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政以德复习资料[1]
加入VIP免费下载

为政以德复习资料[1]

ID:1181484

大小:117 KB

页数:15页

时间:2022-07-1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论语(选读)》高考复习资料之一:为政以德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重要思想陈述(1)“为政以德”:“德”和“礼”是孔子政治的主要主张。“为政以德”是对执政者的素养、执政的方法提出的要求。要求执政者实行“仁政”:A以民为本,对百姓不能过分地压迫剥削,应在富民的同时教化百姓;B执政者应用自身的德行给百姓作示范,建立一定的道德标准来规范人的行为,以实现社会的稳定。(后人评价:孔子的“德治”是建立在“人治”的基础上的一种政治理想体系,与今天的“以德治国”有本质的区别。它虽在一定程度上对统治者有约束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它作为“法治”的辅佐,用道德标准来规范统治者和百姓的行为,以维护社会性稳定,有积极意义。)(2)“民生与教化”:孔子高唱仁爱赞歌的同时不忽视老百姓的温饱。子贡问政时,孔子先强调“足食”再强调“教之”。在孔子的思想中,物质与精神不容忽视而更倾向于精神,当两者必选其一时,孔子做出“去食”的选择,这体现了儒家“舍生取义”的思想主张。(3)“先富后教”:孔子提出“富民”和“教民”的思想,而且是“先富后教”,这是正确的。但这并不是说“富”比“教”重要。在孔子的观念中,教化百姓始终是十分重要的问题。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两者没有矛盾,反映出孔子治国思想的两层意思。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就要保证百姓的基本生活,这是基础,所以提倡“富之”;孔子又主张治国以“礼”,就要重视“教化”,使百姓遵守“礼”,就要提倡百姓有一种精神力量,重视人的基本准则。(4)“均无贫”与“均贫富”:“均贫富”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是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均无贫”是孔子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一致,不是均贫富,而是上下各得其分。课后练习训练1孔子认为政治上最重要的事情是养生、送死和祭祀。统治者要“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他反对横征暴敛,认为“苛政猛于虎”。他劝鲁哀公减轻人民的赋税,藏富于民:“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这是否表明孔子是主张君民平等、贫富不分的呢?请简述之。(不超过100字)(《为政以德》)2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材料1: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论语》14·5)材料2: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13·6)材料3:逢蒙学射于羿,杀羿。孟子曰:“是亦羿有罪焉……郑人使子濯孺子侵卫,卫使庚公之斯追之。曰:‘吾生矣。’其仆曰:‘夫子曰吾生,何谓也?’曰:‘庚公之斯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学射于我。夫尹公之他,端人也,其取友必端矣。’庚公之斯至,曰:‘夫子何为不执弓?’曰:‘小人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学他射于夫子。我不忍以夫子之道,反害夫子。虽然,今日之事,君事也,我不敢废。’抽矢,扣轮,去其金,发乘矢而后反。”(《孟子·离娄下》,有删改)(1)请根据羿和奡的事例简要说一说德和才能的关系。(1分)(2)从上面三则材料里面可以看出后羿被学生逢蒙所杀“不得其死然”,其根本原因在哪里?请作简要分析。(3分)15 3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材料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材料2: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1)季康子和孔子分别持什么治国思想?(1分)(2)这两则材料都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强调儒家学说中的统治者和老百姓之间的什么样的互动关系?《论语(选读)》高考复习资料之二:克己复礼1.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重要思想陈述(1)“礼”的内涵:“礼”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制度,孔子提倡以“伦理”为基础的严格的“等级”制,作为治理国家的规范;二是个之“礼”,即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个人准则,服从于制度之“礼”。(孔子生活的春秋后期,以“宗族嫡长继承制”、“等级制”为核心的“周礼”受到冲击,“礼崩乐坏”,所以孔子竭力提倡“克己复礼”。这就要求个人以“礼”为规范,不违规逾矩。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孔子的这一理论有助于社会的稳定。