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语文版语文选修第十课《学以致其道》word学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16语文版语文选修第十课《学以致其道》word学案

ID:1182498

大小:174.5 KB

页数:9页

时间:2022-07-1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孔子的有关思想主张1.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与国之间交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冠、婚、丧、祭、飨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代,可知也。”(《论语·为政》)似乎周礼是千秋不变的规范。晋国铸了刑鼎,他尖锐地反对,说:“晋其亡乎,失其度矣。”2.在经济方面,他反对封建的田赋制度而极力维护西周以来的田赋制度。《左传·哀公十一年》:“季氏欲以田赋,使冉有访诸仲尼。……仲尼……私于冉有曰:‘君子之行也,度于礼。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如是则以丘亦足矣。若不度于礼,而贪冒无厌,则虽以田赋,将又不足。且子季孙若欲行尔法,则周公之典在;若欲苟而行,又何妨焉。’”3.孔子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正名思想。他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合乎“礼”的等级制度。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4.孔子主张克己复礼。《论语·颜渊》记载:“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又问“克己复礼”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5.在伦理思想方面,孔子主张仁。孔子的“仁”的基本精神是教人根据周礼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他的“仁”一般不包括劳动者。孔子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论语·宪问》)曾子以“忠、恕”二字概括“仁”的涵义,是比较接近原意的。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6.在哲学上,孔子主张天命观。一次,他受到匡人的围困,他说:“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在孔子看来,“天”是宇宙万物无言的主宰者。孔子认为他自己就是秉承天命而说话做事的。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他把恢复周礼看做是自己的历史使命,说:“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论语·子罕》)7.在教育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8.在品德方面,他主张“宽、耻、信、敏、惠、温、良、恭、俭、让”等。1.字音字形(1)馁(něi)   (2)圃(pǔ)   (3)笃(dǔ)(4)樊(fán)(5)襁(qiǎnɡ)(6)居肆(sì)2.重要词语(1)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肆,制作器物的场所,作坊;致,获得(2)耕也,馁在其中矣:饿(3)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信,诚信;情,诚,真诚(4)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背(5)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敏,勤勉;就,走向,到(6)贤贤易色:贤,以……为贤,推崇;易,轻视(7)事君能致其身:奉献,献出(8)攻乎异端,斯害也已:治(9)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约束(10)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表示不肯定的推测语气(11)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切问,提问题切实具体而不浮泛;近思,思考问题贴近实际而不好高骛远、玄思冥想(12)是礼也:这(13)诲女知之乎:教导(1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15)抑与之与:给予3.通假字(1)可谓好学也已:通“矣”,句末表肯定的语气词(2)攻乎异端,斯害也已:通“矣”,句末表肯定的语气词 (3)求之与?抑与之与:通“欤”,句末表疑问的语气词(4)诲女知之乎:通“汝”,第二人称代词“你”(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通“智”,聪明、智慧(6)今也则亡:通“无”,没有4.虚词用法(1)乎(2)之5.词类活用(1)就有道而正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端正(2)贤贤易色: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贤,推崇(3)事父母能竭其力:名词用作动词,侍奉(4)博学而笃志: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定(5)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名词作状语,用襁褓6.特殊句式(1)小人哉,樊须也:主谓倒装(2)敏于事而慎于言:介词短语后置(3)仲尼焉学:宾语前置(4)而亦何常师之有:宾语前置(5)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介词短语后置(6)是礼也:判断句(7)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判断句7.成语积累(1)食无求饱,居无求安:饮食不求满足,居住不要求安适。形容安贫乐道。(2)敏于事而慎于言:做事勤快,说话谨慎。(3)贤贤易色:对妻子重美德不重美貌。(4)言而有信:说话算数,守信用。(5)文武之道:文,周文王。武,周武王。 他们都是古人所推崇的贤君。本指周文王、周武王治理国家的法令制度、礼乐政教。后也泛指治理国家要宽严相济。(6)温良恭俭让:泛指态度谦恭,举止文雅。(7)博学笃志:广泛地学习并坚定自己的意志。(8)切问近思: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都切合实际,不浮泛。(9)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聪明、智慧。8.名句积累(1)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2)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3)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4)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语段赏析1.