆。脸部的上半部分显示他是一个知识分子:宽阔的前额,探索的眼睛,长长的头发。下半部则表明他是一个感觉论者:厚厚的嘴唇,高隆的鼻子,
稚童般的圆圆的下巴。毛泽东的步态并不优雅,他步履蹒跚。美国妇女活动家史沫特莱带着政治的和个人的热情在20世纪30年代曾试图让毛唱歌跳舞——与她轻易地跟其他中共领导人所做的一样——但最后不得不怏怏地放弃这种努力。“高傲和自重妨碍了他的跳舞。”在这同一时期认识毛的一位流落中国的日本共产党人野扳参三说。他说毛泽东的舞姿看上去像在做操。毛泽东跳舞不合节奏。毛泽东出击时从不错过目标。而他的这种平衡——如果存在平衡的话——是来自对手的撞击。他说自己既有虎气,又有猴气。他的性格中冷酷无情的一面和幻想狂热的一面不断交替出现。他的笔迹表明,他是一位随心所欲而不会为戒律所困的人。那些字体则大则小,龙飞凤舞,用绅士派学者的标准衡量,这并不是“好”书法。因为毛是一个复杂的人物。所以人们绝不知道他深深的城府里会随时流出些什么。尽管毛是一位温和的人,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但也有脾气。来自密苏里州的记者埃德加·斯诺,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见到毛,他说,毛对任何事情从不持中立或消极态度。毫不奇怪,毛并不能经常博得众人的爱戴,至少不像周恩来那样——这位高级官员甘愿立于毛的身影之下;或者不像朱德那样——这位中国共产党军队的总司令坚韧、不拘小节、笑口常开(史沫特莱成功地使他们二人与自己跳舞)。“我简直不知怎样与毛交谈,”一位与毛和周恩来都打过交道的印尼人说,“与周恩来在一起可以有热烈的讨论,你会完全知道你的位置。”毛生于1893年,逝于1976年。这一时期,中国几乎天翻地覆。封建王朝被推翻。战争像有轨电车一样去而复来,成千上万的人死亡。密友翻脸。斗争的火炬传给新的一代,而他们并未感到像毛在燃烧时的那种热度。他活着就是以铲除所有的不平等、让社会进入一个新时代为毕生使命,这位幸存下来的农家子看上去更像一位先祖而不是政治家。在几十年的战争生涯中——这一战争摧毁了占人类五分之一人口的古老帝国,同时也使他家中四分之三的人以身许国——他却从未负过一次伤,没有缺胳膊少腿或失去眼睛。在他个人的身躯里含藏着中国革命的故事。怎样说才贴合毛泽东的形象?农民造反者?他劝导并率领从湖南稻田里和江西绿林中来的群氓游民组成的弱小军队,夺取了地主手中的统治权。军事统帅家?他说过,他的胃口从未像战争时期那样好过。诗人?如果他不置一切不顾,去吟上几句诗以表达令人振奋的斗争激情,
描绘中国山河的壮丽,就难以结束一场战斗。近代以来,许多中国的爱国者出国寻求到了使苦难中国获得新生的手段吗?毛从欧洲借来的不是机器、宗教或自有制度的蓝本,而是共产主义,他借助于技术和灵活性,对症下药,使一位病入膏肓的病人——中国起死回生。帝王?他教会中国三代人去公然藐视束缚中国人民两千年之久的禁条和权威,然而最终,或许他自己也感到绝望,他树立了一面天子出言皆金科玉律的镜像,这可怕地表明,旧世界老是附在新世界身上而再生。(摘编自《毛泽东传》)5.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本传记开篇刻画毛泽东的形象,主要运用了肖像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等正面描写的手法,从形和神两方面刻画了毛泽东的形象。B.本传记在评说毛泽东性格中的两重性的时候,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展开。C.跟自甘居于毛泽东之下的周恩来和笑口常开的朱德相比,毛泽东并不能博得众人更多的爱戴。D.传记写了跟毛泽东有过接触的多位外国人各自对毛泽东的评价,这些外国人的“一面之词”,汇聚起来,比较全面地描绘了毛泽东的多个侧面,让读者更好地了解毛泽东的“复杂”。E.毛泽东形象复杂,经历丰富,因此,本传记作者认为毛泽东是一个农民造反者、一位军事统帅、一位诗人,甚至是一个帝王。解析A项,概括不完整,开篇还有别人的语言评价,这对传主而言是侧面描写;C项,原文说的是“不能经常博得众人的爱戴”,本句意思和原文不符;E项,原文中表述时用的是疑问语气,作者并不肯定。答案BD6.毛泽东性格中的“两重性”都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认真阅读题干,明确“两重性”的含义,是矛盾而又统一的两个方面。据此,可从文章中找出能够体现出毛泽东的性格具有“两重性”的相关信息进行整合。其内容主要集中在文章第三、四、六、八等段落中。参考答案毛泽东性格中的“两重性”有以下几方面表现:①精力高度集中(精神高度紧张)而又反应敏捷;②既有“虎气”,又有“猴气”;③既有冷酷无情的一面,又有幻想狂热的一面;④既有温和、自控的一面,又有脾气火暴的一面。