但后来的统治者借此强化自己的绝对统治,作为压迫百姓的手段。)(2)“礼”与“仁”:在孔子看来,“礼”是一种制度、规范,而“仁”则是“礼”的基础和体现。对统治者来说,要实行“仁政”;对个人来说,要以“仁”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出发点和准则。离开了“仁”,也无所谓“礼”了。(3)克己复礼:孔子所说的“克己复礼”,是在承认个人有一定自由欲望基础上提倡人要克服欲望、约束自己,达到“礼”所规范的要求。孔子“君君、臣臣”的意思主要还是正名分,定等级,而汉代统治者则发展为“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而宋以后,又将维护统治者的意志强化为“天理”,特别是明代后,更绝对否定了个人的一切愿望需求,实行封建专制统治。课后练习训练1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13·3)(1)根据子路的话可以看出子路怎样的性格?(1分)(2)为什么孔子那么强调“正名”的重要性?(3分)2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15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13·3)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17·11)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2·8)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3·12)根据以上几段文字,谈谈你对孔子说的“礼”的理解。《论语(选读)》高考复习资料之三:知其不可而为之1.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重要思想陈述(1)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对孔子的概括,表现出孔子坚持理想、坚持原则、认定目标的执著精神和献身精神。孔子一生坚持朝着自己的理想前进,不管多少艰难险阻,甚至明知理想难以实现,但还是尽自己的力量坚持到底。这种精神是儒家积极进取思想的集中体现,是孔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担当情怀的体现。古往今来,这种精神曾激励过中华民族无数的仁人志士,如杜甫、苏轼、辛弃疾、陆游、文天祥等。在竞争激烈的今天,这种精神还是值得提倡的。(2)儒道之辩孔子不倡导消极避世,与道家的主张不同。孔子怃然(怅惘失意的样子),一方面为众生滔滔、知音难觅而怅惘;另一方面又坚定不移地坚持着自己的济世思想,知其不可而为之,认为天下无道,才更需要自己挺身而出,匡扶正道。应该说“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做人的大道理,我们应该学习孔子这种孜孜不倦的执著精神。接舆把孔子比作凤鸟,对孔子四处奔走,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力量而执著追求的行为进行了讽刺。认为过去的理想已不能实现,当着眼以后,退而修身,保持自身的德行。他的歌词里既包含有对孔子的敬仰之意,又含有对孔子的惋惜之情。而长沮、桀溺从当时社会的黑暗程度来否定孔子的这种作法,觉得他的主张难以拯救社会现实,但并不否定孔子的这种精神。孔子十分看重这些不愿在乱世中做“中流砥柱”的隐士,知道他们不是等闲之辈,很想和他们交流。课后练习训练1.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问于桀溺,桀溺曰:“了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18·6)孔子是怎样理解桀溺所言之“津”的?孔子的回答体现了孔子怎样的处世态度?你赞同吗?2.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1)从楚狂接舆的歌词中可看出接舆对孔子持什么态度?(2分)(2)你是如何看待此时的行为的呢?《论语(选读)》高考复习资料之四:仁者爱人15 1.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矣。”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重要思想陈述(1)“仁”的内涵:“仁”的基本要点是“爱人”,而其具体体现则包含方方面面,诸如“教悌、谨信、爱众、亲仁、忠恕、博施济众、体谅人而不强加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重视人、关心弱者、珍爱生命等。“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核心。(2)“仁爱”与“兼爱”:孔子的“仁爱”是建立在“礼”的基础上,也是以“礼”为原则和指导的,所孔子提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以亲情为纽带,推己及人,从家庭亲人到整个社会,实现“仁爱”。墨子的“兼爱”则是建立在所有人平等的基础上,人与人之间互相友爱,利益共享。显然这是一种理想主义的观点,在阶级社会里,是难以实现的。(3)孔子的仁爱观:孔子的“仁”是以大的原则为前提,即保证国家稳定、百姓安生。而具体应从小事做起,落实到个人的一切行为中。如孔子对管仲的评价:孔子一方面肯定管仲在维护天下一统方面的贡献,肯定其为“仁者”,看到了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九合诸侯,匡正天下的突出贡献;另一方面,孔子否定管仲“知礼”,指责管仲超越了一个臣子的本分,也像国君一样建立“三归”、“反坫”、“塞门”。