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课仁者爱人一、本课总的思想内容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仁者爱人”强调的是待人的态度与准则。“仁”的根本:孝顺父母,尊敬兄长。“仁”的具体准则(内涵):对人尽心竭力(忠);待人宽厚仁慈(恕)。“仁”的最高境界:能施恩于百姓,周济大众。“仁”的途径和方法:能近取譬,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对“仁”的评价:看一个人是不是“仁者”,不能过于注重小信小节,要看他是否对社会、对百姓作出了贡献。
二、本课的具体内容1·6,仁的根本。4·15,仁的内涵(具体准则)5·12,仁的实践(具体表现)。6·30,仁的境界和实践“仁”的途径、方法。5·26,仁的理想。10.17、7.9、15.42、9.10、7.27,仁的实践(具体表现)。14.17,看一个人是不是“仁者”的标准。
三、章节梳理1·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本章内容是仁的根本。【评析】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如果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而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则摆在第二位。孔子办教育,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放在第一位,而文化学习只是第二位的。事实上,历史上的任何阶级,无论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教育都是为其政治服务的,尤其重视学生的道德品行和政治表现,把“德”排在“识”的前面,这是阶级的需要。他们就是要培养适应本阶级要求的各方面人才。
4·15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本章内容是仁的内涵(具体准则)【评析】忠恕之道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待人忠恕,这是仁的基本要求,贯穿于孔子思想的各个方面。在这章中,孔子只说他的道是有一个基本思想一以贯之的,没有具体解释什么是忠恕的问题,在后面的篇章里,就回答了这个问题。对此,我们将再作剖析。提问:孔子提的“忠恕”是什么意思?成语:一以贯之:用一个原则将整个学说或主张贯穿起来。
5·12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本章内容是仁的实践。提问:对于“仁”,孔子认为什么说子贡“非尔所及也”?答案: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于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这是子贡很得意讲自己学问修养的心得。他说,我不喜欢人家加到我身上的那些事,我也不想有同样的情形加到别人身上。譬如有人骂我,我会觉得不高兴,因此我也不骂任何人。换句话说,别人给我的痛苦、烦恼,我不喜欢,因此我也不愿加给任何一个人痛苦、烦恼。你说一个人够做到这样的修养,多了不起!他向孔子报告了自己这个做学问的可贵心得。孔子听了便说:子贡呀!这是你做不到的呀!再下一句虽然没有写出来,但隐约中包含有孔子自谦的意味,等于说,就算我为师的也不能完全做到,任何人都做不到的。
6·30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本章内容是仁的境界和实践“仁”的途径、方法。【评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实行“仁”的重要原则。“推己及人”就做到了“仁”。在后面的章节里,孔子还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这些都说明了孔子关于“仁”的基本主张。总之,这是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社会基本伦理准则,在今天同样具有重要价值。提问:仁的境界和实践“仁”的途径、方法分别是什么?
成语:博施济众:广泛地救济困苦的人。形容人广施恩惠,使人免于患难。立人达人:帮助人建立功业地位。能近取譬:能够就近拿自己作例子来比方别人。指推及人,将心比心。也指能用就靠近的事物来做譬喻。
5·26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本章内容是仁的理想。【评析】在这一章里,孔子及其弟子们自述志向,主要谈的还是个人道德修养及人为处世的态度。孔子重视培养“仁”的道德情操,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和学生。从本段里,可以看出,只有孔子的志向最接近于“仁德”。提问:孔子与学生谈“志”,为何孔子的“志”更接近“仁”?成语:安老怀少:使老年人安逸,使年少者归心。形容使人民生活安定。
10·17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本章内容是仁的实践(具体表现)。【评析】孔子家里的马棚失火被烧掉了。当他听到这个消息后,首先问人有没有受伤。有人说,儒家学说是“人学”,这一条可以作佐证材料。他只问人,不问马,表明他重人不重财,十分关心下面的人。事实上,这是中国自古以来人道主义思想的发端。提问:孔子家里的马厩失火,为何他只关心问人怎样?答案:表明他重人不重财,十分关心下面的人,是“仁”的具体表现。
7·9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本章内容是仁的实践(具体表现)。提问:孔子在遭遇丧事的人旁边,为什么饭都不吃饱?答案:这是孔子对“养生丧死”礼的重视,也是“爱人”的具体表现之一。
15·42“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本章内容是仁的实践(具体表现)。提问:人评论15·42章说:“说得极平实极浅显”,“活画出一个相师仪节来了”。(牛运震《论语随笔》)说说这一章是运用什么方法使人物生动可感的。答案:“师冕见”一章的生动,得益于具体细微的记述。从“及阶”到“及席”到“皆坐”,每一个环节都详细地记述了孔子的表现,这种记述上的不厌其详,真切地反映了孔子对盲人关心的无微不至。如果去掉这些细节,采用原则性的陈述,文章就没有这样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9·10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本章内容是仁的实践(具体表现)。【评析】孔子对于周礼十分熟悉,他知道遇到什么人该行什么礼,对于尊贵者、家有丧事者和盲者,都应礼貌待之。孔子之所以这样做,也说明他极其尊崇“礼”,并尽量身体力行,以恢复礼治的理想社会。提问:孔子不管是对盲人,还是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都“虽少,必作;过之,必趋”,这是为什么呢?
