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导学案 精品教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导学案 精品教案

ID:1182500

大小:1.01 MB

页数:14页

时间:2022-07-1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1《十六年前的回忆》导学案课题十六年前的回忆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会写“稚、避”等15个生字。正确读写“埋头、幼稚”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从中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3.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了解李大钊同志被害的过程,感受李大钊的高贵品质。课前准备1.准备字卡、词卡,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搜集有关李大钊的资料。(学生)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环节教师指导学生活动教学提示一、视频导入,激发兴趣(用时:5分钟)1.播放课件:李大钊视频资料。2.引导学生观看视频后,说说对李大钊的印象。 3.揭示课题。 4.引导学生对搜集到的作者资料进行交流。    1.欣赏课件视频。 2.交流对李大钊的印象。 3.齐读课题。 4.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从视觉角度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初读课文,识记字词(用时:10分钟)1.引导学生带着疑问,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将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读顺。 2.组织学生合作学习,集中识记本课生字,检查自学效果。(1)指名认读生字。 (2)针对难读的字展开集体认读活动,共同巩固字音。着重指导瞅(chǒu)瞅  1.默读课文,圈画生字,读准字音。 2.开展小组互学生字活动:(1)认读生字,纠正字音。 (2)交流:利用形声字的特点识记“僻、绑”,运用拆一拆的方法识记“靴”,运用字理识字法识记“魔”。3.用开火车的形式读词语。1.识字教学是重点,教师要引导学生细心观察,运用多种方法反复认读。  2.教师要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让学生自己交流识字方法。   (3)引导学生开展识字方法的交流活动。 3.指导书写所学生字。3.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用时:15分钟)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主要写了李大钊的哪几件事? (1)教师出示填空,引导学生思考。课文除第1自然段,是按__________顺序写的,主要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几件事。(2)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在空白处做批注。2.学生交流,指名回答,检查初读课文情况。3.引导学生读第1自然段,了解倒叙及其作用。4.全班交流,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划分文章层次。1.自由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 2.思考并交流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件事?(1)交流汇报:课文除第1自然段,是按时间顺序写的,主要写了父亲被捕前、被捕时、在法庭上、被害后的情形,这几件事。 (2)自由读课文,有疑问的地方做好批注。 3.明确这是运用倒叙的叙述方式,开篇直接交代回忆的时间,具体到年、月、日,突出这件事留给“我”的深刻记忆和“我”的身份,语言简洁,直接引出作者要回忆的事情,并且照应文题。4.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我”忘不了父亲的被难日。(倒叙) 第二部分(第2—7自然段):写父亲被捕前烧掉书籍和文件,拒绝离开北京。(被捕前)1.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学会归纳文章的写作顺序。2.引导学生找到文中的重点语句,归纳每部分的重要内容。3.教学中要关注写作背景的作用。感悟文中的情感。4.组织学生交流要时间充分,不能变成回答问题的形式。要形成师生、生生、文本对话的过程。理清文章的层次。 第三部分(第8—18自然段):写父亲被捕的经过。(被捕时) 第四部分(第19—29自然段):写“我们”和父亲在法庭上最后一次见面的情景。(在法庭上) 第五部分(第30—33自然段):写父亲被害后一家人非常悲痛。(被害后)四、观察指导,练写生字(用时:8分钟)1.指导学生观察写字表中的生字,关注容易写错的笔画。 2.组织学生针对容易写错的笔画进行书空练写,并针对书写难点进行交流。 3.利用课件重点展示“避、魔”的书写,引导学生观察。 4.组织学生练写生字,教师巡视,予以个别指导。5.利用投影仪展示学生的书写成果,集体评议。1.逐一观察生字,找出容易写错的笔画。 2.注意“避”的部首“辶”,的书写,“魔”的下部“鬼”不要写成“龟”。 3.仔细观察每个生字的结构及笔画。 4.逐一练写。 5.互评,看一看哪些笔画写得好,哪些写得不够好,针对教师的建议进行修改。1.指导学生进行书写时,注意新学的生字与学过的字在字形上的区分,既巩固旧字,又掌握新字。  2.学生书写的时候,要注意字的间架结构及笔画顺序。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用时:2分钟)1.总结学生课堂学习情况,鼓励学生努力学习。 2.布置作业:抄写生字词。 1.针对教师的意见想一想怎样改进。  2.积累好词佳句。  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多动口、多动脑,巩固读文基础。 第二课时教学环节教师指导学生活动教学提示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用时:2分钟)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请按文章的顺序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3.