(4)推己及人:孔子的仁爱把孝悌视为根本,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这是他实践仁的方法,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在考虑自己的同时要想到其的他的人。在这里孔子并没有否定个人的利益,只是强调一定要由自己的难处或愿望想到别人的难处愿望,并尽力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同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其实了也就是所谓的“忠恕”之道。课后练习训练1.阅读《论语》中的两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仁者爱人》)(一)“然则管仲知礼乎?”(子)曰:“邦君树塞门,管仲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仲亦有反坫。管仲而知礼,孰不知礼?”(《论语》3.22)(二)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论语》14.17)(1)从这两段文字看,孔子是如何评价管仲这个人物的?(2)从孔子的评价中可以看出孔子“仁”的含义是怎样的?2.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总问题。(4分)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1)《论语·子路》“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中的“言必信,行必果”和所选语段中哪个词对应?“硁硁然”之“小人”又和哪个词对应?(1分)15 (2)从这段文字中,可见孔子确立了一个真正仁者的标准,在做一个真正仁者的问题上,他反对什么,推崇什么?(3分)3.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1)子路和颜渊的理想分别有一个比较局限的范围,那么他们的理想分别局限于什么范围?(1分)(2)三人中谁的志向才最接近真正仁者的标准?为什么?(3分)《论语(选读)》高考复习资料之五:君子之风1.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重要思想陈述1.君子之风:君子之风即儒家心目中的“君子”必须具备的吕质,包括“道”、“德”、“仁”、“义”、“礼”、“信”等为核心的政治、道德素质及“六艺”的知识技能素质。具体有正确处理“利”与“义”的关系,能以生命捍卫仁义,不以个人利益为重,不以非正当手段去追求富贵名利,重视个人修养,追求内涵与外表的统一等。这些品质对我们今天的个人修养、追求完美人格有借鉴意义。2.“浮云”的比喻义:“浮云”的比喻,形象地表明孔子的富贵金钱观。正当的富贵、金钱是人追求创造得来的,用不正当手段谋得的富贵、金钱是可耻的,而且终有被暴露、清算的一天。《红楼梦》中用“好了歌”来形象阐明金钱、富贵对人生来说犹如“过眼烟云”。杜甫的《丹青引》中写道:“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3.孔子的义利观: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只是“见利思义”,反对见利忘义,并不反对正当的求利。孔子认为利要服从义,要重义轻利。可见孔子倡导诚信经商。4.仁者和智者:孔子所说的“仁者”和“智者”不是一般的人,而是那些有修养的“君子”。孔子希望人们都能做到“智”与“仁”,只要具备了这些品质,就能适应当时社会的要求。以山水形容仁者智者,形象生动而深刻。仁厚的人安于义理,仁慈宽容而不易冲动,性情好静就像山一样稳重不迂;有智慧的人通晓事理,反应敏捷而又思想活跃,性情好动就像水不停地流一样。课后练习训练1.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根据上述章节,简要分析孔子教育思想的特点。2.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15 (1)请写出这一章所包含的两个成语(1分)(2)有人认为“患得之”一句有脱文,应该是“患不得之”。你是否认同这种说法?为什么?(3分)3.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子曰:“君子义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请根据以上章节,概括“君子”的基本品格。4.阅读下面两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孔子说:“智者乐水”,老子说:“上善若水”。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5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曾子曰:“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桀溺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士”是古代很重要的一类人,上面三个章节中,四次提到“士”。从精神品格上看,哪两种“士”最接近?为什么?6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针对棘子成的认识,子贡提出了怎样的观点?请从现实生活中,为子贡的观点提供论《论语(选读)》高考复习资料之六:周而不比1.