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中国犹太人消失之迷”》在中国的唐代,有一支犹太人进入了中国。在今天,世界各地的犹太人纷纷返回以色列,回到自己梦寐以求的祖国的时候,中国的犹太人,已经悄悄地消失了,当年进入中国的犹太人后代,已经融入了中国社会,成了中华民族中的一员。在中国的大地上,只留下了一片犹太人的墓园,述说着犹太人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的生活,供后人凭吊。也给世界留下了一个不解的迷团。犹太人为什么能在中国留下来?仁
仁者爱人
“仁,亲也,从人,从二”——《说文》《礼记》郑玄注:“仁”是“相人偶”之意,用以协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孟子曰:“仁也者,人也。”“仁,人心也。”“忠者,厚也;厚人,仁矣。”【王充】“仁之美者在于天,天,仁也。”【董仲舒】“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
仁字在《论语》中共出现109次,有58章涉及,儒学甚至被称为仁学。仁字从象形字演化而来,《说文》释为“仁,亲也,从人,从二”,《礼记》郑玄注:“仁”是“相人偶”之意,用以协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何谓仁?
仁者爱人
分析前四则读四则,思考:A重点字。B“仁”的思想内容包括哪一些?
重点字:1:入则孝2:出则弟3:吾道一以贯之4: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5:何事于仁6:尧舜其犹病诸7: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8:能近取譬在家里通“悌”尊敬兄长学说用忠,对人尽心竭力。恕,对人仁爱宽厚止,仅其,大概;病,以为难立:使……立达:使……达比喻
1.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何谓仁——仁之本为人弟和为人子的人在家里通“悌”尊敬兄长孔子对弟子的道德要求:孝悌、谨信、爱众、亲仁——仁之本思考:修德与学文的关系?要义:修德重于学文。
联系实际读书与做人,你怎么看?思考
「评析」本篇第二章中曾提到孝悌的问题,本章再次提及这个问题。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如果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而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则摆在第二位。孔子办教育,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放在第一位,而文化学习只是第二位的。事实上,历史上的任何阶级,无论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教育都是为其政治服务的,尤其重视学生的道德品行和政治表现,把“德”排在“识”的前面这是阶级的需要。他们就是要培养适应本阶级要求的各方面人才。
4.15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要义:曾参以“忠恕”来解释孔子“一以贯之”之道。贯穿,贯通“仁”是道的最高理想,“忠恕”是通向仁道的最基本门径。忠恕——孔子待人的基本原则何谓仁——仁之道
忠恕之道“忠”是从自己想有所作为,也尽心尽力地让别人有所作为的角度讲的;“恕”是从自己不想做的事,也不要强加给别人的角度讲的。它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而非两个问题,所以孔子说是“一”以贯之,而非“二”以贯之。总起来说,忠恕之道就是人们常说的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自己想这样,也要想到人家也想这样;自己不想这样,也要想到人家也不想这样。忠恕之道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是仁的基本要求,是孔子待人的基本原则。
5.12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恕(推己及人)本章要义:仁的实践。之于做到
6.30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要义:仁的境界和实践“仁”的途径、方法。广博、广泛周济百姓恐怕担忧打比方方法使……站得住使……行得通
