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结课论文-对“仁者爱人”的理解
加入VIP免费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结课论文-对“仁者爱人”的理解

ID:1181942

大小:29.5 KB

页数:4页

时间:2022-07-1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课程名称:中国传统文化选讲作业题目:对“仁者爱人”的理解姓名:高景春学号:1364103425学院:机械工程学院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对“仁者爱人”的理解摘要:孔子的圣学,以仁为中心主旨,以行仁为最高理想,以成仁为最高境界,三者不能离开片刻。所以孔子说:有志向和有仁德的人,不会贪求生存而损害仁,只会牺牲生命来成就仁。富裕和高贵,是人们所喜欢的,但不用正道得来,就决不接受;贫困和下贱,是人们所厌恶的,不因常理而来到身边,就不要急于去摆脱。君子如果失去仁,怎么能够成就君子之名呢?君子不会有片刻时间违背仁,即使仓促匆忙之间也一定和仁做伴,颠沛流离之间也一定和仁为伍。关键字:尊重德孝平等孔子周游列国十四载,受尽风霜之苦离别之痛,尝遍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依然坚守礼仪仁和,坚持在求索,这样的孔子留下的是立足万世的思想,是奠定中华两千年文化的核心,是使后人受益匪浅的精神之髓。 “仁者爱人”这种观念以人为最高的价值,尊重人的自由、独立精神,尊重和珍爱人的生命,把人的尊严和价值放在第一位。儒家思想的“仁者爱人”,不但是要爱家人,而且是要爱朋友,爱世界,爱周围的一切。一个人活着,不是机械地活着,而是靠良心活着。良心,就是一个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所在,而我们行为处事最基本的原则就是要做到让自己心安理得。《论语》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最根本的是要让自己能够“心安”,只有觉得心安的才能去做,心不安的不能去做。所谓“仁”,是说从人的心里欣然地去爱别人,希望别人幸福,而不愿别人有灾祸。这是一种从心中产生而不能停止的情感,是不求回报的大爱。 每个人都有仁心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仁是礼的补充,说白了就是教人们怎么做人。孔子说:“仁者爱人。 ”爱人首先要落实在自己的亲人和自己周围的人身上。例如,对父母的爱,不仅是要奉养他们,而且要始终对他们和颜悦色,让他们真正能感觉到儿女的关爱和温暖。 所以,仁不是什么高不可攀的东西,它离我们每个人都很近,只要我们真心想去追求,任何人都可以得到仁。 一天,王阳明的学生王艮出游归来。王阳明问他:“你出游看见了些什么?” 王艮回答说:“见满街都是圣人。”王阳明说:“你看满街是圣人,满街人倒也看你是圣人呢!” 又一天,王阳明的另一个学生出游回来,兴冲冲地对王阳明说:“先生,今日我看见了一件奇怪的事情。”王阳明问是什么事,学生回答说:“见满街都是圣人。”王阳明说:“这不过是常事,有什么值得奇怪的!” 原来,两位弟子对老师的真传心领神会,只是程度深浅不同。1525年左右,王阳明曾写过一首诗,阐述每个人的心中都有孔子,所谓“人胸中各个有圣人”,这是先天的。他在讲课中常向学生灌输这种思想。 怎样做才合乎仁呢?孔子说:“出门好像迎接贵宾,役使老百姓好像承当重大祭祀。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不要加在别人头上。这样就无论治国或者治家都不会有人怨恨你了。”这就是以敬恕之道来说明仁。自己不想做的,不要强加于人,就是以自己的仁心去推及他人,也就是说自己要首先立人,自己首先要达到做人之道。所以孔子回答樊迟问仁时的答案是“爱人”。 仁者能建立事业,能成就仁德。心中存在仁,就能树立道德,就能成就自己。  孔子的圣学,以仁为中心主旨,以行仁为最高理想,以成仁为最高境界,三者不能离开片刻。所以孔子说:有志向和有仁德的人,不会贪求生存而损害仁,只会牺牲生命来成就仁。富裕和高贵,是人们所喜欢的,但不用正道得来,就决不接受;贫困和下贱,是人们所厌恶的,不因常理而来到身边,就不要急于去摆脱。君子如果失去仁,怎么能够成就君子之名呢?君子不会有片刻时间违背仁,即使仓促匆忙之间也一定和仁做伴,颠沛流离之间也一定和仁为伍。 明代大儒张载在《西铭》中提出了“民胞物与”的仁观,他说:“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大意就是以天下为一家,以四海为一人,以天地万物人我浑然一体而不分。 