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文明的发展史上,曾经留下了尧舜相禅,人民在“圣王”统治之下沐浴德治教化的美好传说。虽然这一时期的历史今天无稽可考,但是,这一时期的礼乐政教与民俗,为中国古代文化之“礼乐文化”奠定了基础。后来周公正是顺承了这一传统,进一步“制礼作乐”,一方面为社会生活确立典章制度,另一方面为日常行为制定了基本规范,从而使中华文化沿着“人文化成”的道路大大前进了一步。春秋时期,历史上出现一个礼崩乐坏、臣弑其君、子弑其父、兄弟阋于墙的时代,周公的一套礼乐制度由于并不为贵族集团所遵守,就只能徒具其表而缺乏实质内容,难以真正体现礼乐文化的作用和价值。孔子为了实现安顺和乐的社会理想,注重从人伦关系出发,力图恢复社会正常的礼乐规范与伦常秩序。为此,孔子十分注重维护君主的权威,鲜明地突出了君主在治国中的重要作用。同时还对居上者提出了“恭、宽、信、敏、惠”(即庄重、宽厚、诚实、勤敏、慈惠),“用人不器”等德性上的要求。与此同时,孔子也对处于与居上者相对关系的居下者的德性提出了具体要求,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事君以忠”“事君,能致其身”等。此外,孔子还提出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悌)”“夫和妻顺”“朋友忠信”等立身处世原则。孔子提出的这些立身处世原则,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今天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1.字音字形(1)八佾(yì)舞于庭(2)觚(ɡū)不觚(3)先生馔(zhuàn),曾是以为孝乎(4)三年之丧(sānɡ)(5)钻(zuān)燧改火(6)期(jī)可已矣(7)旧谷既没(mò),新谷既升(8)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xiǎn)矣
2.重要词语(1)克己复礼为仁:克,约束;复,回归,恢复(2)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赞许(3)请问其目:条目,大项中分出的小项(4)郁郁乎文哉:文采丰富的样子(5)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这(6)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空缺,指留着不表示意见或不作处理(7)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信,诚然、果真;虽,即使;诸,“之乎”二字的合音(8)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孝,孝顺父母;弟,敬爱兄长;鲜,少(9)曾是以为孝乎:曾,乃、竟然;是,这(10)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太,甚(11)期可已矣:期,时间周而复始,一周年;已,结束(12)食旨不甘:美味,滋味甘美的食物3.通假字(1)周监于二代:通“鉴”,借鉴(2)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通“稀”,少(3)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通“措”,放置4.“而”字的用法(1)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连词,表示并列关系(2)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连词,表示顺承关系(3)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连接修饰语和谓语中心语(4)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连词,表示转折关系(5)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连词,表示顺承关系(6)人而不仁,如礼何:连词,表示假设关系5.词类活用(1)觚不觚:名词活用作动词,像觚
(2)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名词活用作动词,行君道,行臣道,行父道,行子道6.特殊句式(1)甚矣吾衰也:主谓倒装(2)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主谓倒装(3)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宾语前置(4)有是哉,子之迂也:主谓倒装(5)野哉,由也:主谓倒装(6)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宾语前置(7)曾是以为孝乎:介词宾语前置7.文化常识(1)礼:用以区别尊卑贵贱的社会制度及与之相应的礼节仪式。(2)仁: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在不同场合对仁作过不同解释。主要的解释有“克己复礼为仁”“爱人”“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孔子主张以礼来规定仁,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3)庶人:平民百姓。(4)名:名称,名义,名分,此处应指周代礼乐制度的名称。(5)孝:孝敬父母。(6)弟:通“悌”,敬爱兄长。8.成语积累(1)克己复礼: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克,克制。(2)是可忍,孰不可忍:如果这个都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不可容忍的呢?意思是绝不能容忍。(3)名正言顺:原指名分正当,说话合理。后多指做某事名义正当,道理也说得通。