7·27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本章内容是仁的实践(具体表现)。【评析】其实,只用有一个鱼钩的钓竿钓鱼和用网捕鱼,和只用箭射飞行中的鸟与射巢中之鸟从实质上并无区别。孔子的这种做法,只不过表白他自己的仁德之心罢了。提问:用“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说明什么?答案:说明孔子的仁德之心,不但爱人,而且也爱物。
14·17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本章内容是看一个人是不是“仁者”的标准。【评析】孔子也曾在别的章节中说到管仲的不是之处,但总的来说,他肯定了管仲有仁德。根本原因就在于管仲“尊王攘夷”,反对使用暴力,而且阻止了齐鲁之地被“夷化”的可能。孔子认为,像管仲这样有仁德的人,不必像匹夫匹妇那样,斤斤计较他的节操与信用。提问:孔子一方面否定管仲“知礼”(见《论语》3·22),一方面又肯定管仲在维持天下一统方面的贡献,肯定其为“仁者”。由此可以窥见孔子怎样的仁爱观?
四、典型问题阐释例1: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1·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4·15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6·30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上述章节是从哪些角度入手论述“仁爱”思想的?答案:1.6章强调仁爱是修身要务,学文倒在其次。4.15章提出“忠恕”乃待人的基本原则。6.30提醒在实践仁爱的过程中不妨从小处着手。
例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17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3·22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diàn),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孔子一方面否定管仲“知礼”,一方面又肯定管仲在维持天下一统方面的贡献,肯定其为“仁者”。由此可以窥见孔子怎样的仁爱观?
答案:孔子主张志士仁人应杀身成仁,而管仲在失败后不能为公子纠死难,又做了原来政敌齐桓公的相。管仲行为看似违背了仁道,但孔子却明确地肯定了管仲的仁,原因是管仲辅佐齐桓公用和平手段维护华夏的统一,使人民免遭异族的奴役。这说明,孔子的仁的标准是看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看他能否维护王权,安定百姓,而不是只讲求小谅小信。这也说明孔子在仁的认知上能知权达变;孔子否认管仲知礼而肯定管仲为仁,也表明他的仁和礼之间存在矛盾之处。
例3: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4·15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6·30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11·2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2)。”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3)斯语矣。”【注释】 (1)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这句话是说,出门办事和役使百姓,都要像迎接贵宾和进行大祭时那样恭敬严肃。(2)在邦无怨,在家无怨:邦,诸侯统治的国家。家,卿大夫统治的封地。(3)事:从事,照着去做。提问:“忠”“恕”两字的内涵是什么?“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否矛盾?
答案:“忠”指对人尽心竭力,积极为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指待人宽厚,推己及人,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矛盾。这是“仁”的两个方面,合在一起就叫做忠恕之道。
例4:阅读下列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5·26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从各自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对“仁”的追求有什么不同?答案:子路愿意在物质上与朋友共享,是追求“仁”;颜渊是不自夸,不私己,是不违背“仁”;孔子以己推人,为人竭忠,有仁者风范,是安于“仁”:“仁”的境界越来越高。
例5(P25课文练习二):同是主张相爱,孔子的仁爱把孝惕视为根本,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墨子的兼爱则主张“兼相爱,交相利”,说“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墨子的主张和孔子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孟子说“墨子兼爱,是无父也”?答案:孔子的仁爱是以“尊尊”“亲亲”为基础的有差等的爱,墨子的兼爱是取消等级差别的普遍之爱。墨子的兼爱破坏了儒家严格区分上下尊卑的宗法等级制度,所以孟子说墨子的兼爱是无父。
五、背诵句子1·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5·26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原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6·30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