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重要思想陈述1.周而不比:周而不比是“群而不党”、“和而不同”,即交往应有一定原则,出于正当的目的,普遍团结人而不搞宗派,与众人和谐相处,不拉小团体,不结党营私。要做周而不比,一要胸襟宽广,“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二要以道义为重,做人讲忠信,办事讲原则不以惟利是图。择友标准:友直、友谅、友多闻,应该与正直、诚信、博学多闻的朋友交往,而不是与谄媚逢迎、虚伪不一、夸夸其谈的人相交。交往方式: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交往尽度: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2.矜而不争:孔子认为君子有“仁德”之心,君子不争,不是说没有进取心,而是有进取心但不计斤斤计较。君子在集体生活中,与他人和睦相处,关系融洽,为公共利益,为多数人的利益而团结一致,而耻于与少数人拉帮结派、相互勾结。3.“以直报怨”:“以直报怨”15 即当面直其怨,不必迂回曲折,旁敲侧击,而应单刀直入,以直言相告自己的愤怨;相对而言“以德相报”显得宽厚;法家的“以牙还牙”“以怨报怨”显得太偏狭。冤冤相报,不利于社会稳定,以直报怨应该是较高的一种境界。课后练习训练1.阅读下面几条语录,回答问题(4分)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久而敬之”的“之”所指代的对象就有两种说法:一说指晏子,一说指晏所交之人。你认为哪中说法更为合理?请陈述理由。2.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群而不党”是儒家推崇的交往观。“周而不比”“比而不周”及“矜而不争”也是孔子论及的交往方式。这三中交往方式哪一种和“群而不党”最接近?“群而不党”对当今社会有怎样的现实意义?1.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惠,难矣哉!”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子曰:“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根据上述章节,说说孔子对“言”有几点要求。并就其中一点,说说你的看法。4.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请说说为什么“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就能“远怨”5.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两种出法)(1)这两章都涉及了交友的一个原则。这个原则是什么?你对此怎么看?(2)孔子和曾子的交友之道有什么不同?你怎样评价他们的交友之道?6.在人与人的交往问题上,原始儒家追求友好交往和诚实交往的目标,但孔子同时又以“仁”为标准,不赞成同任何人进行交往。他反对把交往降为党派活动,除主张要“适中交往”外,孔子还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为政》)“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卫灵公》)“人之过也,各于其党。”(《里仁》)。可见,在交往问题上,孔子认为我们不可以放弃自己的意志和立场而依附于他人,甚至把交往蜕变为一种结党营私的活动。对孔子的这种交往观,你是怎么看待的?请结合现实进行分析。(不超过100字)(《周而不比》)《论语(选读)》高考复习资料之七:诲人不倦1.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15 。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重要思想陈述1.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指根据不同人的不同基础、不同个性采取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孔子教学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充分了解学生德行、才智、个性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在宏观上把握上,他按照学生的爱好和特长进行分科教育,定向培养,使学生身通六艺,却各有所长。就具体的教学过程而言,孔子则对学样的问题视不同对象给出不同的回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和个性特点,以利于学生发挥各自的才能去学习,去践履。2.述而不作:“述而不作”是指只综合、阐述和宣传古代前贤的理论、学说、主张,而不创新立异、自立新说。这是孔子谦虚的说法,跟他的政治倾向有关。孔子提倡“复礼”,向往周朝的礼仪、制度、文化,而当时的现实是“礼崩乐坏”,所以他更认为要大力宣扬古代文化。“述而不作”一方面说明孔子“复古”的政治立场,以古代礼乐作为最高的标准;另一方面,孔子在综述古代文化中形成自己的体系,有创新,并非“传声筒”。3.启发式教育:孔子的启发式教育体现在“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正在积极思考,急于解决而又尚未弄清楚的矛盾心理状态,孔子认为这时教师应对学生思考的问题的方法适时给以指导,帮助学生开启思路,这就是“启”;“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已经有一段时间的思考,但尚未成熟,处于想说又难以表达的一种矛盾心理状态,孔子认为这时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思路,弄清事物的本质属性,然后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发”。