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苏教版选修《知其不可而为之》word教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12苏教版选修《知其不可而为之》word教案

ID:1181818

大小:17.5 KB

页数:4页

时间:2022-07-1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温州市第七中学徐若园教学目标:1、读懂课文内容,掌握重点词的意义和用法。2、感知孔子形象,理解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精神的价值所在。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有一个老人,55岁了,赶着一辆破旧的马车,带着十几个弟子,历时14年,足迹数千里,遇到了十多位诸侯国君,向他们推销自己的治国主张。诸侯国君对他虽有礼遇咨询,却始终没有人能够用他。14年里,他颠沛流离,受尽折磨。59时宋国的司马桓因为不喜欢他推行的礼仪追杀他,一路奔波,因为样子样子疲惫,垂头丧气被一个郑国的人形容成“丧家狗”因为被陈国和蔡国的大夫嫉妒,63岁的他被围困在陈蔡之间,绝粮七日,饿的奄奄一息。同年,63岁的他,还遇到了一些人,后世人们给了这些人一个称呼,隐士。二、解读文本(一)这些隐士们对孔子的态度是什么?【追问】哪些话说明了这点?A.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凤啊,凤啊,为什么德行如此衰微?(把孔子比成凤鸟,本来应该是赞叹,可是说他的德行衰微,所以应该是惋惜)言外之意——你的为是错误的,而应是不为B.往者不可谏,来着犹可追以往是怎样的?——孔子“为”。未来应该是怎样的?——像我一样“不为”。亡羊补牢,为时未晚。言下之意,你过去的“为”是错的,现在你要改正过来,像我一样“不为”还来得及,不要再执迷不悟了。(劝告)读一读,体会接舆的语气 为什么这么说呢?“今之从政者殆而”(对黑暗现实的无奈)(这说明当时政治黑暗腐败,从政的人很容易惹祸上身,这并不是一个政治清明的时代)学生朗读(接舆的话)强调兮衰犹殆还有长沮桀溺荷丈人晨门荷蒉者(二)他们或是劝告,或是嘲讽,都表示反对孔子的为,而孔子呢?面对众人的反对,孔子有怎样的反应?A.孔子下,欲与之言。孔子下车,想跟他谈谈。可是接舆没有给他这样的机会。大家猜猜看,如果有交谈的机会,孔子会同意他的观点吗?既然不同意,为什么还“欲与之言”。想说服接舆,争取说服接舆。哪怕说服不了,也希望接舆能理解自己。B.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省略句和宾语前置句)理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你怎么理解这句话?我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我知道天下无道,我之所以这样做,是想天下有道。俗话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天下将亡,力挽狂澜乃我之职责所在。这番话孔子是以怎么样的语气来说的?怃然。怅然的样子。比较淡然泰然愤然怃然淡然泰然比较镇定,无所谓的样子,孔子肯定不是无所谓,他是比较在意隐士们的看法的。为什么,因为隐士们都是社会的精英。他们忧国忧民,知道国家目前是一种什么样的状况,“知其不可”逃之。隐士们为什么都去种地了,因为生计所迫。隐士不种地就饿死了。(隐者避世,总要吃饭,不吃饭,下场就是伯夷叔齐?)这里用李零的什么是隐士的话论证。愤然,表示一种愤怒,就显示不出来孔子其实是能够理解隐士们的做法的。因为知其不可(他知道这个社会非常的混乱,黑暗),所以隐士逃之这样的行为孔子是理解的。李零说:“ 他(孔子)对当时的社会政治非常不满,因而对隐士的不合作非常欣赏,但又害怕不合作,就无法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过于消极无为,所以仍然不肯放弃对政治生活的参与。”如果是愤然,决裂的态度,也就说明孔子是不知其不可而为之,那就不是孔子了,不是圣人了。不知不可为而为之,愚人也;知其不可为而不为,贤人也;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圣人也。——张岱《四书遇》怃然表现的是孔子内心的凄凉和孤独。但是文章把这些隐士和孔子放在一起,并不是要否定谁或者肯定谁,其实无论是孔子还是隐士,他们都是社会的精英,他们忧国忧民的思想是一样的,所不同的只是做法。用两个词语分别形容孔子和隐士,你会用什么?(三)所以明知行不通也要去做,明知四处碰壁也要尽人事。那么这种精神最明显的是体现在文章的哪件事情上?1、孔子报告哀公,陈恒杀了国君,请出兵讨伐他。2、以何种语气来说?(庄重,虔诚)3、何以见得?沐浴而朝以及重复出现的四个字上“不敢不告也”能不能换成“不能不告”“不得不告”不敢写出了孔子对这件事情的敬畏,为什么不敢不告。这件事与孔子有什么关系?4、孔子一生都以维护周礼为己任,(这是他的理想啊。)所以现在发生了违反周礼的事情,孔子当然不敢不告。5、告了之后哀公同意了他的建议了吗?哀公怎么说?6、为什么哀公要这么说?介绍三桓7、孔子对鲁国的这个现状是否了解。那么孔子为什么一连两次说出“不敢不告也”?(孔子这时候已经71岁了,总共就活了73个年头,68岁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开始整理文献从事教育,可是发生了这样的事情后,他仍然不敢不告。)8、告了之后国君三桓有没有听取他出兵讨伐的意见。没有。 9、他在去告知之前知不知道此行的结果。知道的。为什么?因为鲁哀公没有说同意或者不同意,而是让孔子去告知三桓。当时鲁哀公权利被架空了,三桓掌握了权利。其实三桓与陈成子一样有着弑君之心。所以又怎么听取孔子的建议呢。10、反复的申告,反映了孔子无可奈何而又想有作为的心情。齐读,体会。请一个学生读。读出了什么?一种悲壮,一种伟大,一种敬佩,一种无奈与失落,一种对理想的汲汲渴求,一种为国为民的无怨无悔。(四)孔子在他73岁这一年,也就是在他死的这一年说“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你感受到了什么?孔子为他的理想四处奔走,受尽磨难,可是在他快死的时候,他发现,他最终还是没有实现他的理想,对此,你怎么看?孔子虽然没有实现他的理想,但是他的这种精神却感召了后世千千万万的读书人,为了政治的清明,为了国家的强大,为了人民的幸福,前赴后继的做出了他们最大的努力。在明知困苦,艰难甚至可能送命的情况下依然执着于“为”,正是因为有了他们这些人的铺垫,才有了社会的变革,才有了国家的强大。(五)说一说你所知道的受到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精神濡染的那些读书人。(六)总结读了这篇课文,你是否理解了屈原,明知自己的美政无法实现却偏要以美好的生命来殉葬自己的政治理想;你是否理解了文天祥,明知自己出使到元营去会有危险,但还是义无返顾地去了;你是否理解了《五人墓碑记》中的那五个平民,为了替周顺昌伸张正义,不惜得罪阉党,最后激昂大义,谈笑以死;你是否理解了鲁迅,明知中国无法唤醒却偏偏要弃医从文,用自己的一生竭尽全力来呐喊。的确,这些人都是我们民族的脊梁,正是他们的坚持,他们的气节,他们的知其不可而为之,乃至慷慨激昂,蹈死不顾,所以我们的国家,民族才能在危难之际屹立不倒,而2500多年前的孔子,正是这种精神的始创。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