从这几节看,孔子“仁”的思想主要内容是什么?1、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忠(积极为人)中心之为忠,尽己之为忠。忠是对自己的要求,自己想有所作为,也尽心尽力地让别人有所作为,自己想飞黄腾达,也尽心尽力地让别人飞黄腾达。
但有了忠就是不是仁了呢?看下面这一则内容: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5.19)【翻译】子张问:“令尹子文三次被任命为令尹,没有沾沾自喜的样子。三次被罢免,也没有怨恨的气色。自己当权时的政务,一定告诉新令尹。他怎么样?”孔子说:“做到了忠。”又问:“达到了仁的标准吗?”回答说:“没有达到智的标准,怎么算得上是仁呢?哪里能算是仁呢?”可见,有了忠不是就是仁,那么还需要什么呢?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恕(推已及人)恕是对他人的态度,对别人要宽恕。推己及人,将心比心。孔子在《卫灵公》篇里回答子贡“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的问题时所说的:“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乍看之下似乎很简单,好象我们很多人都能做到:我不希望他人打我,我也不去打他人;我不希望别人偷我的东西,我也不去偷别人的东西;我希望他人骂我,我也不去骂别人……但如果细微之处讲的话,如果从更广的范围来说的话,就未必如此了,比如:我不希望别人轻视我,我也不轻视任何人;我不希望别人讨厌我,我也不讨厌任何人,等等……想想自己,目前肯定是做不到,因为在我们的心里总还是瞧不起某些人,在我们的心里总还是有一些自己不喜欢的人……。所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我们一生都要去实践的道德科目,是我们要在每天的人际交往中去落实体会的。如果我们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看得很粗、看得很肤浅的话,我们就会认为自己也能够做到,我们就会止于眼前的境界,我们也就难以体会到夫子这句话的甚深涵义。在夫子那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仁的外在显现,也就是所谓的“恕道”。而在夫子的一生中,似乎还没有期许过任何一个人堪为真正的“仁者”。
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但弟子们不听,还是厚葬了颜回。他们认为,厚葬才能符合老师的哭之恸,才能符合老师对颜回的称道与喜爱。殊不知这样既不符合老师的心,也不符合颜回的心。孔子说,颜回把我当作父亲一样对待,我却不能像对儿子一样对待他。颜回啊,你不要怪我啊,我没有办法啊,我不同意他们厚葬你,他们偏要这样做啊。孔子的儿子孔鲤死的时候是薄葬,颜回是把老师当作父亲一样对待的,老师自己的儿子是薄葬,那么,颜回也应该薄葬,可是事实却恰恰相反,所以孔子说自己没能像对待儿子一样对颜回。
从这段话展开联想,其实人世间的很多事情都是这样。我们总是以我们自以为好的方式来对待别人,殊不知很多时候事与愿违,因为自以为好的不见得别人也以为好。其原因就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所以:真正要对别人好,要以别人觉得好的方式心得:己之所欲,勿强加于人。
忠恕↓↓积极为人推己及人↓↓↓对自己的要求对他人的态度孔子之道的核心
思考:本文中孔子关于仁的主张有何积极的社会意义?明确:从统治者角度来说,就是要按仁的原则来施政,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广济百姓,言行谨慎,举贤任能,以正压邪;从个人角度来说,就是要求人们舍己为人,严于律己,一切言行符合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而且每个社会成员要推己及人,将仁爱的伦理道德原则推广到全体社会成员身上。这有利于个人在道德修养的自我完善,能引导人们培养美德、爱心和智慧,有利于建立和谐有序的社会。
孟子曰:“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译文】孟子说:“君子对于万物,爱惜它,但谈不上仁爱;对于百姓,仁爱,但谈不上亲爱。亲爱亲人而仁爱百姓,仁爱百姓而爱惜万物。”那么,孔子是怎样行仁的?
1:盍各言尔志2:敝之以无憾3:愿无伐善4:无施劳5:老者安之6:固相师之道也.7:过之,必趋8: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9:霸诸侯10:一匡天下11: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12: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13: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何不使……坏夸夸耀,表白使……安本来;协助,帮助快步走为……而死称霸完全;匡正没有;大概;通“披”自缢名作动,戴着礼帽,穿着礼服
