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出辞气远鄙倍
诵读全文,正字音笾豆biān罪愆qiān瞽gǔ张骞qiān裨谌píchén雍yōng侃侃而谈kǎn蘧伯玉qú为卫君wèi为命wéi口给jǐ憎恶zēng恂恂xún寡廉鲜耻xiǎn奸佞nìng訚訚yín踧踖cùjí与与yúyú
8·4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要点:曾子与孟敬子在政治立场上是对立的。曾子在临死以前,他还在试图改变孟敬子的态度,所以他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一方面表白他自己对孟敬子没有恶意,同时也告诉孟敬子,作为君子应当重视的三个方面。这些道理对于个人的道德修养与和谐的人际关系有重要的借鉴价值。思考:曾子为什么说“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15·8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16·6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思考:孔子认为什么样的行为是“失人”?什么样的行为是“失言”?什么样的行为是“躁”?什么样的行为是“隐”?什么样的行为是“瞽”?要点:可以跟他说却不跟他说,是“失人”;不可跟他说却跟他说,是“失言”;话没轮到他说却说了,是“躁”;话轮到他说却不说,是“隐”;未曾察言观色就开口,是“瞽”。
范睢见秦昭王秦昭王向他请教一次,两次,他都不说话,使推荐他的人很难堪。范睢说我提出来的计划,贡献出来,可以使秦国马上富强,国际间称霸,可是秦昭王心不在焉,没有专心一意来听我的计划,所以不能讲。推荐的人后来再向秦王报告。因此第三次见面,秦昭王推掉了一切公事,摒退了左右的人,单独和范睢见面,很客气的求教。范睢一篇话就把秦昭王说动了,立即发表他当宰相。
11·14鲁人为长府。闵子骞曰:“仍旧贯,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思考:孔子说谁“夫人不言,言必有中”?那人的话好在哪里?要点:孔子说闵子骞“夫人不言,言必有中”,他的话好在切中要害。其实,“不言则已,言必有中”,也正是孔子一向倡导的“谨言”精神。敏于事而慎于言,少说几句,增加每一句的分量。
14·25蘧伯玉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要点:《四书章句集注》对此句的评注是“使者之言愈自卑约,而其主之贤益彰,亦可谓深知君子之心,而善于辞令者矣。”“欲寡其过而未能也”,这里包含了伯玉老先生做事谦虚谨慎,事后省自身克己的思想品德和自怨自艾的的愧疚心理。使者的话既谦虚又简约,家臣越是这样,越能见主人贤德的修养。使者是个既了解主人人格又善于辞令的人,所以使者走了以后孔子反复赞美道:“是个好使者!”“是个好使者!”思考:孔子觉得蘧伯玉的使者的话好在哪里?
7·15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思考:子贡根据什么得出孔子不愿帮助卫君的结论?要点:这里子贡借伯夷、叔齐互相让位的事试探出孔子对于卫出公与其父争皇位一事的态度,并由孔子肯定伯夷、叔齐,而知孔子是不赞成卫出公的。子贡采用“以古喻今”委婉的提问方式,并从中得到答案。
语言交际技巧——委婉言语交际要讲究技巧。面对敏感话题,有时须采取婉转的方式。委婉是不直接将话点明,而是采取迂回曲折的方式,去试探性地了解对方的内心。这种方式在与人交际的特殊场合,还是十分需要的,特别是做人思想工作或劝说别人时,尤为需要,可避免矛盾激化,或者了解对方意图。
要点:9·13中子贡采用“以物喻事”的方法来了解孔子的内心想法。子贡借“美玉”为喻,询问孔子是将美玉珍藏还是寻找识货的商人卖掉,孔子明白弟子之意,回答说,等待识货的商人卖掉它,意思是孔子也希望能有“识货”的统治者能重用他。探究:言语交际要讲究技巧。面对敏感话题,有时须采取婉转的方式。作为孔子弟子中“言语”方面佼佼者的子贡,就很擅长这种方式。以第三课9·13章为例,说说你对委婉这一交际技巧的体会。
14·8子曰:“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评析】裨湛、子羽、子产、世叔,这四个人都是郑国大夫。这四个人在写作方面各有所长:裨湛长于草拟,世叔长于探究,讲义理;子羽长于修饰,作剪裁;子产长于润色,加以文采。郑国出台外交辞令,经四位贤人之手,集四人之长,审慎周密,如行云流水,自然妥帖,应对诸侯,鲜有败事。要点:外交辞令语言要求严格,需审慎周密,准确无误;人多智慧多,集思广益,各取所长,益于成事。思考:孔子以赞美出台辞命这种用人方法,想告诉我们什么?
15·41子曰:“辞达而已矣。”1·3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5·5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要点】“辞达”是通情达意,不尚文饰辞藻,朴实无华,唯达意即可,说话说的准确,一语中的。“辞达而已矣”是针对“巧言令色,鲜矣仁”而言的。孔子的言语观强调言辞以表达意思为目的,反对雕琢浮夸的花言巧语。思考:这三章节体现出孔子怎样的言语观?
探究:孔子既反对巧言令色,又追求语言的敏捷得体,这两者区别在哪里?孔子的主张对我们今天从事语言交际有什么启示?要点:两者的区别在于语言态度是否真诚,前者是心口不一,言不由衷;而后者则出表里如一,言为心声。启示我们今天要重视语言交往,重视表达说话能力培养。新课程《标准》对说话能力有专门要求。语文能力“听、说、读、写”,其中“说”是口头表达,“写”是书面表达,现代社会中,两者同等重要。
10·1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思考:在本章中,我们从孔子身上学到了什么?要点:说话要注意场合。
14·4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评析」这一章解释的是言论与道德、勇敢与仁德之间的关系。这是孔子的道德哲学观,他认为勇敢只是仁德的一个方面,二者不能划等号,所以,人除了有勇以外,还要修养其他各种道德,从而成为有德之人。
7·18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思考:孔子在文化教育和主持礼仪时为什么要用“雅言”?你对学习和推广现代“雅言”——普通话有什么看法?做得怎样?要点:诵读诗书是经典文化学习活动,执礼则是正式的公共活动,孔子诵读诗书、主持礼仪用的是“雅言”,说明孔子对这些活动的重视,也说明当时方音歧异,语言异声,雅言起着民族通用语的作用,地位高于方言。
成语积累巧言令色:形容花言巧语,虚伪讨好。巧言,花言巧语。令色,讨好的表情。词不达意:(说话、写文章)词句不能准确地表达意思。求仁得仁:求仁德便得到仁德。比喻理想、愿望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