孔子的启发式教学,不仅生动地表现出孔子进行启发式教学法的完整过程,而且还深刻地揭示出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时将出现的两种矛盾心理状态,以及这两种矛盾的正确处理方法。4.有教无类:有教无类指对教育对象一视同仁、没有区别。课后练习训练1.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1)“礼后()乎?”先在括号中填入省略的内容,然后翻译这句话。(2)“子曰:‘始可与言《诗》已矣。’”孔子这样说的前提是什么?为什么孔子此时觉得可以与子夏言《诗》了?2.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1)面对子夏带有刁难性的问题,孔子是如何启发教育他的?(2)本来是孔子在启发子夏,可为什么孔子却说“启予者商也”?3.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15 面对子路、冉有的同一问题,孔子的回答是完全不同的,这使得站在一旁的公西华很困惑。孔子的解释体现了他怎样的教育思想?如果子贡问同样的问题,孔子会如何回答?为什么?对孔子的这种教育思想,你有什么体会?《论语(选读)》高考复习资料之八:高山仰止1、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重要思想陈述1.高山仰止“高山仰止,景行则止”出自《诗经·小雅·车辖》。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专门引以赞美孔子:“《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则止。虽不能及,心向往之”汉郑玄注解说:“古人有德者则仰慕之,有明行者则行之。”郑把“高山”比喻为崇高的道德,“仰”是仰慕;“景行”是“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为,是人们运行的准则。宋朱熹则解释说:“仰,瞻望也。景行,大道也。高山则可仰,景行则可行。”朱熹说“高山”,就是人们平时仰望的高山,没有什么喻义;而“景行”是大道、大路,“景行则止”是说大道可供人们行走。一个崇高的可以,一个直白的可以。对“止”,都解释为语助词,看来没有什么异议。2.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最为精练地表达了儒者对于出仕与退隐、入世与出世、进与退的政治选择与人生态度。里面所蕴涵的,一方面是进退之间深刻的矛盾性,令一方面也显示了儒学通权达变的思想方法和精神气度。3.割鸡焉用牛刀孔子的本来意思是说,“治理一个小小的县城,怎么用得着礼乐之道这种治国的方略呢”。我们现在已经不能确知孔子到底是在跟子游开玩笑还是一时失言,但子游“当仁,不让于师”的精神和孔子师生之间的畅所欲言的风貌却跃然纸上。从子游的答辩词来看,有时候,杀鸡用一用牛刀也未尝不可,虽然是治理一个小县城,也应该与治理一个国家同步,因为其性质是一样的,总是在上位的人学了礼乐就会懂得爱人,在下位的人学了礼乐就容易使唤,只要目的能够达到,用鸡刀与牛刀有什么关系呢?孔子完全同意子游的看法,所以立即表态修正,向学生们宣布自己的错误。4.墙子贡在回答叔孙武叔“子贡贤于仲尼”时把自己比做一堵齐肩高的墙,人们只需要在外面把头一伸,自己内部的一切就尽在眼中了,而孔子则不同,他的“墙”非常高,如果你自己找不到门进去,里面的“宗庙之美”“百官之富”你根本就不知道。叔孙武叔之所以说子贡比孔子贤,是因为他只能看到子贡这个“矮围墙”里的东西,孔子的“围墙”里有什么,他连门都没有找到。所谓“深者见深,浅者见浅”,对于我们而言,当尚未进入一个门时,切勿妄加评论,以免贻笑大方。5.《论语》中叠句形式与《论语》语体特点的关系:《论语》中的叠句多为感叹句和祈使句。这类句子的重叠使用可进一步强化语气和感情色彩,有极强的感染力,处处表现出孔子浓烈的爱生之情。这与《论语》语录体有关。语录体是以人物在一定生活情景下的对话形式的体裁,这些对话多为口语化,富有生活气息。如孔子看到学生志向高远,文采斐然,情不自禁说道:“归与!归与!”由衷的喜悦溢于言表。子路非常刚强,但有勇无谋,孔子唯恐他不会有好的结果,说:“若由也,不得其死然。”话里是老师深深的忧虑和牵挂。课后练习训练1.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15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当孔子去探望生病的伯牛时,孔子的话语中充满了痛苦和无奈。得以充分表达这种情绪的修辞手法是什么?2.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不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孔子通过平时的言行赢得了学生们的喜爱和崇敬。请结合上面三段谈谈其理由,并作简要分析。《论语(选读)》高考复习资料之九:沂水春风“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重要思想陈述1.子路之智及性格子路:有抱负,坦诚,性格也比较鲁莽、轻率。子路是希望受命于危难之际,通过自己三年努力而达到大治。他的回答,充分体现了他的志向远大、信心十足,有大政治家的气魄。1.冉有之志及性格冉有: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他从老师的笑中意识到了老师对子路的批评,懂得了“为国以礼”的道理,因此说自己只能治理一个小国家,并且还只能解决吃的问题,礼乐教化的事有待君子来解决。