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爱人》教学设想
加入VIP免费下载

《仁者爱人》教学设想

ID:1181908

大小:42 KB

页数:8页

时间:2022-07-1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仁者爱人》教学设想知恩中学杨朝煜(一)学校语文组组长叶老师打来电话,说教研室决定在我们学校召开高中语文新课程“疑难问题”解决研讨会,这次会上要上一节公开课,通过公开课上暴露出来的问题,大家展开质疑探讨,来寻求一条语文课堂教学的突围之路。教研组决定,由我来上这节公开课,希望我认真准备。我们商量了一下,就定下《仁者爱人》这一篇,作为公开课的教学篇目。本课选择了孔子关于“仁”的语录选段,阐述了“仁”的思想内涵,刻画了作为“仁者”的孔子在“爱人”方面的具体实践,如: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忠恕、尊重他人、关心弱者、珍爱生命等等。内容博杂,按照《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的规定,教学时间为3课时。但公开课只能用一课时,如何处理好容量大与时间紧的问题?如何既能突出重点,又能兼顾到各个知识点之间的有机连贯?如何将博大精深的儒家思想的核心——“仁”的学说通过深入浅出的教学让学生愿学、乐学,并学有所得?如何实现文言文教学文字、文章与文化三者的结合?这些问题就像一个个沙袋一般重重地压在我的肩上。就这样,我开始了备课工作。《论语》不是一般的文言文,它是文化经典,所以我想应该以思想文化作为主要教学内容,思想文化中又要对最重要的核心内容进行准确定位,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论语选读》的每一篇课文都有一个主题结构,这个结构是否呈现着这篇课文文本主题的来龙去脉?这个“来龙去脉”是否就是解读这个文本的线索,解读这个文本的通道?在高中新课程培训中,宁波北仑的赵盛成老师认为,《仁者爱人》这一课,它本身就有一个完整的主体结构:第一章,“仁”的方向,第二章,“仁”的总则(“忠恕”乃待人之基本要务),第三章,实践“仁”的途径之一(追求自我主观的修养和人生境界),第四章,实践“仁”的途径之二(从自我、从身边小处着手),第五章,实践“仁”的途径之三(安之,信之,怀之),第六章,要有恻隐之心,第七章,要有“不忍之心”,第八章,要有体贴之心,第九章,要有敬重之心,第十章,要有爱物之心,第十一章,“仁”的极致——“大仁”(舍小节,论大功,舍小信,守大信,以天下为重,乃天下之大仁)。——这样,组合成一个《仁者爱人》的完整的结构。我们在文本解读时,是否可以引领学生顺着这个结构体系进行文本解读,并以此作为学习的通道,进行文本的品读和理解?但如果真的按照这样的思路来教学,预设性太强,太按部就班了,容易上成复习课。如何找到一个有效的抓手,巧妙地切入课题,并以此为主线,串联起教学的主要内容,我再次深深地思索。正好在备课中,看到了易中天和于丹的一段对话。易中天问于丹:“你们美女也喜欢孔子吗?在你们心中,孔子是什么样的?”于丹答道:“我不主张从性别的角度去看孔子,在我的心目中,孔子只有温度,没有色彩。”看到这里,我灵机一动,突然想到,孔子作为伟大的仁者,当然具有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他的身上散发着人性的光芒时时温暖着后来者。这节课不妨定位为“感受仁者的温度”,这样,仁的思想内涵和仁者爱人的具体表现就都能连贯起来了,也符合经典的滋养和文化的熏陶之理。(二)基本思路确定后,我立刻着手写教案,经过两天的努力,教案的草稿基本成型,到底是否符合学情,设计是否合理,我心里没底。于是就把教案发到教研室袁老师的邮箱,希望能请他帮我指导一下。昨天,袁 老师在繁忙的工作中抽时间给我打电话,对我教案中几个不尽合理不太完善之处提出了修改意见。比如教学设计的容量是否过多,一节课能否讲得完。问题的设计有没有照顾到学生的情感接受度,是否有点强人所难。教材内容如何取舍,能否以一两个亮点为主,着重讲深讲透,而不要胡子眉毛一把抓,以至于重点不突出,难点没突破,陷入浅尝辄止的庸常之境。袁老师还说,内容博杂,一节课如果难以讲完,也可以分为两课时讲,公开课就上其中的一个课时,那也无可厚非。并且,袁老师还对我课后作业设计的一个标点进行了纠正,可见一位教研员对教学上精益求精的追求及对一位普通教师的无私的帮助。我原来想以“感受孔子的温度”为主线,把全文内容贯串起来,用一课时的教学,带领学生一起品读《仁者爱人》的精妙之处,感受文化经典带给我们心灵上的震撼。但经过袁老师的分析点拨,我觉得原来的教学设想过于理想化,是站在云端舞蹈,而不是贴着地面步行。《仁者爱人》这篇课文,象山的周良华老师曾上过,我能否把他的教学设计照搬过来呢?答案是否定的。象山的精品课搬到宁海来上一定是好课吗?甚至是同样一个老师在一所学校的一堂优质课搬到另一所学校来上,就一定也是优质课吗?