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十学以致其道实战演练(含解析)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十学以致其道实战演练(含解析)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

ID:1182491

大小:2.16 MB

页数:9页

时间:2022-07-1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学以致其道一、基础知识下列各句加点字意义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A.百工居肆以成其事(作坊)耕也,馁在其中矣(寒冷)B.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不)敏于事而慎于言(勤勉)C.就有道而正焉(走向,到)贤贤易色(轻视)D.事君能致其身(获得)不迁怒,不贰过(同样的错误犯两次)解析:选C。A.馁:饥饿;B.莫:没有什么人,没有谁;D.致:奉献,献出。下列各句加点字意义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A.攻乎异端(杂学,邪说)文武之道,未坠于地(湮没)B.而亦何常师之有(水平平常的老师)抑与之与(还是)C.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大概)切问而近思(迫切)D.诲女知之乎(教导)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安全)解析:选A。B.常师:固定不变的老师;C.切:切实;D.安:舒适。下列各句加点字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攻乎异端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B.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夫子之求之也C.女为君子儒古之学者为己D.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解析:选D。A.介词,对于/介词,跟,同;B.代词,代知识/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C.动词,成为,做/介词,为了;D.均是连词,表让步,相当于“即使”。下列各句中文言句式的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9 例句:小人哉,樊须也A.馁在其中矣 B.而亦何常师之有C.贤哉,回也D.何以谓之“文”也解析:选C。A.介词结构后置句;B.宾语前置句;C.主谓倒装,与例句相同;D.宾语前置句。下列各句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莫不有文武之道焉——没有地方没有文武之道存在。B.求之与?抑与之与——是他去求他们呢,还是他给他们呢?C.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先生的这种求法,大概不同于别人的求法吧?D.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他老先生何处不学?哪有一个固定不变的老师呢?解析:选B。应译为:这是向人家要求来的呢,还是人家主动告诉他的呢?二、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1)贤者识其大者 大者:______________(2)夫子至于是邦也至于:____________(3)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俭:______________答案:(1)大的方面 (2)到 (3)约束翻译下面文中画线的句子。(1)而亦何常师之有?译文:                                                                        (2)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译文:                                                                        (3)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9 译文:                                                                        答案:(1)哪有一个固定不变的老师呢?(2)广泛地学习,坚定自己的意志,切实地提问并且脚踏实地地思考,仁也就在那里面了。(3)谁说鄹人叔梁纥的儿子懂得礼呢?孔子非常熟悉周礼,但入太庙却每件事都要问别人,这说明了什么?