课文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1.同桌检查听写情况,交流写错的词语。 2.课文主要通过回忆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以及被害后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和深切的怀念之情。3.学生自由发言,结合具体事例说出自己的想法。 1.通过回忆上节课的学习内容,点明本课重点内容,开门见山。2.学生交流文章主要内容时,教师适时点拨。1.默读课文第2~30自然段,圈画重点语句。(1)引导学生默读课文,重点读一读描写李大钊的语言、神态、动作的句子,把感受最深的地方勾画出来,然后在小组内针对自己的阅读体会展开互动交流。 (2)引导学生思考:李大钊是一个怎样的人?教师出示阅读提示,学生读课文,圈点勾画,在空白处做批注。①读课文,画出描写李大钊的语言、神态、动作的句子。 ②重点品读圈画的句子,想一想李大钊是一位怎样的革命先驱。 ③反复朗读感受最深的句子,体会李大钊的高尚品质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的。 ④1.交流并谈谈自己的阅读体会。 (1)父亲被捕前①这几句话是在严峻的局势下,母亲和父亲的朋友都劝父亲离开北京时父亲说的话。最后一个句子是反问句,语气坚定。从这几句话中我们体会到父亲把革命工作放在第一位,他完全明白形势的险恶、处境的危险,但他仍选择决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表现了他对革命高度负责的精神。②总结:被捕前,李大钊是一个对待亲人慈爱和善、对待工作认真严肃的人。(2)父亲被捕时①父亲的表现从容不迫、沉着镇定,从“不慌不忙”“1.学生在交流阅读体会时,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2.学生交流的时候,以学生为主体,必要时教师要予以适当的指导,由扶到放。给学生提供展示交流的机会,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进而乐于与人交流。  3.分析人物形象,要读出人物的内心情感。读与悟要结合,从思想上、内心深处理解并感悟人物形象。抓住重点语句,走近人物内心。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用时:28分钟)自主交流,说一说课文中最令你感动的是什么?(2)引导学生展开汇报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品析。2.出示重点句子:(1)父亲被捕前①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②父亲是很慈祥的,从来没有骂过我们,更没有打过我们。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③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2)父亲被捕时①思考:被捕时,李大钊是怎样表现的?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这说明了什么?②敌人是怎样逮捕李大钊的?这说明了什么?没有什么,不要怕”“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因为他明白,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这些语句可以看出来。父亲的一言一行说明他具有临危不乱,把生死置之度外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②宪兵、侦探、警察“一拥而入,挤满了这间小屋”,这些说明敌人心虚,为了抓一个人,动用了这么多人。“窗外响起粗暴的吼声”“他们像一群魔鬼似的,把我们包围起来。他们每人拿着一支手枪,枪口对着父亲和我”,这些说明敌人残暴。③在这一部分中有三处对比。李大钊与敌人的胆量对比,李大钊与敌人的人数对比,李大钊与敌人的态度对比。从这些对比中学生能明显感受到敌人的极度恐慌和李大钊毫不畏惧、镇定自若的大无畏精神。④ ③作者把敌人和父亲的表现对比着写有什么作用?④引导学生想象敌人的凶残和李大钊的镇定,用对比手法写几句话。(3)父亲被捕后①思考:在法庭上,李大钊是怎样表现的? ②读课文,用“____”画出描写李大钊的外貌的句子,用“﹏﹏”画出描写李大钊的神态的句子,用“﹍﹍”画出描写李大钊的动作的句子。③.重点品读圈画的句子,思考讨论: A.“我”在法庭上见到父亲时,父亲是什么样子的?这说明了什么?B.李大钊在法庭上见到妻子和孩子都被捕了,但他的“神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说明了什么?C.说说你从父亲“瞅了瞅我们”的举动中体会到的情感。D.“父亲说完了这段话,又望了望我们”,父亲“望了望我们”的动作中包含了怎样的含义?一方面可以将对比手法学以致用;另一方面想象敌人面对革命者时的虚伪、恐慌,以及李大钊面对敌人时镇定自若的画面,在画面的对比中进一步感知革命者崇高的牺牲精神。⑤总结:被捕时,李大钊临危不惧、沉着镇定、视死如归。(3)父亲被捕后学生自读课文,关注人物形象。①“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说明李大钊经受了敌人的残酷折磨;“平静而慈祥的脸”,说明父亲对敌人的无所畏惧和对亲人的爱。②一方面说明李大钊对亲人被捕早已预料,更重要的是说明了他对革命事业的爱超过了对亲人的爱,正是对革命事业的无比热爱,使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种力量就是“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这种力量支持着李大钊跟敌人斗争,使他表现得无比坚强、沉着。③父亲不想连累“我们” ;父亲要用自己的安定、沉着来安慰亲人、感染亲人;父亲是在用眼神告诉“我们”不要慌乱,不要害怕,要沉着、冷静。④望了望”既包含着父亲对家人的不舍和爱恋,又包含着他希望通过眼神告诉家人,一定要化悲痛为力量,把革命事业进行到底。⑤归纳:在法庭上,李大钊是一个安定沉着、坚贞不屈的人。三、体会写法,升华情感(用时:7分钟)1.指名读第31—33自然段,从家人的表现中体会悲伤欲绝的心情。完成表格。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要读出悲痛欲绝、痛恨敌人的思想感情。 3.