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我者父母也,知我者鲍叔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管仲生平及管鲍之交,提高学生对课文的概括分析能力。过程与方法分析课文,学生研习古今传记区别。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探究研习体会管鲍友谊。教学重点管仲政治失意,在鲍叔帮助下积极面对,终获成功。教学难点了解古代传记与现代传记在内容与写法上的区别。教学过程一、导入鲁迅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可见知己难得。漫溯历史长河,既有结为刎颈之交的廉颇和蔺相如,又有高山流水谢知音的伯牙与钟子期,而春秋时齐国人管仲和鲍叔牙也留下了一段让人津津乐道的佳话,世称“管鲍之交”。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学习《管仲列传》来了解这段友谊。二、走进人物1、司马迁(前145或前135—前87?),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一说山西河津)人,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史圣”。他最大的贡献是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史记》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完成的《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对后世影响巨大。2、管仲(约前723或前716-前645)名夷吾,谥曰“敬仲”
,汉族,颍上(今属安徽)人,史称管子。春秋时期齐国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周穆王的后代。管仲少时丧父,老母在堂,生活贫苦,不得不过早地挑起家庭重担,为维持生计,与鲍叔牙合伙经商;后从军,到齐国,几经曲折,经鲍叔牙力荐,为齐国上卿(即丞相),被称为“春秋第一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所以又说“管夷吾举于士”。管仲的言论见于《国语·齐语》,另有《管子》一书传世。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读准读音,疏通文意。2、文章脉络第一部分(1):总写了管仲四个不同时期的生活经历。第二部分(2-3):管鲍之交。鲍叔是司马迁心目中理想的知己,他处处为朋友着想,胸襟坦荡,既敬管仲,又以身下之,不仅知人,且知己。第三部分:(4-6)叙述管仲的政绩。第4段:管仲在齐采取的一系列政治措施。第5段:写其政治外交活动。第6段:从侧面写齐人对他的拥护。第四部分(7-8):论赞部分。第7段:揭示其取材的目的。第8段:对孔子的观点提出质疑,赞颂管仲杰出的治国才能。四、合作探究1、管仲在谈到与鲍叔的友谊时,用了五个排比句。这五个排比句表达了管仲对鲍叔怎样的情感?明确:表达了对鲍叔知己的感激之情。五个排比简单有力地概述了鲍叔对管仲的理解、支持和帮助。管仲认为自己虽是父母所生,但最了解自己的还是朋友鲍叔,鲍叔恩同父母在了解自己方面超过父母。这是对鲍叔最高赞美,最大感激。2、联系所学传记,说说古代传记与现代传记在内容与写法上有何区别。内容上:(1)古代在写人上、思想内容上多深入儒家道德观,而现代传记会打上现代思想的烙印。(2)古代传记不一定对人物行为做动机阐述,现代传记一般要强调对人物的行为作动机的阐述。
写法上:(1)古代传记一般篇幅短小,对人物生平不作全面记叙描写,对人物心理活动一般不展开描写。(2)古代传记无论篇幅长短,都比较注重人物性格的刻画。(3)古代传记在写作上还注重人物对话和作者的抒情。3、司马迁为管仲立传目的是什么?明确:(1)礼赞朋友相知的知己之情。(2)希望身边能有个像鲍叔那样的知己(知音)(3)对齐桓公任人唯贤的神往(渴望贤主)五、写作特色1、语言雅洁,整齐中蕴含变化。2、善于取舍材料,主题鲜明。六、拓展迁移一个关于友谊的故事歌德和席勒同是德国伟大的有才华的诗人,两人生活在同一时代,尽管性格、生活遭遇迥然不同,但他们结下了深厚友谊。在席勒的影响下,歌德完成了《浮士德》等长诗的写作,两人又合写了许多讽刺短诗。当歌德听到席勒的死讯时,他悲痛极了,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如今我失去了朋友,所以我的存在也丧失了一半。”歌德的话道出了一个哲理:好朋友是自己生命的一半。七、布置作业1、完善训练案内容。2、品味完课文后,你如何评价管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