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复习学案二《知其不可而为之》一、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来句子通假字本字句子通假字本字⑴趋而辟之 ⑸使子路反见之 ⑵与其从辟人之士也 ⑹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⑶植其杖而芸 ⑺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 ⑷见其二子焉 ⑻今之从政者殆而 二、写出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句子活用类型句子活用类型⑴孔子沐浴而朝 ⑷杀鸡为黍而食之 ⑵子路从而后 ⑸见其二子焉 ⑶止子路宿 ⑹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三、写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异义句子句中义今义句子句中义今义⑴来者犹可追 ⑶子路从而后 ⑵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⑷遇丈人 四、写出下列各句的句式类型,并作口头翻译句子类型句子类型⑴滔滔者,天下皆是也 ⑸子路宿于石门 ⑵子路行以告 ⑹而谁以易之 ⑶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⑺莫己知也 ⑷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⑻末之难矣 五、基础知识巩固性训练1.选出下列各句加点字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 )AA.公曰:“告夫三子。” 夫执舆者为谁 B.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而谁以易之C.孔子沐浴而朝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 D.何德之衰 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2.选出下列各句加点字意义解释都正确的一项( )BA.往者不可谏(规劝) 长沮、桀溺耦而耕(并排耕作)B.使子路问津焉(渡口) 耰而不辍(停止)C.天下有道,丘不与易(改革)也 植(种植)其杖而芸D.果哉!末之难(辩驳)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道义)3.选出对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B ①君曰“告夫三子”者 ②往者不可谏 ③是鲁孔丘与 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A.①②同,③④同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C.①②同,③④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同4.选出对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D①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②如之何其废之 ③明日,子路行,以告 ④子路行以告A.①②同,③④同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C.①②同,③④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同5.选出对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D①子见夫子乎 ②有心哉,击磬乎 ③见其二子焉 ④使子路问津焉A.①②同,③④同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C.①②同,③④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同6.选出对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C ①至,则行矣 ②深则厉,浅则揭 ③夫执舆者为谁 ④何以伐为A.①②同,③④同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C.①②同,③④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同7.选出下列加点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 )CA.陈恒弑其君 B.植其杖而芸 C.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 D.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8.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意义、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D例句:子路从而后A.植其杖而芸 长沮、桀溺耦而耕 B.子路拱而立 杀鸡为黍而食之C.趋而辟之 而谁以易之 D.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9.选出下列各句翻译不正确的一项( )AA.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因为我曾经做过大夫,所以不敢不告发(他)。】B.今之从政者殆而!【当今从政的人岌岌可危了!】C.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会与(他们)一起来从事改革了。】D.吾已矣夫!【我这一生怕是不行了吧!】10.选出下列各句翻译正确的一项( )C
A.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就是那个明知做不到却还要去做的人吗?】B.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没有人了解自己,那就自己停止了吧。】C.果哉!末之难矣。【好坚决啊,没有办法诘难他了。】D.道之不行,已知之矣。【道路走不通,早就知道了。】六、重点段落阅读训练(一)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1~14题。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18·5)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11.对下列句子中加黑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之从政者殆而 殆:危险 B.使子路问津焉 津:渡口C.而谁以易之 易:交换 D.耰而不辍 赋:停止12.选出下列加黑虚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 )A.①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 ②趋而辟之 B.①是鲁孔丘与 ②丘不与易也C.①何德之衰 ②不得与之言 D.①而谁以易之 ②子路行以告13.下面对这段选文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接舆佯狂避世,长沮、桀溺躬耕避世,他们都是不满社会现实、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得道隐士。B.接舆经过孔子时的狂歌,把自己比作衰退的凤凰,委婉地规劝孔子趁早退出从政之路。C.长沮、桀溺这类消极避世而自命清高的隐士在孔子看来是与鸟兽为伍的人,孔子认为自己不能追随他们逃避现实。。 D.这两段文字反映了孔子关于社会改革的主观愿望和积极的入世思想,体现出一种可贵的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1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答: 。②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答: 。③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答: 。(二)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5~18题。 子路从(夫子)而后,遇丈人①,以杖②荷蓧③。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④。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15.你能写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吗?(1)植其杖而芸( ) (2)使子路反见之( )16.解释文中加点字词:(1)植其杖而芸( )(2)止子路宿( )(3)欲洁其身( )17.翻译文中画线语句:(1)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答: 。(2)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答: 。(3)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答: 。18.文中的“丈人”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对孔子持什么态度?孔子对他又持什么态度?答: 。七、名句背诵检测⑴往者不可谏, 。⑵四体不勤, 。⑶君子之仕也, 。⑷欲洁其身, 。⑸长幼之节, ;君臣之义, ?八、问答题1、阅读《论语》中的有关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4分)(《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徳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桀溺和孔子的言论表达了他们对现实截然不同的观点态度。(1)你认为楚狂接舆会赞成谁的观点?颜回会赞成谁的观点?(1分) (2)你赞成谁的观点?为什么?(3分)
2、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荷蓧丈人”对待子路为何先前语含讥讽,后来则热情款待了呢?请简要分析? 3、对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信念,不少隐者对孔子的行动持否定态度,连他的弟子也颇有微词。当他与弟子被困于陈蔡之间没有粮吃的时候,他曾经征求三位弟子对行道的意见和看法。子路持怀疑态度,认为孔子也许还没有达到仁、智,子贡肯定孔子之道极大,但因天下不能容,希望孔子修改一下。孔子为何坚持自己的信念?你怎么看孔子的这种行为?请简述之。(不超过100字)(6分)(《知其不可而为之》)省考试院第一次例卷题 4、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末(6)之难(7)矣。”(1)、丈人和荷蒉者都不赞同孔子的哪一种处世态度? (2)、丈人和荷蒉者在批评孔子时,他们的态度和角度有何不同? 5、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1) 丈人为什么要留子路食宿,并让两个儿子与子路见面?