我想这些都得辩证考虑,不可简单复制。教学设计是否合理的基本准则就是要适合,即一定要适合于所教班级学生的当下的学情;一定要适合于教师本人的教学风格。否则会出邯郸学步、东施效颦的洋相。的张悦老师专门点评过论语教学。张悦特别讲到《论语》的诵读。里面有这样一段话:“语言文字是人类思想文化的水库,在后现代的哲学语境中,语言文字的意义从悬置的状态中抽绎出来,处于置顶的崇高地位,西方后现代主义哲学家们号称:世界的一切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但是一切又在语言之中。语文课程的特殊性在于构成课程的主干就是一篇篇文质兼美的作品,言语形式成为言语内容的表现形式,是穿在言语内容身上的一件文化的外衣,如索绪尔所表述的“能指”和“所指”的关系一样,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文言文的美感在哪里呢?一半在天上,一半在诵读里。《论语》毕竟是文言文文本,朗读是走进文本最好的办法,也是培植文言阅读语感的捷径。”于是在修改后的教学设计中,我也尝试采用了以下的诵读方式:个体读、集体读;感受读、背诵读。根据《学科指导意见》的规定,重点要求学生对1.6章和5.26章进行熟读领悟,并在此基础上当堂背诵这两章。特别是对5.26章,师生三人各言其志,我想采用因声求气的方法,通过对三人语气的不同品味,探求个人不同的人性特征和思想境界。经过重新修改,我想在标题“仁者爱人”四个字上做文章。“仁者”更多的指向仁的思想内涵,如孝悌、谨信、博爱、亲仁、忠恕、等等。“爱人”则是“仁”的具体表现,或者说由“爱人”的具体言行来印证“仁”的思想内涵。从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逻辑顺序来看,把教学时间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以分析领悟“爱人”的具体表现为主,感受孔子“仁者”的温度。第二课时以讨论探究“仁”的思想内涵为主,理解“仁”的含义,正确认识孔子的仁爱观。这样教学可能更贴近学生的认知习惯。先讲“爱人”,再讲“仁”的内涵,即采用倒嚼甘蔗的做法,就成为我这次公开课教学的基本思路。 感受“仁者”的温度——《仁者爱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积累:掌握病、伐、趋、微、其、经在文中的意思,重点掌握立、达、盍、诸的意义和用法。2、名句背诵:背诵1.6、5.26两章。3、感受鉴赏:,鉴赏“爱人”的具体表现,感受孔子“仁者”的温度。4、思考领悟:领会“仁”的具体思想内涵,正确认识孔子的仁爱观。教学重点与难点:1、理解领会“仁”的丰富内涵,感受“仁者”的温度。2、正确认识孔子的仁爱观。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易中天问于丹:你们美女也喜欢孔子吗?在你们心中,孔子是什么样的?于丹答道:我不主张从性别的角度去看孔子,在我的心目中,孔子只有温度,没有色彩。康德曾说过: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这话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于丹的观点,即孔子的理论是适合男女大众的,具有普遍性,所以没有色彩。那么孔子的温度体现在哪里?在今天这个略感寒意的初冬的下午,我们一起来学习《仁者爱人》,来感受孔子身上散发出的人性的温度。(板书“仁者爱人”)二、说文解字,切入课题。1、解字:仁字在《论语》中共出现109次,有58个章节都涉及仁字。所以,儒家学说甚至被称为“仁学”。仁字从象形字演化而来,《说文》解释为“仁,亲也,从人,从二。”《礼记》郑玄注:仁是相人偶之意,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PPT)仁字人旁加个二字,为什么不加一呢?一说明一个人只要做好自己、管好自己就行了。加二就是两个人,除了要管好自己以外,还要管好另外一个人。那就产生了相互关系,发生了怎样相处、怎样相助、怎样相爱的问题。仁就是用以协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关系变得和谐的方法。你自己处好了,对人也好了,就是仁者了。(PPT)——南怀瑾《论语别裁》2、仁,就是爱别人,爱身边的每一个人。儒家思想最精髓的东西,亦即讲“仁”。俗话说:“智者可赞,而仁者则可敬也!”  智者,是头脑聪明,善于了解别人的人。与智者相比,仁者的内心是温柔的,他不仅爱自己,更爱别人。仁者就像一位宽容慈祥的长者,他能善待生命中的每一个人,甚至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一虫一鸟。所以,仁者更令人敬佩。  