5.26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日:“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日:“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仁者仁心——仁之境立侍“何不”的合音字坏夸耀自己的好处把劳苦的事施加给别人使……安逸
子路:豪侠之士,义胆忠肠,乐于助人颜渊:仁者之志,隐忍,谦逊,道德修养高孔子:圣人能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仁德爱民本章要义:师生各自言志,表达了孔子大公无私、平治天下的胸襟抱负。(仁的理想)——重伦轻利:义——重德重功而不夸耀:仁——教诚爱深:圣
在孔子看来,“圣”是人格修养中最高的境界,具有崇高德行又有最高政治地位,是德位兼备的人,“能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修已以安百姓”,能做到“老有所养,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在孔子的心目中,只有尧、舜、禹、文王、武王、周公等古圣先王才够“圣”的资格,他赞美尧说:“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者。涣乎!其有文章(《论语·泰伯》)。”孔子既赞其煌煌功业,又美其彪炳圣德。“圣”是极少数人才能达到的境界。“圣”与“仁”的区别
“仁”则不同,“仁”孔门道德修养中的核心标准,是孔子的核心思想,普通人只要努力就能达到的标准。“我欲仁,斯仁至矣。”而且如影之随形,身之有影一样,“道不远人,远人非道”,其易行易做且又普通。它又是一切美德美行的总和,是各项道德范畴的集中体现,体大而细微,博大而精深,正因为如此,要完整的达到这一境界却又也非易事,但“仁”与“圣”不同,“仁”可力致,“圣”则非力而能致者也。
10.17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评析」孔子家里的马棚失火被烧掉了。当他听到这个消息后,首先问人有没有受伤。有人说,儒家学说是“人学”,这一条可以作佐证材料。他只问人,不问马,表明他重人不重财,十分关心下面的人。事实上,这是中国自古以来人道主义思想的发端。要义:孔子重人贱畜。仁的实践(具体体现)仁者仁心——仁的实践
7.9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要义:孔子参加丧礼时的哀痛之心(仁的实践、具体表现)。我国古代对于丧礼是非常重视的,它直接体现了孝道,所以制度的规定也非常严密。孔子参加丧礼,与人同哀,心存哀痛侧隐之心,难过得吃不下饭,这是一种礼的表现。
15.42“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要义:孔子以自己言行为榜样,表达接待残疾人的应有礼貌。帮助规矩孔子的相师之道:道为规矩,仪式——与礼合敬于心——胸怀诚恳恻隐之情
有人评论本章说:说得极平实极浅易,活画出一个相师仪节了。说说这一章运用什么方法使人物生动可爱,表达效果如何?思考细节描写。从“及阶”到“及席”到“皆坐”。每个环节都详细记述了孔子对盲人无微不至的关心。如果去掉这些细节,采用原则性的叙述,文章就没有这样强的感染力。
9.10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gǔ,盲站起来,表示敬意快步走,表示敬意思考:怎样对待这三种人?齐衰者冕衣裳者瞽者——哀对有丧者表示同情、哀切——尊对在上位者,表示恭敬——矜对有残疾者,表示矜惜、同情
孔子对于周礼十分熟悉,他知道遇到什么人该行什么礼,对于尊贵者、家有丧事者和盲者,都应礼貌待之。孔子之所以这样做,也说明他极其尊崇“礼”,并尽量身体力行,以恢复礼治的理想社会。要义:孔子以诚敬的心情对待三种人。
7.27子钓而不纲(1),弋(2)不射宿(3)。「注释」 (1)纲:大绳。这里作动词用。在水面上拉一根大绳,在大绳上系许多鱼钩来钓鱼,叫纲。 (2)弋:音yì,用带绳子的箭来射鸟。 (3)宿:指归巢歇宿的鸟儿。要义:孔子具有仁人之心。
