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苏教版高二选修)
加入VIP免费下载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苏教版高二选修)

ID:1181801

大小:25.5 KB

页数:5页

时间:2022-07-1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苏教版高二选修)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苏教版高二选修)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苏教版高二选修)   知其不可而为之两个方案  教案一、  一、教学目标:  1、体味孔子为政治理想而百折不挠而特立独行的坚韧品质。  2、感觉隐士“邦无道则隐”的不同人生追求,比较他们和孔子的异同。  二、教学过程:  1、今天我们来上《知其不可为而为》,请大家参考词语手册,速读课文,正音,大约6-8分钟。  2、对读课文,由各组分读片段。  3、哪里最先提到课题?切入14、38。  落实句式:状后和宾前  在你看来,“其”和“之”应该指代什么?  (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前面两课加以探讨:如基于礼崩乐坏的现实,孔子的德政思想,孔子关于仁和礼等的儒家学说……孔子代表的儒家积极入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天下苍生为己念,兼济天下)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补充材料:  孔子五十一岁被任命为鲁国中都宰,上任一年政绩显著,晋升为司空,又晋为大司寇,但鲁君昏庸腐败,又与三卿(季孙、叔孙、孟孙)的政治主张不合,忿忿离开了鲁国,望于他国实现政治主张和理想。孔子五十五岁时,开始了他十四年之久的周游列国的流离生活。他先后两次到卫国,居留时间长达十年,也未能得到卫国重用。孔子三次来陈,累计在陈四年,也没能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与理想。孔子六十八岁时,失望透顶,结束他十四年颠沛流离的周游生涯返回鲁国,不再出仕做官了,专心从事文献整理,并继续聚徒授业。  4、晨门应该是什么样的人?速读全文,找出类似的人并找出他们对孔子或直接或间接的评价,完成下面的表格:  人物对孔子的评价态度  晨门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者与?嘲讽  接舆凤兮……已而!已而!要他迷途知返  长沮桀溺是知津已  滔滔者……岂若从辟世之哉!讥笑  劝其从隐  丈人四体不分……孰为夫子?  杀鸡为黍……见其二子焉。轻视  ……  荷蒉者莫己知也,……浅则揭。似乎理解;顺变  说明:以上表格为教学之纲,在具体的操作上,可以根据学生所找,或引导学生找出来,朗读理解,理解朗读,加以探讨。前一表格为内容筛选,后一表格为探讨深入。  A、举例:  分角色朗读“长沮桀溺”一节,读出“是知津已”的嘲讽,读出是“是鲁孔丘之徒乎”的明知故问;探讨“四体不分……孰为夫子?”的潜台词,体会丈人“杀鸡为黍……见其二子焉”的热情里的真意。  5、在探讨 荷蒉者时似乎可以比较他和其他隐士有所不同,以致于孔子“末之难”,不同在哪里?  A、似乎能感知孔子的心思,可谓“准知音”  B、给了孔子建议,切中孔子的苦衷  (说明:借助这一人物的分析,带入另一主要环节:孔子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6、找出孔子对各隐士的答话,探讨他内心深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坚韧。  对象话语态度  荷蒉者果哉!末之难矣说到痛处  接舆欲与之言,只有背影不被理解的无奈  长沮桀溺鸟兽……我不入地狱,谁入?  丈人(借子路语)不……知矣为大伦尽大义  具体教学需要温柔的带动:  A、荷蒉者让孔子无法辩驳,有个人孔子却很想跟他说说。(接舆)  孔子下车后会跟他说什么?(可以批判,解释,拉拢……)  B面对长沮桀溺这样的人,孔子要和谁一道?  C、孔子借子路之语,批判丈人什么?坚持什么?尤其是末句,关系重大。  7、从这些话语当中可以感受到一个怎样的孔子?(落实部分目标1)  8、子与那些隐士在处世方式上有何异同?  A同:忧国忧民  B、异:  孔子济世,心系天下  隐士避世,明哲保身(解决目标2  9、以上我们探讨的基本是孔子和隐士的较量,最后让我们看一下首尾两节,看看孔子和内心的较量:  A、根据课后练习一的问题而问,尤其探讨孔子是知道这件事不能成功而去做的原因。  B、末节应该是孔子周游列国失败后回到鲁国的心痛之语,貌似绝望,实乃坚韧,坚持了一生,最终失败,“吾已矣”,但学生还在;或者可以理解为丰满了人物,显得真实,显得丰润。  10、再次探讨孔子其人:可爱的老头啊,无奈的伤感啊,要比刚才认识的全面些。  教案二:简简案  1、题目什么意思?(很多同学会理解为事情不能去做导致理解错误)说得是谁?哪里最先提到?同样切入14。38。  2、晨门这样评价孔子可谓中肯,通读全文,找找看,从那些事情或孔子的语句当中可以感受孔老先生这样的品质?  (14.21;18。5;18。6;18、7;9。9)  说明:主要抓住孔子的话,也就是上一教案的第二环节,深入探讨。  感觉这样设计更为主题集中,但探讨时同样要兼及其他人物。  3、和孔子相对应的其他人,你觉得什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