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语文版语文选修第一课《为政以德》word学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16语文版语文选修第一课《为政以德》word学案

ID:1181578

大小:171.5 KB

页数:10页

时间:2022-07-1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关于《论语》《论语》是孔子生平言论的汇集,对政治、哲学、伦理、道德、教育、文学、艺术等,都有许多深刻、精辟的见解,比较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思想中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在当今,《论语》也有“东方圣经”之称。孔子在立身处世、治学修身、为政治国等方面的理论和智慧在今天仍然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他的“尚德”思想对于青年学子锻造以天下为己任、积极进取、刻苦勤奋、自强不息、仁厚博爱的品格,温、良、恭、俭、让的优雅气度,将有很大帮助。2.关于儒家经典“四书五经”先秦时有“六艺”(学习课程):礼、乐、射、御、书、数。配有教材《诗》《书》《礼》《乐》《易》《春秋》,《庄子》中称为“六经”(此“经”与后来的“经”不同)。西汉时尊儒,将儒家经典称为“经”,设“五经博士”研究传习,由于“乐”失传,所以称“五经”:《诗》《书》《易》《礼》《春秋》。【东汉时加《论语》《孝经》,成为“七经”。唐时,将《礼》分成《周礼》《仪礼》《礼记》三礼,将“春秋三传”列入“七经”之中,作为科举考试内容,称“九经”:《诗》《书》《易》《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后又增加《论语》《孝经》《尔雅》,成为“十二经”。宋时又加《孟子》,成为“十三经”。清代有《十三经注疏》,将原文及前人的注疏合刻,成为儒家经典集大成之作,被认为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典籍”南宋朱熹又将“三礼”合并,从《礼记》中抽出《大学》《中庸》两章,加上《论语》《孟子》称“四书”,又将《易》《诗》《书》《礼》《春秋》称为“五经”,加以“章句”(注疏)、“集注”(综合前人评价),成为“四书五经”3.为政以德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 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1.字音字形(1)冉有仆(pú)(2)道千乘(shènɡ)之国(3)龟玉毁于椟(dú)中(4)则将焉用彼(bǐ)相矣(5)固而近于费(bì)(6)邦分崩(bēnɡ)离析而不能守(7)必偃(yǎn)(8)江山社稷(jì)2.重要词语(1)齐之以刑:整治,整顿(2)有耻且格:至,来。这里指内心归依,心悦诚服(3)子适卫:到(4)庶矣哉:多(5)必不得已而去:表假设,如果(6)节用而爱人:费用,用度(7)无乃尔是过与:责备(8)非吾徒也:同一类的人(9)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批判,指责(10)年饥,用不足:年,收成;饥,年成不好,灾荒(11)盍彻乎:何不(12)使民敬、忠以劝:努力(13)临之以庄,则敬:面对(14)禹、稷躬稼而有天下:亲身从事耕种3.通假字(1)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通“拱”,环抱,环绕 (2)道之以德:通“导”,训导(3)道千乘之国:通“导”,治理(4)无乃尔是过与:通“欤”,语气词,吧4.“以”字的用法(1)道之以政:介词,用(2)使民以时:介词,按(3)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介词,把(4)何以伐为:介词,凭,为(5)则修文德以来之:连词,来,用来(6)以就有道:连词,来(7)使民敬、忠以劝:连词,并且,而且(8)临之以庄:介词,用5.词类活用(1)富之:使动用法,使……富裕(2)足食:使动用法,使……充足(3)于斯二者何先:形容词用作动词,把……放在前面(4)既来之,则安之:都是使动用法,使……来,使……安6.特殊句式(1)齐之以刑:介词结构后置(2)无乃尔是过与:宾语前置(3)君子哉若人:主谓倒装(4)无乃尔是过与:表估计,“恐怕……吧?”(5)何以伐为:表反问,“为什么要……呢?”(6)年饥,用不足,如之何:“对……怎么办”7.文化常识(1)北辰:北极星。从地球看上去位置固定不变,其他星辰围绕它转动。本课比喻统治者。 (2)千乘:一千辆兵车。古时四匹马拉的一辆兵车称一乘,国家的军赋以乘计,拥有车乘的多少,能反映一个国家的大小和强弱。“千乘之国”指国力中等的国家。(3)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古代君主都祭社稷,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4)萧墙:门屏,古代宫室中起掩蔽作用的当门屏障。“萧墙之门”指内部。“祸起萧墙”指祸乱从内部产生。8.成语积累(1)既来之,则安之:原意是既然把他们招抚来,就要把他们安顿下来。后指既然来了,就要在这里安定下来(2)分崩离析:崩塌解体,四分五裂。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3)祸起萧墙:指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4)鸣鼓而攻之:比喻宣布罪状,加以声讨。9.名句积累(1)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2)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3)既来之,则安之。(4)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语段赏析1.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赏析 孔子说:“用政令来训导百姓,用刑罚来整顿百姓,百姓可以免除罪过但没有羞耻心;用道德来训导百姓,用礼教来整顿百姓,百姓就会有羞耻心而内心归依。”这体现了孔子“为政以德”的治国思想,强调了道德的作用。法制在治国中的作用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忽视道德的作用。