答:                                                                        答案:对于周礼十分熟悉,但并不以“礼”学专家自居,而是虚心向人请教,同时也说明孔子对周礼的恭敬态度。(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仲尼之齐,见景公而不见晏子。子贡曰:“见君不见其从政者,可乎?”仲尼曰:“吾闻晏子事三君而顺焉,吾疑其为人。”晏子闻之,曰:“婴则齐之世民也,不维其行,不识其过,不能自立也。婴闻之,有幸见爱,无幸见恶,诽誉为类,声响相应,见行而从之者也。婴闻之,以一心事三君者,所以顺焉;以三心事一君者,不顺焉。今未见婴之行,而非其顺也。婴闻之,君子独立不惭于影,独寝不惭于魂。孔子拔树削迹,不自以为辱;身穷陈蔡,不自以为约;非人不得其故,是犹泽人之非斤斧,山人之非网罟也。出之其口,不知其困也。始吾望儒而贵之,今吾望儒而疑之。”仲尼闻之,曰:“语有之,言发于尔,不可止于远也;行存于身,不可掩于众也。吾窃议晏子而不中夫人之过,吾罪几矣!丘闻君子过人以为友,不及人以为师。今丘失言于夫子,夫子讥之,是吾师也。”因宰我[注]而谢焉,然仲尼见之。(《晏子春秋·外篇不合经术者第八》)【注】 宰我,孔子的弟子。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维其行维:维护,保持B.不自以为约约:穷困,困窘C.丘闻君子过人以为友过:探望,拜访D.吾罪几矣几:(到了)极点解析:选C。过:超过。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有幸见爱,无幸见恶见行而从之者也B.见君不见其从政者不维其行,不识其过9 C.见景公而不见晏子始吾望儒而贵之D.今未见婴之行,而非其顺也非人不得其故解析:选D。A项,两个“见”字,前者是介词,表示被动,后者是动词,看见;B项,两个“其”字都是代词,前者是第三人称代词,他的,后者活用为第一人称,自己;C项,两个“而”字,前者表示转折关系,后者表示顺承关系;D项,两个“非”都是动词,“非难”“指责”的意思。下列四组句子中,全都暗含孔子或晏子评价对方的一组是(  )①仲尼之齐,见景公而不见晏子②吾闻晏子事三君而顺焉③婴则齐之世民也……不能自立也④今吾望儒而疑之⑤吾窃议晏子而不中夫人之过⑥因宰我而谢焉,然仲尼见之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③⑥D.②④⑤解析:选B。①见景公不见晏子,暗含孔子认为晏子为人不好;④怀疑儒生,暗含对孔子的批评;⑥孔子道歉,往见晏子的行为,暗含对晏子的尊重。②是孔子直言对晏子的不满;③是晏子为自己“事三君而顺”辩解;⑤是孔子自责时说的话。这后三项都与对他人评价关系不大。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听说晏子事三君而顺,到齐国去就不肯见他,这虽不免有些主观,却也反映了孔子磊落坦荡,恪守自己的做人原则。B.子贡当面对孔子“见君不见其从政者”的做法提出疑问,孔子也当即给予了答复,这表现了孔子能够平等地对待学生。C.晏子用孔子周游列国时“拔树削迹”“身穷陈蔡”的窘况回击孔子的讥讽,并因此非难儒生,显出晏子心胸不够宽广。D.听到晏子的话,孔子深深自责,诚恳地表示歉意,并去拜会晏子,表现出他勇于责己,知过必改的胸怀,不愧大家风范。解析:选C。C项晏子的话意在指出孔子的错误,不能因此就武断地说晏子“心胸不够宽广”。孔子“吾疑其为人”是直陈己见,不算讥讽。晏子“望儒而疑之”,“疑”不是“非难”。孔子到齐国去,拜见齐景公,却不去拜见晏子。他的学生子贡问道:“拜见国君而不去见为他管理政事的人,行吗?”孔子说:“我听说晏子服侍三位国君都很顺利,9 我怀疑他的为人(不端)。”晏子听说了孔子的话以后,说:“我晏婴世世代代都是齐国的百姓,如果不能保持好的品行,不能认识自己的过错,就不能在齐国自立。我听说,(如果)幸运就会被人喜欢,不幸运就遭人厌恶,批评和赞美这类东西,就像声音与回声此响彼应一样,是要见到人的行为而随之产生的。我听说,用一条心服侍三位国君,是(为政)顺利的原因;用三条心服事一位国君,就不会顺利了。如今(孔子)并没有见到我的行为,却指责我的顺利。我听说,君子独自一人站立时,不会对自己的身影感到羞愧,独自一人睡觉,也不会对自己的魂灵感到羞愧。孔子在宋国与弟子习礼的大树被拔掉,吓得销声匿迹,自己没有认为是耻辱;在陈蔡两国走投无路,自己也不认为是穷困;指责别人的行为却不知道人家这样做的原因,这就好像住在水边的人指责山上的人用斧头,住在山上的人指责水边的人用渔网一样啊。(这样的话)从他嘴里说出来,是因为他不知道其中的难处。起初我看见儒生很尊重他们,现在我看见儒生就要怀疑他们了。”孔子听说了晏子的话以后,说:“有这样一句俗话,在近处说的话,传播到很远的地方都不能让它停下来;德行存在自身,却无法在众人面前掩藏起来。我私下议论晏子没有说中他的过错,我的罪过大到极点了!我听说君子超过别人,就把那个人当作朋友;比不上别人,就把那个人当作老师。如今我对晏子说错了话,晏子讥讽我,这是我的老师啊。”孔子通过自己的学生替自己去向晏子道歉,然后亲自去拜见晏子。三、语言表达假如你是广播电台少儿栏目的主持人,请根据少儿听众的特点,重新表述下面一段文字的画线部分。