7.“在他个人的身躯里含藏着中国革命的故事”这句话言简而意丰,请简析它在文中的作用。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这句话在文中的位置,从结构上考虑其作用;进而,要结合其位置,从内容上寻找这句话与上文或下文在内涵上的关系。据此,分两点概括答案即可。参考答案①内容上:既精练地概括了毛泽东一生丰富的革命经历,又表明了毛泽东的一生和中国革命的历史紧密相连的事实。②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总结了上文对毛泽东的评述,又引出了下文。8.本传记的作者给毛泽东贴了几个“标签”——“农民造反者”“军事统帅家”“诗人”“帝王”等,对此你有什么认识?请任选其中一个“标签”,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有明确的观点,选择其中一个“标签”进行分析。而在分析时,要紧紧围绕你选择的方面,从文中找出与之相关的信息,进行分析论证,以证明自己的观点。参考答案观点一:他是一个农民造反者。①“他劝导并率领从湖南稻田里和江西绿林中来的群氓游民组成的弱小军队,夺取了地主手中的统治权。”②他主张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③他依靠农民,发动农民,取得了抗战胜利。观点二:他是一位军事统帅。①他富于自制力,能眼观六路,“对一切事情应付自如”。②他出击从不错过目标。③他以铲除所有的不平等、让社会进入一个新时代为毕生使命。④他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建立了新中国。观点三:他是一位诗人,是一位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诗人。①毛泽东的诗歌描绘了祖国山河的壮丽,表达出了令人振奋的斗争激情。②毛泽东的诗歌达到了比较高的艺术水准,气势雄浑,境界开阔。③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主义者,他的诗歌热情地讴歌革命的人生理想,赞美为实现理想而进行的壮丽斗争。观点四:他不是一个帝王。①他教会中国三代人去公然藐视束缚中国人民两千年之久的禁条和权威。②他被万人景仰,被看作救星,被看作是典型的中国大人物。(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9~12题。斯诺传略王 铎埃德加·斯诺,生于1905年的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市,他父亲开了一家不大的印刷厂。从小,他的父亲就要他“子承父业”,但是性格坚毅的斯诺,却走上了一条与父亲截然不同的道路,成为20世纪享誉世界的著名记者。多少年后,斯诺曾在自传中这样写道:“
我九岁就开始帮人把包件从斯诺印刷公司送到报馆去,报馆那幢引人注目的建筑物的中心是一间宽大的生气蓬勃的记者工作室,在那里,我从远处深深地敬慕那些编辑们。”童年时代的这些见闻,在斯诺的幼小心灵里播下了种子。数年之后,他毅然从美国中西部的出生地远涉重洋,在中国这样一个遥远的国家中,一步步成长为一名年轻的新闻记者。还在童年的暑假期间,他开始对旅行发生了兴趣。斯诺回忆说:“搭乘鲍勃的新型旅行车进行一次探险,我因为把随身所带的钱花光了,只得流浪回家。不过,要不是在那年夏天我亲眼看到了太平洋,也许我一辈子也不会如此坚定地下决心要航海跨越这个大洋。要不是像流浪汉那样搭乘货车游荡到加利福尼亚州的海岸边,穿越过费瑟河峡谷和科罗拉多大峡谷,我还不会那么早就品尝到艰苦探险的乐趣,不会那么早就知道大自然和人生竟是如此丰富多彩。”那年秋天,他回到学校之后,在《悲惨世界》一书中发现了某些外国人物,使他想起那次夏季探险中遇到并产生好感的一些工人和失业者(体面人物心中的“流浪汉”)。斯诺说:“是雨果为我打开了一个思想意识和各种重大道德政治问题的陌生的新世界,并且把我卷进了一个遥远而又轰轰烈烈的历史时代中去。只是到了现在,我才理解,读书可以代替旅行,是仅次于实践的人生第二最佳乐趣。我的早期游荡生涯及其影响,对于我的生活方式来说,可能比我所受的全部正规教育起到的作用还要大。”斯诺的“生活方式”是全球性的。他把世界看成一个整体,懂得许多国家的人民和思想,他也认识贫富之间、权势者和卑贱者之间的一些关系。中国和中国革命,对斯诺的成长和发展是一个重要的因素。1928年他到达中国之后,一留就是十多年。在这十多年间,他迷恋于中国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传统。他为中国人民以及他们种种划时代的问题所吸引。当他认清了这场革命,并看到革命已经起来,即将成为历史上最不寻常、最具有深远意义的震撼世界的事件之一时,作为一个人和一名记者,他听到了召唤。1928年,斯诺从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毕业后,第一次来到中国。7月初他到达上海,由人陪同用半年多的时间沿铁路线旅行采访。在南京,斯诺游览了明城墙和中山陵。正是这次旅行,使斯诺对当时中国的现状有了确切的了解,亲身体验了腐败与堕落,看到了许多地区的贫困与落后,看到了灾荒与饿殍。斯诺后来说,这次旅行是他关注中国命运的“觉醒点”。1933至1938年间,斯诺担任了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新闻系讲师。他与中国有着特殊的感情。直到1941年,斯诺才离开生活了13年的中国,返回美国。新中国成立后,斯诺又于1960年、1964年和1970年三次回中国访问,持续时间均较长。在中美关系长期紧张,两国互相敌视,几乎没有美国人能进入中国的那一段非常时期,斯诺能数次访华,
