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爱人”教学及在国际上影响戴新安
本讲重点“仁者爱人”,在当今有何意义及价值
本讲重点:“仁者爱人”在国际上影响
仁者爱人
孔子倡导“仁”,颂扬仁者“爱人”,把个人道德修养提升到仁爱天下的高度,墨子提倡“兼爱”,孟子倡导“仁政”,这些精神实质都是爱人。由爱自身、爱自己的亲人,扩展到兼爱他人、泛爱众人,这都是中国传统道德中精华。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怀着“仁者爱人”心愿和胸怀,我们的心灵将会荡漾着爱的温暖,仁的宁静和平和,我们的社会将一派祥和。同时个人的事业、家庭和财富也会得到“爱”的回报,因为“崇德致远”、“德润爱巢”、“厚德载物”,我们的人生将会充满阳光。
孔子画像
孔子简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今山东曲阜)人。春秋末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祖上是宋国贵族。早年贫贱,做过小吏。后收徒讲学,参与政治活动。五十岁时任鲁国的司寇,后周游列国,宣传其学说,终不为世用。晚年返回鲁国,倾力于教育事业与典籍整理。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认为“仁”就是“爱人”,而“仁”的施行应以“礼”为规范,宣称“克己复礼为仁”。其学说自汉代以来成为中国传统思想的主导,影响极为广泛深远。返回
《论语》简介《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儒家经典,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汇集而成,共二十篇。内容有孔子的谈话、与弟子的问答以及弟子间关于孔子思想的谈论,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文献《论语》语句简洁,文辞闲雅,意蕴丰厚,也是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
仁字在《论语》中共出现109次,有58章涉及,儒学甚至被称为仁学。这位孔圣人是事事讲“仁”、处处讲“仁”,为政讲仁政,做人讲仁人,他以其言行向人们昭示:仁爱同情是人间正道,做人的基本准则是:仁者爱人。其思想在《樊迟、仲弓问仁》鲜明展示:
樊迟、仲弓问仁《论语》
学习目的能够深入理解孔子“仁者爱人”的思想内涵,从而加深对民族传统人文思想的积极探讨,在理解基础上,运用到学习和生活中。返回
学习重点:理解与运用一、孔子的“仁者爱人”,与日本稻盛和夫的“敬天爱人”理念为什么能给企业和个人带来发展和财富?二、结合自身,谈“仁者爱人”理念,对自己大学学习、人生事业、生活、道路有何启迪?
《论语》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樊迟、仲弓问仁
文中人物简介一、仲弓,(名雍)春秋鲁国(今山东曲阜)人。小孔子二十九岁,出身寒微,早年拜师孔子,随孔子周游列国。四十一岁的仲弓当上了季氏家族的总管,曾向孔子问过政。
二、樊迟樊迟,比孔子小三十六岁,是一个农民,孔子回鲁后拜孔子为师。他求知心切,三次向孔子请教“仁”的学说,还问“知”、“崇德、修业、辩惑”等,向孔子请教种植五谷和蔬菜的事,被孔子斥为“小人”。他学业上成就不大,但有勇武精神,是孔门弟子中的佼佼者。
三、子夏子夏,孔子高徒,小孔子四十四岁。春秋时期晋国著名的教育家。创立学堂,终身讲学,从教长达55年,培养了一大批著名人物,如魏文侯、吴起等,对战国时期政治、思想、军事各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樊迟、仲弓问仁》原文及译文原文:(下同)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译文:(下同)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役使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没人怨恨(自己);在家(卿大夫之家)也没人怨恨(自己)。”仲弓说:“我虽然不聪敏,也要照您的话去做。”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樊迟问什么是“智”,孔子说:“了解人。”樊迟还不明白。孔子说:“选拔正直的人,罢免邪恶的人,这样就能使邪者归正。”樊迟退出来,见到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他什么是‘智’,他说‘选拔正直的人,罢免邪恶的人,这样就能使邪者归正。’这是什么意思?”