补充:商汤的“网开三面”。《史记·殷本纪》商汤外出,见到野外捕禽兽的把网四面张开,并祝祷说:“从天下四面八方来的皆进我的网中!”汤说:“哎,这太过份了!”于是撤去它的三面,并祝祷说:“要想到左边去的,就去左边;要想到右边去的,就去右边;不要命的,就进我的网中来。”诸侯听说这件事,都说:“商汤的恩德已经到极点了,甚至施到了禽兽身上。”“汤出,见野张网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网!’汤曰:‘嘻,尽之矣!’乃去其三面,祝曰:‘欲左,左;欲右,右;不用命者,乃入吾网。’诸侯闻之,曰:‘汤德至矣,及禽兽。’”
读: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这一章是记圣人取物有度。和他相对的是“焚林而猎、涸泽而渔”。蔡元培先生写过一副对联是:异竹不锄当路笋,伐薪教护戴巢枝。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望母归。君子远庖厨
14.17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仁的评价标准大概、或许管仲的功与过:过——未能为公子纠尽忠功——霸诸侯,正天下,使百姓免受异族统治
仁者当看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看他能否维护王权,安定百姓(舍小节,论大功)本章孔子从大节着眼,肯定管仲的功业,认为他具有仁德,是位仁人。孔子的标准:比较子贡与孔子关于仁的评价标准子贡的观点:“仁者”应该终于主子,杀身成仁
管仲虽然没有为公子纠尽忠,以身相殉,但他辅佐齐桓公立了大功,名流青史,也就不能用对一般普通人的小节小信来要求他了。说到底还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问题。我们不能对任何人都求全责备,而应该看他的主流,看他的大节。事实上,齐桓公也正是因为不究细节,不计私仇,原谅了差点要了他的命的管仲而加以重用,才取得了“霸诸侯,一匡天下”的丰功伟绩。 所以,齐桓公的认识也是合于圣人的思想的。我们今天正当用人之际,是不是也应该用这种看大节、看主流的思想来衡量人才呢?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3.22)【翻译】孔子说:“管仲的器量小得很啊!”有人问:“管仲节俭吗?”〔孔子〕说:“管仲可以收取大量的市租,他手下的官员一人一职而不兼任,哪能说是节俭呢?”〔那人又问:〕“那么,管仲知礼吗?”〔孔子〕说:“国君在宫殿大门前树立一道影壁短墙,管仲家门口也树立影壁短墙。国君为了友好地会见别国的君主,专门设计了放置空酒杯的土台,管仲家竟然也设置这样的土台。如果说管仲知礼,那么谁不知礼呢?”
1、本章孔子是从哪两个方面来说明管仲“器小”?①从“奢”的角度,“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②从“僭”的角度,管仲以家臣的身份用诸侯之礼。思考与探究
孔子的仁爱观,主要是看一个人是否维护五权,是否对国家、社会有贡献,是否爱护百姓,而非小信小谅。孔子否定了管仲知礼而肯定他为仁,忽略他的小节小信。而肯定他的大节大信,说明孔子在仁的认识上能通达。2、孔子一方面否定管仲“知礼”,一方面又肯定管仲在维护天下一统方面的贡献,肯定其为“仁者”,由此可以窥见孔子怎样的仁爱观?
孔子否定管仲“知礼”,是指管仲超越了一个臣子的本分,也像国君一样建“三归”、“反坫”、“塞门”(国君享有的建筑),在孔子看来,是违背了“礼”的等级。但是孔子不否定管仲是个“仁者”,因为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九合诸侯,匡正天下,使华夏民族免于衰落。由此看来,孔子“仁”的标准是看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看他能否维护王权,安定百姓,而不是只讲求小谅小信。关心民生疾苦,始终是孔子的仁爱观。
孔子肯定管仲的大节大信,忽略他的小节小信,说明孔子在仁的认知上能知权达变。孔子否认管仲知礼而肯定管仲为仁,也表明他的仁和礼之间存在矛盾之处。
探究一:在文中“仁者”的内涵是什么?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1.6)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仁之本--孝悌孝悌内—孝外-悌强调仁爱是修身要务,德育为先,智育为后修身谨信、爱众、亲仁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4.15)仁之则--忠恕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忠(积极为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恕(推已及人)(5.12)(6.30)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忠(积极为人)仁之上--圣博施济众仁之方--能取近譬特点--------推己及人