张载认为,作为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若尊重年长者,就能赡养他人的长辈,以及自己的长辈;慈悲孤儿,就能抚爱他人的小孩,也能爱护自己的小孩。凡是天下的残疾人,孤寡老人,都如自己的长辈兄弟一般,要时时保护他们,时时帮助他们,使他们快乐而不忧愁,纯粹是一片孝心,一片兄弟之情。例如“汶川大地震”后,人们提出“我和四川一家亲”,天南地北的人们向灾区伸出关爱之手,体现的就是“仁”。 儒家的理想世界是大同,完全要求以仁来覆盖天下,以仁来承载天下,所以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在儒家思想中,人和动物不一样的地方,就在于人有道德情感。事实上,父子之间,首先是一种自然关系、生物关系。这不但在人身上表现出来,而且在动物身上也表现出来,正所谓“虎毒不食子”。把人和动物区别开来的,是伦理道德。动物的父子之间,只有生物性的爱,没有道德性的伦理。而在中国文化中,则用“慈”这样一种道德去安顿父对子的情感,用“孝”这样一种道德去安顿子对父的情感。仁爱之心,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最基本的精神力量,它能融化人的孤独感和分离感,它能使人与人和睦温馨,它能打破人与人心中的围墙,它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纽带。人间需要每个人都永存爱心,然而这却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要做到永存仁爱之心,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加强修养。 第一,要有自爱之心。自爱心是人的本性,是个体生存的基本特征,自爱心的进一步发展,就会产生自尊心、羞耻心、责任心和自信心,这有助于塑造自我道德形象。 人若没有自爱心,生命便缺乏根基,正如鲁迅所说:“无论何国何人,大都承认‘爱己’是一件应当的事,这便是保存生命的要义,也就是继续生命的根基。”自爱包含对自己做人的准则、人生意义、道德信仰、价值观念、人格荣辱等诸方面的理解、信奉和实行,它体现着一个人对真、善、美的珍视和追求。 第二,要有爱人之德。一个人如果只能自爱而不能爱人,那只能是一种低层次的狭隘的爱;人只有做到爱人如己,以爱己之心爱人,才算有了爱人之德,正如古人所云:“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仁。” 第三,要有利人之行。在社会生活中,“爱语”会给人们带来温暖和快乐,甚至有“回天之力”。但是,人们之间的相爱,不能只停留在漂亮的语言上,而要体现在实际行动上。有这样一句格言:“一个救人的性命、出于纯正之爱的行动,比在侍奉佛祖的宗教活动中献祭大象和马匹而度过一生时光要更伟大。” 第四,要守仁德之道。儒家讲仁爱,并非让人们去爱一切人,而是教导人们要爱之以道、爱之以德。我们要当爱则爱,当恨则恨,正像鲁迅所说:“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爱是观念的东西,是客观实际的道德产物,毛泽东说:“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如若对错误的东西,丑恶的现象和罪恶的人一味讲爱,就会姑息养奸,把“爱”变成了 “害”。 不仅失去了仁爱的价值,而且会走向事物的反面,结出过爱不义的恶果。孔子的“仁者爱人”就是告诉我们怎样发现自己的良知,怎样保住自己的良知。俄国著名作家屠格涅夫曾在街上遇到一名老乞丐,想施舍点钱给他,但翻遍了所有口袋,竟发现自己连一个铜板也没带,而老乞丐的手却一直在寒风中伸着,瑟瑟发抖。这使屠格涅夫十分窘迫,无奈地抽出双手紧紧握住了老乞丐冻僵的手,尴尬地说:“兄弟,对不起,我忘了带钱。”老乞丐抬起头,毫无怨言地说道:“你叫我兄弟?老哥,你叫我兄弟?这已经是最高贵的礼物了,我已经感到很幸福。”在我看来,孔子所说的“仁者爱人”,就是把人看成人,不关乎他的地位高下,美丽与否,只是单纯的看成跟自己一样的生命。仁爱的实行是人人皆可为的,和阶级地位无关。君子“有均无上,亦无下”,所有人在仁者的眼中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下贵贱之分。请老师多多指正,谢谢!参考文献:(1)张载;《西铭》(2)朱伯邑;《先秦伦理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3)钱逊;《论语》的核心精神[A];国际儒学研究(第十七辑)[C];2010(4)徐文超;浅议《论语》中的求学与教学[J];天府新论;2009年S1期(5)李丽丽;先秦儒家和谐教育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