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亦即自己想有所树立,马上就会想到让别人有所树立。自己想要实现理想,马上也会想到帮助别人实现理想。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推己及人,就是实现仁义最好的办法。(PPT)——于丹《论语心得》3、小结:由此可见,仁的本质就是爱人。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关心人,爱护人,体贴人,以人为本。三、整体感知,理解“仁”的具体表现,感受仁者的温度。1、公元前460多年的某一天,孔子在和弟子讲学的时候,谈到了人的志向,于是就有了一段著名的对话。请大家朗读5.26章。(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5.26章)思考:品读三人的对话,想一想他们分别有怎样的人格特征?尝试以因声求气之法感受不同的人物情态。并思考师生三人各言其志,有什么不同? 明确:师生三人各言其志,志有高下之别。子路是侠士,豪侠义气,义胆忠肠,喜善好施,乐以助人,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强调在物质上的共享,以此体现出“爱人”之心,表现出对“仁”的追求。颜渊是仁人,仁者之风,不自我夸耀,不施劳于人。像孔子所说:“其心三月不违仁。”是心中有仁而不违仁。孔子是“圣人”。圣人之行,“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圣人方能“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老有所养,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正是理想的大同社会,老、中、青三代各有所属,社会才会和谐稳定。由此看来,孔子的胸怀博大,境界更高。所以朱熹引用程颐的话:“夫子安仁,颜渊不违仁,子路求仁”,这是三人不同点。共同点则是均无私吝之心,只是程度高下不同而已。清·刘宝捕《论语正义》说:窃谓子路重伦轻利,义者之事也。颜子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仁者之事也。夫子仁覆天下,教诚爱深,圣者之事也。(PPT)2、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老者,少者代表年龄上的大众,朋友则代表人际关系上的大众,这三者不就是芸芸众生的代表,以仁道来关怀信任他们,不正是体现了对人性的尊重,对人的体贴、关爱、和同情之心吗!这种情怀在以下哪些章节中同样体现出来?(引导学生自主品读10.17、7.9、15.42、9.10四章)3、齐读10。17章,你感受到怎样的为人之道?(问人)第六章中的“不问马”的解读:在《论语》里,马不是普通的动物或牲畜,而是财富和地位的象征。古代文献中提及的“六牲”,郑玄注为:马、牛、羊、猪、狗、鸡。可见马不是普通的动物或牲畜,而是位居上古祭祀“六牲”之首,因此先秦文献中经常车、马连言,说到马就意味着有车,说到车也就包括着马。例如《论语·雍也》:‘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乘肥马,即乘肥壮之马所拉的车。”“马是国之大用”,就在于它是春秋时代重要的交通工具,其价值有逾于今日之轿车,而且并不是平民百姓所能够享受的。《礼记·曲礼下》:“问士之富,以车数对。问庶人之富,数畜以对。”可见,车马数量,还是衡量士财富的一个标准。许倬云《周人的生活》一书中认为:“车马在西周,除了实用意义外,还有礼仪的意义。一个贵族能使用的车马数量及其装饰,都按等级而增减。一国一家能动员的兵车数字,反映的不仅是兵力强弱,也说明其掌握资源的大小。”因此,无论对于个人还是国家来说,马都不是普通的动物,而是财富甚至是地位的象征。再看《论语》中的车马。《公冶长》第19则“崔子弑齐君,陈文字有马十乗,弃而违之。”不满崔子的弑君行为,对于十乗车马这样的巨额财产,陈文子弃之如敝履,毅然离开齐国。孔夫子对于他的行为赞为“清矣”。子路的“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理想也是子路重义轻财、豪爽个性的鲜明体现。至此,则不难理解程树德《论语集释》对此的注解:“不问者,世人多重财产,圣人独否。”(有这样一个文化背景的介绍,学生对孔子的思想精神的理解才有一个中介,一个基础,学生认为这个文本中揭示出了孔子的“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是建立在文本本原的基础上,来源于学生自己真切的认识。)明确:马厩失火,如果马烧死或烧伤,孔子势必只能徒行,有违礼制。而在马厩失火的情况下,孔子仅仅只关心人,不理会贵重的马。并且,孔子所问的人,不是他的家人,而是家里的奴仆——马厩里的马夫和下人。