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爱人上课课件
加入VIP免费下载

仁者爱人上课课件

ID:1181872

大小:521 KB

页数:35页

时间:2022-07-1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仁者爱人 仁字从象形字演化而来,《说文解字》释为“仁,亲也,从人,从二”。仁者“仁”字人旁加个二字,为什么不加一呢?加二就是两个人,一个人你只要做好自己管好自己就够了(自处),两个人你除了管好自己做好自己外,还要管另外一个人,那就产生了关系,发生了怎样相处,怎样相爱,怎样互助的问题,(处人)仁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事,是用以协调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使关系变得和谐的方法。你自处好了,处人处好了,就是仁者了。——南怀瑾《论语别裁》 读前四则,注意重点字。思考:“仁”的思想内容包括哪一些?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1.6)1、你怎样理解“孝、弟、谨、信、爱众、亲仁、学文”这一排列顺序?2、名家的解读,我的解读北大教授李零是这样解读的,你同意他的看法吗?你的看法是什么? “弟子”,指乡里的子弟或学生,古代的师生关系是仿父子关系,学生把老师当爸爸,老师把学生当儿子,“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所以有“师父”一类叫法。师父的师父,是“祖师爷”。后世,师道尊严,一直保留着这一传统。当老师的要给学生找工作,得意门生,连媳妇都包办,当学生的也要尽弟子之劳,弘扬师教,捍卫师说,光大师门,义不容辞,就像我生活过的农村,当爹的要给儿子盖房娶妻,当儿的要给老人担水拾柴、准备棺材。现如今的学校,有培养子弟兵说,术语叫“组建学术梯队”,里面就有这种父慈子孝。北大门户深,老师是大树。我从社科院到北大,对此深有体会。师道尊严要讲,但这种关系不好。老师不是爸爸,学生不是儿子。 “谨”,是寡言。“泛爱众而亲仁”,“众”指民,“仁”读人。“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行”是动词,这里指行事为人,它是践行道德,而不是道德本身。“行”是相对于“学”。道德好了,还有余力,干什么?孔子说,“学文”。“文”是什么?是文化,特别是与礼乐有关的人文学术,古人也叫“文学”。孔子强调,提高道德修养之后,还要提高文化修养。第一,别当坏蛋。第二,别当笨蛋。即先当好人,再当知书达理的人。(李零《丧家狗——我读〈论语〉》)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对人尽心竭力,“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待人仁爱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为仁之方也已。’”(6.30)从本章中可见,孔子认为达到“仁”的标准高不高?孔子为人们指明了一条怎样的求“仁”的路径?如何达到“仁”,孔子给大家指明了一条途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近取譬”做到这些,就找到了实现“仁”的途径。 【原文】14·42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1)。”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2)。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注释】(1)安人:使上层人物安乐。(2)安百姓:使老百姓安乐。 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可以看出孔子对“仁”的理解与认识,应包括层面:一是主观层面:自己要站得稳,同时要使别人也能站得稳,这是一个可贵的精神境界;二是客观事实的层面,“己达”与“达人”实际反映的是孔子对人生事业的要求,不仅个人事业畅达,而且能让别人与自己一起事业通达。 从这段话展开联想,其实人世间的很多事情都是这样。我们总是以我们自以为好的方式来对待别人,殊不知很多时候事与愿违,因为自以为好的不见得别人也以为好。其原因就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所以真正要对别人好,要以别人觉得好的方式。