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与仁、义与利、得与失、乐与忧、文与质。《君子之风》中我们应理解以下几组关系
君子应具备的优秀品质以“道”“德”“仁”“义”“礼”“信”等为核心的政治、道德素质掌握“六艺”的知识技能素质能以生命捍卫仁义正确处理“利”与“义”的关系不以非正当手段去追求富贵名利重视个人修养追求内涵与外表的统一为人符合中庸原则——君子是仁、义、礼、智、信的统一,既进德,又修业,目的是担当社会责任,是德才兼备的贤人。君子之风
文质彬彬——君子(30页(12.8)则迁移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①质:朴实、自然,无修饰的。②文:文采,经过修饰的。③野:此处指粗鲁、鄙野,缺乏文彩。④史:言词华丽,这里有虚伪、浮夸的意思。⑤彬彬:指文与质的配合很恰当。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像个乡下人,流于粗俗:文采多于质朴,就流于虚伪、浮夸。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才是个君子。”《现代汉语词典》文质彬彬: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来形容人文雅有礼貌。君子内外兼修,是“文”与“质”,内涵与外表,思想品质与才华能力的统一,为人符合中庸原则。
6.23则孔子这里所说的“智者”和“仁者”不是一般人,而是那些有修养的“君子”。他希望人们都能做到“智”和“仁”,只要具备了这些品德,就能适应当时社会的要求。
孔子是怎样形象地表述自己安贫乐道和乐以忘忧的心境的?你怎样理解“浮云”的比喻义?孔子表达自己这一志向时并未用空洞的语言表态,而是用了具体的细节,写自己平常的饮食起居,特别用“曲肱而枕之”来写自己贫困简陋而自由随便的生活细节。“饭疏食……浮云”,用形象的比喻表述安贫乐道的思想,“发愤……将至”,用夸张手法写出“乐以忘忧”的心境。浮云的比喻:1.聚散无常,喻富贵短暂,犹今之“过眼云烟”。2.云在天上,高不可及,喻富贵与己无关。3.浮云至轻至淡,喻富贵无足轻重。“于我如浮云”把自己坚持道义的信念表达得十分坚定。
阅读《论语》中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①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②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③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④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⑤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1.从这几段文字看,孔子区分君子和小人的标准是什么?2.以孔子对君子的要求看,我们怎样才能成为君子?1.区分君子和小人的标准是看他注重道义还是注重利益。2.要成为君子就要有志于追求道义;要以去结交朋友,而不结党营私;不争名夺利;做人要,要有自尊(矜持),要讲信用(诚信)。不讲究道义谦虚吃喝穿着。
周而不比交友之道识友之道待人之道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有人说,这是对别人作为主体的一种承认和尊重,也有人说,这其实是一种对朋友不负责任的态度。你认为呢?在给朋友提建议的时候,虽然你的出发点是好的,但也要把握分寸。不一定要做苦口良药,不一定要当头棒喝,你完全可以娓娓道来,这就叫“善道之”。如果这样还说不通,就适可而止,不要等到人家不耐烦了自取其辱。你千万不能要求对方必须如何如何。其实在今天这个社会里,包括父母对孩子都不能提出这样的要求,每一个个体都是值得尊重的,朋友之间尤其要保留这种尊重。好好地说出你的忠告,尽你的一份责任,这就是好朋友了。
朋友之道,平等独立,不宜强加于人,即使忠言善告,也应适可而止;如不接受,也就算了,否则自讨没趣。这种“处世之道”,至今有用。但它之所以不仅是“处世之道”,因为它显现了作为本体的某种人际关系的具体的情理刻度。过此刻度则此关系不再维系。孔学中朋友之道最宜于现代的社会公德,即以独立、自主、平等的个体之间的关系为基础也。——李泽厚《论语今读》
待人之道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思考:从中我们可以得出哪些待人处事的原则?1.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少指责、少抱怨、少后悔,就能成功。——于丹心语2.用公平正直之道回报他人之德怨3.抛开主观成见,抱以实事求是的心态
识友(察人)之道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思考: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面来“察人”?从一个人的行为举止、经历、兴趣爱好中认清他。从一个人所犯的错误中去了解他、评价他。从一个人所交的朋友(所属的类别)中去了解他、评价他。从一个人能否明辨善恶、是非、美丑去考察他。
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孔子和曾子的言论表达了他们的交友之道。(1)孔子和曾子的交友之道有什么不同?(2)你怎样评价他们的交友之道?(1)孔子的交友之道包括忠告、善导、不可则止三方面,强调自主平等真诚的独立人格;曾子从交友的意义出发,强调交友的目的在于培养仁德。(2)两人从不同角度提出交友的态度与方法,孔子从仁德出发,强调交友需要,要适度交往;曾子侧重。两人追求的要义是一致的。文章学问在交友中的作用,平等真诚交友的方法
周而不比孔子说:“仁者爱人”;孔子又说:“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请你从交友的角度,联系现实,谈你的理解。(《周而不比》)在现实中确实有些人不值得我们去“爱”,对死不悔改且危害甚大的人要深恶痛绝,真正的仁者是“爱憎分明”的,爱人,才能使人们敬佩你、归顺你;憎人,才能使小人敬畏你、远离你。孔子的“爱人”并不是不讲原则的爱。
思考题:有人主张“以德报怨”,而孔子只主张“以直报怨”,这是否有违儒家“宽以待人”的忠恕之道?没有违背,纵然“以德报怨”值得崇敬,也不宜提倡。换个角度看,这是不负责任的态度:对仇人是爱了,但把人的尊严、社会准则、“礼”放在哪里?儒家主张仁爱有度,“恕”并不是一味地、无原则地宽容,以直报怨就可以了,以德报怨就过了。如果用德来报怨,那用什么来报德呢?如果不加分辨地善待一切人,其现实意义如何?
阅读甲、乙两则文字,完成22-23题。(6分)甲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论语·卫灵公》)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论语·里仁》)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论语·颜渊》)22.(1)上述文字着重体现了孔子怎样的“交往”原则?(2)结合上述话语,具体阐述孔子“交往观”的要求。(3分)22.(1分)(1)“适中(度)”交往。(2)(3分)首先,交往的对象要有选择,当以“仁”为标准;其次,交往过程中要保持自我(主体)的独立性(“矜而不争”),坚持原则,不能放弃自我意志而依附于人(“人之过也,各于其党”);第三,交往既要诚实(“忠告”“善道”),也要适度(“不可则止”),避免自讨没趣。(每点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