孔子只问地位低下的奴隶,而不问时人所重的尊贵的马,恰恰是更彻底更鲜明地体现了孔子轻财、博爱的伟大品格。 一个人的修养如何,体现在遇到突然事件之后不假思索的言行。在士大夫家,负责照管马的一定是下人,而不是主人;在当时情况下,一匹马的价值非常高。马棚失火,如果主人听到之后,首先开口就问马的情况,那是把财物放在第一位;首先开口就问是否伤人,那是把人的生命放在第一位。当然,人与马都是生命,但是,人是同类,所以,在不能同时兼顾的情况下,理所当然应该先关心人的生命安全。这也就是孟子所说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意思,也就是孔子所说的“推己及人”的体现。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以人为本。4、为什么孔子“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这体现了他怎样的人文情怀?(礼丧)明确:丧者哀戚,于其旁不能饱食,此所谓恻隐之心,就是同情心。不吃饱饭肯定不是礼的规定。而孔子之所以如此,完全是他的“将心比心”,因为体味旁人的心情,而使自己也保持了哀戚之心,所以吃不饱。当然,我们今天没有必要真像圣人那样,去参加人家的丧礼就连饭都不吃饱。但是,现在社会上的一些人有没有在人家的丧事中大吃大喝,猜拳行令,置人家的哀伤于不顾呢?5、全体女生齐读15.42章,思考:为什么孔子对师冕说的话是不厌其烦,详尽至极?(导盲)明确:作为一个盲人,初到一个不熟悉的环境中,一定步履艰难。由阶到席,一路走来,孔子亲历亲为,逐一介绍,这是一种人文关怀,不仅是做善事,而是换位思考,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基础上的反思,即“己之所欲,亦施于人”。所以相师之道就是孔子仁爱之心的具体表现。6、有人评论孔子对待盲人乐师的叙述“说得极平实极浅易”,“活画出一个相师仪节来了”(牛运震《论语随笔》)。说说这一章是运用什么方法使人物生动可感的。如果这一章换成“孔子对盲人充满同情心,走路时提醒他注意脚下,坐后向他逐一介绍在座的人”之类说法,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PPT)明确:这一段主要用客观叙述、白描手法,寓情感于客观叙事之中,突出孔子尊重、体谅、关心人、特别是关爱弱者的“仁爱”精神。不加评论而用朴实的行动将孔子身体力行、以身作则的榜样作用呈现在我们面前。这也是含褒贬于客观叙述之中的“春秋笔法”。如果改用其他,难以达到如此感人效果。7、男生齐读9.10章,思考:面对这三类人,孔子为什么要“必作、必趋”?(尊礼)明确:孔子看到有丧服的人,他要“作”、“趋”,是因为他的心情有了变化。就像7.9章说的那样,有了恻隐之心,悲戚之心,所以要如此做。看到盲人,他会特别严肃起来,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关爱之心同情之意。至于看到穿着礼服的人,也是因为别人在进行庄重的祭祀活动中,孔子应该也一样要努力去感受一份庄重的氛围。所以,将心比心也要表达他的严肃庄重的态度。“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真正的强者,都有同情关爱弱者之心,都具有悲天悯人的情怀。释迦牟尼有一个弟子,也是一个盲人,虽然眼睛看不见,还是自己凭感觉缝衣服。有一天他穿不起针线了,就坐在那里请求别的师兄弟帮忙。但其他人都在打坐入定,没人理他。释迦牟尼就自己下来帮他穿针引线,并亲自帮他缝衣服。这个学生一听声音,才知道是佛主。他说:别人都不愿帮我,老师您怎么亲自来帮我?释迦牟尼说:这是我应该做的。一个修行者,如果连自己身边的残疾者、穷苦人都不能出手相助的话,那么他的修行意义何在呢?8、聆听了佛家的故事,让我们再来感受孔子的仁爱之心。孔子对人是以礼行之,那么对动物又是如何呢?请看7.27章。思考:孔子为什么不用“纲”取鱼?不射栖息中的鸟?(爱物)明确:这一章是记圣人取物有度。和他相对的是“焚林而猎、竭泽而渔”。蔡元培先生写过一副对联是:异竹不锄当路笋,伐薪教护戴巢枝。 民谚: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望母归。我们感受到的孔子,是一个亲近自然万物的圣人,一个心地善良的哲人,我们能充分感受到他对万物生灵的仁爱之心。对照2500多年前的孔子,现代人对动物的凶残捕杀,对自然界的肆意破坏,是值得正视和反省的。想吃海鲜用钓竿去钓,别一网打尽;想吃野味,射飞鸟,别射杀入巢的归鸟。在华夏文化中,即使天子或诸侯在狩猎的时候,也只能“三驱”,也就是三面包抄,给动物留一条生路,并且遇到的第一个动物不能杀。四、学习了论语中的“仁”,请同学们说说现实生活中的“仁”?