(4)犯上作乱:封建统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义。9.名句积累(1)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2)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3)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4)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5)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语段赏析1.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赏析 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约束自己而回归于礼就是仁。一旦约束自己而回归于礼,天下的人就会称赞他仁德了。实践仁德全靠自己,难道还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践仁德的细目。”孔子说:“不符合礼的不看,不符合礼的不听,不符合礼的不说,不符合礼的不做。”究竟什么是“仁”呢?“仁者,爱人。”孔子认为,“仁”的本质在于一切要以人为本,把人放在第一位。在这个前提下,每一个人都要注意克制自己的私欲,用礼来规范约束自己的一切行为,使自己的一切都符合礼。反过来说,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克己复礼”,视听言动都符合礼,整个社会也就实现了仁爱,达到了和谐。2·1·c·n·j·y2.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赏析 子路说:“如果卫君等待先生去治理国政,先生将先做什么?”孔子说:“那一定是纠正名分吧!”子路说:“先生的迂阔竟然到了如此地步啊!这又何必去纠正?”孔子说:“好粗鲁啊,仲由!君子对自己不了解的事情,大概应该存而不论吧。名分不纠正,那么说话就不顺当;说话不顺当,那么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那么礼乐就不能复兴;礼乐不能复兴,那么刑罚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那么百姓就会手足失措。因此君子给事物定的名分和称谓一定可以顺当说出来,说出来的事情一定可以行得通。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辞,没有一点马虎的地方才算罢了。”“正名”是孔子“礼”的思想的组成部分。“名”
是社会秩序、规范、礼制的具体法则,谨守不失,即可“无为”而治,这一点“儒”“道”相通。孔子要求“正名”,即在于这样才能指导人们去正确行动。孔子的“正名说”千古流传。古人讲究“人过留名”,办事讲究“师出有名”,现代强调“知名度”等。www-2-1-cnjy-com3.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2-1-c-n-j-y赏析 有子说:“一个人的为人,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却喜欢冒犯官长,这种人很少;不喜好冒犯官长,却喜欢造反作乱,这种人从未有过。君子致力于根本,根本确立了,做人的正确原则就会形成。孝悌这个东西,大概就是仁道的根本吧!”儒家认为,人们如果能够在家中孝敬父母,顺服兄长,那么在外就可以尽忠国家,就不会有犯上作乱的事情发生,这样就可维持社会的稳定、生存和延续。儒学把“仁”的根本建立在日常生活即与家庭成员的情感关系上。把家庭中子女对父母情感的自觉培养,作为“仁”的根本、秩序的来源和社会的基础4.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赏析 孔子说:“人如果不仁,怎样对待礼呢?人如果不仁,怎样对待乐呢?”“乐”是人们表达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礼”与“乐”都是外在的表现,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所以“乐”必须反映人们的仁德。这里,孔子就把礼、乐与仁紧密联系起来,认为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的问题。【出重点研读1.在孔子看来,礼和仁是什么关系?试结合课文有关章节,谈谈你的理解。答案 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紧密结合。孔子认为“仁”的本质要通过“礼”的修养而达到理想的适当的外化;一个仁爱的人要根据礼的要求与外界协调。所以当颜回问孔子,仁爱的人具体应该怎样做的时候,孔子回答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礼乐”虽然重要,与“仁”相比,却是次要的,是附属于“仁”的。“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可见“仁”的品质在孔子心目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2.宋儒说克己复礼,就是“明天理,灭人欲”,“君君,臣臣”就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这和孔子的原意有什么不同?m答案 孔子讲君臣、父子关系时讲了两面,不但对臣下和子女有要求,对君主和父辈也有制约。孔子在他处曾说过“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话。所以,在孔子看来,臣不臣、子不子的现象固然不能允许,君不君、父不父也同样应该反对。当然,孔子从维护周礼着眼,强调的是臣下和子女的义务一面。后世的“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则把君臣父子的关系片面化,把君权和父权绝对化,只讲臣子的义务,不讲君父的责任。这种极端化的主张,
