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10.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加入VIP免费下载

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10.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ID:1182387

大小:20.5 KB

页数:9页

时间:2022-07-1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十六年前的回忆》的教学设计珠岗小学李俊生教材分析:  本文通过对父亲李大钊被捕前到被捕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除开头外用倒叙的方式引出回忆后,文章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回忆了父亲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的几件事。学习这篇课文,学生要学习以下几点:一,让学生收集资料和借助课文,了解李大钊同志被害的过程,感受李大钊的高贵品质,激发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二要引导学生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抓住人物神态、外貌等的描写,感悟人物的崇高精神;三是领悟文章前后照应的写法,对比的写作手法,掌握文章的叙述方法。  教学目标:  1、学会11个生字,能正确读出"军阀、恐怖、宪兵、魔鬼、苦刑、匪徒、舅姥爷"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4、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对比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  了解李大钊同志被害的过程,抓住李大钊神态、外貌的描写,感受李大钊的高贵品质。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质疑“回忆”。  1、板书课题。  2、这篇课文是谁回忆谁?  3、为什么“回忆”前要加“十六年前”呢?(“十六年前的回忆”即回忆十六年前。)  二、初读感知,理清“回忆”  1、请你把课本翻到46页,让我们一起走进十六年前的回忆,带着这些问题大声地读一读课文。明白吗?好,开始。  ①同学们读得很认真,这篇课文比较长,我把难读的词语请了出来,你会读吗?请小老师来领读。   ②随机解决较简单的几个问题。  ③合作交流: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具体回忆了十六年前的哪些事?你能说一说吗?(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  2、你能连起来说一说课文回忆了十六年前的哪些事?(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省略修饰语和个别情节,语句简洁。)  3、简介时代前景及作者。李大钊(1889~1927)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字守常。河北省乐亭县人。父母早亡,跟随祖父长大。1913年,他东渡日本留学。1918年,李大钊在北京大学担任图书馆主任。他把北大图书馆变成了传播新文化、研究马克思主义的阵地。这一年,年青的毛泽东和李大钊结识了。他们在北大红楼,建立了革命的友谊。  1924年代表中共赴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他领导了1926年3月18日北京人民反帝反军阀的群众示威运动。  他在艰苦复杂的环境中,团结广大群众,同敌人展开英勇的斗争。他成了军阀、反动派的眼中钉。1927年4月6日反动军阀张作霖,在帝国主义分子的支持下,下令逮捕了李大钊同志。  李大钊同志在狱中受尽了种种残酷的刑罚,他的全部指甲都被凶狠残暴的敌人拔掉了。但是,他始终没说一句有损于党的荣誉、有损于革命利益的话,没泄露党的任何机密,表现了共产党员对党的无限忠诚和崇高的革命气节。4月28日反动派绞死了李大钊。  李大钊同志为了解救苦难的中国人民,为了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英勇奋斗了一生。最后献出了他的宝贵生命。他牺牲时,年仅三十八岁!  三、走进“回忆”,了解被捕、   1、请你再一次走进十六年前的回忆,我们先来学习父亲被捕前这部分,找一找哪些语句深深打动了你?  “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  ①读着这样的句子,你仿佛看到父亲在干什么呢?(忙碌,早出晚归,日夜不停地忘我工作。)有感情的朗读这句话。  ②为什么父亲要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联系第6自然段,点名写法:照应)  ③从父亲早出晚归,日夜不停地忘我工作,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你读出了什么?(时局紧张,不顾生命安危)  ④这就是我的父亲,一起再读读这段话。  2、找一找还有哪些语句深深打动了你?  出示: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①“我哪能离开呢?”是什么意思?离开意味着什么?不离开又意味着什么?  ②在生与死的抉择中,父亲选择了什么?这又让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父亲啊?  ③请你带着这样的感受读一读这段话。  ④是啊,我哪能离开呢?从这段话的写法上,你有什么发现呢?(反问)  ⑤为什么要这样写呢?(意志坚决,置生死于度外)  ⑥既然这两个反问句更写出父亲的坚决,那么这样写行吗?   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哪能离开呢?