(2) 从本文来看,孔子是不赞成隐居的,但历史上如陶渊明等隐者却获得了很高的名声。你更认同谁?为什么? 答案:1-10:ABBDD CCDAC11.C【易:改变,改革】12.A【A均表表修饰,可译为“着”;B①通“欤”,吗,②跟,同;C①这样,②他;D①跟,同,②把,“行 以告”是“行以之告子”的省略。】13.B【应是把孔子比作凤凰】14.①过去的已经无可挽回,未来的还来得及改正。②像滚滚滔滔四处泛滥的洪水一样,天下到处都是这样地动荡不安,那么(你)能跟谁一起来改革这种状况呢?③飞禽走兽是不能跟它们同群共处的,(我)如果不跟世上的人群相处又能跟谁呢?
15.(1)芸—耘(2)反—返16.(1)插(2)留(3)使……高洁17.(1)四肢不劳动,五谷分不清,谁是你的老师呢?(2)君臣之间的关系,怎么能废弃呢?(3)君子出来做官,是为了做他应该做的事。18.隐居不仕的高人。对孔子等不参加劳动却热衷于政治而去周游列国表示不满和讽刺。对丈人那种逃避现实“洁其身,而乱大伦”的处世态度,给予严厉的批评。八1、答:(1)楚狂接舆会赞成桀溺的观点,颜回会赞成孔子的观点。(2)赞成孔子的观点。①孔子的言论反映了儒家改革社会的良好愿望和积极入世的思想。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才更需要有志之士为改革社会现状而努力,这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②假如乱世之中,人人明哲保身,那么乱就得不到抑制,其乱更甚,知其不可而为之实则体现了一种担当、奉献和牺牲的精神。③人生中总会遇到各种看似“不可为”的难题,倘若都以退避的姿态对待,问题永远存在,“为之”才有希望。或者:赞成桀溺的观点。①乱世之中,不能靠一己之力来改变社会,这是必须正视的现实,这一点上不能自欺欺人。②洁身自好、修身养性、保存实力以待治世,这在乱世中不失为一种以退为进的方法。③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精神虽然可嘉,但事实上是时间和精力的无谓浪费。2、答:⑴因为丈人是隐居不仕的高人。在他看来,孔子这些人不参加劳动却热衷于政治而去周游列国,跟他不是一路人,所以语含讥讽,表示不满和讽刺。 ⑵看到子路面对自己的批评与不理睬反而表现出恭恭敬敬的样子,丈人改变了自己的态度,邀请子路留宿其家,并杀鸡为黍,见其二子。丈人这样做是有意让子路看看隐者恬淡宁静的田园生活以及全家团圆的温馨场景,行“不言之教”,想以现身说法改变子路周游入世的观点3、答:孔子之所以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坚信自己的事业合于仁道,即使前身不能实现,也要给后人树立一个典范。“不可”不是孔子的错,而是天下不容,只是证明天下见识浅,反而显示孔子的仁人君子的高尚品格。 4、答:(1).知其不可而为之(2).丈人对孔子不务实的处世观不屑一顾;荷蒉者规劝孔子要学会变通。5、答:(1)表现出他对长幼之节的重视,也为了向子路展示他隐居生活的逍遥自在。(2)认同孔子或陶都可以,孔子:积极入世承担责任,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生态度。陶:洁身自好、坚守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