1、“言志:仁的实践---爱人2、问人:3、导盲:4、与有丧者侧:重人不重财无微不至的关心尊崇礼(5.26;10.17;7.9;15.42;9.10)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四、如何实践仁?仁的三个层次:1、人之性2、人之道3、人之成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①自觉★仁即本性,只因人由物欲引申到向外追逐的行动,所以难以见仁,只要反观内心,就可见仁。“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流于形式,就丧失了礼乐的真正目的其实是为了实践仁。“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行善避恶,只在愿不愿意,而不在能不能够。②真诚③行动1、人之性:向善
“忠恕,违道不远。”(道的外延可包括忠恕,内涵应是仁。)释迦牟尼对初学者如是说:“戒是无上菩提本。”(戒,守戒;菩提,觉悟。)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尽心为人】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2、人之道:践仁实践仁的方法:
圣是仁的最高境界,仁是圣之始,圣是仁之成。3、人之成:仁者→圣人
成语拾遗被发左衽:头发披散不束,衣襟向左掩。该成语典故源于此。古代指中原地区以外少数民族的装束。亦借指中原地区的人受少数民族统治。《后汉书·西羌传·滇良》:“羌胡~,而与汉人杂处。”匹夫沟渎:指拘守普通人的小信小节。该成语典故源于此。宋·绍翁《四朝闻见录·张司封庙》:“江之所恃者堤,安有伯起不知以石代薪之便,功未及成,效~之为。能近取譬:能就自身打比方。比喻能推己及人,替别人着想。
仁者爱人即要求人人都学会关爱别人。在此我们看到了孔子不管尊卑贵贱,不管是残疾人还是健康人,不管是老人还是小孩,他都能做到彬彬有礼,尽量为他人着想。同样对万物,也以同等的心对待。孔子之所以这样做,说明他极其尊崇“礼”,并尽量身体力行,以恢复“礼”治的理想社会。总结
整个一部《论语》,讲得就是“爱心”:《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要有一颗爱心。让我们在爱的温馨中成长,做一个服务社会的人。孔子关心的,绝不是个人小小的快乐,他关心的,是美好理想社会的建设。
【孔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养民以惠,惠则足以使人。”有差等之爱:根据远近亲疏,贵贱尊卑而有所区别。有先后厚薄之分。【墨子】“兼相爱,交相利。”“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无差别之爱:爱是相互的,利也是相互的。【近代人道主义】:天赋人权,众生平等。自由、平等、博爱:以人为中心。
无言的震撼:当代中国的仁者事国先事民,周公吐哺责己后责人,天下归心心血劳干革命事业似巍巍泰山震环宇骨灰撒遍总理恩情如滴滴雨露润人心生为国家,死为人民,耿耿忠心照日月功同山岳,德同湖海,洋洋正气结丰碑
无言的震撼:当代中国的仁者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雷锋
无言的震撼:当代中国的仁者埋怨别人冷淡,不如燃旺自己这块炭火去温暖别人。——朱伯儒朱伯儒原武汉空军部队团级干部。始终坚持为人民做好事,先后21次立功受奖,被人们誉为“80年代新雷锋”。中央领导邓小平、李先念、陈云、叶剑英、彭真、邓颖超、徐向前、聂荣臻、杨尚昆都先后为朱伯儒题词。1983年7月7日,中央军委授予“学习雷锋的光荣标兵”荣誉称号。
无言的震撼:当代中国的仁者他已经拥有了财富,但他心里装着还在贫苦生活中的乡亲,他已经走出了大山,但他还想让所有乡亲都能够走出与世隔绝的山崖,他成就了一个多少代人未能实现的梦想,他拿出愚公移山的执著和勇气劈开了大山,在悬崖峭壁上为乡亲们开凿出通往外面世界的大道,更在人们的心中打开了一扇希望之门。它结束了一段贫困的历史,开创出一种崭新的生活。2002年度感动中国人物:河南辉县上八里镇回龙村党支书张荣锁
无言的震撼:当代中国的仁者2002年度感动中国人物:王选(中国二战受害者诉讼原告团团长)她用柔弱的肩头担负起历史的使命,她用正义的利剑戳穿弥天的谎言,她用坚毅和执著还原历史的真相。她奔走在一条看不见尽头的诉讼之路上,和她相伴的是一群满身历史创伤的老人。她不仅仅是在为日本细菌战中的中国受害者讨还公道,更是为整个人类赖以生存的大规则寻求支撑的力量,告诉世界该如何面对伤害,面对耻辱,面对谎言,面对罪恶,为人类如何继承和延续历史提供了注解。