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子夏说:“这话说得多么深刻呀!舜有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人才,把皋陶选拔出来,不仁的人就被疏远了。汤有了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人才,把伊尹选拔出来,不仁的人就被疏远了。”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樊迟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平常在家规规矩矩,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心诚意。即使到了华夏族以外之地,也不可背弃。”
言虽简而意颇丰,语只片而形甚显。如樊迟问“仁”是什么?子曰:“爱人。”问“知”是什么?子曰:“知人”。“爱人”“知人”便道出了孔子“仁”的思想内涵。樊迟的迟钝、子夏的聪颖、仲弓的谦恭的性格,都在只言片语中显现出来。艺术赏析返回
内容述评第一段是孔子对他的学生仲弓论说“仁”的一段话。他谈到了“仁”的两个内容。一是要他的学生事君使民都要严肃认真,二是要宽以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有做到了这两点,就向仁德迈进了一大步。
第二段谈了两个问题,一是“仁”,二是“智”。关于“仁”,孔子说是“爱人”,实际上孔子在各处对“仁”的解释都有内在的联系。他所说的“爱人”,包含有古代的人文主义精神,把“仁”作为他全部学说的对象和中心。关于“智”,孔子认为是要了解人,选拔贤才,罢免邪才。
第三段孔子对“仁”的解释,是以“恭”、“敬”、“忠”为基本内涵。在家恭敬有礼,就是要符合“孝、悌”的道德要求;办事严肃谨慎,就是要符合“礼”的要求;待人忠厚诚实显示出“仁德”的本色。
“仁”的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从本文所辑录的内容来看,“仁”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彼此相爱的伦理关系——“爱人”。孔子将“仁”确定为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准则,并围绕“爱人”的内涵,构造了仁学的思想体系。
“仁者爱人”,在当今有何意义及价值
孔子仁学思想,在当今社会有何意义?孔子倡导“仁”,颂扬仁者“爱人”,把个人道德修养的意义,提升到仁爱天下的高度。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自觉地、本然地去关爱他人,关爱民众,我们的心灵将会荡漾着爱的温暖,我们的社会将一派祥和,我们的生活会充满阳光。
孔子思想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中国文化发展的所有丰富性特征都可以从孔子那里找到根源。《论语》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思想,内容十分广泛,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的各个方面,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过重大影响。
《论语》中虽有些许糟粕或消极之处,但它所反映出来的两千多年前的社会人生精论,富有哲理的名句箴言,是中华民族文明程度的历史展示。今天我们对自己的民族精神及传统文化进行重新反思,这一民族文化的精粹,更值得人们重新认识和探索它的不朽价值。
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愿我们都能成为一个敬人爱人的仁者!
本讲重点:“仁者爱人”在国际上影响
日本稻盛和夫融汇“仁者爱人”终生实践“敬天爱人”,创造了经营神话(稻盛和夫)
日本著名企业家、经济学家稻盛和夫,成功创办了二家世界500强,又成功挽救了日本航空公司,日航奇迹般地扭亏为盈,又一次创造了企业经营的神话。他的经营哲学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会有如此神奇的力量?他的经营思想能给中国企业带来什么启迪?他经营思想核心就是“敬天爱人”,并用一生来实践这句话。稻盛和夫解释:“敬天爱人”就是敬奉天理,关爱世人。天指的是天道,敬天在中国就是遵循良心、良知、良行、良德,爱人就是要爱人,爱他人,为他人作奉献。
日本著名企业家、经济学家稻盛和夫,成功创办了二家世界500强,又成功挽救了日本航空公司,日航奇迹般地扭亏为盈,又一次创造了企业经营的神话。他的经营哲学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会有如此神奇的力量?他的经营思想能给中国企业带来什么启迪?他经营思想核心就是“敬天爱人”,并用一生来实践这句话。
稻盛和夫解释:“敬天爱人”是源于中国传统“仁者爱人”,就是敬奉天理,关爱世人。天指的是天道,敬天在中国就是遵循良心、良知、良行、良德,爱人就是要爱人,爱他人,为他人作奉献。
显然稻盛和夫,是吸取和发扬中华民族“仁者爱人”的思想,并以此来经营和管理企业。但稻盛和夫高明之处,是他使“爱人,爱他人,为他人作奉献”言行在企业员工中产生共鸣、共振,唤发出员工的良行、良德,从而产生出巨大能量。稻盛和夫为什么能屡次创造企业经营的神话?是吸取和发扬中华民族“仁者爱人”的思想。
稻盛和夫说,要判断某件事是不是有道理,不能只看其是不是符合逻辑,还应当看它是不是符合人类的道德标准,要思考其与人价值的相关程度。他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在他创立京都半导体公司的第二年,新进来的员工要求公司保证他们将来的收入会增加到一定程度。在当时,公司刚成立,连自己都难保,如何保证新人的收入增长?