可见他既想有所作为,又不愿对自己估计过高。2.公西华之志及性格公西华:谦恭有礼,娴于辞令。他有志于礼乐教化的事,但因冉有刚刚说到“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为避免以君子自居,他先谦虚一番,说“非曰能之,愿学焉”,然后委婉地说出自己的志向。3.曾皙之志及性格曾皙:温文尔雅,谦恭安详。他的理想是礼乐治天下,即实行“仁政”,实现太平社会。他的志向最为高远,且性格放达洒脱。4.吾与点也曾点所向往的是一种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生活,与朋友、学生一起,沐浴春风,咏诗论文,将富贵名利等世俗的东西和救世为民之志向全抛之脑外。这对久在政治、官场、交际生活中浪迹的孔子来说,是一种自然回归,对政治生厌、理想破灭的孔子来说是一种放松和解脱,但是孔子又是“知其不可而为之”,坚持理想的人,难以抛弃自己的追求,只能向往而已,所以引起了他的赞赏和感叹。6.《沂水春风》中的孔子形象孔子循循善诱、启发开导。他能结合自,拉近与学生距离,表现平等,消除学生顾虑,引导学生发言言志。对学生回答善于区别评价,即使对令他不满意的回答,也不直接批评,而用神情来表达。肯定赞扬也用“喟然叹曰”表达,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课后练习训练1、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冉有)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公西华)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曾皙)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15 (1)曾皙的志向似乎不符合入世精神,孔子却对他大加赞赏。根据你的理解,分析孔子赞赏曾皙的原因。2.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1)曾点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理想生活图?(2)你赞同曾点的理想吗?《论语(选读)》高考复习资料之十:中庸之道1.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子曰:“乡原,德之贼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重要思想陈述1.中庸之道的内涵:中庸之道是一种温和主义,有持中、稳健、理性、包容、调和的特色,适用于社会改良和社会稳定。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①强调处事有“度”,过犹不及。就是说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选择一个正确的立脚点,既反对过头,又反对不及。“不及”是没有达到“中”,其根源在于太拘谨、保守;“过”则是超过了“中”,其原因在于太放纵、激进。两者尽管趋向相反,但都违背了客规律,都偏离了中道而走向了极端。孔子认为立脚点应该是仁义之道。②强调符合社会人生常道,做到合情合理。与人交往要有度,符合道义的就去做,不符合道义的就不做。中要努力做到合情合理就够了,就是一个君子了。③强调取两用中,温和处事。真正的中庸是不偏于狂,也不偏于狷,人的气质、德行、作风都不偏于任何一方,对立的双方应互相牵制,互相补充,这样才符合中庸。④强调“权”的重要性。“权”是通权达变,一切事物在按照常规不断变化发展的同时,可能出现某些意想不到的反常情况。而中庸之道必须与之相适应,所以,当在具体实践中运用“中”这一基本原则时,还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有所变通。2.和而不同:事物通过变革达到实质上的统一或协调状态,叫做“和”;掩盖或否定事物的矛盾,只求表面上的整齐一致,谓之“同”。君子可以与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物都必须经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从来不人云亦云,盲目附和;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原则。3.“中庸”与“和”的精神实质:“中庸”、“和”的精神实质是要求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对待社会问题时要依据道德原则保持中立态度,考虑问题全面,不走极端,对人宽容大度,这样可以使人与人之间关系保持稳定,有利社会安定。在今天建设“和谐社会”进程中,有借鉴意义。课后练习训练1.阅读《淮南子》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子路撜溺(拯救溺水者)而受牛谢。孔子曰:“鲁国必好救人于患。”子贡赎人而不受金于府。孔子曰:“鲁国不复赎人矣。子路受而劝德,子贡让而止善。”15 (1)对子路和子贡的不同做法,孔子赞同子路而否定子贡。结合《论语》所学,你认为孔子是依据什么来评判的?(2)你赞同谁的做法?请简述理由。2.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1)概括孔子中庸之道的内涵。(2)“中庸”的思想与“折中主义”有什么区别?3.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曰:“乡原,德之贼也。”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孔子把人分成了哪几类?