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育才小学冯海琴教学目标:1、针对课文的特点,借助课外资料和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真诚对话,在读书体悟中,感受李大钊不仅是一个普通的父亲,更是一个伟大的人,并从中受到熏陶与感染。2、学会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前后照应的写作特点。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紧扣文中描写李大钊言行的重点语句,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在读中加深对人物的了解,表达自己心中的情感体验。教学难点:1、创设情境,挑起学生的读书欲望,引发学生探究的心理。2、搭建平台,拉近时空距离,以文本为载体,让学生、教师、作者之间情感交融。课时安排:两课时。(一)整体感知,导入新课1、齐读课题《十六年前的回忆》。课题质疑:十六年前的回忆指的是哪一年?2、导语:1927年4月28日,是我终生难忘的日子,那是父亲李大钊烈士遇害的日子。作为他的女儿,我写此文来纪念我的父亲,表达我对他的深深怀念。3、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写了哪几件事?教师通过导语,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为学生的学习定下一个情感的基调。回顾写作顺序和主要内容,与第一课时进行紧密衔接,体现整体把握文本。(二)品词析句,感悟形象1、抓住言行,自读自悟默读课文,画出文章中令你感受最深的句子,把你的感受简单地批注在书上。提示:从语言、动作、外貌……方面去考虑。2、交流体会,感悟形象
在学生充分自读自悟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集体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以学生的汇报为主,教师进行适时点拨,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体现顺学而导。 从学情分析入手,我预设学生可能会从以下几句进行交流汇报。预设1: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都很晚。每天早晨不知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1)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出了什么?学生可能从字面上体会出父亲的工作时间长、父亲很忙碌,这种认识是浅显的。这时我会让学生结合自己搜集到的资料谈谈当时的局势是怎样的。接着追问:(2)在那么紧张的局势下父亲依然坚持工作,从中你又体会出了什么?促使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最终让孩子体会到父亲对待革命工作极端负责的精神。预设2: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1)从父亲的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2)读父亲的话。体会设问、反问句的作用。(3)此时此刻父亲的心情是怎样的?你能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吗?对于这段话,学生可能会体会到父亲对工作认真负责,但仅有这一点是不够的。我会再让孩子再读父亲的话,体会设问、反问句的作用及父亲当时焦急的心情,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帮助学生加深理解,从而真正认识到父亲为了革命事业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的崇高精神。预设3: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1) 通过这段外貌描写你体会出了什么?(2) 补充资料这段是外貌描写,学生可能从外貌上看出父亲经受了敌人的严刑拷打。再学生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谈谈父亲在狱中受到了怎样的折磨?追问:面对敌人的种种酷刑,李大钊毫不动摇,从中你又体会出了什么?教师利用促使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最终理解到李大钊烈士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
预设4: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1)这种伟大的力量指什么?(2)他相信什么?这几句话揭示了了李大钊能够从容面对危险,无所畏惧地面对死亡的原因。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我设计提问:这种伟大的力量指什么?(预设:对革命事业的信心)他相信什么?预设:①他坚定地相信革命必胜;②他相信未来是光明的;③他相信老百姓能过上好日子。通过李大钊烈士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的分析,使学生理解:正因为父亲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所以才能从容面对危险,无所畏惧地面对死亡,才能用“安定”“沉着”影响亲人,使我们化悲痛为力量。3、归纳总结,树立形象。通过刚才的学习交流,你觉得李大钊是个怎样的人?通过这个总结性的问题,把刚才学生在集体交流中获得的认识串成一条线,在学生心中完整的地树立起李大钊烈士光辉形象。(三)感悟写法,总结全文1、轻声读最后三个自然段,你体会出了什么?2、这篇文章是回忆父亲的,为什么要写父亲遇害后,家人的表现? 使学生了解在描写人物时,除了正面描写,还可以运用侧面描写,烘托人物形象,学习这种写作方法。3、读第一自然段,想一想它与最后三个自然段间有什么关系?这么写有什么好处?通过体会首尾呼应可以使文章结构更完整,更严谨,在今后的写作中可以借鉴的。3、总结全文:在争取革命胜利的斗争中,还有无数像李大钊烈士一样的革命先辈,他们用鲜血和生命为我们换来了今天幸福美好的生活,我们深情缅怀他们,为他们而骄傲!最后升华主题,由李大钊一人,延伸到无数革命先辈,激发学生珍惜生活、热爱祖国之情。十六年前的回忆 1927年4月28日 深深的怀念
对革命工作极端负责 侧面描写将生死置之度外 首尾照应坚贞不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