有时道德能起到法制不能起到的作用,尤其是在主张“以人为本”的中国,它的意义更不可低估,由此可见德治与法治应相辅相成,只有这样中国才能更好地发展。2·1·c·n·j·y 2.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赏析 孔子到卫国,冉有给他赶车。孔子说:“人口很多呀!”冉有说:“人口已经很多了,下一步做什么?”孔子说:“使他们富裕起来。”冉有又说:“已经富裕起来了,下一步做什么?”孔子说:“教育他们。”【这体现了孔子“先富后教”的思想。孔子认为善于治理国家的人首先应想方设法让百姓富裕起来,民富则安乡重家,比较好治理。这种思想不是放弃道德教化,而是先抓经济基础建设,然后再“教之”,即抓精神文明建设。正如管子所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3.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赏析 正因为这样,所以如果远方的人不归服,就整顿礼乐教化来招引他们。把他们招来之后,就要好好安顿他们。只有自修文德,才能怀柔远人。中华民族的文明之所以能够在历次战乱中传承下来,就是因为野蛮民族在用武力征服这片土地的同时,又被这里先进的文明同化了。4.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赏析 老百姓富足了,您怎么会一个人不富足呢?老百姓不富足,您怎么会一个人富足呢?有若的话反映了儒家学派的经济思想,其核心是“富民”。鲁国所征的田税是十分之二的税率,即使如此,国家的财政仍然是十分紧张的。这里,有若的观点是国家削减田税的税率,改行“彻税”,即什一税率,使百姓减轻经济负担。只要百姓富足了,国家就不可能贫穷。反之,如果对百姓征收过甚,这种行为必将造成民不聊生,国家经济衰退。这种以“富民”为核心的经济思想有其值得借鉴的地方。5.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赏析 孔子说:“在位者自身端正,不下命令事情也能行得通;自身不端正,下了命令老百姓也不服从。”统治者只要自身行为端正,治国从政就会易如反掌。孔子的这句话强调的是统治者的表率作用。正人先正己,表率的作用是什么时候都不能忽视的。6.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赏析 您治理国政,哪里用得着杀人呢?您向往善道,百姓也就会从善了。君子的道德好比风,小人的道德好比草。草受风吹拂,一定顺风倒伏。孔子反对杀人,主张“德政”。在上位的人只要善理政事,百姓就不会犯上作乱。这里讲的是有仁德者的所为。那些暴虐的统治者滥行无道,必然会引起百姓的反对。重点研读 1.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二者有没有矛盾?怎样理解“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句话?答案 孔子认为管理一个国家,物质基础是很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取得民众的信任,使全国百姓同心协力,这样才能实现“圣王之治”。因此,“富民”是基础,“信”是“教民”的结果,是实现“圣王之治”的重要保障,二者并不矛盾。“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强调了“民信”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是在特定语境下对教民思想的强调,不能由于他的去“食”留“信”说法就否认了他的“足民”思想。2.孔子说“均无贫”,这个“均”和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意思是否相同?朱熹的《论语集注》把它释为“各得其分”(不同等级地位的人各自得到应该得到的部分),你认为有没有道理?这和《说文解字》“均,平”的解释矛盾吗?答案 不相同。在孔子看来,贫富悬殊的危害要大于贫穷,而“均贫”不是普遍的贫困,而是“均无贫”,即达到共同的富裕。富裕、均平、和谐、安定,使“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这就是孔子希望达到的经济和社会目标。孔子的“均无贫”是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上提出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而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是站在穷人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均”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平”,这是它的词汇义,是抽象的、概括的。在具体的语境中,它的意义就会添加许多临时性的附加成分,由抽象变为具体,由一般变为个别。在“均无贫”和“均贫富”两个不同的句子中含义各不相同。3.通过学习,你认为“政”和“德”、“刑”和“礼”的主要区别在哪里?答案 “政”是为治之具,“刑”是辅治之法。“政刑”只能使百姓远罪而已,“德礼”是不同于“政刑”的手段,可以使百姓日迁善而不自知。孔子主张“为政以德”。他把“德礼”作为治国的根本。合作探究孔子,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而且影响了世界。作为一位先贤圣哲,他不仅得到了中国的纪念和尊重,而且也得到了世界的纪念和尊重。可是,对于这位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你了解他的生平吗?你了解他的思想性格以及伟大的品德吗?请以“走近孔子”为话题,进行一次探究活动。提示 对于孔子,前人已经有了大量的书籍记载,为我们真实地了解孔子的生平、思想,认识其为人,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探究 第一步,购买或者借阅《史记》《孔子家语》,搜集有关孔子生平的研究资料。第二步,阅读《史记》中“孔子世家”部分以及《孔子家语》,同学之间互相合作,扫清词句障碍,疏通文意。第三步,进一步研读《孔子世家》《孔子家语》以及有关孔子生平的研究材料,摘录孔子生平大事,了解孔子的远大理想、政治主张,概括孔子的思想性格,做成卡片。 第四步,利用卡片,画出孔子生平大事年表。第五步,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了解孔子生活的时代特征,初步感知孔子思想产生的必然性、进步意义及其局限性。第六步,写一篇不少于1500字的有关孔子的小传,总结自己对孔子的认识。