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其不可而为之完整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知其不可而为之完整版

ID:1181781

大小:51.53 KB

页数:5页

时间:2022-07-1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知其不可而为之》复习学案一、复习要点1.背诵18.5章和18.7章中的“子路曰”至该章结束部分。2.理解“弑”“之”“津”“为”“是”“食”“见”“丈人”在文中的意义。3.理解并默写下列文言词句: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知其不可而为之。4.明确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在课文中是怎样体现的。5.理解本章节的内容:孔子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初步了解古代隐士的处世方式和孔子对他们的态度。深刻领会孔子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情怀。二、重要思想陈述1.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对孔子的概括,表现出孔子坚持理想、坚持原则、认定目标的执着精神和献身精神。孔子一生坚持朝着自己的理想前进,不管前面有多少艰难险阻,甚至明知理想难以实现,但还是尽自己的力量坚持到底。这种精神曾激励过中华民族无数的仁人志士,如杜甫、辛弃疾、陆游、文天祥等。在竞争激烈的今天,这种精神还是值得提倡的。2.儒道之辩:孔子不倡导消极避世,与道家的主张不同。孔子一方面为众生滔滔、知音难觅而怅惘;另一方面又坚定不移地坚持着自己的济世思想,认为天下无道,才更需要自己挺身而出,匡扶正道。接舆把孔子比作凤鸟,对孔子四处奔走,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而执著追求的行为进行了讽刺。认为过去的理想已不能实现,当着眼以后,退而修身,保持自身的德行。他的歌词里既包含有对孔子的敬仰之意,又含有对孔子的惋惜之情。而长沮、桀溺从当时社会的黑暗程度来否定孔子的这种做法,觉得他的主张难以拯救社会现实。孔子十分看重这些不愿在乱世中做“中流砥柱”的隐士,知道他们不是等闲之辈,很想和他们交流沟通。面对不同的观点,孔子一方面无可奈何,一方面坚持己见,知其不可而为之。3.现实意义:知其不可而为之,反映了追求理想的执著精神和牺牲精神,但对这种精神要具体分析。首先,行为的目的是什么,是逆潮流而动,还是为了正义事业和崇高理想。为了正义事业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在精神境界上达到常人罕至的高度,其理想主义的光芒照耀着人类精神的大道,对群众的动员作用和榜样作用也不可低估。其次,从斗争策略说,要重视保存和积蓄力量,不做无谓的牺牲。三、课文基础知识检测1.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字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A.公曰:“告夫三子。”夫执舆者为谁B.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而谁以易之C.孔子沐浴而朝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D.之三子告岂若从辟世之士哉1.A(夫:那;B连词,因为/介词,跟,同;C连词,表顺承/连词,表修饰,相当于“着”;D动词,到/结构助词,的)2.选出下列各句加点字意义解释都正确的一项A.往者不可谏(规劝)长沮、桀溺耦而耕(并排耕作)B.使子路问津焉(渡口)耰而不辍(停止)C.天下有道,丘不与易(改革)也植(种植)其杖而芸D.果哉!末之难(辩驳)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道义)2.B(A谏:匡正,挽回;C植:立、插;D义:宜,应该)5 3.选出对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①君曰“告夫三子”者②往者不可谏③是鲁孔丘与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A.①②同,③④同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C.①②同,③④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同3.B(①句末语气助词,不译;②助词,…的(事物);③通“欤”,句末语气助词,相当于“吗”;④介词,跟同)4.选出对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①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②君臣之义③明日,子路行,以告④子路行以告A.①②同,③④同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C.①②同,③④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同4.D(①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②助词,的;③④介词,把,后面都省略了“之”)5.选出对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①子见夫子乎②有心哉,击磬乎③子为政,焉用杀④使子路问津焉A.①②同,③④同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C.