国策中的“人本”思想:全民义务教育、廉租房、最低生活保障、居民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现实生活中的“仁”:抗击暴风雪、“5·12”抗震救灾、“人文”奥运精神等事件,中国人用坚韧、勇敢、智慧向世界展示了令人震撼的民族魂——仁1、2002年度感动中国人物:王选(中国二战受害者诉讼原告团团长)她用柔弱的肩头担负起历史的使命,她用正义的利剑戳穿弥天的谎言,她用坚毅和执著还原历史的真相。她奔走在一条看不见尽头的诉讼之路上,和她相伴的是一群满身历史创伤的老人。她不仅仅是在为日本细菌战中的中国受害者讨还公道,更是为整个人类赖以生存的大规则寻求支撑的力量,告诉世界该如何面对伤害,面对耻辱,面对谎言,面对罪恶,为人类如何继承和延续历史提供了注解。2、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获奖者“丛飞”从看到失学儿童的第一眼到被死神眷顾之前,他把所有的时间都给了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没有丝毫保留,甚至不惜向生命借贷,他曾经用舞台构筑课堂,用歌声点亮希望。今天他的歌喉也许不如往昔嘹亮,却赢得了最饱含敬意的喝彩。3、我被香港义工黄福荣的事迹而感动。一位普通的香港人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何谓仁义,何谓奉献。他生前低调做人,低调行善。这位46岁的货车司机人生最后的几年全部奉献给慈善事业。阿福不是因为玉树发生了地震,玉树吸引了公众目光,而去做义工,他在地震前几天就来到玉树孤儿学校,为孩子们带去钱物,正好碰上了地震。当时,阿福和另一名老师很幸运地逃了出来。但是,有3个孩子和3个老师没有出来,阿福和其他人立即冲回去营救他们。在救援时,6.3级的余震突然发生,阿福不幸被掩埋。大家着急地刨,刨了两个小时才把阿福刨出来。当时,他还有气息,不停地问:孩子和老师怎么样了?可是大约20分钟后,他就没有气息了。(选自自己的博客文章)斯人已去,仁道永恒!结束语: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仁者爱人》,初步领会、感受了“仁者”的“爱人”情怀。捧读经典,一位具有人文关怀的,君子之风的孔子似乎正和我们促膝谈心。走近孔子,你会发现,你所面对的不是一个偶像,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只不过他有超人的智慧、勇气,浑身散发着“仁者”的温度。寒冬将到,愿我们在学习《论语》的旅途中,一直有这样的温度温暖着我们。下一节课我们将一起探讨仁的具体思想内涵及如何正确认识孔子的仁爱观。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作业:学习感受了“仁者”的“爱人”情怀后,写一篇读后感。字数不少于500字。第二课时 导入:上一节课我们领悟了圣人“爱人”的情怀,感受了仁者的温度,这一节课我们来学习探究“仁”的思想内涵,并通过分析质疑,正确认识孔子的仁爱观。1、请同学们朗读前四则,当堂背诵第一则。注意重点字词。思考:这几章告诉我们哪些“仁”的具体内涵?(学生自由朗读背诵,边读边思考。)2、抽查背诵第一则(1.6章)问:这一则讲了什么?明确:仁之本——孝悌(《克己复礼》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思考:学习了这一章你有什么感悟?比如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关系?修身与学文哪个更重要?明确: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道德品德的初始养成有重要的作用。修身重于学文,做人先于读书。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把德育放在首位。3、4.15、5.12、6.30这三章包括仁的哪些内涵?(学生发言,教师引导归纳)明确:仁之原则——忠恕。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忠(积极为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恕(推己及人)(PPT)尽己之心以待人谓之忠;推己之心以及人谓之恕。忠恕是为人做事,对人对己的基本原则,所以一以贯之,无所不适。“忠”是自己想有所作为,也尽心尽力地让别人有所作为;“恕”是自己不想做的事,也不要强加给别人。它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而非两个问题,所以孔子说是“一”以贯之,而非“二”以贯之。总起来说,忠恕之道就是人们常说的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自己想这样,也要想到人家也想这样;自己不想这样,也要想到人家也不想这样。忠恕之道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是仁的基本要求。