考点一 通假字【命题规律】在高考试题中,涉及通假字的考查,往往是一道考查实词的题目中有一个选择项涉及这一考点,且多以干扰项的形式出现,难度不高,往往是教材中出现过的。【例题解析】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抉而去之    去:使……离开B.天下宗周宗:祭祀C.我安适归矣适:往,到D.余甚或焉或:通“惑”试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宗:“以……为宗主”“归顺”。答案 B点拨 有通假字的D项是作为干扰项出现的。在阅读中,按字面义解释不通,就应从字音或字形上去寻求本字。解决通假字造成阅读困难的问题,当靠平时识别积累;借助通假字归类表;结合典型例句硬记也是一个办法。但具体运用起来,都要紧扣语境进行,切戒不辨古今,不识通假,以今义释古义。www-2-1-cnjy-com【考点总结】所谓“通假”,就是指古代汉语书面语中音同或音近的字通用和假借的现象,它包括“通用”和“假借”两类。“通用”是指读音相同或相近,而意义也相通的字之间的通用。“假借”是指读音相同或相近,但意义并不相通的字之间的借用。辨别通假字要注意:(1)通假有固定,不能随便与某个音同、音近字通假,如“倍”与“背”通假,但不和“备”“被”通假;(2)不能互假,甲字通乙字,不能倒过来乙字通甲字,如“县”可假为“悬”,反之则不行;(3)有的字按今音读音不同,但古音相同,例“弟子趣之”(《西门豹治邺》)的“趣”通“促”,今天已不同音了。2-1-c-n-j-y考点二 “以”字的用法【命题规律】 (1)“以”是高考题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虚词。(2)出现在考题中的两个“以”字的意义和用法大多都不相同,常见的是两个意义不同的介词或用法不同——一个介词,一个连词。【例题解析】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以”与“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中的“以”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①常以身翼蔽沛公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 ③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④吾必尽吾力以拯吾村 ⑤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⑥焉用亡郑以陪邻 ⑦屋极有窗以达气A.①③⑤⑦B.②④⑤⑥C.②④⑥⑦D.①③④⑤试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C项都是连词,表前面的动作行为是为了后面的目的,可译为“来”。①介词,可译为“用”。③连词,表并列,可译为“并且,而且”。⑤介词,可译为“因,由于”。答案 C点拨 首先明确题干例句中“以”的用法,再找出用法与之明显不同的,排除部分选项。【考点总结】“以”字用法归类(1)介词①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可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借)……身份”策之不以其道。《马说》②表示动作处置的对象,可译为“把”。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③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资治通鉴·赤壁之战》④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或处所,可译为“在”“从”。(秦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于邯郸。《史记·秦始皇本纪》⑤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和”“跟”。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2)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①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②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③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等。】作《师说》以贻之。(《师说》)敛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前出师表》)④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⑤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⑥连接方位名词等:以上,以下,以往,以来,以内,以外……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3)副词,通“已”,已经。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4)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于“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以”还有下列实词义:(1)名词:原因,理由,道理。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2)动词。①认为。赵王以为贤大夫。(《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②任用。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③通“已”,停止。(雨)不以,则亡乎?(《陈涉世家》)注意 介词的基本特征:(1) 用在名词、代词、数量词或以这些词为中心的短语前,组成介词结构;(2)有时介词可以与后面的动词、形容词或它们的短语组合,这时动词性、形容词性已经虚化,其实相当于名词短语;(3)介词结构是用来修饰说明动词的,位置在动词前面的,是状语,位置在动词后面的,有的可以移到谓语或动词前面去翻译。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