把封建专制制度推向了极致。3.“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都是主谓倒装的句子。这种倒装的方式表达了孔子怎样的心情?《论语》里类似的倒装句还有不少。比较一下现实生活中书面语和口语中倒装句使用频度的区别,说说这种现象反映了《论语》怎样的语体特点。答案 我们可以通过倒装句的特点体会《论语》的口语化风格,并通过对句式特点的探究把握语言蕴涵的思想情感。倒装句改变常规语序,语义上突出前置部分。在“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这两句中,突出的是程度之“甚”和时间之“久”,反映出孔子在年老体衰和四处碰壁后的悲凉心情,也体现了孔子的感叹之深,反映出孔子对西周政治的梦寐以求、无限思慕。倒装句在口语中使用得远较书面语为多,《论语》中大量倒装句的使用,反映了该书的口语化特点。合作探究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仁”的实现通过“礼”来达到,“克己”既是人修身养性、培养高尚操守(“礼”)的过程,也是实现“仁”的途径。请以“也谈孔子的‘仁’与‘礼’”为主题,进行一次探究活动。【提示 孔子所谓的“克己”就是克制自己的私欲,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规范。孔子认为,只要人人懂得“克己”,言行有“礼”,仁政也就可以实施了,从而一个理想的社会也就建立起来了。探究 第一步,研读《论语》,摘录孔子有关如何实现“仁”的话语,摘录有关阐述“礼”的话语。第二步,同学之间进行讨论,探讨孔子的“仁”与“礼”的辩证关系。第三步,在历史老师的指导下,了解当时的社会情况,探讨孔子有关“仁”“礼”阐述的针对性,在此基础上认识其思想的进步意义。第四步,进一步研读《论语》,探讨孔子所言之“礼”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从而概括“礼”的具体内涵。然后结合当今的社会发展,探讨孔子思想的进步性及其局限性。第五步,写一篇1500字左右的小论文,总结自己的探究所得。考点一 古今异义词【命题规律】
前几年高考出现频率较高,近几年时有考查。【例题解析】下列句中加点词不存在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 )A.博涉书记B.干善待遇C.访以当时之事D.可以自娱试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A项中“书记”是指书籍。B项“待遇”是“对待”的意思。D项“可以”是“可以凭借”的意思。答案 C点拨 古汉语多为单音节词,拆开翻译与现代汉语这个词意思不相同的,就是古今形同异义词。【考点总结】学习文言文,要特别留心古今“微殊”的词,它们常常是命题的重点。我们可以借助词义转变的规律来区别词的古今异义。1.词义扩大。如:“江”,古代专指长江,现在泛指一切大的河流。2.词义缩小。如:“臭”,古代表示气息,包括香气,臭气,现在却只表示臭气。3.词义转移。如:“涕”,古代指眼泪,现在指鼻涕。4.词义弱化。如:“怨”,古代表示仇恨,怀恨,现在则表示埋怨,责备。5.词义强化。如:“恨”,古代多表示遗憾,不满意,现在则表示仇恨,怀恨。6.感情色彩变化。如:“爪牙”,古代是得力帮手之义,褒义词,现在则是贬义词。7.名称说法改变。如:“目”改称为“眼睛”,“寡”改称为“少”。考点二 “而”字的用法【命题规律】(1)“而”字是高考中常考的虚词。(2)多考“而”的连词用法,其中又多考表承接和转折关系的用法。【例题解析】下列各组句子中,“而”的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B.C.D.
试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A项均表承接,译为“就”“接着”;B项前者表转折,“但是”,后者表假设,“如果”;C项均表修饰关系;D项均表转折。答案 B点拨 注意表修饰关系与表并列关系、承接关系的“而”的区别。并列关系前后动作往往无关联性,承接关系前后动作是连贯的,而修饰关系的前一个动作是后一个动作的方式、方法等,作状语。【考点总结】“而”字用法归类(1)连词①表示并列,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例:蟹六跪而二螯。②表递进,可译为“并且”或“而且”。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③表承接,可译为“就”“接着”“然后”“于是”,或不译。例: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④表转折,可译为“但是”“却”。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⑤表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例: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⑥表修饰,即连接状语,可不译或译为“地”。例:a.吾尝终日而思矣。b.吾恂恂而起。⑦表因果,可译为“因而”。例: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恐慑。(2)代词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可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可译为“你”。例:①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②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3)音节助词常与其他虚词构成复音虚词。如:“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①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既而”“俄而”一般用来表示时间不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