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赏析 孔子说:“古代从事学习的人是为了端正和充实自身,今天从事学习的人是为了向别人卖弄。”这句话的意思是古代学者学习的目的在于修养自己的学问道德;现代学者学习的目的却在于装饰自己,给别人看。中国的读书人向来把占有知识视为人品、人格自然升华的保证。“独善其身”,练好“内功”,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进而有益于身心健康,这是古今知识分子共同追求的目标。2·1·c·n·j·y2.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赏析 樊迟请求学种庄稼。孔子说:“我不如老农民。”又请求学种菜。孔子说:“我不如老菜农。” 樊迟退出。孔子说:“真是个小人啊,这个樊须!长上喜好礼,那么百姓就没有人敢不谨慎从事;长上喜好义,那么百姓就没有人敢不服从;长上喜好信,那么百姓就没有人敢不真心实意地对待官长。若能如此,那么四方的百姓就会用襁褓背着孩子来投靠了,哪用得着亲自种庄稼呢?”孔子毫不客气地指责想学种庄稼和种菜的樊迟是小人,可以清楚地看出他的教育思想。他认为在上位的人哪里需要学习种庄稼、种菜之类的知识呢?只要重视礼、义、信就足够了。知识分子的职责是“致君泽民”、“安邦定国”、管理政事,成为社会结构中的骨架和脊梁。孔子的时代,接受教育的人毕竟是少数,劳动者只要有充沛的体力就可以从事农业生产,而教育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培养劳动者。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其相对的合理性。孔子讲究“学以致其道”,而当今社会更推崇“学以致用”。社会要发展进步,“知识”还须转化为“生产力”,知识分子掌握的学问要更好地为农业、工业、商业服务才是。大学生去做农民去种菜是使其知识发挥实效的一个新的有时代特色的途径。拥有一技之长的职业学校的学生就业前景更广阔的原因也在于此。3.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赏析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满足,居住不求安适,做事勤快,说话谨慎,到有德多才的人那里匡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www-2-1-cnjy-com安贫乐道,不重视物质生活享受却追求精神境界的升华;多做少说;以有道德的人为镜来改正、修养自己。做到了这三个方面,就可以说得上是好学的人了。在这三个方面之中,最难做到的是第一个方面——安贫乐道。尤其是在时下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吃饭是为了活着,活着却不仅仅为了吃饭。吃好饭、居处安逸,并非“君子”活着的目的。4.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赏析 子夏说:“对妻子重美德不重美貌,事奉父母能竭尽全力,事奉君主能献出自身,与朋友交往说话算话:这样的人即使说未曾经过学习,我一定说他学习过了。”孔子认为学习知识不是目的,通过学习达到修身养性、学以成仁才是目的。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对妻子重美德不重美貌;对父母能竭尽全力实行孝道;做官时,能为国家、为君主献出一切;与朋友交往,能为朋友诚心诚意出力。把这四条都做到了,你即使没有上过学,没有读过《诗》《书》《礼》《乐》,孔子也认为你是一个有学问的人。重点研读1.古人讲求“进德修业”。从孔子和子夏等人多次谈到的“好学”的表现看,他们所说的“学”侧重于“进德”与“修业”的哪一个方面?“樊迟请学稼”为什么遭到孔子的训斥? 2-1-c-n-j-y答案 孔子及其弟子主张“学以致其道”,“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把实行政治思想和政治原则(道)、修养自身作为学习目的;他们所称赏的好学,也主要表现在致力于道德修养方面,如:“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在“道”和具体的文化知识及实用技艺方面,他们总是把道放在首位,主张“行有余力,则以学文”(1.6章,见教材第五课“仁者爱人”),孔子告诫子夏“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子夏自己也说过:“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从这些论述可以清楚看到,孔子是把进德,即道德修养,视为学习的首要任务的。【孔子批评樊须,是因为樊须的要求不但违背了孔子以进德为学习目的的主张,也与儒家修业思想不合。儒家的修业指建功立业或研习学问(如修习诗书礼乐),而不是学习劳动技能。孔子一贯轻视劳动人民,轻视体力劳动,他曾说过“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的话,孔子本人在当时就受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18.7章,见教材第四课“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指责。现在樊须却想做在孔子看来只有小人才做的事,无怪乎招来孔子的严厉批评。这反映了孔子思想保守落后的一面。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内涵深邃,充满哲学智慧。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答案 本章“是知也”有两个含义:(1)具有自知之明,这是智慧的表现。(2)知自身所不知。是将此不知变为知的起点,通过努力就可以将不知变为知。从哲学上看,本章至少包含两个哲学原则:一是实事求是,二是矛盾双方的对立与转化。23.胡适曾经指出,像1.10章“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这样一句话,竟使用了将近十个“虚字”(对“实字”而言,指名词、动词、形容词以外的词,如代词、副词、介词、连词、语气词、叹词、助词等等),“这是把说话完完全全记录出来的缘故”。这些虚字的使用,不但使句子显得活泼多变,舒展自如,而且生动地描摹了人物的口吻语调,表现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如上例,句中的“也”字所表示的语气的停顿,显示了子贡的从容不迫,表推测的语气副词“其诸”与疑问语气词“与”连用,以委婉的语调表现了子贡的自豪。试再举几例简要分析。答案 如7.5章中的“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一句,“甚”,是个表程度的副词,它还可充当谓语;“矣”,是用在陈述句后的语气词,这里表示出对自己“衰”变化的惊讶和感叹;“也”,用在判断句或陈述句后,表示肯定、强调的语气;下句的“矣”同样用在形容词谓语“久”的后面,表示强烈的感叹。两个“矣”又作为谓语前置,更突出感慨的强烈。又如11.26章中的“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这是孔子循循善诱学生言志的一段话, 大量的虚词将孔子善于启发学生说出自己见解的教学方法表现出来了。