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不行,缺少层次,递进)  ⑦体会得真好,那该怎么读呢?自己先试试。  ⑧这就是层层递进啊,我哪能离开呢,让我们捧起书,一起再读一读。  3、我哪能离开呢,父亲依然不顾安危工作着,依然,引读: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  父亲依然工作着,可怕的一天果然来了,出示:穿灰制服和长筒皮靴的宪兵,穿便衣的侦探,穿黑制服的警察,一拥而入,挤满了这间小屋子。他们像一群魔鬼似的,把我们包围起来。他们每人拿着一支手枪,枪口对着父亲和我。  ①同学们你从这段话中读出了什么?(敌人的气势汹汹,杀气腾腾,有备而来,全副武装)  ②父亲面对这一群气势汹汹,杀气腾腾,全副武装,有备而来的魔鬼,父亲是怎样做的?请你找一找。  ③出示: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因为他明白,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  ④哪一词印入了你的眼帘?  ⑤“严峻”。父亲这严峻态度仿佛在告诉他们什么?让我走进父亲的内心,自己再读一读。  ⑥但是他为什么不说?(轻蔑,不屑)   ⑦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仅仅保持的是对敌人的轻蔑和不屑吗?保持的还有什么呢?请你再读读这段话。(勇敢,坚毅,沉着,视死如归的本色……)  ⑧齐读。  4、根据板书,小结:这就是我的父亲,忘我工作、意志坚决、勇敢坚毅、视死如归的父亲,十六年来久久难忘。  第二课时  一、简介人物,丰富认识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跟随着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回忆了父亲在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的表现。李大钊同志入狱后,备受酷刑,但他始终视死如归、大义凛然。1927年4月28日,在敌人的残害下,李大钊同志第一个走上了绞刑架,毫无惧色,从容就义。时年38岁。  二、集体交流  “被捕后”这部分,走进人物内心。(课文的第十八自然段至第二十九自然段)师生依照自己的情感体验,选读相关语句,谈感受。具体预设如下  1、学生选读课文的第19自然段。  (1)学生读议第19自然段。  (2)教师引导学生抓住“父亲”外表的变化谈感受。  2、依循学生的阅读需要,以课文的第22自然段为切入点,上挂下联。  (1)生自由朗读课文的第22自然段。   (2)根据段中的第1、2句话,挑起疑问。  师:这是我们被捕十多天之后,亲人间的第一次见面,其实也是最后一次见面。人之常情,我们多么希望父亲能对我们说些什么啊!可是,文章怎么写的?请同学们读一读第22自然段的第1句和第2句话。  师:“没有说一句话”。为什么?我在想。父亲是不是不爱他的孩子?谁来谈谈自己的想法。  (3)联系上下文19-28自然段,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4)教师小结,回扣段中的重点句子。  师:是的,他爱他们,从先生子女后来的访谈和传记作品中,我们都可以感受到他对孩子的爱。他是一个很平常的人,他是孩子的父亲,他是妻子的丈夫,他爱深深地爱着他们。可是为了不连累亲人,为了不在敌人面前表现出丝毫的软弱,他把爱深深地埋在心里。这是普通人难以做到的事情啊!这种力量从何而来?  (5)联系上下文,同座间互相探讨,在探讨中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感悟人物精神的伟大。  相机出示重点句子:“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重点朗读这段话,在读中感悟人物之所以不平凡的内在原因。  (6)总结全文。  师:正是因为他的心被这样一种力量占据着,所以面对越来越严重的局势,毫不犹豫地选择留下;面对魔鬼般的敌人,他依然保持着他那严峻的态度;面对凶狠的法官,亲人的呼喊,能那样的镇定、从容。他是一个平凡的人,他更是一个伟大的人。为什么?因为他的心——生:(齐读重点句师:就是这样一个不平凡的人,他为了共产主义事业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三、创设情境,升华情感,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表达方式。  1、出示课件,(李大钊临刑前的一张照片,并配上了音乐)教师激情述说:“1927年4月28日,这是一个春天的下午,李大钊与另外19位年轻的革命者一起走向了刑场。他们的青春本来应该像春花一样灿烂,而此刻他们面对的是两台巨大而阴森的绞刑架。大钊先生深情地望了一眼亲人和同志,然后头也不会的第一个走上了绞架,“神色未变,从容就死”。他牺牲时还不到38岁。  2、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气什么关系?你从这样的开头和结尾中体会到什么?  3、学生讨论,(自由发言)  4、教师引导讨论并总结  这篇课文是回忆录,开头提出16年前的1927年4月28是父亲的被难日,结尾又强调母亲嘱咐自己要记住父亲被害的日子,这个日子就是4月28日。这样首尾呼应,突出了永远忘不了这一天。  5、找出课文中前后照应的句子。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答出  课文的结尾与句子(1)照应。“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与句子(2)照应。  “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与句子(3)照应。。  四、读写结合,抒发情感。  1、结合李大钊牺牲87年纪念活动,创设情境,读写结合。  2、师生共同交流自己的感受   板书设计:  13十六年前的回忆  被捕前:坚决地说    忠于革命  被捕时:不慌不忙    视死如归  被捕后:瞅了瞅 没说  坚贞不屈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