不得改变原意。不超过80个字。蔚蓝的天空,万里无云。碧绿的草地上,一条小溪潺潺流过,水中的卵石清晰可见。溪边坐着一位长髯老者,面容清癯,双面炯炯有神。答:                                                                        答案:(示例)一条小溪哗哗地流着,水里有好些圆溜溜的石头,像鸡蛋似的,看得可清楚了。溪边坐着一位老爷爷,脸瘦瘦的,胡子长长的,那双眼睛可有精神啦!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沙枣还有顽强的生命力。一是________________。无论怎样干旱,只要插下苗子,它就会茁壮生长,虽不水嫩可爱,但顽强不死,直到长大。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它的枝条上长着尖尖的刺,动物不能伤它,人也不能随便攀折它。正因为这点,沙枣林常被栽在房前屋后当围墙,或在地边护田。三是__________________。它的根扎在白色的盐碱土里,枝却那样红,叶却那样绿。因为有这些优点,它在严酷的环境里照样能茁壮地生长。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语句的衔接、连贯的能力,答题时要阅读所给材料,9 找出语段陈述的话题,注意保持话题的前后一致,然后认真分析空白处前后的关系,根据语境填写空白处的内容。答案:①它抗旱力强 ②它能够自卫 ③它能抗盐碱四、高考突破(一)下面是《论语》中的选段和名家评点,请阅读后完成题目。【《论语》选段】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名家评点】朱熹认为:“程子曰:‘古之学者为己,其终至于成物。今之学者为人,其终至于丧己。’愚按:圣贤论学者用心得失之际,其说多矣,然未有如此言之切而要者。于此明辨而日省之,则庶乎其不昧于所从矣。”(《论语集注》)钱穆认为:“为己,欲得之于己。为人,欲见之于人。此犹荀子谓‘君子之学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以为禽犊’也。孔子所谓为己,殆指德行之科言。为人,指言语、政事、文学之科言。孔子非不主张学以为人,惟必有为己之本,乃可以达于为人之效。”(《论语新解》)李炳南认为:“古之学者,知道求学的意义,在成己成物。为己,就是先成就自己。例如智仁勇,皆须自己先成就,然后始有能力成就他人。今之学者,不知道求学的意义。以求名利为先。所以,不修道德,只求学问。求学目的,是为了令人知道他有学问。以有学问,则可以获得种种利益。故云:‘今之学者为人。’”(《论语讲要》)顾鸿安认为:“孔子要求门人弟子明确学习目的,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学习的目的,本来就是为着充实提高自己,以便将来适应一定的社会工作。但有人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忘记了这个目的。或者向别人炫耀,或者和别人斗气。这都是既损害别人,也损害自己的行为。”(《论语解读》)请联系名家评点,谈谈你对孔子阐述的学习之道的理解。(不少于200字)答:                                                                        答案: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意思是说,古代的人学习是为了提升自己的修养,而今天的人学习是为了装饰自己,显示给别人看。学习的目的应该是加强人的自身修养,培育人们的精神人格,塑造人们的心灵。孔子通过比较古今学者对待学习的不同态度,委婉地批评了那种学习目的不正确的学习,同时亦明确阐述了学习的真正意义所在,即学习的真正目的在于提高自己,而不是为了通过“学习秀”9 来为自己贴金。遗憾的是在现实中此类“学给别人看的学习”现象普遍存在。通过孔子这句话,我们应该意识到,我们的学习是为了提升自己的个人素质,而并不是为了向别人炫耀,这样一来,学习也就可以找到更多的乐趣!(二)阅读下面与《论语》有关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孔子提出“君子谋道不谋食”,表现了对理性追求的注重。谋道是追求理想,体现了理性的追求,谋食是感性追求。在谋道、谋食之间,孔子更重视前者。为了谋食而去耕作,未必不挨饿,而通过修身、学习所得到俸禄是否就是修身和学习的目的呢?回答是否定的。因为“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孔子心目中的“道”,实际是孔子的人生理念,包括仁民爱物、礼乐文化、为政以德、修省躬行等内容。需要指出,孔子所说不谋的“食”、不忧的“贫”,是就君子个人生活而言,并不是全社会都不要发展经济。在治国方针政策的层面上,孔子也是一贯主张“重民”、“富民”的。与子夏所说“君子学以致其道”相同,“君子谋道不谋食”是强调修身与学习的目的。对孔子提出的这种学习目的,你是怎么看待的?请结合现实进行分析。