“以”,介词,这里表示“因为”;“乎”,用在句中,相当于介词“于”,表示“比较”;“毋”,否定副词,常用在祈使句中,有劝阻之意;“以”同前,介词,下省略“长乎尔”的宾语;“则”,连词,表强调;“也”,句尾语气词,表肯定语气,模仿学生背后的意见;“如”,假如,连词;“或”,不定代词,“有人”,代表自己;“则”,连词,与“如”相对;“那么”,是一句假设复句;“何以”,疑问代词与介词结合;“哉”,语气词,有反问的语气在,表示“孔子给学生机会,学生应该大胆发表意见”的意思。合作探究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中的不少章节都谈到了学习。那么,一个人为什么应该不断地学习?应该学什么?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抱有怎样的态度?请让我们再一次走近孔子,虔诚地聆听先贤的教诲。提示 孔子读书勤奋刻苦,一生有很高成就,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被称为圣人。但是,任何人的学识本领都是由学习而来,孔子不经过勤奋刻苦的学习,也就不能成其为孔子。孔子不光在思想上给我们带来很好的启示,他的学习思想、态度、方法也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是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的。探究 第一步,搜集有关孔子学习理论的研究文章。第二步,研读《论语》,摘录孔子有关学习的精妙论述。第三步,同学之间进行交流,然后按照学习的意义、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对摘录的材料进行归类,在此基础上概括孔子学习理论的主要思想。第四步,同学之间展开讨论,结合当今的社会发展,探讨孔子思想的重要价值及其局限。第五步,写一篇1500字左右的论文,总结自己的探究所得。考点一 判断句【命题规律】一般不单独命题,只在翻译题中涉及。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一般用判断动词“是”表示,而古汉语常借助虚词来表判断。了解判断句的一般表示形式,有助于我们做好文言翻译题。【例题解析】翻译下列句子。 是非真能好古也,特与庸俗人同好而已。试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非”表否定判断。答案 这不是真能爱好古物,只不过和庸俗人趣味相同罢了。点拨 现代汉语常用的判断动词“是”在古汉语中常用作代词,如上句中,“是非”,“是”为代词,翻译成“这”,而“非”表否定判断【考点总结】现代汉语一般是通过判断词“是”来表示判断的,古代汉语在表达判断时有很大的不同,阅读时需要分清类型、掌握规律。1.直接在句末用语气助词“也”帮助判断。如:妪,先大母婢也。2.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再在谓语后用“也”。如:南冥者,天池也。3.用“为”字来表判断。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4.用“则”“皆”“素”“即”“诚”等表判断。如:(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2)梁父即楚将项燕。5.直接用名词或名词短语表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注意 古汉语中,有些“是”字容易被人误解为判断动词,实际上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或谓语。“是社稷之臣也”,“是”,代词,作主语;“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是”代词“这样”,作宾语。在判断句中,人们所判断的不限于人或物,有时候是一件事情,这件事情在前面叙述过了,然后用指示代词“是”复指。如“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是”字复指“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这件事情。考点二 “则”字的用法【命题规律】(1)“则”常考虚词。(2)“则”多考连词用法,且多考表承接和表转折的用法。【例题解析】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①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表发现,原来是) ②无苗时采,则实而沉(表承接假设的结果,“那么,那就”的意思) 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表因果,“所以”的意思) 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表转折,“可是,却”的意思) ⑤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表条件,“才是”的意思) ⑥口耳之间则四寸耳(用在主谓之间,限制修饰谓语,“只,才”的意思) ⑦愿依彭咸之遗则(名词,“侧面”的意思) ⑧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与“已” 连用,“而已,罢了”的意思)A.②③④⑧      B.①④⑤⑦C.①②④⑥⑧D.③⑤⑥⑦试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③应该是“就,那么”的意思。⑤应该是表判断,“就,就是”的意思。⑦应该是名词,“准则”的意思答案 C点拨 “则”常作连词,可表示承接、条件、假设、并列、转折、让步等关系。要判断其意义和用法,首先要明确上下句的关系,然后根据不同关系,确定与之对等的现代汉语的关联词,如第③句,上下句不是因果关系,而是假设关系,对应的现代汉语关联词应该是“如果……就(那么)”【考点总结】“则”字用法归类1.连词(1)表承接,可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例:①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②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③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2)表假设,相当于“假使”“如果”或“那么”“就”。例: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②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3)表并列,可译为“就”,或不译。例:①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②入则孝,出则弟。(4)表转折、让步,可译为“可是”“却”,或译为“虽然”“倒是”。例: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②其室则迩,其人甚远。2.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例: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②非死则徙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