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其不可而为之》练习二1、阅读《论语》中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桀溺)FI:“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夫子忱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Z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桀溺和孔子的言论表现了他们对现实截然不同的观点态度。2009年浙江省高考说明参考试卷(1)“辟人之士"和“辟世之士”分别指哪一类人?答:辟人之士指以孔子为代表的志在变革乱世的人士;辟世之士指长沮、桀溺这些隐居之士。(2)你认为楚狂接舆会赞成谁的观点?颜冋会赞成谁的观点?答:楚狂接舆会赞成桀溺的观点,颜回会赞成孔子的观点。(3)你赞成谁的观点?为什么?赞成孔子的观点。①孔子的言论反映了儒家改革社会的良好愿望和积极入世的思想。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才更需要有志之士为改革社会现状而努力,这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②假如乱世之中,人人明哲保身,那么乱就得不到抑制,其乱更甚,知其不可而为之实则体现了一种承担、奉献和牺牲的精神。③人生中总会遇到各种看似“不可为”的难题,倘若都以退避的姿态对待,问题永远存在,“为之”才有希望。赞成桀溺的观点。①乱世之中,不能靠一己之力来改变社会,这是必须正视的现实,这一点上不能自欺欺人。②洁身自好、修身养性、保存实力,以待治世,这在乱世之中不失为一种以退为进的方法。③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精神虽可嘉,但事实上是时间和精力的无谓浪费。2、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篠。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厂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厂植其杖而芸・,子击磬于卫,有荷费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胫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战!未之难矣。’’丈人与荷费者的言论表达了他们对孔子的看法。(1)丈人与荷赞者都不赞同孔子的哪一种处世态度?知其不可而为之。(2)丈人与荷费者批评孔子的态度和角度有什么不同?请简要评价孔子言行的意义。丈人以不屑的态度批评孔子不务实,荷费者规劝孔子要学会变通。(3分)3、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题。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厂子谓颜渊“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严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厂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1)"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与孟子的《孟子•尽心上》的名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
善其身”的含意基本相同,着重体现了儒家的什么思想?答:儒学通权达变的思想方法和精神气度。(2)孔子主张“知其不可而为之二却又提出“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这两者之间是否矛盾?请你谈谈你的看法。不矛盾,这两者所表达的内容不一样。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说的是儒家对于世事的豁达变通。有人任用,就施展抱负;没人任用,就转而退隐全身,著书立说,广泛教徒,加强自身修养,换一种方式来追求自己的理想,这是高境界积极的通权达变,而不是消极逃避。知其不可而为之,是要恢复周礼,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是指孔子的一种执着的精神,因为人世间的很多事都是锲而不舍努力奋斗得到的。4、阅读下面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14.21)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5.21)孔子和宁武子的做法体现了不同的观点态度。你比较赞同谁的做法?为什么?(3分)观点一:赞同孔子的做法。(评价亮观点)理由:①孔子的做法体现了儒家积极入世的精神。(揭示精神)②陈成子弑简公,违背了君臣之道,造成天下的“无道”,孔子虽告老还乡,仍以大夫职责报告哀公,这是一种社会责任的担当情怀和维护道义的坚定信念③假如在无道的社会中,人人像宁武子一样明哲保身,那又有谁会出来维护正义?改变社会的混乱局面?(联系材料)(分层列理由)观点二:赞同宁武子的做法。(评价亮观点)理由:①宁武子的做法体现了道家“无道则隐”的处世精神。(揭示精神)②宁武子懂得为官处世之道,能够在两朝更替下安然无恙,大智若愚,这在乱世中不失为一种以退为进的方法。③孔子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精神虽然可嘉,但事实上是时间和精力的无谓浪费。(联系材料)(分层列理由)5、对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信念,不少隐者对孔子的行动持否定态度,连他的弟子也颇有微词。当他与弟子被困于陈蔡之间没有粮吃的时候,他曾经征求三位弟子对行道的意见和看法。子路持怀疑态度,认为孔子也许还没有达到仁、智,子贡肯定孔子Z道极大,但因天下不能容,希望孔子修改一下。孔子为何坚持自己的信念?你怎么看孔子的这种行为?请简述之。(不超过100字)(6分)(《知其不可而为之》)省考试院第一次例卷题答:孔子之所以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坚信自己的事业合于仁道,即使前身不能实现,也要给后人树立一个典范。“不可”不是孔子的错,而是天下不容,只是证明天下见识浅,反而显示孔子的仁人君子的高尚品格。6、你对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有什么看法?举例说明这种精神在历史上的影响。答:“知其不可而为之”反映了追求理想的执着精神和献身精神。但对这种精神要具体分析。首先要看行为的动机,如果是为了正义的事业和崇高的理想,自然应该执著坚守;但如果是为了一己私利和不可告人的目的,就不能“知其不可而为之”了。其次,从斗争策略说,要便宜行事,保存实力,不做无谓的牺牲。(此题意在引导学生对孔子的人格精神予以一分为二的分析和批判的继承。)
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去追求他们远大而崇高的理想。如宋朝的状元宰相文天祥明知无法挽回南宋小王朝覆灭的命运,仍坚持抵御强大的元军,做到富贵不淫,威武不屈,保持了民族气节,谱写了一曲正气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