你愿意与其中的哪一类交往?请结合上述语录,简要说说理由。4.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1)孔子所恶的四种人与子贡所恶的人有所不同,这与他们对人的要求不同有关。请简要说明不之处。(2)从选用的语录来看,孔子认为作为一个君子,应具备哪些品质?《论语》选读答案为政以德参考:不是。孔子主张的不是均贫富,而是上下各得其分,于统治者而言,是“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对百姓是需要教育的:“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教什么?教之以礼、信、孝悌。参考:道德为根本,才能为道德所用才是善用,反之为误用。人们不重视道德而重才能,因为只看到才能的功效而勿视才能违背道德所用时的危害。参考:根本原因在后羿自己,不在学生。(1分)后羿没有注重对学生进行道德审查和道德教化,对学生缺少道德上的约束力。(1分)后羿自己本身也没有做好学生的道德模范,对学生没有形成道德上的感召力量。(1分参考:季康子:以法治国(法治)。孔子:以德治国(德治)参考:比喻。(1分)统治者是老百姓效仿和学习的对象,老百姓是被统治者影响和教化的对象。(1分)一个好的统治者应该成为老百姓的道德模范,并且还要主要用自己的德行来引导、教育、感化老百姓,改造思想,移风易俗,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而不是靠刑罚手段来强制实施统治。(1分)参考:子路对孔子的回答不苟同,并且说孔子的观点何其迂腐,表现了他直率、淳朴的性格。克己复礼参考:①正名是当时的社会所需。孔子所处的年代,虽然周天子尚在,但礼乐已崩坏,当时的社会现实已不符合西周的制度,孔子认为“名”和“实”混乱就会引起混乱,礼乐就不能复兴。(1分)②正名寄托了孔子的政治理想。孔子想用“名”(周礼怕规定)去纠正已经改变或正在改变的“实”。③“正名”实际上是解决治国的指导思想问题。参考:①“礼”以“仁”为内核,孔子讲的“礼”就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礼,不但讲制度、讲15 规范,还要讲带着仁爱之心去执行这些规范。(2分)②对个人而言,“礼”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的根本,是一种自身修养,既包括内在的道德水平,又包括外在的礼仪。(1分)③遵循礼义,不应只表现在形式上,而且要发自内心,讲究诚意。(1分)知其不可而为之参考:①孔子不倡导消极避世之“津”,与道家的主张不同。(1分)②孔子怃然,一方面为众生滔滔,知音难觅而怅惘;另一方面又坚定不移地坚持自己的济世思想,知其不可而为之,认为天下无道,才更需要自己挺身而出,匡扶正道。(2分)③应该说“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做人的大道理,我们也应该学习孔子这种孜孜不倦的执著精神,做事情时应该艰苦努力,有一点锲而不舍的精神。(1分)参考:接舆把孔子比作凤鸟,对孔子四处奔走,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力量而执著追求的行为进行了讽刺。认为过去的理想已不能实现,当着眼以后,退而修身,保持自身的德行。歌词里既包含有对孔子的敬仰,又含有对孔子的惋惜。参考:孔子为自己的信念与理想而努力,周游列国、执著不易,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入世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但是具体做法不敢苟同,要因时因地因世而异。仁者爱人参考:认为管仲不知礼,肯定管仲有仁德。参考:一方面,孔子认为,要治国平天下必须德才兼备;另一方面,孔子认为,像管仲这样能够“尊王攘夷”,反对使用暴力,使社会安定的人,就不必像匹夫匹妇那样,斤斤计较他的节操与信用。可见孔子“仁”的标准是能维护王权、爱护百姓,而不必拘于小信。当然,孔子肯定管仲仁德而否认管仲知礼,也表明了孔子的仁和礼之间存在着矛盾。参考:“言必信,行必果”:“为谅”或“谅”;“小人”:“匹夫匹妇”。参考:①他反对一个真正仁者只善于拘泥小节小信,也反对人们只从小节小信方面来要求一个真正仁者。②他推崇真正仁者就应该是坚守正道,担当大任,思量大事,化育万民,泽被后世的大人和君子。③管仲在春秋诸侯争霸中,多次促成齐桓公召集诸侯国的盟会,不用武力,“尊王攘夷”,“匡正天下,保存中原文化,不以“事其主不忠”的一时过错为意。他才是真正的仁者。参考:子路局限于与朋友交往的范围内,颜渊局限于与个人修养的范围内。参考:孔子。因为真正仁者是“泛爱众,而亲仁”“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孔子之志表现出来的是心怀天下,为天下人着想,是无私无我的博大真诚的仁心仁术,故夫子之志才最接近真正仁者的标准。君子之风参考:重视思想道德教育,把它放在首位。如第一章,先是“孝弟”“谨信”“爱众亲仁”,在此基础上,才是“学文”;第二章,也是先“志道”“据德”“依仁”,然后才是“游艺”。参考:患得患失、无所不至参考:认同。前文是“未得”,这里当是“患不得”,也照应后文“既得之,患失之”。(或者:不认同。这里“患得之”的意思是“所忧在于得”,是为如何得到而发愁,即唯恐不得。)参考:安贫乐道、舍生取义、重义轻利。参考:有智慧的人认识和处理问题灵活迅捷而又变动自如,其特点有似于水;“上善若水”是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所以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参考:“士不可以不弘毅”和“辟人之士”中的“士”在精神品格上最接近。