心得:己之所欲,勿强于人。 从这几节看,孔子“仁”的思想主要内容是什么?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忠(积极为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恕(推已及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矣。你自己想有所树立,马上就想到也要让别人有所树立;你自己想实现理想,马上就会想到也要帮助别人实现理想,能够从身边小事做起,推己及人,这就是实践仁义的方法。——于丹 1.言为心声,子路和颜渊的话语表现了两人怎样的个性特征?你怎样看待这三个人的志向?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子罕》) 师生三人各言其志,志有高下之别。子路是侠士,豪侠义气,义胆忠肠,喜善好施,乐以助人,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是仁人,仁者之风,不自我夸耀,不施劳于人。孔子是“圣人”。圣人之行,“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圣人方能“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老有所养,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正是理想的大同社会,老、中、青三代各有所属,社会一定稳定,胸怀博大,境界更高。 子路轻财重义,人人可学。颜子有善而不自称,卿大夫当如此;不施劳于人民,国君当如此。孔子老安、友信、少怀,视三者如一家人,境界更高。子路忘物。颜子忘善。圣人忘己。朱熹注:“夫子安仁,颜渊不违仁,子路求仁”,这是三人不同点。共同点则是均无私吝之心,只是程度高下不同而已。 回顾小结什么是“仁者爱人”呢?“仁”,首先指一种情感,即“爱人”,首先从父子、兄弟间的亲情出发,由此推己及人,即所谓的“忠恕之道”,由此达到人与人之间的普遍和谐。以上通过他与弟子的谈话来表现他的仁德爱民的思想,经由他自己表达了自己的良好愿望。思考:孔子是如此想的,那么他自己又是如何去实践的呢?且去听去看他的言行举止吧! 读后六则,注意重点字。选文写了哪几件孔子“爱人”的具体事情(行为)?写得最生动的又是哪一件? 文意研读选文写了哪几件孔子“爱人”的具体事情(行为)?写得最生动的又是哪一件?10.17伤人乎7.9未尝饱也15.24师冕见9.10子见齐衰者子7.27钓而不纲 一个人的修养如何,体现在遇到突然事件之后不假思索的言行。在士大夫家,负责照管马的一定是下人,而不是主人;在当时情况下,一匹马的价值非常高。马棚失火,如果主人听到之后,首先开口就问马的情况,那是把财物放在第一位;首先开口就是否伤人,那是把人的生命放在第一位。当然,人与马都是生命,但是,人是同类,所以,在不能同时兼顾的情况下,理所当然应该先关心人的生命安全。这也就是孟子所说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意思,也就是孔子所说的“推己及人”的体现。——以人为本再读10.17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读7.9 读7.9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丧者哀戚,于其旁不能饱食,此所谓侧隐之心,就是同情。不吃饱饭肯定不是礼的规定。而孔子之所以如此,完全是他的“将心比心”,因为体味旁人的心情,而使自己也保持了哀戚之心,所以吃不饱。当然,我们今天没有必要真像圣人那样,去参加人家的丧礼就连饭都不吃饱,甚至,与死了亲属的人在一起吃饭也不敢吃饱。但是,我们现在有些人又是不是该在人家的丧事中去大吃大喝,猜拳行令喝老酒,麻将打到通天亮呢? 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15.42)人际关怀,人间情感,是社会走向和谐的一条途径。 9.10: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孔子对三种人是特别表示敬意:穿丧服的人,穿礼服的人和盲人。有人认为这是礼的规定,对于这些人应该特别致敬。这个看法也没大错,但我觉得还不足够。 孔子看到有丧服的人,他要“作”、“趋”,是因为他的心情有了变化;看到盲人,他会特别严肃起来,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心意;至于看到穿着礼服的人,也是因为别人在进行庄重的祭祀活动中,孔子应该也一样要努力去感受一份庄重的氛围。