——李泽厚《圣经》教义:“无论何事,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就要怎样待人。”4、思考:请同学们说一说,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如何尽力地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学生思考,自由发表言论)教师启承:真正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很难很难。5.12章子贡和孔子的对话就说明了这一点。人活在世上,都是把自己的痛苦加在别人身上,然后自己得到一点所谓“享受”,所谓“幸福”。  ——南怀谨套用李白《蜀道难》中的一句话:“恕”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但山东曲阜“新义胡同”的故事却让我们看到“恕”道的光辉。古代曲阜有两家人为了建房的地基而争吵不休、僵持不下。东家派人向在京城做官的主人求援。主人回复一封书信,写着:“两家相争一堵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于是东家便让了西家三尺,西家人见此也很感动,于是也自觉让出三尺,这样就成了一条六尺的小路,这条小路就是后来的“新义胡同”我们常说: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多一个仇人多一堵墙。以“恕”道来要求自己,就给别人多行了一份方便;你给世界一份宽和,也给了自己一份温暖。当然,一个人要是能做到“博施济众”,那就达到了圣人的境界。这一点连尧舜都感到为难。所以一般的人可以从小处着手、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去实践“仁道”。就像6.30这章所讲的“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5、请一位学生朗读14.17章,注意重点字词的读音和意义。思考:孔子一方面否定管仲“ 知礼”,一方面又肯定管仲在维护天下一统方面的贡献,肯定其为“仁者”,由此可以窥见孔子怎样的仁爱观?讨论:孔子的仁和礼(PPT)§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孔子说:“管仲的器量小呀!”有人问:“管仲节俭吗?”孔子说:“他有三处豪华住宅,家臣也是一人一职而不兼任,人事机构庞大极不俭约,怎么谈得上节俭呢?”又问:“那么管仲知礼仪吗?”孔子回答说:“国君王宫门口设立照壁,管仲府邸门口也设立照壁。国君同别国国君举行会见时在堂上有放置酒杯的坫台,管仲府邸中也设置坫台。如果说管仲知礼仪,还有谁不知礼仪呢?”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译文】子路说:“齐桓公杀了公子纠,召忽自杀以殉,但管仲却没有自杀。管仲不能算是仁人吧?”孔子说:“桓公多次召集各诸侯国的盟会,不用武力,都是管仲的力量啊。这就是他的仁德,这就是他的仁德。”明确:孔子否定管仲“知礼”,是指管仲超越了一个臣子的本分,也像国君一样建“三归”、“反坫dīàń”、“塞门”(国君享有的建筑),在孔子看来,是违背了“礼”的等级。但是孔子不否定管仲是个“仁者”,因为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九合诸侯,匡正天下,使华夏民族免于衰落。由此看来,孔子的“仁”是以大的原则为前提,即保证国家稳定、百姓安生,不能违背此原则。孔子肯定管仲的大节大信,忽略他的小节小信,说明孔子在仁的认知上能知权达变。孔子否认管仲知礼而肯定管仲为仁,也表明他的仁和礼之间存在矛盾之处。6、小结:孔子的仁爱观“仁者爱人”,即关心和爱护他人。这个“人”包括官员和百姓,富人和穷人,健全人和残疾人等所有人。子夏具体化为“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孔子的仁爱观是中国古代的人道理论。孔子的仁爱,不仅“爱人”,而且“爱物”,推广到天地万物。用孟子的话来说就是“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孔子的仁爱主要是一种道德义务,强调的是人内在的道德自觉性,重在培养人的德行,它以身体力行为基本。实践仁爱的途径、做法是“忠恕”,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五、布置作业:谈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处理与家人、同学、朋友之间关系上的作用。字数不少于500字。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