①②同,③④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同5.B(①句末语气助词,表疑问,吗;②句末语气助词,表感叹;③疑问代词,哪里;④兼词,于之(向他们))6.选出对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①至,则行矣②深则厉,浅则揭③夫执舆者为谁④何以伐为A.①②同,③④同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C.①②同,③④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同6.B(①连词,却;②连词,就;③动词,是;④句末语气助词,表疑问,呢)7.选出下列加点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A.陈恒弑其君B.植其杖而芸C.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D.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7.C(助词,加强反诘语气,难道;其余为第三人称代词)8.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意义、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例句:长沮、桀溺耦而耕A.植其杖而芸子路从而后B.杀鸡为黍而食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C.子路拱而立趋而辟之D.欲洁其身,而乱大伦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8.C(例句与C均为连词,表修饰;A均为连词,表顺承;B连词,表目的,相当于“来”/代词,你;D连词,表转折)9.选出下列各句翻译不正确的一项A.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因为我曾经做过大夫,所以不敢不告发他。)B.今之从政者殆而!(当今从政的人岌岌可危了!)C.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如果天下清明,我就不跟他们一起来从事改革了。)D.吾已矣夫!(我这一生怕是不行了吧!)9.A(“告发他”应译为:禀报或报告)10.选出下列各句翻译正确的一项A.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就是那个明知做不到却还要去做的人吗?)B.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没有人了解自己,那就自己停止了吧。)C.果哉!末之难矣。(好坚决啊,没有办法诘难他了。)5 D.道之不行,已知之矣。(道路走不通,早就知道了。)10.C(正确译文:A此人就是那个明知做不到却还要去做的人吗?B没有人了解自己,那就洁身自好算了吧。D至于自己的主张行不能,也早就知道了。)1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①往者不可谏,。②君子之仕也,。③长幼之节,;君臣之义,?12.解释下列熟语的意思。①无人问津:比喻无人过问,受到冷落。也比喻无人探索、尝试。②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形容脱离劳动,脱离劳动人民。③知其不可而为之:表示意志坚决。有时也表示倔强固执。四、探究题1.阅读下面几段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1)对陈成子弑君一事,孔子为什么要“沐浴而朝”?报告无效后为什么反复申说自己“不敢不告”?(1)“沐浴而朝”体现了孔子对这件事的重视。“不敢不告”说明孔子一方面仍用大夫的政治责任要求自己,表现他对周礼的虔诚;另一方面也说明孔子对鲁国君臣实现自己的要求原本就没有抱多大的希望,孔子的举动带有“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意味。反复申说“不敢不告”,反映了孔子无可奈何的心情。(2)假设哀公同意了孔子的请求,让孔子负责此事,孔子会怎么做?(2)孔子反对武力攻伐,但也并非绝对反对战争。试想孔子连“八佾舞于庭”都无法忍受,而陈成子臣弑其君,此乃人伦大变,人人得而诛之,况邻国乎?按孔子之志,必将正名其罪,上告天子,下告方伯,而率与国以讨之。2.阅读下面几段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莜。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1)“荷蓧丈人”对待子路为何先前语含讥讽,后来则热情款待了呢?请简要分析。(1)因为荷蓧丈人是隐居不仕的高人。在他看来,孔子这些人不参加劳动却热衷于政治而去周游列国,跟他不是一路人,所以语含讥讽,表示不满和讽刺。看到子路面对自己的批评与不理睬反而表现出恭恭敬敬的样子,丈人改变了自己的态度,邀请子路留宿其家,并杀鸡为黍,见其二子。丈人这样做是有意让子路看看隐者恬淡宁静的田园生活以及全家团圆的温馨场景,实际上也向子路表明自己的政治主张,即清静无为,隐居避安。这是行“不言之教”,想以此改变子路周游入世的观点。(2)如何理解子路的“不仕无义”的一番言论?5 (2)在儒家看来,君臣之间是恩义关系:君对臣有恩(赐其奉禄),臣对君就应有义(守其大义)。所以,荷蓧丈人这样有才能、有学识的人就应该出来做官,帮助君主平定天下,这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说:“不仕无义”。他们认为:连长幼之间的礼节都不可废除,君臣之间的大义怎么可废除呢?荷蓧丈人为了在乱世之中保持自己洁白之身,却忘记了君臣之间的大伦,是错误的。这是因为君子出仕,不过是为了践行这种君臣的大义,即使自己的学说不被当政者采纳,也应该出仕,继续做出不懈的努力。孔子认为,不逃避现实,积极行道,是人臣应尽的职责。