经过三天三夜的讨论,稻盛和夫与他的合作伙伴,认为员工的要求符合人价值标准,于是他们不仅答应了员工的要求,而且还把公司的使命做了重大调整。调整后的理念是:“京都半导体公司的理念,就是提供给所有员工物质增长与心灵成长的机会,并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促进社会与全人类的进步。”
稻盛和夫有一个成功理念:一个态度与价值观错误的人,会让他的能力与努力成为社会的负担;反之,一个态度与价值观正确的人,会让他的能力与努力成为社会和企业的财富。所以稻盛和夫说:“敬天爱人:敬畏上天,关爱众人。这词句优美、动听,触动人心,能调动和凝集员工力量。所谓敬天,就是依循自然之理、人间之正道——亦即天道,与人为善。换言之,就是坚持正确的做人之道;所谓爱人,就是摈弃一己私欲,体恤他人,持利他之心”。
稻盛和夫所创办和经营的企业能获得巨大成功,是吸取和融会中华民族“仁者爱人”的思想基础上形成了“敬天爱人”的理念,是他“敬天爱人”的理念在员工中产生共鸣、共振,从而形成巨大的能量,推动着企业健康快速发展。稻盛和夫人生成功方程式变成企业成功方式,这就是:企业成功=能力X员工良知所焕发出来的努力X员工良知所形成勤奋的态度。
一切经营企业的道理本来都在我们内心中,这就是我们心中的良知。稻盛和夫“敬天爱人”理念的运用,就是以“仁者爱人”心态去关爱员工,从而唤起和激发全体员工们心中的“良知”,员工们心中的“良知”能转变成“能量”,从而产生了无穷的能量,这样的企业岂能不成功?
在日本,崇奉中国传统文化作为经营哲学和人生哲学的,稻盛和夫并非个案,而是一个普遍现象。日本企业在吸收承接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候,主要关注和学习的是两个人的哲学。一个是孔子的《论语》,另一个就是明朝王阳明的良知体系,即阳明心学。然而王阳明的良知体系是什么?为什么日本人如此崇敬孔子和王阳明?王阳明最伟大的贡献,一是开创了“人人皆可为圣贤”的体系。二是解决了知行合一的世界难题。
王阳明的“良知”体系有一个非常独特的亮点,就是“事物之理”本来就在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按这种逻辑,我们做事只需要凭着良知去做即可,因为所有的管理道理,比如公平交易、客户价值、效率竞争等,都存在于我们心中,都是我们良知的一部分。精英或者领导者并不比我们任何一个普通人多一点,在良知面前人人平等,人人皆可为圣贤!人人都可以奋斗成功,只要你遵循内心的良知之理!知行合一,意念即是行,做事凭良心。
其实,我们企业中的任何一个员工和管理者,哪一个人不是良知未泯者?既然如此,管理就是一件很简单的事,让“爱心”、“良知”在企业员工中产生共鸣、共振,从而形成强大共力。让每一个员工知行合一,怀爱心,凭良知做事,不做亏心之事,让爱心、良知形成良德和良行,企业的员工都有良德和良行,企业的蓬勃发展便是顺乎自然的事。
作业题(二选一)一、孔子的“仁者爱人”,与日本稻盛和夫的“敬天爱人”理念为什么能给企业和个人带来发展和财富?二、结合自身,谈“仁者爱人”理念,对自己人生事业、生活、道路有何启迪?