思考:课文最后四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关系?你从这样的开头和结尾中体会到什么?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并总结。4.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李大钊这个人物形象的认识。5.读完课文,你受到了哪些教育?1.完成表格。2.文中多处运用了前后照应的写法,如“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与“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前后照应,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也相互照应等。3.文章的开头指出十六年前的1927年4月28日是父亲的被难日,结尾处母亲嘱咐“我”1.引导学生采用列表的形式梳理不同人物的不同表现,体会他们共同的情感。2.引导学生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3.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并总结,谈谈自己的收获。 记住父亲的被难日,前后照应。这样写可以使读者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得更清楚,得到的印象和感受也就更加深刻。同时,也强调了家人永远也忘不了这一天,表达出作者对父亲的深切怀念之情。4.①对亲人慈爱。②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③面对敌人坚贞不屈、顽强斗争。5.①革命先烈英勇献身的精神永远留在我们心中。②继承革命先烈的遗志,完成他们未竟的事业,做建设祖国这一伟大事业的接班人。四、积累写话,作业设计(用时:3分钟)布置作业: 1.摘抄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丰富积累。 2.查找李大钊的相关资料,结合本文,以“我眼中的李大钊”为题写一段话。1.认真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2.搜集李大钊的资料,完成写话训练。   给学生提供课外搜集的渠道,或直接提供拓展资料。11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目标1.会写“稚、避”等15个字,正确读写“埋头、含糊”等20个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与敌人做斗争的事迹,通过细节描写感受李大钊的高贵品质。4.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教学重难点了解李大钊被害的过程,通过细节描写感受李大钊的高贵品质。▶教学策略1.字词教学本课生字,可结合偏旁分类进行记忆。如:“稚、峻、啪、瞪、僻、瞅、靴、刑、哼、 绑、啃、袍、执”是左右结构的字;“避、魔”是半包围结构的字。区分形近字“僻、避”。本课有许多难懂的词语,可联系上下文、结合时代背景加以理解。2.阅读理解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结合文章的时代背景,体会“十六年前的回忆”蕴含着的深深怀念,感悟李大钊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3.语言运用本课的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颇具特色,在引导学生品悟相关文段后,请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进行“李大钊是一个怎样的人”的句式训练。这样不仅能升华情感,还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完成《·》对应课文预习作业。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收集相关资料。▶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稚、避”等15个字,正确读写“埋头、含糊”等20个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过程板块一音乐声起新课现,未成曲调情先染1.播放音乐《五月的鲜花》。当这优美的旋律在耳畔响起,你是否想过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谁为我们创造的?让我们走进《十六年前的回忆》,去感受那令人难忘的历史画面。2.质疑课题:课文题目为什么是“十六年前的回忆”?作者回忆的又是什么呢?3.认识李大钊: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谈一谈对李大钊的了解,教师适当补充。【设计意图】对于革命,学生太陌生;对于革命事迹的伟大,学生难以感同身受。因此,上课之前,让学生收集相关的资料,有助于学生了解、感受那些令人难忘的历史事件。板块二朗朗书声初感知,忆字藏在词句间 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主要写了李大钊的哪几件事?:本文是按照__________顺序写的,主要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几件事。2.指名检查初读和预习情况。3.了解倒叙。师:作者是在父亲逝世十六周年时,通过回忆父亲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以及父亲遇难后家人的沉痛心情来叙述课文的。我们把这种表达方法称作倒叙。4.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相关词语。:埋头幼稚含糊避免局势严峻轻易尖锐僻静魔鬼苦刑冷笑残暴匪徒法庭安定占据会意执行过度(1)学生自读生字词。重点正音:僻静(pì)、含糊(hu)。(2)小组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3)齐读词语。【设计意图】“磨刀不误砍柴工”,生字词的学习,帮助学生扫清阅读障碍,拉近学生与文本间的距离,为下文的学习做好铺垫。板块三写写练练促巩固,革命事迹记心中1.要求会写的字。(1)指导写半包围结构的字“避、魔”。(2)“避”:“辶”捺要平而长,托住“辟”。“魔”:广字头的撇是长撇,里面写紧凑,不要忘写里面的撇折和点。2.描红、临摹本课字帖。3.学生练写。4.展评作业。第2课时▶课时目标1.