所以,将心比心也要表达他的严肃庄重的态度。孔子对人是以礼行之,那么对物如何呢? 读: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这一章是记圣人取物有度。和他相对的是“焚林而猎、竭泽而渔”。蔡元培先生写过一副对联是: 异竹不锄当路笋,伐薪教护戴巢枝。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望母归。我们感受到的孔子,是一个亲近自然万物的圣人,一个心地善良的哲人,我们能充分感受到他对万物生灵的仁爱之心。对照2500多年前的孔子,现代人对动物的凶残捕杀,对自然界的肆意破坏,是值得正视和反省的。想吃海鲜用钓竿去钓,别一网打尽;想吃野味,射飞鸟,别射杀入巢的归鸟。在华夏文化中,即使天子或诸侯在狩猎的时候,也只能“三驱”,也就是三面包抄,给动物留一条生路,并且遇到的第一个动物不能杀。 孔子对于周礼十分熟悉,他知道遇到什么人该行什么礼,对于家有丧事者、尊贵者和盲者,都应礼貌待之。对万物,也以同等的心对待。孔子之所以这样做,说明他极其尊崇“礼”,并尽量身体力行,以恢复“礼”治的理想社会。总之,孔子是用他的“仁”来贯彻他的“礼”,他的礼,不仅仅是几个动作而已,更要紧的是内在的那份情感,那个心。仁者爱人即要求人人都学会关爱别人。在此我们看到了孔子不管尊卑贵贱,不管是残疾人还是健康人,不管是老人还是小孩,他都能做到彬彬有礼,尽量为他人着想。总结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14.17)提问:子贡和孔子关于“仁者”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子贡认为“仁者”应该忠于主子,杀身成仁;孔子认为“仁者”更应该维持一统,造福民众。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译文】子路说:“齐桓公杀了公子纠,召忽自杀以殉,但管仲却没有自杀。管仲不能算是仁人吧?”孔子说:“桓公多次召集各诸侯国的盟会,不用武力,都是管仲的力量啊。这就是他的仁德,这就是他的仁德。” 人人生而平等,任何人都不是领袖、老板的私财或工具。每一个人都应该干大事业,为国尽忠,为人民尽孝,才是忠义千古。置家庭和大多数人的利益不顾,为领袖、老板个人私利献身,或者枯守昏弱无能之老板,从一而终,这都是愚忠。但凡有志气、有骨气的人绝不会这样做。愚忠愚孝最有名的两句话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敢不亡”。这种极端腐朽、野蛮、反动的思想,是后人的歪曲而非孔孟的本意。 讨论:孔子的仁和礼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翻译:孔子说:“管仲的器量小呀!”有人问:“管仲节俭吗?”孔子说:“他有三处豪华住宅,家臣也是一人一职而不兼任,人事机构庞大极不俭约,怎么谈得上节俭呢?”又问:“那么管仲知礼仪吗?”孔子回答说:“国君王宫门口设立照壁,管仲府邸门口也设立照壁。国君同别国国君举行会见时在堂上有放置酒杯的坫台,管仲府邸中也设置坫台。如果说管仲知礼仪,还有谁不知礼仪呢?” 提问:孔子从哪两方面来说明管仲“器小”的?明确:一是从“奢”的角度讲,“管氏有归,官事不摄”;二是从“僭”的角度讲:管仲以家臣的身份,用诸侯之礼。所以说管仲“器小”。 孔子主张志士仁人应杀身成仁,而管仲在失败后不能为公子纠死难,又做了原来政敌齐桓公的相。管仲看似违背了仁道。但孔子却明确地肯定了管仲的仁,原因是管仲辅佐齐桓公用和平手段维护华夏的统一,使人民免遭异族的奴役。这说明,孔子仁的高标准是看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看他能否维护王权,安定百姓,而不是只讲求小谅小信,关心民生疾苦,始终是孔子的仁爱观。孔子肯定管仲的大节大信,忽略他的小节小信,说明孔子在仁的认知上能知权达变。孔子否认管仲知礼而肯定管仲为仁,也表明他的仁和礼之间存在矛盾之处。 从孔子评价管仲这个特殊人物,谈对仁的看法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孔子评价管仲并没有像普通人那样要求他拘于小节小信,而肯定了他的大节大信;从孔子对“仁”的观点可以看出孔子在仁的认知上能知权达变,具体人物具体分析,所以我们看待人、事,也不宜用统一的标准衡量,要学会辩证地、一分为二地分析对待。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