确实是格外引人注目的礼遇,显然这是由于他与中共领导人在延安时期建立的特殊关系与友谊。这与《西行漫记》向世界介绍红军,宣传陕北根据地的功劳是分不开的。而在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由于麦卡锡主义的盛行,斯诺也遭受到很大的压力。1951年,中国政府领导人就曾邀请斯诺旧地重游,在当时的政治气候下显然无法成行。直到1959年,他重访中国的愿望才于次年得以实现。斯诺也是一位著名摄影家。1930年,斯诺在登临泰山时,就拍摄了不少风光照片。在《西行漫记》一书中,有许多他自己拍摄的照片。这些照片是红军根据地首次接受外国人拍摄的第一手资料,根据地以外的人能看到这些照片是很不容易的,今天看来也还是十分珍贵的。除了自己拍摄外,斯诺还获得允许,翻拍了经过长征残存下来的一些珍贵的资料照片。这些照片记录了红军被迫从中国东南部的江西苏区撤退到陕西新根据地之前的一些人物和事件。《西行漫记》因此集中收录了一大批延安根据地中共领导人的图片,以及毛泽东的夫人贺子珍的照片,还有士兵、平民和儿童的一些留影。虽然当时和后来陕北根据地的其他摄影师拍摄了一大批珍贵照片,但由斯诺拍摄的这些照片无疑更具有特殊历史意义。斯诺一生共写了11部著作,大多是长篇纪实和新闻报道类的。内容多数是根据在中国采访而来。斯诺1972年2月15日在瑞士日内瓦郊区埃辛斯村去世,两天后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斯诺病重时,中国派出医疗小组,专程飞赴日内瓦为他治疗。斯诺在临逝世前,曾收到了白宫邀请他作为“总统特使”到中国访问的信,他拒绝了。临终时,他还不忘中国。他说:“我热爱中国。”并留下遗嘱,要求把自己的一半骨灰安放在北京大学的未名湖畔。斯诺去世后,他的夫人把他的一半骨灰带到中国,安葬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畔一个小花园中。斯诺以他的笔粉碎了“赤匪神话”,赢得了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和尊重。毛泽东曾经这样评价斯诺为中国所做的一切,他说:“我们将永远记得他曾为中国做过一件巨大的工作。他是为建立(中美)友好关系铺平道路的第一个人。”毛泽东在唁电中称:“斯诺先生是中国人民的朋友,他一生为增进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将永远活在中国人民心中。”9.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2、3、4段通过对传主的语言描写,揭示了斯诺成为20世纪享誉世界的著名记者的思想基础,对后文叙述他与中国的关系起到烘托作用。B.斯诺在《西行漫记》一书中,用了许多照片。这些照片有许多他自己拍摄的,也有翻拍的长征残存下来的一些珍贵的资料照片,还有一大批延安根据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图片,还有士兵、平民和儿童的一些留影。
C.新中国成立后,斯诺又于1960年、1964年和1970年三次回中国访问,其中一次是在中国政府领导人发出邀请后的第十个年头上,他重访中国的愿望才得以实现。D.中国和中国革命促进了斯诺的成长和发展,斯诺也成为中国人民的朋友和中国革命的支持者和宣传者。E.传记结尾引用毛泽东的话,高度概括了斯诺对中国革命所做出的重大贡献,是全文的点睛之笔,不可或缺。解析A项,无“烘托”作用;B项,陈述不当,原文并未表明《西行漫记》中有斯诺翻拍的经过长征残存下来的资料照片;E项,“不可或缺”绝对化。答案CD10.从斯诺的生活经历来看,形成他的全球性的“生活方式”的基础有哪些?请简要分析。解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本题的答题区间在2~4段。第2段主要说明童年时代的报馆的见闻,在斯诺的幼小心灵里播下了种子;第3段主要说明童年的暑假旅行使他品尝到艰苦探险的乐趣;第4段主要说明《悲惨世界》对他的巨大影响。参考答案①童年时报馆的见闻,使他产生了对新闻工作者的敬慕,在斯诺的幼小心灵里播下了种子。②童年暑假期间的旅行经历,使他品尝到艰苦探险的乐趣,知道大自然和人生竟是如此丰富多彩,坚定地下决心要航海跨越太平洋。③在《悲惨世界》一书中发现了某些外国人物,使他想起一些工人和失业者(体面人物心中的“流浪汉”)。打开了一个思想意识和各种重大道德政治问题的陌生的新世界,卷进了一个遥远而又轰轰烈烈的历史时代中。11.对斯诺与中国的关系的叙述,表现出了他对中国怎样的情感态度?请全面归纳。解析本题的答题范围在5~10段。答题时可按照总分结构作答。有的要点可直接从文中提取,而有的要点需要整合概括。第5段可提取“他迷恋于中国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传统”;第6段主要表现他同情中国人民的苦难,关注中国命运;第7、8段主要表现他不惧压力,维护与中国的友谊;由第10段最后两句说明他热爱中国,还要把骨灰安放在中国,可见他对中国的感情。参考答案热爱中国。①迷恋于中国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传统;②同情中国人民的苦难;③关注中国命运;④支持中国革命;⑤不惧压力,维护与中国的友谊;⑥把中国当作第二故乡。12.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说:“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请你就这两种精神中的一种,结合这篇传记,阐明你的观点。解析解答此题必须先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文意分析,国际主义侧重世界无产阶级的团结互助;共产主义侧重为实现人类理想的社会制度而奋斗。