前者当指“有志之士”,后者也指怀有与有道德者一起整顿天下的志向的士人。“士志于道”中的士指读书人,“辟世之士”则指隐士。参考:子贡的观点是“文饰如同本质一样重要”。08年奥运开幕式完美的表现形式成功地诠释了奥运理念,也成功展现改革开放三十年后中国实力和人民的精神风貌。15 周而不比参考:我认为“久而敬之”的“之”理解为晏子。“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讲的都是在与人交往中要保持适当距离,为可过分密切,否则就可能自取其辱,关系也不能持久。这也就是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可见,能使别人长时间保持对自己的敬意,是一个人善于交往的表现,其中包含着交往方法、技巧。参考:周而不比。“群而不党”的意思是合群团结但不结党营私,这样的交往观能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参考:①要认真对待自己的言辞。②要“及义”,即要说正经的、有用的话。③要有文采。④不要言过其实。参考:“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的意思就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严于律己”能树立威信,“宽以待人”能建立友谊。这样做自然就不会招致别人的怨恨。参考:原则:朋友相处勿烦琐无度,忠言相劝,不听就作罢。(言之成理)参考:①孔子的交友之道包括忠告、善导、不可则止三方面,强调自主平等真诚的独立人格;曾子从交友的意义出发,强调文章学问在交友中的作用,交友的目的是培养仁德。②两人从不同角度提出交友的态度与方法,孔子从仁德出发,强调交友需要平等真诚;曾子侧重交友的方法。两人追求的要义是一致的。参考:当今社会需要和谐,为了使交往者之间有一种和谐、完美的状态,必须追求友好交往和诚实交往的目标;但在交往中还是应该保持交往主体的独立性,不能把交往活动变成结党营私的活动,因此要选择交往对象,适中交往。诲人不倦参考:第一答:前提是懂得礼和仁的关系了。第二答:仁是行为的基础,礼是行为的内容,而《诗》则是这两者辩证的反映。因为卜商弄清楚了仁和礼的关系,所以孔子觉得可以跟他谈《诗》了。参考:孔子说再好的画也是要画在洁白的底子上,告诫子夏再好的文学也应建立在德行之上,切勿舍本逐末。参考:孔子这里就是在教育学生做人要朴实,要以内在德行为务,少一些外在虚伪的花里胡哨的东西,他一启发,子夏就明白,接受老师的教诲并且能举一反三、启发老师,而老师肯定并谦虚地接受他的这种理解,这是一种让人羡慕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参考:因材施教。闻斯行之。因为孔子认为子贡是一个通情达理之人,他是能够把握好做事的度的。孔子之所以能做到因材施教,是因为他经常分析每个学生的特点,对每一位学生的才能特点、性格特征都心里有数。如“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予不仁”“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等。高山仰止参考:反复。句子的重叠使用可进一步强化语气和感情色彩,有极强的感染力,表现出孔子对伯牛患上这种疾病的悲痛和无奈,表现了对学生的爱。参考:第一,孔子对学生生活上的关心,性格上的理解和引导。第二,孔子不仅希望自己的学生“博学于文”,还希望学生“约之以礼”,更难得的是对学生采取了“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沂水春分参考:原因一:孔子虽提倡积极入世,但多年的奔波,多次的碰壁,让他心灰意冷,曾皙描绘的图景,正与孔子此时“知时而不求为政”的心情契合。原因二:曾皙所阐述的志向正是孔子“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政治理想的写照。参考:描绘了一幅师生暮春郊游的太平盛世的和乐景象参考:赞同:因为曾点勾勒的是一幅太平盛世和乐景象图,他的理想反映了儒家所向往的15 “礼治”的社会境界,表现了曾点安详自得的人生态度。不赞同:曾点缺乏济世大志,反映了他消极避世的思想,而儒家讲究入世,讲究积极进取。中庸之道参考:依据“做事要符合多数人的健康正常生活需要,做到合情合理”的中庸思想。参考:言之成理即可。参考:内涵:以中道行事,不走极端;宽容包纳,和而不同。参考:“中庸”、“和”的精神实质是要求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在对待社会问题时要依据道德原则保持中立态度,考虑问题全面,不走极端,对人宽容大度,这样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保持稳定,有利于社会安定。把它看成“折中主义”是不妥当的。因为,全面看《论语》中关于“中庸”、“和”的论述,可知孔子还提倡“和而不同”,反对“同而不和”,反对无“是非”原则的“乡原”等。参考:①孔子把人分成五类:君子、狂者、狷者、小人、乡愿。②我愿意与君子交往。君子为人处事讲原则,“义之与比”“和而不同”,以人道主义和社会公正为原则,不偏袒,不苟合,符合中庸之道,是一种温和主义;狂狷者有优点,狂放者积极进取,狷介者不肯做坏事,但两端平衡得都不够好;小人“同而不和”,表面打得火热,但骨子里不和谐;乡愿,是不讲原则的好好先生,这种人表面忠厚朴实,实则同流合污,阿世媚俗,是道德的破坏者。参考:孔子更强调人要包容厚道;要讲礼仪;遵守尊卑的秩序;做事要通融,不能固执不通,把无知当作勇敢。子贡更强调做人要诚实、谦逊、尊重他人隐私。参考:孔子认为作为一个君子,需要矜持庄重,但不争强好胜、头角峥嵘;君子举人察言是有原则;君子爱憎分明,爱憎的标准是礼仪。孔子对君子的要求,充分显示了中庸的思想。15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