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与敌人做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2.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板块一复习词语勤听写,理解运用再入情1.听写本课词语。2.学生对照课本,检查改错。3.回忆课文主要内容。4.默读课文。【设计意图】听写有利于夯实学生语文学习的基础,能够激发学生钻研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还能够使学生养成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板块二品词析句探内涵,革命形象入心间1.品析人物语言,学习“被捕前”。从语言训练入手,着重引导学生体味李大钊说的两句话。:对“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中“知道什么”正确的理解是()。A.小孩你什么都不知道B.小孩子你知道的不多C.小孩子你不应该知道(1)让学生反复读,在读中品味词语所包含的意思。: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2)提示:抓住词语“坚决”“常”“轻易”“什么时候”,让学生在品词中体会父亲的坚决无私和大无畏精神。(3)将“我哪能离开呢?”这句话换种说法,保持意思不变。2.体味人物神态,学习“被捕时”。引导学生抓住两句描写人物神态的句子,从中领悟人物的思想感情。预设一:“父亲不慌不忙地向外走去。”“不慌不忙”不仅让我们看到了李大钊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的革命精神,更与敌人的来势汹汹形成强烈对比。预设二:“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从“惯有”一词,体会到李大钊处变不惊,把生死置之度外的伟大精神。3.体会对比描写手法的反衬作用。 (1)文章“被捕前”“被捕时”两部分内容,采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手法呢?(对比的描写手法)(2)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呢?①前后态度的对比。提示:父亲烧文件“我”提出问题时的态度,与父亲平时对“我”耐心的态度作比较,体会到父亲前后态度的不同,有力地突出了父亲忠于革命的精神。②面对敌人,“我”与父亲的态度对比。“我”是瞪着眼、恐怖……父亲是“不慌不忙”“严峻的态度”。:通过这样的对比描写,我还认识了一个_______________的李大钊。4.学习方法迁移。(1)请学生结合前两部分的内容进行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法庭上”“被害后”两部分的内容。(2)学生交流汇报。预设:“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从“乱蓬蓬”看出李大钊遭受了非人的对待,但他经历残酷的折磨后依然面色“平静”,“慈祥”一词更是写出了李大钊对亲人那深切的爱。这强烈的对比将他对革命事业的坚贞不屈和视死如归的精神展露无遗。5.写法指导。(1)学生齐读第1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2)教师揭示此种写法为首尾呼应。这样写更加突出了作者对父亲被害的事情记忆深刻,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怀念。【设计意图】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更要让学生“会学”。因此,通过学习方法的迁移,放手让学生运用阅读方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板块三读读写写意深长,坚贞不屈好榜样1.学生齐读李大钊墓碑上的评价。:他对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无产阶级的革命前途无限忠诚。他为在我国开创和发展共产主义运动的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永远是一切革命者的光辉典范。 2.师:其实在为革命胜利的斗争中,还有很多像李大钊一样的革命先辈。今天,我们又来到烈士墓前,来深情地缅怀他们。你想对这些烈士们说些什么?3.课件播放《五月的鲜花》。学生齐读课后“阅读链接”中的叶挺的《囚歌》。4.教师小结:无数革命先烈为了人民幸福,浴血奋战,前仆后继。李大钊、叶挺、刘胡兰、董存瑞、飞夺泸定桥的红四军……他们在革命事业的道路上谱写了壮烈的篇章。课后查找资料,了解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板书设计▶作业设计见“”系列《》或对应课时作业。▶教学反思1.设疑导趣。要使学生愿学、乐学,首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首先引题激趣,巧设悬念:课文为什么用“十六年前的回忆”为题?作者回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接着请学生交流收集到的资料,启发学生感受革命精神,理清课题的关键词及与课文内容的关系。然后,让学生自读课文,理清脉络,把握主体,掌握学习方法。2.质疑导思。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通过质疑设疑,有针对性地实施目标教学,使学生能深入浅出地理解问题的关键所在。抓住重点词句领悟革命者沉着镇定、从容不迫的英雄气概。读中悟情,质疑导思,使教师主导地位与学生主体地位有机结合起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析疑导法。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倾听学生的心声,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疑问,让学生乐于参与,激发学习兴趣。如教学“法庭上”“被害后” 两部分内容时,请学生小组合作自学,使学生通过自主解决问题,激发内心对李大钊同志的崇敬之情。进而激疑,引导学生参与,继而探索。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异中求同,最后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领悟文章精髓。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