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态度,比起隐士来是积极的。(3)从本文来看,孔子是不赞成隐居的,但历史上如陶渊明等隐者却获得了很高的名声。你更认同谁?为什么?(3)认同孔子或陶渊明均可。认同孔子,主要从积极入世承担责任,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生态度方面作答;认同陶渊明,主要从洁身自好,坚守人格方面作答。3.阅读下面几段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1)“接舆”要表达什么意思?孔子想跟“接舆”说什么?(1)接舆要表达的意思:“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古人说麟、凤,有时候代表人中之君子,或者是天下绝对太平,时代有道的时候,就可见到走兽中的麒麟、飞禽中之凤凰,乱世的时候就看不见。现在楚狂是用凤来比孔子,讽刺孔子在天下无道之时都不隐去,这是德行衰败的表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劝孔子不要再做徒劳之事,应避乱隐居。“已而!已而!”——言乱世已甚,不可复治。“今之从政者殆而”——劝孔子不要乱世从政,那样会给自己带来危险。孔子想跟“接舆”说:我们撇开《论语》里这节看接下来一节。在长沮、桀溺的两位隐士和孔子的交锋跟这节的内容类似。两位隐士通过孔子弟子子路诘问“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孔子,“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论语·薇子第十八》)天下都无道成这样了,谁能改变得了呢?孔子答:“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如果天下有道,我又何必改变它呢?在接下一节里,心直多勇的子路更是明确提出一个思想——不仕无义。“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也。”子路的意思是,天下无道,是谁都知道的事。但是,我们应该积极的去面对它、改变现状。这是一种社会责任,一种道义。孔子想要同接舆说的,想必也是这样的话。(2)我们应如何看待“接舆”这类隐者?(2)看待“接舆”这类隐者:孔子所处的时代正是社会的转型时期,也可以说是一个乱世。许多知识分子知道时代不可挽回,不做所谓的“中流砥柱”。他们对孔子很了解,孔子也知道他们不是等闲之辈,所以很想同他们沟通交流,“欲与之言”。据记载,接舆是楚国的隐士,因为对当时社会不满,剪去头发,表示坚决不与统治者合作。屈原《涉江》里“接舆髡首兮,桑扈蠃行”一句中提到的接舆就是他。另类的的佯狂与其说是对统治者的失望、厌恶和反抗,不如说是对自己心灵救世的责任感进行的挣扎与逃避。看到衰落,该怎么办呢?接舆是矛盾的。他首先想到要担负起拯救文化的道义和责任,这和孔子的思想作为也不谋而合。他认识到,旧文化衰落成这样,怕是已经无可挽回了:算了吧,算了吧,如今的政治混乱黑暗,推销文化礼仪出力不讨好,有着很大的危险,还是不干这营生,安安生生佯狂避世安全自在。孔子与这些隐士都是那个时代出类拔萃的知识精英,都忧国忧民,只是做法两样。5 4.阅读下面几段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桀溺)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1)你认为楚狂接舆会赞成谁的观点?颜回会赞成谁的观点?(1)楚狂接舆会赞成桀溺的观点,颜回会赞成孔子的观点。(2)你赞成谁的观点?为什么?(2)赞成孔子的观点。①孔子的言论反映了儒家改革社会的良好愿望和积极入世的思想。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才更需要有志之士为改革社会现状而努力,这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②假如乱世之中,人人明哲保身,那么乱就得不到抑制,其乱更甚,知其不可而为之实则体现了一种担当、奉献和牺牲的精神。③人生中总会遇到各种看似“不可为”的难题,倘若都以退避的姿态对待,问题永远存在,“为之”才有希望。赞成桀溺的观点。①乱世之中,不能靠一己之力来改变社会,这是必须正视的现实,这一点上不能自欺欺人。②洁身自好、修身养性、保存实力以待治世,这在乱世中不失为一种以退为进的方法。③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精神虽然可嘉,但事实上是时间和精力的无谓浪费。5.对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信念,不少隐者对孔子的行动持否定态度,连他的弟子也颇有微词。当他与弟子被困于陈蔡之间没有粮吃的时候,他曾经征求三位弟子对行道的意见和看法。子路持怀疑态度,认为孔子也许还没有达到仁、智,子贡肯定孔子之道极大,但因天下不能容,希望孔子修改一下。孔子为何坚持自己的信念?你怎么看孔子的这种行为?请简述之。5.孔子之所以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坚信自己的事业合于仁道,即使生前不能实现,也要给后人树立一个典范。“不可”不是孔子的错,而是天下不容,只是证明天下见识浅,反而显示孔子作为仁人君子的高尚品格。“知其不可而为之”反映了孔子追求理想的执着精神和牺牲精神。但对这种精神要具体分析。首先,行为的目的是什么,是逆流而动,还是为正义事业和崇高理想。为了正义事业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在精神境界上达到常人罕至的高度,其理想主义的光芒照耀着人类精神的大道,对群众的动员作用和榜样作用也不可低估。其次,从斗争策略说,要重视保存和积蓄力量,不应做无谓的牺牲。5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