(不少于200字)答:                                                                        答案:孔子认为君子要用心求道而不必费心思去求衣食。即使你亲自去耕田种地,难保不饿肚子;努力学道,却可以得到俸禄。所以,君子“只担忧学不到道,不担忧贫穷”是站在精神层面上看。在君子看来,精神世界上的富足远比物质上的富足更重要。不可否认,生存的第一要求是物质的丰富,然而仅有丰富物质的人并不完整,精神世界的提升才能体现生命的真正价值。我赞同孔子的想法。对于当今社会,“君子谋道不谋食”这种思想也正是最缺乏的,人们在不断追求物质生活富裕的同时,似乎忘记了一些更为重要的东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为当代一大主题,许多人也深刻认识到了精神世界的可贵。人之所以独特,是因为多了思想,多了对“道”的理解,多了追求,多了求知,若人不谋“道”,也便失去了最大的乐趣与意义。(三)阅读《论语》中一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上述语段中,子贡和孔子对管仲的看法有什么不同?答:                                    答案:子贡认为管仲不是一个仁者;孔子认为管仲是个(大)仁者。从孔子评价管仲这个特殊人物,谈对仁者的看法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答:                                    9                                     答案:孔子评价管仲并没有像普通人那样要求他拘于小节小信,而是肯定了他的大信大节,从孔子对待仁的观点可以看出孔子通达知变,具体人物具体分析,所以我们看待人和事时,也不宜用统一的标准衡量,要学会辩证地、一分为二地分析对待。(四)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还世人一个真实的孔子夫子何为者?栖栖一代中。——李隆基《经鲁祭孔子而叹之》我奔向曲阜,以我十二万分热血与热泪的拌和;我奔向曲阜,以我五千年思愁锻铸的铁骨和衷肠;我奔向曲阜,以我年轻生命磅礴时空的大智与大勇;我奔向曲阜,从每一道夹满历史风尘的砖缝中邂逅一位久违的圣人……一道又一道高高的门槛,一级又一级长长的台阶,一重又一重巍巍的大殿,一层又一层深深的院落。秦砖、汉瓦、唐松、宋柏、清碑。古人已远,只可仰望万层台阶之上的琉璃殿宇,任空灵的思绪飘得很远很远。前方,圣人的威严高高在上,萋萋绿草中仍可想见当年弟子三千的大家气派;身后,斑斑红墙虽经雨侵风蚀却依然炫目,似乎还可映出千年电闪雷鸣中岿然不动的身影。谁也说不清有过多少回日升月落,可谁都明白,有个古老的魂灵在这方圣土上回旋不散。他日夜如约地凝望九州的每个角落,因为每一寸土地无不灌注他博大思想的血液。肯定地,他见过山长水阔的豁达,见过巷陌人家的灯火,见过胡马嘶风的悲凉,见过仰天长啸的壮烈。可最终,他依然执著地在这儿留守,日复一日地倾听暮鼓晨钟,接受凡夫俗子的拜谒。不知不觉,已走到路的尽头,回过身去看,这仅仅是一个古老的庭院吗?不,那是岁月留痕刻下的一帧残简。曾经,大地是它浩荡的书页,一砖一瓦是它挥洒的字印。如今,它只剩下一阕断章,立于纷嚣凡尘,供今人悬想它原先的厚重与繁华。历史给了中国人一个孔子,一处圣迹,9 可它也开了个着实不小的玩笑。它让孔子一生颠沛流离却终不得志,死后留与儿孙的也只是三间茅舍,一座孤冢。后来秦始皇烧过他的书;更后来,汉武帝给他扶了正,一纸“独尊儒术”的诏书让他在供龛中被参拜了两千多年。一时间,他似乎平步青云,飞上了九重灵霄宝殿。可谁也不曾想到,当这位老先生安静地沉睡了近两千五百年后,又莫名其妙地刮起了一场“批孔”的血雨腥风。有人撞倒他的碑,砸毁他的像,掘了他的坟。可怜一世圣人生前奔波游历,身后竟也难求一方清净!记不清了,有多少帝王将相戴着你的面具生杀予夺;又有多少文人墨客打着你的旗号褒贬评说。你心力憔悴地为一顶顶皇冠加冕正名。时过境迁,又是你,无可奈何地亲手点燃焚烧每个王朝没落的火把。你亲身交付每位君王一套钳制民众的枷锁,可你不明白呀,锁得最深的人正是你自己!可悲的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啊,你竟成了帝王统治的权杖!开国王朝震天动地的乐声中,你恰是那站在最低台阶上的朝拜者。今日,大成殿依旧香烟缭绕。冥冥中,老夫子向我款款走来,脸上依然挂着千年不变的凡人的微笑。历史的笔开始在我手中颤抖,教科书上那笑容可掬的老头儿,被涂抹过太多的油彩。还世人一个真实的孔子吧,老人再也经不起折腾了。[赏评] 文章把孔夫子放在五千年历史雨侵风蚀中审视:既看到夫子身前寂寞身后名,又看到夫子经受“批孔”的血雨腥风;既看到夫子受世代凡夫俗子的拜谒,又看到夫子站在最低台阶上朝拜后代封建王朝天子;既看到夫子的宏博威严,又看到夫子“被涂抹过太多的油彩”……开篇四个“奔向曲阜”似排山倒海,破空而来。在充满激情的理性思考以及形象的描述之后,却以“还世人一个真实的孔子吧,老人再也经不起折腾了”作结,似慨叹,似无奈,似沉思,触发读者思考与探求的欲望。9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