孔子简介据考证,孔子的远祖是宋国贵族,殷王室的后裔。孔子的六代祖孔父嘉为宋国大夫,做过大司马,在宫廷内乱中被杀。其子木金父为避祸逃到鲁国陬邑,从此孔氏在陬邑定居,成为鲁国人。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母亲颜征在。叔梁纥是当时鲁国有名的武士,立过战功,曾为陬邑大夫。叔梁纥先娶妻施氏,生9女,无子。又娶妾,生一子,取名伯尼,又称孟皮。孟皮脚有毛病,叔梁纥很不满意,于是又娶颜征在。当时叔梁纥已66岁,颜征在还不到20岁,于前551年(鲁襄公二十二年)生孔子。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孔子三岁时,叔梁纥卒。施氏为人心术不正,孟皮生母已在叔梁纥去世前一年被施氏虐待而死,孔子母子也不为施氏所容,母颜征在只好携孔子与孟皮移居曲阜阙里,生活艰难。孔子17岁时,母颜征在卒。孔子19岁娶宋人亓官氏之女为妻,一年后亓官氏生子,鲁昭公派人送鲤鱼表示祝贺,孔子感到十分荣幸,给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
孔子虽因早年丧父而生活贫苦,但他十五岁即“志于学”。他善于取法他人,曾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他学无常师,好学不厌,乡人也赞他“博学”。
孔子自20多岁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对天下大事非常关注,对治理国家的诸种问题,经常进行思考,也常发表一些见解,到30岁时,已有些名气。鲁昭公二十年,齐景公出访鲁国时召见了孔子,与他讨论秦穆公称霸的问题,孔子由此结识了齐景公。鲁昭公25年,鲁国发生内乱,鲁昭公被迫逃往齐国,孔子也离开鲁国,到了齐国,受到齐景公的赏识和厚待,甚至曾准备把尼溪一带的田地封给孔子,但被大夫晏婴阻止。鲁昭公27年,齐国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听说后向齐景公求救,齐景公说:“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只好回鲁国,开始授徒讲学,从远方来求学的,几乎遍及各诸候国。颜路、曾点、子路、伯牛、冉有、子贡、颜渊等,是较早的一批弟子。私学的创设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进一步促进了学术文化的下移。
孔子杏坛讲学图
其时,鲁政权操在季氏,而季氏又受制于其家臣阳货。孔子不满这种政不在君而在大夫,的状况,不愿出仕。他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直至鲁定公九年阳货被逐,孔子才见用于鲁,被任为中都宰,是年孔子五十一岁。“行之一年,四方则之”,遂由中都宰迁司空,再升为大司寇。鲁国大治。孔子仕鲁,齐人闻而惧,恐鲁强而并己,乃馈女乐于鲁定公与季桓子,季桓子受齐女乐,三日不听政,孔子政治抱负难以施展,遂带领颜回、子路、子贡、冉有等十余弟子离开“父母之邦”,开始了长达十四年之久的周游列国的颠沛流离生涯。是年孔子已五十五岁。返回
孔子周游国图
14年中,孔子东奔西走,多次遇到危险,险些丧命。后被鲁国迎回,此时孔子年六十八岁。孔子归鲁后,鲁人尊以“国老”。初鲁哀公与季康子常以政事相询,但终不被重用。孔子晚年致力于整理文献和继续从事教育。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卒,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
孔子墓(山东曲阜孔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