参考答案(1)国际主义精神是一种思想,它要求无产阶级坚持国际团结,相互支持,相互援助。斯诺作为一个有良知的记者,没有意识形态的偏见,怀着对中国人民苦难的同情,支持中国抗日战争,向世界报道中国共产党抗日的事迹,体现的就是一种国际主义精神。当今,每当世界其他国家遇到一些重大灾难,中国作为一个勇于担当的大国,及时伸出援助之手,也是国际主义精神的体现。(2)共产主义精神是忠于共产主义事业,为无产阶级和人类的解放事业而奋斗献身的精神,它要求我们要像斯诺那样胸怀远大的理想,要像白求恩那样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要像雷锋那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像杨善洲那样先人后己、大公无私,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努力奋斗。三、语言运用1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这些事件相连地发生, 。 。 。 。 ,我为我祖国的将来担心,开始认识大家都有救国的责任。 ①我甚至现在还能记得这小册子的开头第一句:“呜呼,中国将亡矣。”②在这个时期,我开始有了一些政治认识,尤其是我读了一个谈到瓜分中国的小册子③它讲到日本的占领高丽与台湾,中国的失去安南、缅甸④给予我的已经反叛的青年头脑以一个永久的印象⑤当我读了这本书之后A.②③④⑤② B.④②①③⑤C.④②⑤①③D.②④①③⑤解析从语意连贯上看,④的主语是横线前的“这些事件”,排除A、D两项。从其他句子看,③中的“它”,⑤中的“这本书”均指的是②中的“小册子”,而且⑤和横线后的句子关系紧密,排除C项。答案B14.把下面一段文字组合成一个长句,可以增删词语,但不能改变原意。胸怀天下,壮志凌云,是中华民族志士共同的精神特质。从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到毛泽东的“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不少名言都体现了这一特质。解析短句变长句首先可确定一个句子主干,然后把其他句子变作修饰成分。
答案示例(1)从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到毛泽东的“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不少名言都体现了中华民族志士胸怀天下、壮志凌云这一共同的精神特质。(2)从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到毛泽东的“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不少名言都体现了中华民族志士共同的精神特质:胸怀天下,壮志凌云。(3)中华民族志士胸怀天下、壮志凌云这一共同的精神特质可以从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到毛泽东的“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等不少名言中体现出来。15.某校高二(6)班要召开“我的梦·中国梦”的主题班会,请你以班会主持人的身份,写一段开场白。要求:①主题鲜明,将“我的梦”与“中国梦”有机结合起来;②符合班会主持人的身份;③80字左右。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解析开场白要紧扣主题,篇幅简短,有鼓动性。答案示例千千万万个“我的梦”汇聚成一个“中国梦”,伟大“中国梦”的实现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努力付出。请问同学们,如何通过实现你的梦来为“中国梦”的实现助力?请畅所欲言!16.仿照下面的示例,以“选择”为话题,续写两句话。选择高耸入云的峭崖,便需有“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信念; , ; , 。 解析要有诗句的引用,要能够体现“选择”的主题。参考答案选择波涌浪滚的大海 便需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壮志豪情 选择寒风劲厉的荒漠 便需有“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博大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