无言的震撼:当代中国的仁者2003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高耀洁(中国“民间防艾第一人”)这是一位步履蹒跚的老人,但她在实现“但愿人皆健,何妨握独贫”的人生理想的道路上却迈着坚定的脚步。她以渊博的知识、理性的思考驱散着人们的偏见和恐惧,她以母亲的慈爱、无私的热情温暖着弱者的无助冰冷。她尽自己最大的力量推动着人类防治艾滋病这繁重的工程,她把生命中所有的力量化为一缕缕阳光,希望能照进艾滋病患者的心间,照亮他们的未来。
无言的震撼:当代中国的仁者2004年度感动中国人物:毕生梦想消除饥饿的袁隆平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无言的震撼:当代中国的仁者2004年度感动中国人物:大山深处孤身支教的徐本禹如果眼泪是一种财富,徐本禹就是一个富有的人,在过去的一年里,他让我们泪流满面。从繁华的城市,他走进大山深处,用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稚嫩的肩膀,扛住了倾颓的教室,扛住了贫穷和孤独,扛起了本来不属于他的责任。也许一个人的力量还不能让孩子眼睛铺满阳光,爱,被期待着。徐本禹点亮了火把,刺痛了我们的眼睛。
无言的震撼:当代中国的仁者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获奖者“丛飞”从看到失学儿童的第一眼到被死神眷顾之前,他把所有的时间都给了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没有丝毫保留,甚至不惜向生命借贷,他曾经用舞台构筑课堂,用歌声点亮希望。今天他的歌喉也许不如往昔嘹亮,却赢得了最饱含敬意的喝彩。
无言的震撼:当代中国的仁者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获奖者“李春燕”她是大山里最后的赤脚医生,提着篮子在田垄里行医,一间四壁透风的竹楼,成了天下最温暖的医院,一副瘦弱的肩膀,担负起十里八乡的健康,她是迁徙的侯鸟,她是照亮苗乡的月亮。
无言的震撼:当代中国的仁者感动中国2006年度人物获奖者——人民的好军医“华益慰”不拿一分钱,不出一个错,这种极限境界,非有神圣信仰不能达到。他是医术高超与人格高尚的完美结合。他用尽心血,不负生命的嘱托。
无言的震撼:当代中国的仁者感动中国2006年度人物获奖者——霍英东(聚财有道,散财亦有道)生于忧患,以自强不息成就人生传奇。逝于安乐,用赤诚赢得生前身后名。他有这样的财富观:民族大义高于金钱,赤子之心胜于财富。他有这样的境界:达则兼济天下。
无言的震撼:当代中国的仁者感动中国2006年度人物获奖者——林秀贞(30年来赡养了6位孤寡老人)用30载爱心让一村之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富人做这等事是慈善,穷人做这等事是圣贤,官员做这等事是本分,农民做这等事是伟人。这位农妇让九州动容。
无言的震撼:当代中国的仁者感动中国2006年度人物获奖者——“微尘”〖主要事迹〗“微尘”起初是青岛一位数次捐款不留姓名的普通市民,后来,扩散成一个爱心群体,再后来,扩展成一个关爱他人的爱心符号。以“微尘”命名的募捐箱、徽章,走进青岛的大街小巷,成为青岛一个体现爱心的公益品牌。青岛市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在翻阅了捐款记录后惊讶地发现,早在2004年,一位神秘女士就已经使用“微尘”的名字多次大额捐款:非典时期捐款2万元,新疆喀什地震捐款5万元,为白血病儿童捐款1万元,湖南灾区捐款5万元……当人们正在努力寻找“微尘”时,一个又一个“微尘”出现了。截至目前,青岛市红十字会收到的上千笔捐款中,很多捐助者都署名“微尘”。每一双充满善意的援手,每一张不同模样的面孔,都记录下一个共同的名字——“微尘”。〖颁奖词〗他来自人群,像一粒尘土,微薄、微细、微乎其微,寻找不到,又随处可见。他自认渺小,却塑造了伟大,这不是一个人的名字,这是一座城市的良心。
无言的震撼:当代中国的仁者孔祥瑞:150项革新带来8000万元效益仅有初中学历的工人孔祥瑞有着“蓝领专家”的美誉。2001年,他主持创新“门机主令器星形操作法”,使门机每一次作业可节省时间15.8秒,当年创效1600万元;2003年,他主持的“门座式起重机中心集电器”技改项目,被授予国家级实用型发明专利。【颁奖词】不管什么时代,劳动者都是社会的中流砥柱。但在今天,更值得尊敬的,还应该是那些不仅贡献汗水还贡献智慧的人。150项革新,给国家带来8000万元效益,这就是一个工人的成就。
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大音稀声,大象无形,大爱无边!愿我们都能成为一个人敬人爱的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