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而不比
【原文】 2·1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15·22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4·3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探究一:说说“周而不比”有哪些表现?
首先君子都是那些内心美好、富足、重视自身修养,然后表现一种从容不迫的态度的人。其次,一个人要真正做到内心坦然,内心仁厚、宽和、不纠缠、不计较小的得失;面临众多的选择时,有判断、有定力才不至于被诱惑。最后,君子合群的,不与人发生纠纷,从来不结党营私。大家在一起,观点常常会不一样,君子会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和看法,理解每一个观点的合理性,同时还能坚持自己的标准,这就叫做和而不同。小人刚好相反,同而不和。对于人,好的固然好,爱他;但对不对的更要爱他,因为他不好,所以必须去爱他,使他好。中国一直以和谐为美,而真正的和谐是什么?就是在坚持不同声音、不同观点的前提下,对于他人的一种宽容,一种融入。其实这就是君子之道。探究一:说说“周而不比”应有哪些表现?争鸣:怎么区分合作和勾结呢?争鸣:是不是只有“仁者”才能“好人”“恶人”呢?
【原文】 2·10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4·7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15·17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探究二:如何了解别人?
探究二:如何了解别人?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叟哉?人焉叟哉?这是孔子观察人的道理。讲到观察人的道理,我们都知道看相算命,尤其现在很流行。讲中国人看相的历史,那很早了。但中国人还有另外一套看相的方法,叫“神相”或“心相”,这就深奥难懂了。“神相”,不是根据“形态”看,而是看“神态”的;还有一种“心相”,是以中国文化的基本立场,绝对唯心(非西洋唯心的哲学),所以有几句名言:“有心无相,相由心变。有相无心,相随心转。”一个人思想转变了,形态就转变,譬如我们说一个人快发脾气了,是怎么知道的呢?因为从他相上看出来了,他心里发脾气,神经就紧张,样子就变了。所以,看相是科学。有人说,印堂很窄的人度量一定小,印堂——两个眉尖中间的距离——很宽就是度量大,这是什么道理?有人天生的性格,稍遇不如意事,就皱眉头,慢慢的印堂的肌肉就紧缩了,这是当然的道理。以前有一位老朋友,读书不多,但他从人生经验中,得来几句话,蛮有意思,他说:“上等人,有本事没有脾气;中等人,有本事也有脾气;末等人,没有本事而脾气却大。”这可以说是名言,也是他的学问。孟子也喜欢看相,不过他没有挂牌,他是注意人家的眼神,光明正大的人眼神一定很端正;喜欢向上看的人一定很傲慢;喜欢下看的人会动心思;喜欢斜视的人,至少他的心理上有问题。这是看相当中的眼神,是孟子看相的一科,也可说是看相当中的“眼科”吧!
探究二:如何了解别人?所以讲到这里,要“视其所以”,看他的动机、目的。“观其所由”,看他的来源,整个行动的经过。“察其所安”,再看看他平常作人是安于什么?能不能安于现实。有的安于逸乐,有的安于贫困,有的安于平淡。学问最难是平淡,安于平淡的人,什么事业都可以做。因为他不会被事业所困扰,这个话怎么说呢?安于平淡的人,今天发了财,他不会觉得自己钱多了而弄得睡不着觉;如果穷了,也不会觉得穷,不会感到钱对他的威胁。所以安心是最难。——南怀瑾《论语别裁》争鸣:根据一个人经常犯的错误能全面判定一个人吗?争鸣:怎么理解“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原文】 16·4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12·24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5·17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探究三:如何选友?
《论语》中鼓励交什么样的朋友呢?孔子总结为三点,就是“益者三友”的原则,即“友直,友谅,友多闻”。第一,友直,为人要正直、坦荡,磊落;第二,友谅,也就是宽容;第三,友多闻,让朋友的间接经验转化成自己的直接经验,起到借鉴的作用。孔子认为还存在“损者三友”,即“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首先是友便辟,就是性情暴躁的朋友,这样的朋友往往不能劝你悬崖勒马,会造成很难挽回的损失;其次是友善柔,是指优柔寡断的朋友,这样的朋友往往会耽误了你身边的机遇;最后是友便佞,这也是最坏的一种朋友,这种人心怀鬼胎,不择手段地去谋取个人利益。如何选择朋友,要靠我们自己的眼光,靠我们自己去看清。曾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指出交友的途径,以文会友,见贤思齐,养成高尚的情趣。主张以文章学问作为结交朋友的手段,以互相帮助培养仁德作为结交朋友的目的。探究三:如何选友?争鸣:从别人是否尊敬一个人的角度来判定一个人是否善于交往可取吗?争鸣:如何理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
孔子认为还存在“损者三友”,即“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首先是友便辟,就是性情暴躁的朋友,这样的朋友往往不能劝你悬崖勒马,会造成很难挽回的损失;其次是友善柔,是指优柔寡断的朋友,这样的朋友往往会耽误了你身边的机遇;最后是友便佞,这也是最坏的一种朋友,这种人心怀鬼胎,不择手段地去谋取个人利益。如何选择朋友,要靠我们自己的眼光,靠我们自己去看清。——于丹《心得》争鸣:如何理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
探究四:如何待人?【原文】 15·15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14·34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15·23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4·26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12·23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也。”
1、为人处事应该多替别人考虑,从别人的角度看待问题。所以,一旦发生了矛盾,人们应该多作自我批评,而不能一味指责别人的不是。孔子语重心长地教诲我们,要我们多批评自己,少责怪别人,这样来减少怨恨,造成一个宽松的生活与工作环境。一个宽容的人,往往也是快乐的人,所以宽容别人,是给别人一个机会,也是给自己一个机会。2、孔子并不是提倡一味地丧失原则,一味地以仁爱之心去宽宥一切人。面对一件事情,迅速地做出判断,选择最正确的方式。“以直报怨”对于个人道德修养极为重要3、君子不凭一个人说的话来举荐他,也不因为一个人不好而不采纳他的好话4、看到朋友做的不对的事,你要真心地劝告,善意地引导,如果他实在不听就算了,别再说了,不要自取其辱。所以,与好朋友相处也要有个度,不要什么样的事情都大包大揽。子游还告诫我们,无论对朋友还是对领导,都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掌握好亲疏的分寸。总之就是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尊重每一个人,留有一点分寸,留有一点余地的待人处事原则。探究四:如何待人?争鸣:为什么与人交往中要保持适当距离?争鸣:面对别人的错误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